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资本全球化研究_经济全球化论文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资本全球化研究_经济全球化论文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金融资本全球化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金融资本论文,政治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核心的变化即为金融资本逐渐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金融资本逐步确立了其霸权地位。为了掠夺和获取巨大超额利润,发达资本主义大量发行金融资本,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内部扩张垄断利润来源,另一方面通过金融资本全球化实现垄断利润来源的广度扩张。上世纪80年代后金融资本全球化更是发展迅猛,与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末期的快速发展轨迹完全一致,也有力地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金融资本实质。金融资本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必然需要融入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时代进程。因此,研究金融资本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辨析其本质,有利于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开放战略,有效应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迅猛浪潮。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界定

1.金融资本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理论中,金融资本是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与其他经济理论的金融资本概念有着重大区别。金融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演进过程。马克思并没有提出金融资本的概念,但其提出的借贷资本思想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金融资本的理论基点。希法亭第一个明确提出金融资本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但他所提出的金融资本理论存在方法论错误。在希法亭的基础上,列宁将垄断与金融资本结合,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我国学者张帆以列宁金融资本理论为内核,结合金融资本的新变化,拓展了金融资本的概念。

从金融资本概念的历史进程来看,现有研究成果对金融资本理论已有一定的探讨。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就其内核来说依然是科学的,其提出的金融资本概念揭示了垄断资本必然融合为金融资本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垄断资本控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活,是金融资本理论的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主要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较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金融资本的控制力大大削弱。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金融资本的这种控制力却通过各种途径重新得以强化。因此,金融资本理论依然适用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发达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经济特征依然是作为垄断资本的最高形态的金融资本。当然,金融资本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必然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金融资本既要在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经典理念基础上加以理解,又要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现实,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外延。近二十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故而金融资本理论既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资本问题的最基本思想,又应反映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现实,同时还须区别于一般垄断资本的特性。基于此,笔者将金融资本定义为:金融资本(笔者界定的金融资本特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金融资本)是金融业垄断资本与非金融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或者混合产生的具有独霸权势的垄断资本。金融业垄断资本不仅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垄断资本,也包括非商业银行垄断资本和其他垄断金融机构资本;非金融业垄断资本包括工业垄断资本和一切非工业垄断资本。具体分析,金融资本的界定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金融资本与非金融资本的关系。金融业垄断资本与非金融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产生金融资本进而控制非金融资本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活,这就是列宁所说的金融资本。二是指金融业垄断资本与非金融业垄断资本的关系。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金融业资本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金融化,金融业资本逐渐凌驾于非金融业资本之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形成的金融资本中最活跃的即为金融业垄断资本,甚至可以说金融资本就是金融业垄断资本,二者在某些方面来说是完全相同的。

2.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定义

金融资本全球化是进行金融资本新霸权问题研究时提出的一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金融资本在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中重新确立了霸权地位,建构了一套由经济金融化、金融资本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构成的新霸权机制。金融资本新霸权机制中,经济金融化是核心,也是金融资本新霸权的最重要体现;新自由主义体制是主要的辅助机制,也是金融资本新霸权在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体现;金融资本全球化则是另一重要辅助机制,也是金融资本新霸权在全球空间的体现。为了能将金融资本全球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深入研究,笔者首先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概念进行界定。

全球化是一个被普遍使用但颇多争议的概念,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经济全球化一词。经济全球化指一国在商品、服务和资本等方面向国外开放,将本国经济纳入全球市场。学术界通常使用的“金融全球化”、“金融资本全球化”,主要指一国金融体系对于国际资本和国外金融机构的开放,被视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和支柱。这个意义上的金融全球化或金融资本全球化实际是指金融业资本或者金融业领域的全球化,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狭义定义。笔者试图将金融资本全球化界定为:发达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导的以发达资本主义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垄断资本全球化。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金融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形式

金融资本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但并不等于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包含经济全球化基本内容的发展了的经济全球化的高级形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就是资本向全球扩张运动的历史。从诞生的第一天起,资本就开始了追求自身价值增值的永无止境的运动,而且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不断扩张以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的最大化。经济全球化正是资本广度扩张的表现和必然结果。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生产、贸易和金融三个领域,其中,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和条件,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向导,金融全球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和支柱。无论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还是金融全球化,都是资本的不同表现形态。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全球化的不同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形态是不一样的。毫无疑问,当代资本的这些表现形态中,金融资本是其中居主导地位的资本。因此,金融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全球化当代发展的高级形式。

(2)金融资本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的金融资本为主导,而不是以非金融资本为主导

金融资本全球化主要由金融资本或金融资本统治集团,尤其是具有强大实力和明显优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或者金融资本统治集团发起并主导的全球化,是高级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金融资本具有规模大、强势、独占和霸权的特点,因此,金融资本全球化是一种大规模资本全球化、强势资本全球化、独占资本全球化和霸权资本全球化,完全不同于中小资本、弱势资本、非垄断资本和非金融资本的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中的金融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现实经济生活中运行的资本主要就是金融资本,因此,金融资本与全球化的结合可以使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实现利润追逐,并能形成超越民族国家主权和国际组织的力量,最终实现对全球经济的霸权统治。

(3)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最重要载体或者组织形式是垄断性的跨国公司

垄断性的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集团为了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攫取最大限度利润,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生产、销售网,控制所在国家的经济的一种国际化资本组织形式”,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垄断性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最具有扩张性的金融资本组织形式,也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最重要载体。金融资本全球化必须借助跨国公司这个载体才能进行,没有这个载体,金融资本全球化就无法实现。资本可以区分为金融资本和非金融资本,跨国公司也可以分为金融资本性质的跨国公司和非金融资本性质的跨国公司。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载体和组织形式大都是金融资本性质的跨国公司,它不同于一般的跨国公司:从国别上看分布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从规模上看是巨大的占有明显资本、技术优势的大型和特大型跨国公司。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共有6.7万多家跨国公司,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4.7万多家,占70.15%;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跨国公司为1.5万多家,占29.85%。可见,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数量和比重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而且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几乎都集中在主要发达国家,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美、日、英、法、德五国共拥有337家,占总数的67.4%。

二、金融资本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金融资本全球化得到迅猛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1.资本的逐利本性持续强化和资本竞争不断加剧是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根源

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金融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本性也是对利润的追逐。金融资本的这种本性正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根本动因。自形成以来,金融资本一直处于扩张的冲动之中。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遭受了一场巨大的“滞涨”危机,资本积累和流动性相对过剩,资本利润率开始下降,随后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调整和改革时期。为了应对这一形势,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内外部发生重大变革: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内部,通过经济金融化和实行新自由主义体制,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关系朝着有利于金融业资本的方向转化,生产部门越来越从属于金融部门,财富、权力和社会保障日益远离大众,形成了金融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国内资本积累体制。通过这种金融资本积累体制,金融资本超额利润率大幅提高,并逐渐恢复和确立了其霸权地位。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外部,金融资本的利润触角伸向全球空间,通过全球化和在世界范围强制推行新自由主义体制,形成了金融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资本积累体制,以加强和巩固自身力量。据统计,1954年20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99家银行一共控制国外分行约为1200家,美国占10%;到1977年,世界最大的50家银行共在海外设分支机构3000家左右,美国占37%。1979年美国银行在美国海外投资资产总额中占43.3%,比制造业资产额高出两倍多。美国许多大商业银行都是在70年代的“滞胀”期间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银行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涨”危机期间,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也开启了快速的、大规模的国际扩张,从而推动了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2.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是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物质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科技革命大大突破了地域对资本扩张的限制。但是,只有那些资本实力强大的垄断组织尤其是金融资本组织才具备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能力,一般的中小资本不具备这种实力。金融资本凭借信息技术的垄断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润追逐,从而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企业总研发费用中,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占到了65 %以上。并且,跨国公司既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新产品的研发与新技术的发明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也是绝大多数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和垄断者。美国曼斯菲尔德统计资料表明,跨国公司在高技术部门具有突出的垄断地位,目前,跨国公司已垄断了世界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工艺与新技术。”尽管技术和组织创新非常重要,但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并未受到技术的决定性影响,因为技术并非导致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它只是一个因变量。

3.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政府有意识、有计划的推动是金融资本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制度性因素

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撒切尔夫人实施的以自由化、放宽金融管制和私有化经济政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体制,直接推动了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因为正是这些制度性因素使得金融资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功突破了战后至70年代末经济滞胀带来的羁绊和屏障。随着新自由主义体制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制推广,金融资本的活动领域和统治空间扩展到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生产、贸易、技术和金融领域,金融资本均确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在金融领域尤为显著。美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为金融资本全球化创造条件,诚如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沙奈所言:“意味着允许尽可能经常和稳妥地通过操纵不论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国家的金融中心来获取工业利润、金融企业收益以及利息和红利”。

金融资本全球化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得到迅猛发展,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利用强大的经济、金融、军事和科技等宏观力量为其铺路搭桥密切关联。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美国政府的长期强势介入,甚至可以说,金融资本全球化正是美国政府长期战略安排的结果。自“大萧条”以来,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就是,“有形的手”在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增大的作用,即便是在极端推崇自由市场的新自由主义体制下也是如此。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中,美国之所以能够强力推行以货币和金融为核心的全球化战略,很大程度是基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以及美国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科技力量。正如《纽约时报》驻外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露骨之言:“如果没有一个看不见的拳头,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就不会起作用;没有制造出F -15战斗机的麦道公司,也就没有麦当劳的兴隆。为了硅谷科技而保障世界和平的那个看不见的拳头,就是美国陆军、美国空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没有美国的军事护卫,也就没有美国在线。”

“货币和金融的这种新体系是称之为全球化的整个动态系统的互联机制的中央发动机之一,而且这种新体系绝非是经济和技术有机活动过程的自然产物,它完全是某个国家——美国的历届政府所作的政治决策的政治结果。”可见,以货币和金融为核心的全球化并非如许多美英媒体所竭力鼓吹的那样,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而更应该是一种依赖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经济现象。从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为了应对美国经济的长期低迷,尼克松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启动了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深刻变革,尽管这种经济低迷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尼克松政府的变革方案被此后的美国历届政府不断强化,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体系。这一国际体系事实上已成为美国政府贯彻美国经济意图的强力工具。这一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下,世界经济迅速美元化,从而使得世界其他经济体尤其是那些严重依赖于美国的经济体成为美国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融资的对象,包括间接为美国的对外战争和美国公司海外并购的制高点融资。可见,在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过程中,以美英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和优势。

三、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实质

金融资本全球化是金融资本的新霸权机制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金融资本全球化迅猛发展,是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的金融资本为了向全球空间扩张霸权、从全球空间掠夺和获取霸权利润,以加强和巩固自身地位的结果,是金融资本新霸权在全球空间的具体体现,这正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实质所在。金融资本在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内部确立自己霸权地位的同时,也开始竭力将霸权的触角伸向全球空间。金融资本向全球空间扩张霸权的方式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则是资本全球化的核心和支柱。正是基于此,弗朗索瓦.沙奈在定义全球化时就特别指出:“全球化这个术语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特殊的积累方式”,并尤为强调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影响和地位,“我把它定义为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积累方式,它构成了当代自由世界秩序的实质内容”。就金融全球化而言,它“意味着允许尽可能经常地和稳妥地通过操纵不论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国家的金融中心来获取工业利润、金融企业收益以及利息和红利”,这正是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金融资本向全球空间扩张的原动力。

金融资本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的金融资本集团主导和控制的,他们自然也是主要的受益者。在金融资本统治时代,发达资本主义的金融资本不需要枪、不需要炮、不抢房子、也不抢地,只要允许自由流动,金融资本就可以凭借霸权优势对其他资本、其他国家进行疯狂的金融突击和金融掠夺。对于金融资本而言,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只要有利可图,哪管“机会”之后洪水滔天。而全球化正是金融资本的“机会”。

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最重要载体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贸易、金融、生产和技术领域都居于绝对的垄断和控制地位。以跨国金融机构为例,据报道,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23个曾向国际清算银行汇报的国家的银行国际资产头寸总计99500亿美元,其中包括86000亿的境外资产。至2010年12月,向国际清算银行汇报的40个国家的银行国际资产头寸已经增长到293800亿美元,包括境外资产261000亿美元。相关资料显示,从1997年至2010年,英国银行的国际资产从15000亿增长到了52000亿美元,美国银行的国际资产从7400亿增长到23000亿美元。同时,越来越多的养老基金机构、保险机构和共同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出现,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机构投资者的金融资产总额已经达到460000亿美元。金融业垄断资本向全球,尤其是所谓的“新兴市场”扩张的结果就是国际资产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机构中不断积累,这一趋势在近年来越发强劲。

跨国公司是金融资本全球化最重要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金融资本也经常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从中获取超额利润。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1988~1995年私有化计划,使发展中国家出售了近11000亿美元的国有资产,其中50%以上被跨国公司以各种手段并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从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同样,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金融资本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使相对封闭的亚洲经济体(诸如韩国)大幅贬值的实体资产向贪婪的资本家开放,这些资产后来被重组、转卖时,美国金融资本获取了巨额利润(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的今天,韩国仍在为美国贪婪的资本公司——孤星公司收购韩国外汇银行而恼火。孤星公司转卖该银行获利30亿美金,且在比利时进行交易,避开了韩国的全部税收)。

可见,金融资本全球化的真正本质是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的金融资本从全球空间掠夺和获取巨额霸权利润以加强和巩固自身霸权地位的过程。全球化的金融资本从全球空间获得了巨额垄断利润,从而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垄断势力,为金融资本霸权的重新恢复和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结果一旦获得就立即转化为优势,一方面增强了金融资本在全球空间的霸权,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控制;另一方面通过将全球利润转移至国内,金融资本也加强了对国内经济的控制。可见,金融资本全球化获得了国际国内双重霸权利益。当然,这两种霸权方式本身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互为因果,很难在现实中区分开来。

四、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必然要求融入其中。因此,金融资本全球化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积极影响,更有消极影响。

金融资本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其中金融全球化是核心和重点。金融资本的利润来源可分为产业领域和金融业领域,而重点是金融业领域。因此,可以从产业领域和金融业领域两个方面分析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进行相关分析之前,必须明确的是,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的金融资本不遗余力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其初衷并不是为了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是“意味着允许尽可能经常地和稳妥地通过操纵不论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兴国家的金融中心来获取工业利润、金融企业收益以及利息和红利”。对于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这一本质面目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是正负效应同在,但负效应绝对是主要方面。如果说,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那么这种推动更多的是来自负面的刺激推动。在金融资本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这是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也是金融资本新霸权极其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为了让发展中国家“自愿”参与金融资本全球化,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给予其一点经济增长的“甜头”,可以大大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抵制力量,节约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成本,从而为日后金融资本获取超额霸权利益打通渠道。

1.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全球化主要依靠跨国公司实现,跨国公司是金融资本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它们主导和控制了全球的贸易、生产和技术,金融资本通过跨国公司长期攫取超额垄断利润。研究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的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关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资本和技术优势可以整合中国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资源优势,由此带动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并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推进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整体产业水平的提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垄断资本本性及其强大的垄断优势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的负面效应。

基于金融资本新霸权的视角,笔者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发达资本主义跨国公司的在华战略布局尚未完成,以及中国国内经济体制转换等因素,跨国公司的进入对于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确实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也为中国的产业融入金融资本全球化进程提供了较大机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阶段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以正面效应为主。在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金融资本主导和控制的全球化过程中,不管中国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金融资本全球化时代中国产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是通过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贸易分工体系,成为其全球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并努力沿着产业链不断往高利润环节攀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出现爆炸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跨国公司将制造工序或环节垂直外包给中国。至少目前在温特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美国和中国大陆是最大的获益者,因为美国具有制定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权力,而中国则具有生产、组合各类模块产品的比较优势。但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本质决定了这仅仅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在华布局的完成,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并呈强化趋势。自2003年我国允许外资并购国内企业以来,频频上演的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案例充分说明了跨国公司的“凶猛”。2006年中国共批准外商并购国有企业项目1300个,并购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5%,外商实际投入的并购资金为14亿美元,同比增长49%。也就是说,外资企业出资14亿美元就并购了中国1300个企业。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的并购条件日益苛刻,要求满足“三个必须”——“必须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跨国公司的这些行为已经对中国的产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长期存在“中心——外围”结构,发展中国家由于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状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机制包括:占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打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资本、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迫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化、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迫使发展中国家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中心——外围”结构的现实策略足以说明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的剥削和掠夺本质,它们绝不会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而生仁慈之心。这些机制的存在似乎也预示着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发展的负面效应的某些发展趋势。总之,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发展的正面效应的存在,与其说是跨国公司的积极推动,不如说是跨国公司的一种利润获取策略,至少主观上跨国公司并不愿意看到这一结果的出现。

目前,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发展的负面效应正在逐渐凸显,有些方面已经十分严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全球产业链的整合获取巨额利润,中国的产业只是其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微小环节,而且多数处于绝对低技术、低利润的加工制造节点。这直接导致我国的产业发展出现了“有产业无技术”、 “有市场无安全”、“有产品无品牌”的严重后果。

(1)“去制造业化”与经济过度金融化

中国产业一直在金融资本全球化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发展,一方面使我国的产业“两头在外”,处于很不安全的风险地带,如果出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则容易受到致命打击;另一方面,产业链中的绝大多数利润份额被跨国公司攫取,中国的产业利润率极低。如我国大量贴牌生产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夺走了92%以上的利润,中国企业最多仅能拿到8%的加工费。低技术、低利润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极弱,一旦遇到经济危机,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被迫将资本转移到非生产性部门(股市、房地产市场)或进行其它投机活动。即使在经济稳定时期,过低的利润率也会迫使资本从产业领域撤离以寻求其他的获利机会。从而产生了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去制造业化”和过度金融化趋势。

(2)“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金融资本主导和控制的全球化推动中国产业发展的同时,事实上迫使中国形成了对外(主要是对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依存度极高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当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也有中国自身的原因:过分依赖对外技术引进,过度自信于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比较优势,严重忽视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构建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的不健全或相对滞后等。“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特定时期确实起到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证明了这点。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原来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由于发展中国家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实际是发达国家金融资本攫取垄断利益的一种策略,金融资本绝不会希望看到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一旦全球战略的中国布局得以形成,其垄断资本的本性就会显露无遗。

除上述两个方面的负面效应以外,金融资本将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加工生产环节大量转移到中国,使中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消费的“世界工厂”,而中国却面临着资源被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恶化、劳动力廉价等难题,这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的金融业一直保持着较快地发展,金融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但总体来说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才刚刚起步。迄今为止,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依然处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之下。资本市场的开放包括服务性开放和投资性开放。服务性开放是指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证券市场上为证券投资、融资提供服务和允许本国金融机构在他国证券市场提供服务;投资性开放是指允许资金在国内与国际资本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包括融资的开放和投资的开放,属于资本流动范畴。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首先表现在服务性开放方面,自2002年开始允许一定规模的外资参股中国的金融机构。投资性开放方面,我国于2003年推行了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项目和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项目。双Q项目的实施实现了资本项目管制下一定规模资本的境内外自由流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金融业领域是发达资本主义金融资本掠夺利润的最主要渠道,因此金融资本全球化必然会对中国的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实行严格监管下的有限开放,因此迄今发达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还相对有限。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发达资本主义的金融资本必定会采取政治、经济、金融的一切手段迫使中国完全打开资本市场,进而掠夺我国财富。从目前发达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态势来看,即使是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有限开放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的金融资本也攫取了巨额利润。中国各大银行在所谓的“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大规模引进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并向这些外资企业低价出售股权,由此造成大量的国家财产损失,对此,中央民族大学证券研究所主任张宏良教授曾作出初步统计:2006年,银行股贱卖损失超过6千亿元,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四家损失超过7500亿元,可统计的中国金融机构损失至少为10000亿元,约占2006年我国GDP的5%(2006年中国的GDP约22万亿元)。这些统计数据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发达国家金融资本对我国金融业领域的巨大冲击和对我国人民财富的巨额侵蚀。

可见,发达资本主义金融资本的面目已经开始从“微笑转为狰狞”。中国通过参与金融资本控制的全球化已经获取了部分利益,然而“全球化给予的,同样也会被拿走”。

过去30年,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未能充分认清全球化的金融资本本质,过于强调对外开放,忽视了自主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随着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发达资本主义金融资本急于转嫁危机和加快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以弥补损失,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风险。为了将挑战和风险转化为机遇和动力,中国必须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资本全球化研究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