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发展论文,机制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2.1;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0)02-0067-03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什么引起的,它的发展除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外,自身还有没有更为深层的动因,其发展机制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理论界尚缺乏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些粗浅的分析。

一、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根源和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它表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种用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物质力量。人类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物质、生命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那么它与自然界的矛盾又缘何而起呢?这应当从人的本性和自然界本身两个方面说起。就人的本性而言,它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已经把自己从物种关系中提升出来,它是一种社会化了的生命存在,因此它和自然的关系与动物和自然的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动物与其周围的自然界是直接同一的,因而它与自然界之间表现为一种简单的适应和利用关系。而自然界对人则不同。由于人的需要的内容不只限于动物类似的生物需要,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对自然对象、劳动工具和产品的广泛的物质需要,和对知识、艺术等的精神需要;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在其原有的形态上能为人类所直接利用的也不多。因此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质上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与自然界不能以现成的形态满足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作为一种客观的、现实的强制力量,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生产力产生和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原动力。由于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且“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由此决定了它的需要不可能以自然界的现成形态直接得到满足。要生存,首先就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出来,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32页。),生产力就是在这种“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

其次,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充电器”和继动力。人的需要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旧的需要通过生产得到了满足,生产的发展又使人产生新的需要,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因此,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与自然界不能满足的矛盾总是在不断地得到解决,同时又被不断地制造出来,由此决定着生产力总是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尤其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不会在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而是呈现出基于生产规律的“需求的上升规律”,因而决定着社会生产力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无限发展过程。

第三,生产力发展的规模最终要受到人们各种消费的现实需要量的制约。在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这种“制约”的方式与途径是不同的。在自然经济社会里,这种“制约”直接取决于各个封闭的、彼此不相往来的经济实体的消费需要量。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这种“制约”则表现为一种“社会”的制约力。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的,他们所生产的商品,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消费的。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有着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内在冲动。只要社会需要,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扩大生产量。只有当社会需求饱和了,并以“产品无销路”的信号反馈给生产者,他们才会减少或者中止这种生产。

总之,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深层决定因素。但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反过来推动着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不断嬗变、不断提高。实际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种内在需求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在这种需求→发展→新的需求→新的发展的循环往复不断交替之中实现的。

二、生产力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人与自然的矛盾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生产力发展背后的深层动因和最终根源,它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在其现实性上,作为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展开过程,乃是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直接动力。

诚然,自然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世界。而当人们一旦进入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就由需要与满足的价值关系转化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在这里,自然变成了人的劳动对象,有需要的人则变成了劳动者。这时劳动者会发现,问题并不仅仅是自然界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同时人的天然器官的劳动功能也不能满足改造自然的需要。人仅仅靠自己的天然器官无法改造、变革自然物的存在形态,使它成为能够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必须首先制造出劳动工具作为自己的“体外器官”,以弥补自己天然器官劳动功能的不足。只有当人们开始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时候,人类才真正摆脱了动物的本能活动,获得了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工具的出现,不仅对于人类需要的满足,而且对于人类生产能力的自我确证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人类第一次获得了改造自然的现实物质力量。它作为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媒介体,人们只有利用它的各种功能作为自己发挥力量的手段,才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创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其次,它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亦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客观的标志和衡量尺度,从而对于区分各种经济时代具有“指示器”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人的生产能力具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为从质上看,体外器官具有超个体性特点,这使人的能力超越了生理功能的限制,具备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工具的使用使人的能力在量上也具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由于人的能力和力量主要决定于其体外器官,人主要地不是运用体内力量,而是运用外界自然力去征服自然。外部自然力是无限的,决定了其可利用性也是无限的。再者,劳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也决定了生产力进化的特殊方式,工具把人类的“过去劳动”和“后来劳动”联结起来,每一代人都可通过工具的中介把以往人类生产力的总和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这就使生产力的进化方式不再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重复上一代的能力和力量,而是在前代人和以住人类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向前发展。

劳动工具的出现,使人的生产能力具有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但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是通过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其中主要是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的,三者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由此推动着生产力一步步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劳动者作为生产过程的主体,它是生产力中的能动要素,并对其他要素起着主导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者不断积累起新的生产经验,形成新的劳动技能,开辟新的生产部门,因此当原有的劳动资料不适应这种新情况时,劳动者就会改进旧有的生产工具或创造出新生产工具。新生产工具的发明,新劳动资料系统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生产力的出现。整个生产力的变化就是从劳动资料系统的变化,特别是由生产工具的变化开始的。劳动者、新的工具、新的劳动者、更新的生产工具……这样矛盾双方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生产力自身不断积累的、连续性的历史链条。

三、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动力。人类的需要靠物质生产活动来满足,而在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中,不仅产生和发展了生产力,而且也产生和发展了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对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物质生产本身固有的,因而是不可分割的,是现实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生产方式内部的两种因素,它们也是相互作用、双向互动的。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时候,它会积极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时候,又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是历史的基本规律,因此,生产关系不可能长期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状况,落后的生产关系总要得到变革;而变革后的生产关系又会重新适合新的生产力状况,由此使得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总是处于一种循环往复、不断交替的波浪式前进之中。

承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并不困难,问题在于如何看待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以及把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机制。首先,要了解怎样才叫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所谓适应,就是说生产关系既不能落后于生产力的状况,也不能超前于生产力的状况。企图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用拨高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做法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因而不但不会成功,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推动作用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其实质是一种反作用。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相对于生产力内部的动因来说,它是第二位的,属于外部的因素,它只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第三,要搞清楚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机制。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一种外部因素,因而这种外部条件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所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即当时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即生产的协作方式或组织管理形式,能使生产力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结构优化,能较好地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它的所有制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产品分配关系,也能满足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而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相反,所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即人们当时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既不能适应改造自然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不能满足劳动者当时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使得劳动者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破坏生产力。

综上所述,生产力发展的三种主要动力是: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直接动力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力;基于这三种动力,生产力发展的三个不同过程是:(1)人的需要、 生产力的发展、新的需要、新的生产力的发展……,(2)劳动者、 劳动工具、新的劳动者、新的生产工具……,(3)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再变革、生产力的再发展……。这三种发展动力和三个发展过程并不是分别孤立地各自发挥作用,而是综合地统一于同一个生产过程之中的。当我们把三种动力因素和三个发展过程统一于同一个生产过程的时候,实际上表现为人的需要、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与生产力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此构成生产力生生不息的运动。

收稿日期:1999-11-12

标签:;  ;  ;  

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