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个体自我暴露程度的相关研究论文_刘桂君,王正,柳加仁

刘桂君 王正 柳加仁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自我暴露程度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SES)和自我暴露与自我隐藏量表对111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程度均处于正常水平;(2)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程度之间显著正相关;(3)年级不同对自尊水平影响大,而对自我暴露程度的有边缘性影响;性别对自尊水平无显著性影响,但对自我暴露程度有显著影响;不同自尊水平个体对自我暴露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自尊水平的提高,自我暴露程度也有所提升。

【关键词】自尊水平;自我暴露;大学生;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334-04

1.问题提出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Branden(2001)认为,自尊是“行为最有意义的唯一影响因素”,是人急切的、必要的基本需要”,是人的内在固有的属性之一。林崇德等人(2006)依据个体心理特征将自尊划分为高、中、低三种水平并研究了我国青少年一般自尊水平的现状。大量研究认为自尊水平与个体应对方式(岑延远、郑雪,2005)、注意偏向(李海江等,2011),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刘文亮、陈晓敏,2009)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低自尊水平者的思想更保守(Roy F. Baumeister,1993)。青少年自尊水平存在年级差异(黄希庭,2003)性别差异(张文新,1997;李长氓、文邦惠,2002),自尊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对我们的生活、感情、行为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是社会心理学尤其是人际交往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自我暴露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朱拉德Jourard在1958年提出来的。朱拉德(Jourard,1958)认为自我暴露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也是成功的自我调节的方法。他认为:“知道我是真实的我,并按照其真实的自我行动,真实的自我出于发展的状态,当人们压抑它们的自我时自我将停止发现。”自我暴露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首先是自我暴露的动力必须是自发的,其次,自我暴露的信息必须有一定的信度,最后是自我暴露要传达的是关于个体自身的信息(申凡、肖丹,2010)。自我暴露在人际交往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邱蕾,2009)。对网络社交平台研究中,性别差异对个体的自我暴露无显著性影响但对年级差异影响显著。同时自我暴露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李红梅,2005)。因此,了解个体自我暴露的程度,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以及生活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自尊水平处于何种现况?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软件的兴起,人们自我暴露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在信息化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自我暴露处于何种水平?不同自尊水平的大学生的自我暴露程度有何不同?以及年级、性别对大学生自尊水平和自我暴露程度有何影响?本研究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在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选取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收回问卷中有效问卷共1112份。

2.2 测量工具

2.2.1自尊水平量表

Rosenberg自尊量表是到现在为止应用频率最高的标准化自尊量表,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有4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最高得分为40分,最低得分为1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各方面。自尊水平量表简单明了、易于评分,是被试对自己的积极体验或消极体验的直接估计,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Dosen等人(1979)和 Fleming等人(1984)报告的系Cronbach a系数分别为0.79和0.880。Fleming等人(1984)一周后报告的重测信度为0.82。该量表与Lemer自尊量表的相关为0.72,与Coopersmish自尊调查表的相关在0.58~0.60之间。本研究中其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17。

2.2.2自我暴露与自我隐藏量表(痛苦表露指数The Distress Disclosure Index)

自我暴露与自我隐藏量表是在测试个体自我暴露程度方面应用比较广泛的、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规范化量表。该量表由12个题目组成,有5级评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说不清楚,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最低得分为12分,最高得分为60 分,分值越高,则表示自我暴露程度越高。该量表已被广泛应用,是对被试自己的自我暴露与自我隐藏程度的直接估计。

2.3 测量过程

所用测试均利用空余时间随机进行,每位被试以匿名方式作答。

2.4 数据录入与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到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对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程度信度和效度的分析

数据表明,自尊水平量表与自我暴露与自我隐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程度信度的分析发现,自尊水平的a系数为0.82,自我暴露与自我隐藏的a系数为0.90。对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程度效度度的分析发现,自尊水平的KMO的度量数为0.88;自我暴露与自我隐藏程度的KMO度量数为0.92。

3.2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程度的现状

通过对1112名大学生的调查和研究,大学生自尊水平测验分数和自我暴露与自我隐藏测验分数的一般统计量如下。

3.2.1大学生自尊水平的现状

通过表2和图2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暴露与自我隐藏量表的分值分布是平均数39.61,标准差8.458的近似正态分布,自我暴露与自我隐藏量表分从12到60分,而在本研究中大学生自尊水平最低分为12、最高分为60分,说明大学生自我暴露于自我隐藏程度在理论值的合理范围内。

3.3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个体自我暴露程度的相关性的研究

3.3.1大学生总体自尊水平与个体自我暴露程度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将1112名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总分与自我暴露程度总分进行两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程度之间相关系数为0.247(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我们接下来具体探讨一下不同自尊水平个体自我暴露的差别。

3.3.2不同自尊水平的划分 根据统计理论的观点,将此次调查所得到的全部数据的分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一般情况下符合正态分布。在本研究中自尊水平这一特征也符合此规律。但有时由于取样等问题造成的数据误差,所导致最终数据分布偏离正态分布时,我们通常将数据转化为正态分布形式。

在按照标准正态分布(M=0,S=1)中,±2.58S包含99%的数据,±3S包含99.73%的数据。根据林崇德等人研究的划分标准,将正态分布中的数据分为三个等级(高自尊水平、中等自尊水平、低自尊水平)每组切分点的Z值分别为:1S和-1S。分值在3S和1S之间的为高自尊水平,在1S到-1S的为中等自尊水平,分值在-1S到-3S的为低自尊水平。在本研究中,与切点最接近的自尊水平分数为33(实际为32.542)和25(实际为24.798)。根据这一标准,自尊水平分数在33~40之间的为高自尊水平组,26~32之间的为中等自尊水平组,12~25为低自尊水平组。

表3中,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9.1%,中等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65.5%,而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占15.4%。因此,中等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占据了主导地位,符合现实情况。

3.3.3不同自尊水平以及对应自我暴露程度的相关性

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高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之间相关系数为-.046,呈不显著的负相关;中等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之间相关系数为0.17(P<0.01),为显著的正相关;低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之间相关系数为0.17(P<0.01),为显著的正相关。高自尊水平组的自我暴露均值为41.78,中等自尊水平组的自我暴露均值为40.19,低自尊水平组的自我暴露均值为35.84。从而可以看出,随着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个体自我暴露程度也越来越高。

3.4 不同年级和性别对个体自尊水平的影响

方差分析发现,年级主效应显著,F(2,1106)=16.00,P<0.001,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1106)=1.70,P>0.1,不存在交互效应。

本研究中,女生自尊水平均值为28.57标准差为3.57,男生自尊水平均值为28.87标准差为 4.43,男女自尊水平无明显差别;大一学生自尊水平均值为29.11,标准差为3.74,大三学生自尊水平均值为27.56标准差为4.35,研究生自尊水平均值为28.83标准差为3.48,随年级增加,自尊水平先下降后上升。

3.5 年级、性别以及不同自尊水平对个体自我暴露程度的影响

年级、性别以及不同自尊水平对个体自我暴露程度的方差分析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F(1,1194)=20.91,P<0.001,年级主效应边缘显著,F(2,1194)=2.73,P=0.07,自尊水平存在主效应,F(2,1194)=20.91,P<0.001,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女生自我暴露均值为40.58标准差为8.23,男生自我暴露均值为37.61标准差为8.58,女生自我暴露程度高于男生;大一学生自我暴露平均数为40.36标准差为8.46,大三学生自我暴露平均数为37.52标准差为8.88,研究生自我暴露平均数为40.04标准差为7.79,随年级增加,大学生自我暴露先减少后增加。

4.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达到成熟水平,相应的人格以及行为也发展的相对成熟。通过对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个体自我暴露程度现状的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暴露均处于正常水平,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均处于中等水平,这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根据统计理论对本研究自尊水平的得分进行划分,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19.1%,中等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65.5%,而低自尊大学生占15.4%,中等自尊水平者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一半;高、低自尊水平大学生均少于中等自尊大学生,且高自尊水平的人数多于低自尊水平的青少年人数,这与林崇德等人对青少年自尊水平划分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发现,自尊水平与个体自我暴露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这与日常生活现实也是相符的。自尊在人格与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而自我暴露又是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自尊水平对自我暴露的影响是具有预见性的。自我暴露程度随自尊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高自尊水平的个体,自我暴露程度较高;中等程度自尊水平的个体的自我暴露程度也处于中间水平;低自尊水平的个体的自我暴露也较低。

本研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个体在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以前关于青少年学生自尊水平的研究结果不同。对幼儿自尊研究(李长氓和刘邦惠,2002)发现我国3岁儿童的总体自尊没有性别差异。殷华西(2004)对初中生自尊研究中性别与自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本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是对以前研究的一个延伸,因此研究结果与前人存在差异是可以接受的;性别不同对个体自尊水平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张文新(1997)对初中生自尊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也表明男女生在自尊发展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本研究中,性别与年龄无交互作用,但前人研究中,存在年级与性别显著的交互效应,如生理自尊上存在年级与性别显著的交互效应。总起来说,在自尊水平的研究上,呈现于前人相似的研究结果。

性别对自我暴露程度的主效应显著,这与以往相关研究中大学生的自我表露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的结果相反。对于性别对个体自我暴露程度影响与前人研究不符方面,可能是因为被试所在的大学为师范类学校,男女比例存在严重的失衡,男生人数显著少于女生,男性特征不显著;并且所选取的为师范类学校,教师职业特点的保守性也会导致性别影响不突出。年级在自我暴露上呈现边缘性显著,这与而前人研究中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暴露的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相似性,大一大二学生处于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尾端,心理特质不稳定,与相对成熟的大三大四学生比较,在自我暴露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符合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同自尊水平对自我暴露程度的主效应也很显著,这与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程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之间有着很好的印证,更好地说明了自尊水平对自我暴露的有显著的影响。

5.结论

5.1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程度均处于正常水平,在标准范围之内,且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暴露程度处于中间水平,心理发展状况良好。

5.2 通过对自尊水平进行统计性分析,自尊水平可以划分为高自尊、中等自尊、低自尊三个水平。中等自尊水平者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一半;高、低自尊水平大学生均少于中等自尊大学生,但高自尊水平的人数多于低自尊水平的青少年人数。

5.3 通过1112名大学生总体的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的相关性研究可以看出,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进而对三个不同水平的自尊分别与自我暴露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高自尊水平与自我暴露程度无明显相关,但中等自尊水平和低自尊水平的个体与自我暴露程度呈显著相关。自我暴露程度随自尊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高自尊水平的个体,自我暴露程度较高;中等程度自尊水平的个体的自我暴露程度也处于中间水平;低自尊水平的个体的自我暴露也较低。

5.4 通过对年级差异、性别差异的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性别对自尊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并且无交互作用。本研究中,随年级增加自尊水平先下降后上升,男女自尊水平基本处于同等水平。性别不同的个体自我暴露程度有明显不同,年级差异对自我暴露有边缘性影响,不同自尊水平对自我暴露也有明显的差异性,但三者无交互作用。本研究中,女生自我暴露程度高于男生,随年级增加,大学生自我暴露程度先减少后增加。

【参考文献】

[1] 岑延远,郑雪.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Nathaniel Branden.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elf-understanding.That Lauched a New Era in Modern Psychology,2001,252-255.

[2]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全国常模的制定[J].心理科学,2003.26(2).194-198.

[3]唐日新,解军,林崇德.自尊水平划分方法与青少年自尊的现状[J].心理科学,2006,29(3):550-552.

[4]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Jourard,S.M:Somefactorsin Self-disclosure,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8,56,91- 98.

[6]李长氓和刘邦惠.幼儿自珠心和自卑感发展的调查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01)91-94.

[7]李红梅.自我暴露——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J].当代青年研究.2005.06.

[8]李双;自我暴露,一种生活的必需品[J].心灵阳光,心理词典,2005,(9):20-22.

论文作者:刘桂君,王正,柳加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个体自我暴露程度的相关研究论文_刘桂君,王正,柳加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