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调节脾淋巴细胞β-EP受体的实验观察

艾灸调节脾淋巴细胞β-EP受体的实验观察

一、艾灸调节脾淋巴细胞β-EP受体的实验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娟[1](2014)在《麝香乌龙丸对AA大鼠垂体组织形态及ACTH、β-EP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麝香乌龙丸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模型垂体组织形态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β-内啡肽(β-endorphin, β-EP)表达的影响,探讨麝香乌龙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镇痛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与理论依据。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7d后,随机抽取12只,作为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48只大鼠均使用乙醚麻醉,于右后足跖注射完全弗氏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CA),建立AA大鼠模型,造模第15天按关节炎指数(arthritis index, AI)随机分成模型组、麝香乌龙丸低剂量组、麝香乌龙丸中剂量组、麝香乌龙丸高剂量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麝香乌龙丸低、中、高剂量组麝香乌龙丸0.3g·kg-1,0.6g·kg-1,1.2g·kg-1(生理盐水混悬,分别相当于成人用药剂量的3,6,12倍),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灌胃等容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2周。第15天将所有大鼠处死后打开脑腔,取出垂体,垂体组织形态观察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垂体组织形态的变化,ACTH、β-EP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观察,统计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1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正常组大鼠饮食正常,皮毛光亮,精神状态佳。其余大鼠注射FCA后出现注射足肿胀并出现左后足及前足红肿,活动减少,饮食饮水减少,毛发稀疏、无光泽,行走困难。给药期间,麝香乌龙丸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一般情况较好,反应灵敏,活动增多,足踝和足掌肿胀逐渐减轻,皮毛有光泽。2对大鼠AI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造模各组大鼠AI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麝香乌龙丸低、中、高各组AI均明显下降(P<0.05),尤以麝香乌龙丸高剂量组下降明显。3对大鼠垂体组织形态的影响:光镜下观察各组HE染色后切片发现,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垂体组织形态均无明显改变。4对垂体ACTH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垂体组织内ACTH表达变化,结果各组ACTH细胞阳性率分别为正常组40.23±3.43,模型组56.82±3.97,麝香乌龙丸低剂量组53.14±4.16,麝香乌龙丸中剂量组50.14±3.39,麝香乌龙丸高剂量组46.87±3.31。与正常组相比,其余4组ACTH细胞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麝香乌龙丸低剂量组与模型组ACTH阳性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麝香乌龙丸中剂量组与麝香乌龙丸高剂量组ACTH细胞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麝香乌龙丸低、中、高三组对垂体ACTH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有剂量相关性,其中以麝香乌龙丸高剂量组下调ACTH表达最为明显。5对垂体β-EP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垂体组织内β-EP表达变化,发现各组β-EP细胞阳性率分别为正常组30.84±2.19,模型组39.72±2.66,麝香乌龙丸低剂量组43.55±3.59,麝香乌龙丸中剂量组46.69±3.62,麝香乌龙丸高剂量组49.47±3.17。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与麝香乌龙丸低、中、高各组β-EP细胞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麝香乌龙丸低、中、高剂量组β-EP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麝香乌龙丸低、中、高三组对垂体β-EP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有剂量相关性,其中以麝香乌龙丸高剂量组升高β-EP表达最为明显。结论麝香乌龙丸可缓解AA大鼠疼痛,其作用机制与调节AA大鼠垂体ACTH、β-EP的表达有关。

付铃,徐天舒[2](2014)在《灸法对肿瘤相关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述评》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灸法对肿瘤相关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方法:对近12 a来文献中关于灸法对免疫器官的作用、灸法对免疫细胞的作用、灸法对细胞因子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艾灸是中医学中公认的扶正之法,通过对机体的良性刺激来激活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从而促进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所具有的监视及清除非己成分的功能在肿瘤的发病中被无能状态所代替,一方面表现为免疫系统自身的异常导致的对肿瘤无法识别清除;另一方面肿瘤发生后又会产生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物质。结论:艾灸调节肿瘤状态下的免疫机制,有助于肿瘤的临床治疗,艾灸能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颜培宇[3](2010)在《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神经肽相关基因表达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神经肽相关基因表达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阐明针刺对免疫抑制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方法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法制备免疫抑制大鼠模型,通过RT-PCR法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后免疫抑制大鼠脑组织β-EPmRNA、SP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We s t e r n - b l o t法观察脾脏淋巴细胞表面β-EPR及SPR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IL-4、IFN-γ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穴位针刺能够提高免疫抑制大鼠脑垂体β-EPmRNA、下丘脑SPmRNA表达,治疗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 . 0 5),头针加足三里、关元组( E组)效果最佳。针刺能够降低外周脾淋巴细胞表面SPR表达,提高外周脾淋巴细胞表面β-EPR表达;同时不同穴位针刺能提高外周血CD4+T细胞含量,治疗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05),头针加足三里、关元组效果最佳,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 > 0 . 0 5)、对CD8+T细胞无显着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 0 . 0 5);不同穴位针刺能显着降低免疫抑制大鼠血清IL-4水平,治疗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05),头针加足三里、关元组效果最佳,还可提高血清I FN-γ含量,治疗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 . 0 5),头针加足三里、关元组效果最佳。结论不同穴位针刺可以提高免疫抑制大鼠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尤其以头穴加体穴效果最佳。其可能的机理是通过影响神经肽-免疫细胞受体-细胞因子通路完成的。

魏惠芳[4](2010)在《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使现代心身性疾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时把调神、治神摆在防治疾病的首位,形成了以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和机体功能为目的的整体治疗特点。在课题组前期的实验中,论证了针灸作为良性应激源对不同应激源引起的免疫失调状态有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而且发现不同应激源可导致机体行为的异常改变。因此,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从行为学的角度,继续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和束缚应激大鼠模型,选取百会、关元、足三里穴,观察不同应激源与针灸介入后,对模型大鼠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的影响及由此所产生的情绪、认知等心理行为改变的特点,探讨针灸作为良性应激源对心理行为及免疫功能的整体调控机制与作用机理。实验中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5组:即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灸百会穴组、AA针\灸关元穴组、AA针\灸足三里穴组、束缚针\灸百会穴组、束缚针\灸关元穴组、束缚AA针\灸足三里穴组,每组8只;AA模型以完全弗氏佐剂制备,束缚模型以自制布袋每天束缚20min造模;采用行为学检测方法分别在造模前1 d、造模后1d、第四次治疗后、第七次治疗后、第十次治疗后测定AA模型大鼠机械痛阈与热痛敏阈值,同时在造模前、造模后、第5次治疗、第9次治疗后进行饮水冲突检测;并运用酶联免疫、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方法检测大鼠血液、关节与中枢内相关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初步探讨针灸作为良性应激源的内在作用机理。主要实验结果:1AA模型造模后,各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与热痛敏阈值均显着下降(P<0.01)右足爪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状态。针灸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痛阈逐渐上升。2 AA模型组大鼠关节NF-κB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HSP70下降(P<0.05),且脊髓c-fos的表达、血清TNF-α含量的上升。针灸各穴组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关节HSP 70显着上升,其中AA针足三里组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灸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NF-κB与脊髓c-fos表达下降。从各AA模型组大鼠痛阈变化趋势来看:百会穴在AA模型原发反应期即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关元穴组与足三里穴组则作用较平稳,并有效的减轻了AA模型大鼠继发反应性疼痛。其中以百会穴组、足三里穴组作用强于关元穴组,且灸百会作用优于电针百会穴,灸关元组优于电针关元组,电针足三里优于灸足三里组。3饮水冲突实验表明:AA模型与束缚模型组大鼠舔水次数逐渐下降(P<0.01),针灸治疗后,各治疗组舔水次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A模型以针百会穴、灸足三里穴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束缚模型各治疗组(除灸足三里组)均高于模型组(P<0.01),以针\灸百会穴组最为显着,而灸关元与针足三里组在第5次治疗后舔水次数增长显着,与模型组比较(P<0.01),且第9次治疗后针关元穴组大鼠舔水次数显着上升,但灸足三里组模型大鼠舔水次数没有显着性改变。4针、灸各穴组治疗后,AA模型与束缚模型大鼠大脑皮质DA、海马5-HT的释放均显着性升高,其中以电针关元组作用最为显着,其次为电针百会穴与电针足三里穴;同时伴有AA模型与束缚模型大鼠下丘脑c-fos表达下调。其中针灸两种介入方法在慢性炎性痛模型中能良性调节c-fos、5-HT、DA的释放,穴位间以关元穴对慢性炎性痛应激模型作用最为显着;束缚模型中,则以艾灸作用强于电针组,且以灸百会穴组、灸足三里穴组作用优于灸关元穴。5佐剂性关节炎所致的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血清IFN-γ出现下降趋势,而TNF-α呈上升趋势;束缚模型大鼠血清IFN-γ与TNF-α水平变化趋势则与AA模型组相反,这提示两种不同应激源导致模型大鼠出现了不同的免疫失调状态。针灸各治疗组均使两种模型中血清IFN-γ的水平继续下降,而TNF-α水平则以上调为主。6AA模型与束缚模型组大鼠海马OFQ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后,AA模型中,针\灸各穴治疗组OFQ含量均高于模型组,其中灸关元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束缚模型中,灸组以上升为主,且灸关元组与模型组有统计差异(P<0.05),电针组海马OFQ含量以下降为主,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1.慢性炎性痛应激与束缚应激均可致机体可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学改变。2.针灸可以通过促进炎症局部HSP7。的表达,提高细胞耐受,抑制NF-κB的活性与c-fos基因的即刻表达,中断炎症级联反应信号转导途径,减轻局部组织的炎症、水肿与痛敏状态。3.针灸可能通过促进大脑皮质DA的释放,参与应激信号转导,调控下丘脑c-fos表达与海马5-HT含量,抑制细胞凋亡,调节模型大鼠的免疫抑制状态,改善AA模型大鼠痛敏与抗应激能力。4.针灸通过对IFN--γ、TNF-α两者分泌水平比例失衡的调节,达到改善机体的免疫紊乱状态。5.我们推测针灸可通过调节海马OFQ水平,促进皮质DA等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与代谢,参与机体的痛觉、抗应激及免疫调节过程,改善模型大鼠的感觉与行为异常。综上所述:针灸三穴可通过多水平、多途径、多靶点的调节作用,中断炎症级联反应信号转导,启动机体抗应激系统,参与免疫调节过程,改善模型大鼠的感觉与行为异常。

马青[5](2009)在《新型电针仪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镇痛抗炎的作用》文中提出疼痛作为困扰人类的首要症状,可伴随任何一种疾病出现,造成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急性疼痛更是以疼痛程度深,刺激作用强,精神打击大的特点困扰着疼痛患者。针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镇痛领域中去,而电针以其稳定的性能,规范的治疗参数等特点,更利于临床上的推广,本实验所使用的TSC-V1刺激仪由清华大学研制,刺激仪电路实现四路参数独立可调的电流脉冲输出,并进行元器件的优选和测试,实现仪器的安全可靠、小型化和低功耗。V1刺激仪能够实现方波、正弦、锯齿、三角、指数五种波形的刺激,恒流输出模式,幅度在0-5mA之间可调(针对大鼠试验)。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致残,其病因尚未明了,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学属于痹证范畴,而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均与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现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最稳定的炎症痛模型。本论文实验是在大量前期实验的基础上,以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环节,以ENK,β-内啡肽,IL-1β,IL-4,IL-10,TNF-α为切入点,结合组织学切片及关节炎指数的测试,观察机体在致痛因素下免疫介导物质等的变化以及针刺对其产生的影响,比较及总结不同针刺方法对镇痛机能的影响,从而研究电针足三里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在镇痛抗炎方面的影响。本论文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单穴位电针组,双穴位电针组,手针组,每组10只,比较不同针刺方法在针刺单侧(患侧)或双侧足三里穴位后对机体的镇痛和抗炎效应。实验结果显示:综合实验一,二,在成功制备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新型电针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镇痛抗炎作用影响,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新型电针治疗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下丘脑中β-内啡肽和脑啡肽水平进行调控以达到镇痛作用,其调控作用以单穴位电针组最为明显。(PENK<0.001,Pβ-EP<0.01)(2)新型电针通过调节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TNF-α、IL-1β的水平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其中TNF-α降低程度以双穴位电针组最为明显(P<0.001),IL-1β降低程度以手针组最为明显(P<0.05)。(3)新型电针可以调节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中的IL-4、IL-10含量趋向正常水平回落。在本实验中,单穴位电针组大鼠血清中IL-4水平降低最为明显(P<0.001),双穴位电针组大鼠血清中IL-10水平降低最明显(P<0.001)。(4)无论是手针还是新型电针均可减轻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患侧踝关节的红肿热痛反应,其中以单穴位电针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最好;HE染色切片观察单穴位电针组和手针组关节局部改善效果最佳。(5)新型电针刺激单侧(即患侧)足三里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更加明显,其下丘脑阿片肽含量升高幅度最大(P<0.001);电针单侧足三里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上强于手针,在减少致炎因子TNF-α方面,电针单侧足三里对模型大鼠也有其明显优势。(6)新型电针可通过对中枢,外周等不同水平发挥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复杂的功能,实现镇痛效果,减轻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炎症反应。

高艳[6](2009)在《艾灸肺俞对LPS致炎大鼠肺等不同脏器免疫物质的影响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艾灸肺俞穴后大鼠腹腔注射LPS,机体免疫物质在肺及各相关脏腑之间的分布规律,从“一穴多脏”相关的角度探讨穴脏相关的内涵。并通过观察艾灸肺俞对HPA轴的影响及HPA轴指标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探讨HPA轴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组、LPS组(即模型组)、肺俞LPS组、肝俞LPS组,每组8只。大鼠腹腔注射2mg/kg的LPS溶液,以制备大鼠急性炎症反应模型。肺俞LPS组及肝俞LPS组分别在肺俞、肝俞处剪毛,双侧腧穴艾炷灸,大鼠扭动时换炷,每穴5壮,每日1次,连续10天。空白组及LPS组在前10天均在肺俞处剪毛,同肺俞LPS组一样抓取,不予艾灸。第十一天,空白组直接取材,其余三组予腹腔注射LPS 2mg/kg,6h后取材。用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法测定所需组织匀浆上清液及血清TNF-a、IL-2、TGF-β、sICAM-1及HPA轴指标的含量,并计算各脏器组织的脏器指数。结果:1.腹腔注射LPS对脾脏、胸腺的影响空白组各脏器间TNF-a含量比较,脾脏、胸腺TNF-a含量最高排序居第1、2位,且与居末位之血清含量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LPS组中脾、胸腺TNF-a含量位居后两位,且与局首位之肾脏TNF-a含量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LPS组脾、胸腺TNF-a含量均较空白组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LPS组脾脏指数较空白组上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肺俞LPS组、肝俞LPS组脾脏指数较空白组上升,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肝俞LPS组胸腺指数较LPS组上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2.艾灸肺俞穴对肺脏中免疫物质的影响LPS组肺脏TNF—a含量较空白组有下降趋势,肺俞LPS组肺脏TNF—a含量较空白组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较LPS组有下降趋势;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肺脏TNF—a含量排序后移至本组最后一位,且与排序居第四位之肾脏TNF—a含量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LPS组肺脏IL-2含量较空白组有下降趋势,肺俞LPS组肺脏IL-2含量较空白组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较LPS组有下降趋势;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肺脏IL-2含量排序后移一位,肺俞LPS组各脏器IL-2含量差异均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LPS组肺脏TGF-β含量较空白组有下降趋势,肺俞LPS组肺脏TGF-β含量较空白组、LPS组均有上升趋势;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肺脏TGF-β含量排序仅后移一位,且与排首位的肝脏TGF-β含量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LPS组肺脏sICAM-1含量较空白组有下降趋势,肺俞LPS组肺脏sICAM-1含量较空白组、LPS组有上升趋势;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肺脏sICAM-1含量前移一位。3.艾灸肺俞穴对肺脏及相关脏腑免疫物质的影响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肾脏TNF-α含量排序后移,心脏TNF-α含量增加居首位。肺俞LPS组肾脏TNF-α含量较空白组、LPS组肾脏含量均有下降趋势。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中与肺相克的心、肝TNF-a含量增多,排序靠前;与肺相生的肾、脾TNF-a含量减少,排序靠后。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胸腺、肝、血清、心脏中TNF-a的含量升高,肺、肠、脾、肾脏中TNF-a的含量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中与肺相克的心、肝IL-2含量较多,排序仍居第1、2位;与肺相生的肾、脾IL-2含量较少,排序后移,但各脏器间IL-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肝、肺、心、肠、脾脏的IL-2含量均下降,肾、胸腺、血清的IL-2含量均上升,其中血清中IL-2含量显着上升(P<0.05),其它均无统计学意义。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肝脏TGF-β含量增加,排序前移居首位,且与血清、心脏TGF-β含量相比,分别有显着(P<0.05)、极显着(P<0.01)性差异。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各脏器组织TGF-β含量均有上升趋势。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肝脏sICAM-1含量增加,居首位,且与血清sICAM-1含量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肾脏、心脏、血清中sICAM-1含量下降,肠、脾、肝、肺脏中sICAM-1含量上升,其中肺俞LPS组脾脏中sICAM-1含量与LPS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艾灸肝俞穴对肝脏中免疫物质的影响LPS组肝脏TNF-a含量较空白组有上升趋势,肝俞LPS组肝脏TNF—a含量较LPS组有下降趋势,较空白组有上升趋势;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肝脏TNF-a含量排序退后两位。LPS组肝脏IL-2含量较空白组有上升趋势,肝俞LPS组肝脏IL-2含量较空白组、LPS组均有上升趋势;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肝脏IL-2含量排序未变。LPS组肝脏TGF-β含量较空白组有下降趋势,肝俞LPS组肝脏TGF-β含量较空白组、LPS组、均有下降趋势;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肝脏TGF-β含量排序后移一位,与同组各脏器含量相比,无显着性差异。LPS组肝脏sICAM-1含量较空白组有上升趋势,肝俞LPS组肝脏sICAM-1含量较空白组、LPS组均有下降趋势;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肝脏sICAM-1含量排序后移一位。5.艾灸肝俞穴对肝脏及相关脏腑免疫物质的影响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中,肝脏TNF-a含量减少排序后移,心脏TNF-a含量增加排序前移,肺、肠中TNF-a含量含量后移,且与居首位之肾脏TNF-a含量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肺、肠、脾、肝、肾脏的TNF-a含量降低,胸腺、血清、心脏中TNF-a含量升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中,肝脏IL-2含量排序不变居首位,肺脏含量排序后移1位。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肝、肠、脾、肾、胸腺、血清的IL-2含量上升,肺、心脏的IL-2含量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肺脏TGF-β含量增加,仍居首位,且与肾脏、心脏、血清TGF-β含量相比分别有显着(P<0.05)、显着(P<0.05)、极显着(P<0.01)性差异,肝俞LPS组肝脏TGF-β含量减少,排序后移1位。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肝脏、血清中TGF-β含量下降,肺、脾、肾、心脏中TGF-β含量上升,但均无统计学意义。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肺脏sICAM-1含量增加,排序前移居第2位,且与肝、血清sICAM-1含量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肝、肾、心、血清中sICAM-1含量下降,肠、脾、肺脏中sICAM-1含量上升,但均无统计学意义。6.艾灸及腹腔注射LPS对大鼠HPA轴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LPS组下丘脑CRH、垂体ACTH、血清ACTH、肾上腺COR含量均下降,其中下丘脑CRH下降,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血清COR含量有上升趋势。与空白组比较,肺俞LPS组下丘脑CRH、垂体ACTH、血清ACTH均下降,其中下丘脑CRH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肾上腺COR、血清COR含量均有上升趋势。与LPS组比较,肺俞LPS组下丘脑CRH、肾上腺COR含量均上升,其中下丘脑CRH上升,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垂体ACTH、血清ACTH、血清COR含量均有下降趋势。与空白组比较,肝俞LPS组下丘脑CRH、垂体ACTH、肾上腺COR、血清COR含量均有上升趋势,血清ACTH含量有下降趋势。与LPS组比较,肝俞LPS组HPA轴各指标均上升,其中下丘脑CRH、垂体ACTH含量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7.HPA轴与大鼠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实验一中LPS组各脏器组织免疫指标与实验二中肾上腺COR、血清COR无相关性。肺俞LPS组肾上腺COR分别与实验一中肺脏TNF—a、肾脏IL-2、血清IL-2含量正相关(r分别为0.862,0.776,0.823,P值分别<0.01,<0.05,<0.05);肝俞LPS组血清COR含量分别与肠TNF—a、心脏sICAM-1、脾脏sICAM-1含量正相关(r分别为0.893,0.943,0.716,P值分别<0.01,<0.01,<0.05);肝俞LPS组肾上腺COR分别与血清COR、肠TNF—a、心脏TGF-β、心脏sICAM-1、脾脏sICAM-1含量正相关(r分别为0.856,0.927,0.875,0.923,0.871,P值均<0.01)。结论:1.穴脏相关成立,肺俞与肺脏,肝俞与肝脏特异性相关。表现为艾灸肺俞穴可降低肺脏TNF-a含量,有降低肺脏IL-2、升高TGF-β、sICAM-1含量的趋势,起到减轻肺脏炎症损伤的作用。艾灸肝俞有下调肝脏TNF-a、TCF-β、sICAM-1含量的趋势,有减轻肝脏炎症损伤的作用。2.艾灸肺俞对TNF-α在LPS致炎大鼠肺等相关脏器和艾灸肝俞对sICAM-1在LPS致炎大鼠肝等相关脏器的调配规律都符合五行生克规律。艾灸肺俞穴可升高与LPS致炎大鼠肺脏呈五行相克关系的脏腑肝、心脏中TNF-a的含量,降低肺脏、肠及与肺脏呈五行相生关系的脏腑脾、肾脏中TNF-a的含量。艾灸肝俞穴可升高与肝脏五行属性呈相克关系的脾、肺及与肺相表里之肠的sICAM-1含量,降低与肝五行属性呈相生关系的肾、心及与肝俞相关的肝脏的sICAM-1含量。此结果提示穴脏相关非线性的影响关系,即非一穴对一脏的关系,而存在一穴多脏相关。穴脏相关的内涵可能为艾灸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促使腧穴相关脏腑之间免疫物质的调配,其规律与脏腑五行属性的生克关系相关。3.艾灸肺俞对IL-2、TGF-β、sICAM-1在各脏器间的调配及艾灸肝俞对TNF-a、IL-2、TGF-β在各脏器间的调配未呈现五行生克规律,考虑五行关系只是脏腑关系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各指标在脏器的分布规律还存在其它的表现形式,如功能上的相关等。也与各免疫指标在不同脏器的分泌峰值时点不同、实验材料、取材过程等因素有关。4..腹腔注射LPS可引起大鼠HPA轴受抑制的现象,艾灸肺俞、艾灸肝俞均可减轻LPS致炎大鼠HPA轴受抑制的现象。艾灸与腹腔注射LPS共为刺激原,大鼠对其产生应激反应,致炎大鼠HPA轴有兴奋的趋势。肺俞LPS组、肝俞LPS组大鼠HPA轴与其自身的免疫反应呈正相关,考虑与应激强度、持续时间有关,也提示艾灸对大鼠造成的应激可为良性应激,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

张帆[7](2008)在《针刺对免疫功能失调模型大鼠相关因子及递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逐步被认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不能令人满意。对针灸防治、预防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微观研究,整体综合或许是一条思路。本项实验研究是在导师张露芬教授大量前期工作基础上的延续和进一步深入。实验以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和束缚应激所致免疫失调模型作为研究对象,以电针为处理手段,选取的关元、百会、足三里穴,从整体和分子水平观察电针对大鼠免疫失调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规律,旨在通过观察针刺、束缚和致病因子三者对免疫系统影响的作用规律,并相互比较拟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进一步阐述针灸免疫调控机制的实质。实验以AA、束缚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痛阈测定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物质,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百会组、AA针足三里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百会组、束缚针足三里组。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通过综合调节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水平进而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2.针灸对大鼠血清IL-6水平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对不同模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AA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下调,对束缚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上调,以达到调节机体紊乱的免疫状态。3.针灸可调节大鼠血浆PGE2的水平,从而调节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紊乱失衡,进而使炎症机体的痛敏反应减轻,以减轻伤害性刺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损伤能力。4.针灸可动态调节大鼠组织与血浆孤啡肽的分泌和释放,以发挥针灸对不同疾病状态下多靶点、多环节的抗炎、抗损伤镇痛的作用。5.针灸对不同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规律不同,通过对不同细胞因子和疼痛介质的综合调节,启动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达到抗炎抗损伤,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6.研究表明,针灸穴位对不同机能状态的影响具有相对的腧穴特异性。关元穴对各项细胞因子及疼痛递质的调节趋于平缓持久的效应;足三里穴表现不稳定;百会穴对不同应激原导致的免疫失调及镇痛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关元穴、百会穴和足三里穴在防治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中具有各自规律与特点,并且对不同模型的调节作用不同,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7.针灸可通过对外周、中枢等不同水平的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调节作用,以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应激的抵抗能力,减轻外界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损伤。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证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体现了多元化、复杂性的内在机制,深入的科学机制与规律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揭示。

王轶[8](2008)在《隔姜灸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发生于结肠的弥漫性黏膜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为特点的慢性疾病,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主要侵犯大肠(直肠与结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并以溃疡为主,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因复杂,发病环节多,治愈难度大,病程冗长,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常反复发作,并与结肠癌的发病关系密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自我国于1956年报道了首例溃疡性结肠炎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认为其发病涉及多方面因素,如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免疫因素等,而关于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功能异常方面。由于不明确发病的确切原因,因此目前的西医治疗仍是以支持疗法和改善症状为主,仅能缓解病情,尚不能使疾病痊愈。由于病程冗长,患者精神及身体上均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因此对于痛苦小、使用方便、疗效好的治疗方法的需求日益增加。隔姜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其使用方便,甚至患者可自行于家中进行治疗,而且价格低廉、无痛苦,容易接受,临床研究已证实隔姜灸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有确切的疗效,而关于其治疗机制的实验研究尚少。因此,开展隔姜灸甚至中医外治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上均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选用临床常见肝郁脾虚证型进行研究,目的是观察隔姜灸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结肠炎症性细胞因子以及神经肽的影响,从而探讨隔姜灸治疗的内在机理。2方法实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采用限食限动加TNBS/乙醇液灌肠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实验一观察隔姜灸(GJJ)及疏肝健脾颗粒(SGJP)对造模大鼠的影响。造模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包括情绪行为、反应、毛发色泽、饮食、大小便等),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性治疗三周后取肛门至回盲部结肠,肉眼及镜下观察结肠黏膜变化,并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实验二观察GJJ及SGJP对造模大鼠结肠组织VIP的影响。实验性治疗三周后取距肛门8cm以上处结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结肠组织VIP的含量。实验三观察GJJ及SGJP对造模大鼠结肠组织IL-1β、IL-10的影响。实验性治疗三周后取距肛门8cm以上处结肠,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结肠组织IL-1β、IL-10的含量。3结果3.1一般情况:溃疡性结肠炎造模成功后第2天模型大鼠即出现稀便,随后相继出现黏液便、脓血便,同时伴有竖毛、毛色失去光泽、消瘦、拱背、喜聚集、懒动、饮食减少等现象,伴有体重下降等溃疡性结肠炎的整体症状表现,于实验结束(3周)时最为明显。经过三周的实验性治疗后,各治疗组动物的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大便渐从黏液脓血便恢复至不成行或正常,无黏液、脓血,进食增加,自主活动增加,毛色润泽,体重增加。3.2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模型大鼠结肠各层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疡及急慢性炎性改变。经过三周的实验性治疗后,可见溃疡愈合,各层组织结构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有一定异型(修复的表现)。3.3疾病活动指数:造模成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组的DAI值有上升趋势,而经过治疗后逐渐下降。3.4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值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其中中医治疗组效果明显好于西药治疗组。3.5结肠组织VIP: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VIP显着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治疗组大鼠结肠VIP含量均明显下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中医治疗各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P<0.01),中医治疗组中GJJ与SGJP两组效果接近,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3.6结肠组织IL-1β:模型对照组大肠结肠IL-1β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3周后,各治疗组大鼠结肠IL-1β均明显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之间,中医治疗组效果均优于西药治疗组,其中尤以GJJ组明显,与西药治疗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7结肠组织IL-10:模型组大肠结肠IL-10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经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结肠IL-10含量有所增加,中医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其中GJJ组与GJJ+SGJP组疗效接近,没有统计学差异。4结论采用限食限动加TNBS/乙醇液灌肠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成功,符合实验要求。隔姜灸,可以降低大鼠结肠组织IL-1β、VIP含量,增加大鼠结肠组织IL-10含量,可能通过对神经肽和炎症性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为临床应该隔姜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高了实验基础。

贾彦敏[9](2008)在《黄芪、党参、白术对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的影响与归经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NEI网络,观察归脾经中药黄芪、党参、白术、不归脾经中药杜仲对脾虚动物模型脑-肠轴β-EP含量影响的可能差异,探讨中药归经现象。方法:以脾虚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黄芪、党参、白术、杜仲对“脾主运化”实验中血清D-木糖含量、血清淀粉酶含量等指标的影响,并与对脑-肠轴β-EP含量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脑-肠轴调控作用与归脾经中药的相关性。结果:在对血清D-木糖含量、血清淀粉酶含量等“脾主运化”相关指标影响方面,黄芪、党参、白术的作用明显优于杜仲;在对脑-肠轴不同位点β-EP含量的影响及与上述指标相关分析方面,黄芪、党参、白术、杜仲的作用表现不尽相同,黄芪对“脾主运化”相关指标的影响与脑-肠轴β-EP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强于党参、白术和杜仲。结论:基于NEI网络,利用多元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归经实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闫明茹[10](2007)在《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逐步被认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不能令人满意。对针灸防治、预防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微观研究,整体综合或许是一条思路。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继续观察针刺对束缚、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从电针刺激作为处理手段,选取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在深究上述三个穴位在中医理论下共性和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指标变化来研究这三个穴位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的模型大鼠的调控机制,并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实验以AA、束缚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物质,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5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命门组、AA针足三里组、AA灸关元组、AA灸命门组、AA灸足三里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命门组、束缚针足三里组、束缚灸关元组、束缚灸命门组和束缚灸三里组等。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能使AA大鼠关节红、肿、热等症状减轻,关节肿胀率降低,镜下观察关节滑膜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关节软骨结构完整。提示针灸具有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炎症反应作用。2.针灸能使AA大鼠迟发性左足足爪肿胀率降低,且针灸关元穴效应最强,电针更为明显。提示针灸能减轻机体继发反应的程度,对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阻抑作用。3.针灸通过调节IL-1、TNF-α、IL-2、L-18的水平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4.针灸对大鼠血清IL-2水平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对AA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上调,对束缚模型大鼠表现为上调不明显,关元则表现为下调趋势。5.针灸可通过调节大鼠ACTH的水平来减轻外界各种不良应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伤害。6.针灸可整体调节大鼠大脑皮层AVP的分泌和释放,继而在中枢水平即可刺激CRF及ACTH释放,刺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发挥对整个HPA轴的功能的调控作用。7.关元穴对机体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优于足三里穴和命门穴,且命门穴作用最差;同时,关元穴、命门穴和足三里穴在防治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中具有各自规律与特点,并且对不同模型的调节作用不同,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并且电针对机体的免疫调整作用强于艾灸。8.针灸可通过对中枢、外周等不同水平的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共同作用,发挥多元化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应激的抵抗能力,并将外界对机体的伤害减小到最低。针灸的这种作用,由于各类内在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多元化、复杂性的一面,同时也证明了针灸在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各种递质、细胞因子复杂的内在机制。

二、艾灸调节脾淋巴细胞β-EP受体的实验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灸调节脾淋巴细胞β-EP受体的实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麝香乌龙丸对AA大鼠垂体组织形态及ACTH、β-EP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关节炎指数(AI)
        1.2.3 垂体组织形态观察
        1.2.4 免疫组化法观察垂体 ACTH、β-EP 表达
    1.3 讨论
        1.3.1 中医对 RA 的认识
        1.3.2 西医对 RA 的认识
        1.3.3 RA 动物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1.3.4 麝香乌龙丸及其组成药物的相关研究
        1.3.5 实验观测指标的选择
        1.3.6 麝香乌龙丸对 AA 大鼠垂体β-EP、ACTH 的影响
        1.3.7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设想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近况
    2.1 对细胞因子的作用
        2.1.1 对白细胞介素-1(IL-1)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
        2.1.2 对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
        2.1.3 对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
        2.1.4 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
        2.1.5 对血其他细胞因子的影响
    2.2 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2.3 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2.4 抗氧化作用
        2.4.1 抗自由基损伤
        2.4.2 对 NO 的影响
    2.5 镇痛作用
    2.6 对皮质醇的作用
    2.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灸法对肿瘤相关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灸法对免疫器官的作用
2 灸法对免疫细胞的作用
    2. 1 灸法对自然杀伤细胞( NK) 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
    2. 2 灸法对巨噬细胞( MΦ) 的作用
    2. 3 灸法对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LAK) 的作用
    2. 4 灸法对红细胞的作用
    2. 5 灸法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
    2. 6 灸法对B淋巴细胞的作用
3 灸法对细胞因子的作用
4 其他
5 讨论

(3)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神经肽相关基因表达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综述
    一、中医学对免疫功能的认识
        1中医学对免疫的认识
        2免疫功能异常的中医药治疗
    二、针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 针灸调节免疫抑制的研究进展
        1 免疫抑制模型的选择研究
        2 针灸对免疫抑制的调节
        (二) 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1 针灸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针灸对 T 细胞的作用
        1.2 针灸对巨噬细胞、NK 细胞的作用
        1.3 针灸对红细胞免疫的作用
        2 针灸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2.1 针灸对机体补体、抗体的调节作用
        2.2 针灸对机体细胞因子的影响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研究进展
        1 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生物学基础
        1.1 免疫组织及免疫器官的神经分布
        1.2 免疫细胞的神经递质、神经肽及激素受体
        2 免疫细胞的神经递质、神经肽及激素受体
        3 针灸对神经内泌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实验一、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外周血 CD4+TC 和CD8+TC 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实验二、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血清 IFN-γ、IL-4 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实验三、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下丘脑 SPm RNA 和脑垂体β-EPm RNA 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实验四、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脾脏淋巴细胞表面 SPR 及β-EPR 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讨论
        1 免疫抑制模型的选择及制备
        2 针刺调节免疫功能的选穴依据
        3 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外周血 CD4~+TC 和 CD8~+TC 的影响
        4 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外周血清 IFN-γ和 IL-4 含量的影响
        5 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脑垂体β-EPm RNA 及脾淋巴细胞表面β-EPR 表达的影响
        6 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下丘脑 SPm RNA 及脾淋巴细胞表面 SPR 表达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详细摘要: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神经肽相关基因表达及免疫 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4)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针灸免疫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
        1 中医整体观与正气理论
        2 现代医学理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旁分泌"效应理论的研究
        1 免疫失调模型的选择
        2 穴位选择
        3 课题组早期实验探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大鼠行为学观察在针灸抗应激研究中的应用
        1 应激概述
        2 认知行为学评价在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 大鼠情绪障碍评价
        4 大鼠运动功能缺损评价
        5 大鼠疼痛行为学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痛阈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脊髓C-fos及关节NF-κB、HSP_(70)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饮水冲突行为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五 针灸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下丘脑C-fos、海马5-HT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六 针灸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DA、OFQ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分析与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5)新型电针仪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镇痛抗炎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语
第一部分 文献与理论研究
    综述一 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进展
        1 历史沿革
        2 现代实验研究
        2.1 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研究现状
        2.2 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介导物质的调控
        2.3 电针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上的应用
        3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针灸对内源性阿片肽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1 针灸对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1.1 白细胞介素-1
        1.2 白细胞介素-2
        1.3 白细胞介素-4
        1.4 白细胞介素-10
        1.5 肿瘤坏死因子
        2 针灸对内源性阿片肽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2.1 β-内啡肽
        2.2 脑啡肽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电针足三里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和脑啡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选择与喂养
        1.2 取穴及分组
        1.3 模型制备
        1.4 仪器与试剂
        1.5 刺激方法
        1.6 取材
        2 检测指标及方法
        2.1 体重及一般整体情况观察
        2.2 关节炎指数
        2.3 各组大鼠下丘脑中的β-内啡肽及ENK水平
        2.4 HE染色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选穴依据
        5.2 模型制备
        5.3 针刺对各组大鼠下丘脑中β-内啡肽水平的调控
        5.4 针刺对各组大鼠下丘脑中脑啡肽水平的调控
        6 小结
    实验二 电针足三里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选择与喂养
        1.2 取穴及分组
        1.3 模型制备
        1.4 仪器与试剂
        1.5 刺激方法
        1.6 取材
        2 检测指标及方法
        2.1 体重及一般整体情况观察
        2.2 各组大鼠血清中IL-1,IL-4,IL-10,TNF-α水平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电针对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调控
        5.2 电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中IL-1β的调控
        5.3 电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中IL-4水平的调控
        5.4 电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中IL-10水平的调控
        6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研究与中医相关理论
        1.1 痹证与佐剂性关节炎及其针灸治疗
        1.2 中医关于针刺镇痛原理的论述
        1.2.1 调气
        1.2.2 治神
        1.3 足三里穴与镇痛
    2 TSC-V1刺激仪在大鼠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中的应用
    3 关于手针组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附图

(6)艾灸肺俞对LPS致炎大鼠肺等不同脏器免疫物质的影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S)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络腧穴与脏腑的相关性研究
        1 经络与脏腑相关
        2 腧穴与脏腑相关
        3 肺俞穴与肺脏的相关性研究
        4 穴脏相关的免疫研究
        5 肺脏与其相关脏腑关系研究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LPS的致病机制及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1 LPS的致病机制
        2 LPS的实验研究
        3 小结
    综述三 艾灸与免疫的研究现状
        1 艾灸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2 艾灸对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
        3 艾灸对免疫器官的调节作用
        4 艾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5 与实验相关的细胞因子研究现状
        6 脏器指数研究现状
        7 HPA轴的研究现状
        8 小结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肺疾的取穴情况
        1 古代文献研究
        2 现代文献研究
        3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艾灸肺俞对LPS致炎大鼠肺等不同脏器免疫物质的影响规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各脏器组织及血清中TNF—a含量的变化
        3 各脏器组织及血清中IL-2含量的变化
        4 各脏器组织及血清中TGF-β含量的变化
        5 各脏器组织及血清中sICAM-1含量的变化
        6 各脏腑的脏器指数变化
        7 同一脏器各指标在不同组别间的变化趋势
        讨论
        1 腹腔注射LPS对脾脏、胸腺的影响
        2 艾灸肺俞穴对肺脏及其相关脏腑免疫物质的影响
        3 艾灸肝俞穴对肝脏及其相关脏腑免疫物质的影响
        4 干扰因素
        5 小结
        6 结论
    实验二 艾灸肺俞对LPS致炎大鼠HPA轴的影响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CRH、ACTH、COR含量变化比较
        讨论
        1 艾灸及腹腔注射LPS对大鼠的HPA轴影响
        2 HPA轴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3 小结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针刺对免疫功能失调模型大鼠相关因子及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针灸对机体整体调节的研究概况
        1 针灸的整体调节作用
        2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作用
        2.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概述
        2.2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2.3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2.4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5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6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整体调控
    综述二 不同应激源对机体的影响
        1 应激
        2 应激的分类
        2.1 良性应激
        2.2 劣性应激
        3 针灸对两种劣性应激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3.1 针灸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3.2 针灸对大鼠束缚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4 前期工作基础
    综述三 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1 炎症因子
        1.1 白细胞介素-4(IL-4)
        1.2 白细胞介素-6(IL-6)
        1.3 白细胞介素-10(IL-10)
        2 疼痛递质
        2.1 前列腺素E_2(PGE_2)
        2.2 孤啡肽(OFQ)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针灸用具
        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取穴
        2.4 针灸方法
        2.5 取材及指标检测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影响
        1.1 一般情况
        1.2 足爪肿胀情况
        1.3 关节部位形态学观察
        1.4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清IL-4 水平的影响
        1.5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清IL-6 水平的影响
        1.6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清IL-10 水平的影响
        1.7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浆PGE_2水平的影响
        1.8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浆孤啡肽水平的影响
        1.9 针灸对AA模型大鼠海马孤啡肽水平的影响
        1.10 针灸对AA模型大鼠痛阈水平的影响
        2 针刺对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影响
        2.1 一般状况观察
        2.2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清IL-4 水平的影响
        2.3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清IL-6 水平的影响
        2.4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清IL-10 水平的影响
        2.5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浆PGE_2水平的影响
        2.6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浆孤啡肽水平的影响
        2.7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海马孤啡肽水平的影响
    分析与讨论
        1 选穴依据
        1.1 关元穴的古今研究概况
        1.2 足三里穴的古今研究概况
        1.3 百会穴的古今研究概况
        2 针刺对不同大鼠模型炎症、疼痛相关细胞因子的调控
        2.1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
        2.2 大鼠束缚模型
        2.3 针刺对大鼠不同模型炎症因子的调控
        3 针刺关元、足三里、百会三穴对不同应激源模型的作用规律和特点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隔姜灸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病因病机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治疗研究
        第三部分 灸法应用研究
        第四部分 肝郁脾虚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发病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物模型制备与应用
        参考文献
中篇 理论研究
    1 溃疡性结肠炎“肠痈”论
    2 溃疡性结肠炎非“肠澼”、“泄泻”、“痢疾”论
    参考文献
前言
下篇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隔姜灸及疏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一般情况以及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隔姜灸及疏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隔姜灸及疏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结肠组织 IL-1β及 IL-10 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讨论
    1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现状
    2 隔姜灸疗法和穴位的选择
    3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以及隔姜灸的治疗机制
    参考文献
特色和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9)黄芪、党参、白术对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的影响与归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归经理论研究
    1 归经理论的古代文献研究
        1.1 归经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2 归经理论的形成依据
    2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2.1 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测法
        2.2 微量元素观测法
        2.3 信号转导水平变化观测法
        2.4 药效观测法
        2.5 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
        2.6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水平观测法
        2.7 形态学基础观测法
        2.8 群子统计力学研究法
        2.9 受体学说研究设想
    3 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中药归经理论的内涵
        3.2 对归经理论的再认识
        3.3 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探讨中药归经本质
    4 实验课题的确立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脾虚模型的客观评价
    3 “脾主运化”相关实验
        3.1 血清D-木糖含量测定
        3.2 血清淀粉酶活性测定
        3.3 给药前后体重变化
        3.4 给药前后自主活动变化
    4 免疫器官重量测定
        4.1 实验方法
        4.2 数据处理与统计
        4.3 实验结果
    5 大鼠脑-肠轴β-内啡肽含量测定
        5.1 实验方法
        5.2 数据处理与统计
        5.3 实验结果
    6 数据相关性分析
讨论与分析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 脾虚证和脾实质的现代研究
        2.1 脾虚证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2.2 脾虚证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2.3 脾虚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2.4 脾虚证与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2.5 脾虚证与自由基代谢的关系
        2.6 脾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
        2.7 脾虚证与细胞信号转导
        2.8 脾虚证与基因组学研究
    3 实验用药的选择
        3.1 实验用药的选用原则
        3.2 本草文献对杜仲、黄芪、党参、白术归经的认识
        3.3 四君子汤的药理作用
        3.4 杜仲的药理作用
        3.5 黄芪的药理作用
        3.6 党参的药理作用
        3.7 白术的药理作用
    4 实验指标的选择
        4.1 β-内啡肽的分子结构和分布
        4.2 β-内啡肽的功能
        4.3 β-内啡肽与疾病的联系
        4.4 β-内啡肽与中医药研究
    5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1 脾主运化相关实验
        5.2 脑-肠轴β-EP 含量测定
        5.3 相关性分析
        5.4 结论
    6 课题特色
    7 不足之处
        7.1 造模过程中缺乏简便易行的监测指标
        7.2 部分指标的选择特异性不强
        7.3 缺乏更多的相关实验
        7.4 研究范围局限
        7.5 动物模型仍须改进
    8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10)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与理论研究
    综述一 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1. 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的古文献研究
        2. 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的实验研究
    综述二 不同应激源及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
        1. 应激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2. 不同应激源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1. 白细胞介素-1
        2. 肿瘤坏死因子
        3. 白介素-2
        4. 白介素-18
        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6. 精氨酸加压素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和讨论
        1. 选穴依据
        2.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复制?
        3. 束缚应激模型复制
        4. 针、灸对不同大鼠模型炎症因子的调控
        5. 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对不同应激模型的作用规律和特点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图:AVP 免疫组化检测图片

四、艾灸调节脾淋巴细胞β-EP受体的实验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麝香乌龙丸对AA大鼠垂体组织形态及ACTH、β-EP表达的影响[D]. 张娟.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2]灸法对肿瘤相关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述评[J]. 付铃,徐天舒. 中医学报, 2014(03)
  • [3]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神经肽相关基因表达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 颜培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4]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魏惠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5]新型电针仪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镇痛抗炎的作用[D]. 马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6]艾灸肺俞对LPS致炎大鼠肺等不同脏器免疫物质的影响规律[D]. 高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针刺对免疫功能失调模型大鼠相关因子及递质的影响[D]. 张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8]隔姜灸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D]. 王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9]黄芪、党参、白术对脾虚大鼠脑肠轴β-EP的影响与归经的相关性分析[D]. 贾彦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 [10]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闫明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艾灸调节脾淋巴细胞β-EP受体的实验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