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表演的特点--兼论电视剧“党员第二冷马”中的表演_电视剧论文

电视表演的特点--兼论电视剧“党员第二冷马”中的表演_电视剧论文

电视表演特性初探——兼谈电视剧《党员二愣妈》中的表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员论文,特性论文,电视剧论文,电视论文,二愣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以“模仿”所用的不同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作为艺术分类的依据。莱辛在《拉奥孔》中指出:“诗和画固然都是模仿的艺术……但是二者用来模仿的媒介或手段却完全不同,这方面的差别就产生出它们各自的特殊规律。”因此,研究任何艺术形式的特性首先应该研究它所依存的媒介的特性。电视表演当然也不例外。看了六集电视连续剧《党员二愣妈》,总的感觉是真实、自然、亲切,体现了电视表演应具有的特性。本文拟从电视媒介的特点出发,对电视表演的特性作一初步探讨。

一、电视传播的共时性、现场感要求表演高度逼真

共时性、现场感是电视传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这是其他媒介“自叹弗如”的。今天的电视观众早已习惯了全球共同分享世界杯足球赛和奥运会的盛况,共时性、现场感已经成为观众对电视媒介的期望。这也是电视区别于电影以及其他视听艺术的特殊魅力。观看电视时,观众有“这是正在发生的!”“这是真的!”“这是我亲眼看到的!”等感觉。亲身参与事件,作见证人,已经成为电视抓住观众的吸引力,即使是事先录制的节目也常常模拟出现场直播的效果。电视剧虽然是虚构的情节剧,但它是在电视这一媒介上播出的,观众在自家的现实环境中观看,而它的播出又是夹杂在众多的新闻、体育、访谈等纪实性的节目中,观众已经形成的对共时性、现场感的期待心理,使他们往往把电视剧也当成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给电视表演提出了生活化、逼真性的要求。今天的电视表演的确更应该是一种“存在”,而不是“表演”,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观众要求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就是他们身边活生生的人和事。

戏剧表演中那种为了让最后一排观众也能看清的夸大和显见的表情、动作、细节,在电视表演中应该是完全被排除的。在“黑屋子”中放映,以及大于生活原型形象空间的电影,带来了电影“制造梦幻”、“创造神话”的创作规律。而在舒适的家居环境中,与家人共同观赏的电视,却对表演提出了新的要求。缩小的视觉空间把演员推到一个首要的位置,它适合于展现人物细微的表情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电影表演相比,电视表演要求更加逼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更加生活化,更加自然。

电视连续剧《党员二愣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部电视剧“说的是一段农村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几个农村党员。他们正直善良、古道热肠。为了办好村里的事,他们奔走呼号,甚至做了一些合情但不合法的事。但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注:张元龙:《〈党员二愣妈〉导演阐述》,转引自《北京广播电视报》,1997年9月9日。)。故事本身是十分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演员是在真正的田坎上、小河旁、窑洞里表演,这部剧的表演总的来说是具有细致入微的、近乎纪实的风格。我们看到斯琴高娃扮演的“二愣妈”的造型是: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身材,走起路来步步生风。这与她扮演的人物倔强、朴实、耿直的性格特征相吻合。演员的表演以深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她担水、趟河、搓莜面窝窝、叉干草、添干柴、缝被子以至吃饭、走路的样子都带着强烈的乡土味,丝毫没有夸张表演、扭捏作态的痕迹。剧中其他演员饰演角色,也都带有生活化的表演风格。像王刚演的宋乡长,既想为村民着想,又迫于上面的压力,演出了他们身为基层农村干部的隐忍与两难处境;平兰庭演的刘老栓,活现出了农村老人的心态,既可怜媳妇守寡多年,又担心媳妇再嫁,没人替自己养老送终;黄华演的心妹是农村新女性的形象,她身上带有农民的特点,因其在城里上过班,见过世面,又使她不同于一般的农村妇女:比较有胆识、有主见、有勇气。这些人都是真实可信的,观众并没有感到是在看演员表演的农村戏,而是感到,这就是农村正在发生的事,这就是一群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农民。看他们在变革时代的生存状态,我们觉得更像是在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

这部剧的成功,跟演员表演的贴近生活的风格是分不开的。它满足了观众希望看到生活本身的愿望,这恰与作为表演媒介的电视的共时性、现场感、贴近生活的特征相契合。国外电影表演理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今天的演员想要仿效电影,那么,他最好是去看纪录片。”(注:周传基编译:《好莱坞电影明星论电影表演》内部资料,1997年,第2页。) 这种完全尊重生活原生态的表演观念对我们国内的电视表演是否也有借鉴意义呢?“演员必须表演得如同他根本没有表演一样,就像是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人在其行为过程中被摄影机抓住了而已。”(注:[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第 120页。)这就给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没有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没有对生活的细致体察是办不到的。试想,斯琴高娃如果没有农村生活的体验,没有长期积累的表演技巧,没有对现代农村女性的深刻理解,能塑造好屏幕上的党员二愣妈吗?真实来源于生活,演员不是表演生活,而应该再现生活。当然,这与那种以为真实的表演就不需要训练演员的想法是大相径庭的,因为“在摄影机前像生活一样真实的行动是一门严格的技艺,它要求始终如一的训练和操作”(注:周传基编译:《好莱坞电影明星论电影表演》内部资料,1997年,第1页。)。

二、电视的技术特性要求演员表演简化

电视表演是通过摄像机记录之后再传播给观众的,也就是说,演员是面对摄像机表演,而“言谈或手势上最微小的夸张都会被无情的机器录去”(注:[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第119页。),因此, 构成电视表演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简化。电视表演的幅度要比舞台表演小得多,演员必须通过简化的表演方法选择适度的姿势、神情来控制自己的表演。而且,电视节目中多用近景和特写镜头,在特写镜头中,摄像机能捕捉哪怕是最轻微的动作和稍纵即逝的表情。摄像机随时能抓住演员。这一方面要求演员要把形体动作,缩小,同时又不失去张力;另一方面要求演员的细微的表演也是真实的。简化表演的幅度,并不是降低思想。事实上,演员在表演中每时每刻都必须思考,因为摄像机能代替观众的眼睛穿透演员的思想,思想的空白和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都会被摄像机无情地记录下来。国外优秀演员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摄制组里有一个人正在画外扫过我的视线,而我正处于特写镜头里,我会立即要求重拍。我并不一定认为我的注意力有所松懈……导演可能向我保证一切都没有问题……但是摄影机会抓住我眼底的那微弱的闪烁。”(注:周传基编译:《好莱坞电影明星论电影表演》内部资料,1997年,第2页。)这是对表演媒介相当了解的演员才能说出的话。

由于摄像机能够“贴近了看”,因此要求演员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真正行动的反映。演员要表演累得汗流浃背,就得真的去干活直到累得汗流浃背为止,因为演员不可能用演技来欺骗“明察秋毫”的摄像机。我们来看《党员二愣妈》中“动作是真正行动的反映”的实例。二愣妈从拘留所放出来,看见心上人宽老师,她哇哇地哭出来。这是斯琴高娃在整个剧中少有的一段哭戏。她的哭是一种又喜又怨又委屈,百感交集的情感反映。喜的是终于从拘留所出来,又看见了自己所爱的人;怨的是自己在拘留所遭受了屈辱,心上人竟没来探望她;委屈的是自己明明是为了替村里办件好事,竟然还被抓进了拘留所。有了前面的种种,加上她直爽、外向的性格,她这一哭才是真实可信的。还有二愣妈雨天截住林局长的车,两人在雨地里厮打成泥人的一段表演也十分到位。二愣妈的这一行为看似粗野,其实十分符合她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她宁愿以自己的身体去相拼。演员真是在泥泞里滚,二愣妈爬起来时的动作、带着雨水打湿衣裤的沉重感和泥地路滑、重心不稳的倾斜感,以及因在泥地里摔打了一段时间而出现的气愤难平的喘息声,都真实地显现在观众面前。她的表演不夸张、不修饰,朴素而自然。

另外,演员的形体动作跟所处景别很有关系。在大景别中,表演的幅度可以大些,在小景别中,表演的幅度则应小些。这有一个大致的标准:“在主镜头里(或者是远景镜头里)你能够做大动作;在中景镜头里,要把你的动作减少一半;在特写镜头里,再减少一半。”(注:周传基编译:《好莱坞电影明星论电影表演》内部资料,1997年,第13页。)

比起电影来,电视似乎更依赖于声音。在明亮的房间,随意的观赏状态下,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只有耳朵是逃不过声音控制的,因此,电视剧中更多的是以声音来抓住观众。随着录音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声音的质感、层次、个体空间被表现得越来越精细。而剧中人的对话,亦即演员的台词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因素。达到真实的标准是,“台词听起来是油然而生的谈话,而根本不像表演。或者用一个更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你和另外一个演员在对台词时,助理导演走过来说,‘对不起,打断了你们的排练’,那你就失败了。如果他走过来说,‘对不起,打断了你们的谈话’,那么你的路子就对了”。(注:周传基编译:《好莱坞电影明星论电影表演》内部资料,1997年,第15页。)在谈话过程中演员的反应应该是自然的,而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这就要求演员要把台词当成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话时要有思想的交锋。

敏感的录音设备能拾取哪怕最轻声的话语,因此,舞台表演那种需要最后一排也能听到的大喊大叫完全不必要。演员说台词应该如同生活中的说话,而我们在生活中很少看见有谁大喊大叫的。不少电视剧中出现的不会低声说话的舞台腔,究其原因,是对电视本身的特性认识不够。

嗓音是演员表演的一个因素,不管是什么样的嗓音,演员应该坚持用自己的声音来说出所扮演的人物的语言。如果演员试图把自己的嗓音修饰得更加圆润、动听,那它听起来就像是故意地表演。用自己的声音传达的表演是最真实的,因为演员在说话时的嗓音、语气、语调、速度、力度、节奏跟他自身的形体动作,当时的思想、心情及他的脾气、性格都是相协调的。如果用别人的配音来代替自己的声音,那么演员的表演会损失掉大部分。在《党员二愣妈》中,我们听到,斯琴高娃为了表演更加真实,没有用配音,而是自己讲了一口带着“土味儿”的内蒙西部方言。这种方言使她塑造的角色更加真实可信,每一句话都是油然而生的,而且,它是那个特定环境中应该有的声音,她是在说话,而不是背台词。她那特有的上扬的尾音,表示明白时下沉的“哦”,表明疑问时上挑的“哦”,夹杂着的大量民间谚语、土语,都加强了表演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可信性。

一个好的演员在扮演人物时,那个人物在观众看来不是演员,而是一个和观众一样的真人。面对无所不在的摄像机和灵敏的录音设备,演员要懂得通过简化表演来达到像生活那样的真实。

三、电视的家庭式观看方式要求表演富有亲切感

电视把家中的客厅变成了“放映厅”。观众是围坐在一起,一边亲切交谈,一边吃零食的一家人。近在咫尺的电视屏幕自然而然地和观众有一种亲切感、贴近感。电视屏幕的尺寸使得特写镜头中的表演者头部大小与真人的大致相当;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观看,又使屏幕上的环境像是现实环境的一部分,甚至布景看起来也像是家具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也如同真实生活。电视表演的吸引力更多的在于,演员像是一位家中的老朋友,经常跟观众促膝谈心。因此,电视演员往往没有电影演员那种高高在上的“明星效应”或距离感。当观众联想到电视演员就是自家的一个家庭成员时,电视演员就创造了一种近乎真实的亲近感和熟悉感,尤其是连续剧中的人物,每天准时与观众见面,像一位准时赴约的老朋友,这种亲近感是其他媒介的演员很难做到的,也是电视表演的独特魅力之一。

《党员二愣妈》中斯琴高娃塑造的“二愣妈”正是这样一位观众心目中的老朋友。斯琴高娃的表演没有丝毫“明星”的架子,她虽然不像一些“明星”穿着入时,姿态婀娜,艳丽光彩,但她善良、朴实、倔强、耿直,为了村里的娃娃们上课有桌椅,她带头砍树,还为此被拘留;她对待孤寡老人像对自己的亲人,温柔体贴;对像林局长这样的贪污腐败的干部,她近乎野蛮地和其厮打在泥泞中;为了坚持真理,她不惜得罪上级领导而被宋乡长斥为“猪脑子”。她没有多少文化,可并不像宋乡长说的那样“糊涂”,她脑子里自有清清楚楚一笔账,凡事都要“理得顺”;她不是个完人,甚至由于不懂法而被拘留,但她敢讲真话,敢干实事,敢承担责任,让人觉得可亲可敬。斯琴高娃以朴实无华的表演风格,以她自然、亲切、毫不做假的举手投足和语音语调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贴近观众的“二愣妈”。观众由没有距离感,而生认同感,觉得她更像隔壁邻居家的大嫂,或者乡下来的一个亲戚,总之,是身边人。对电视表演来说,观众的认同感应该是对演员的最高褒奖。

作为表演媒介的电视,源于广播又深受戏剧和电影的影响,舞台表演、电影表演都曾是早期电视表演的借鉴对象。但是,任何艺术的形成,都有它所依存的媒介的特点,随着电视媒介的不断发展,它自身的特性和优势逐渐显露出来,电视表演本身不能脱离电视母体而独立存在,因此,为使电视表演更加成熟,演员应该研究电视媒介的特性,把握电视表演的特性,把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推向新的水平。

标签:;  ;  ;  ;  ;  

电视表演的特点--兼论电视剧“党员第二冷马”中的表演_电视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