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是临床治疗中针对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冠状动脉严重疾病患者的所采取的一类大型外科移植手术,根据受体手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原位及异位心脏移植两类,手术实施后可在有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的同时,改善其生活质量,但由于此类手术风险性较高,导致多数患者术前易由于手术疑虑产生术前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引发心理应激反应,对患者手术治疗的顺利实施及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故应对此在临床中予以患者有效护理干预,提升护理干预效果[1]。因此,为研究分析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内心理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5年4月~2018年10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共34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本次研究纳入34例患者,男19例,女15例,年龄分布23~52岁,平均年龄(37.51±4.68)岁,其中终末期心力衰竭者13例,终末期多瓣膜病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9例,晚期原发性心脏病4例。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实施。纳入标准:患者经入院检查后的均确认需接受心脏移植治疗,并在确认手术方案6月内的获得适配异体移植心脏;患者及家属均在详解研究内容后确认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心脏移植手术绝对禁忌症者;排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排除术前6月内存在酗酒、药物滥用及吸烟史者。1.2方法经研究分析患者围术期内心理应激反应类型及因素后可知,缺乏对手术相关信息的了解,是引发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因素,且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临床心理干预护理:(1)术前:术前护理干预的实施,应先对患者开展一对一健康教育,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制定详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手术动画演示的方式,使患者对手术流程获得基本认知,并对手术过程中及预后期间内存在的各类手术风险进行详细说明,使患者获得对手术信息的详细了解,其后与患者积极建立沟通,通过沟通对患者情绪特点进行评估,其后予以心理疏导措施,起到一定情绪舒缓作用。(2)术中:手术当日应由患者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引导,并在术前准备期间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其后陪同患者进入手术室,直至患者麻醉生效10min后即可。(3)术后: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需长时间接受免疫抑制及抗感染治疗,降低预后风险,并予以患者预后心理干预,树立治疗信心,提升手术效果[2-3]。1.3观察指标对比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并统计护理满意度情况。1.4统计学方法观察指标各数据均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评分对比经心理干预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1。表1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论文作者:胡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6
标签: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心理论文; 心脏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