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班同构中寻找不同的教学方式_同课异构论文

在同课异构中寻求不同的教学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途径论文,异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故事是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文本形式。本文以《清华大学一条龙小学英语》(以下简称《一条龙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Billy's Adventures的第六课为例,对同课异构中两个教学设计的异同进行分析和比较,旨在探讨如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内容相同的背景下,两位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师A喜欢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B经常采用游戏的方式),在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各环节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为探索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提供了参考。

一、教学目标的比较

教师A的授课对象是清华附小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一条龙小学英语》,对该教材以语篇为主的结构体系和学习内容比较熟悉。教师B的授课对象是海淀区某校五年级学生,他们平时学习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起点英语》,在本次授课中首次接触《一条龙小学英语》,学生不了解该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学习内容。两位授课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

[教师A设定的教学目标]

1.认读并理解生词float和deliver。

2.了解一般过去时在文本中的应用。

3.能理解和朗读故事内容。

4.借助关键短语简短地复述故事。

5.尝试续编《Billy的冒险故事》。

6.明白“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

[教师B设定的教学目标]

1.认读并理解生词float,deliver及词组in no time。

2.学会一般过去时在故事文体中的应用。

3.选择部分章节,借助关键词或短语复述故事。

4.通过对文本图片重新排序,发现Billy的性格特征。

5.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不同性格,形成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

[分析与比较]

尽管是同一文本,根据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差异,教师B除了与教师A一样处理了相同的两个生词外,还将in no time作为新授内容来处理;在复述故事时也采用了“复述部分章节”的方式,这样就降低了学生语言输出的难度,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材中本单元分别围绕Billy的种种冒险经历编写了六个小故事,本文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因而教师A鼓励学生尝试续编Billy的冒险故事,既为编写班级故事书积累了素材,又拓展和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点。由于两位教师对教材挖掘的角度不同,两则教学设计所设定的情感态度目标也有所差异。

二、Pre-reading环节的比较

两位教师导入新课的方式截然不同:教师A开门见山地直接切入本课教学内容,而教师B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来激活课堂。

[教师A的教学过程]

活动1:通过实物演示与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单词float。教师出示用报纸折叠好的小船并提问:I made a paper boat with a piece of newspaper.Can it float on water?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单词float的音形义,教师继续提问:What can float on water?What can't float on water?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What else can we do with a newspaper?上述几个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做了铺垫。

活动2:采用英语解释与播放短片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单词deliver。教师首先提问:I get my newspapers from my mailbox every day.Guess who delivers them for me.并指导学生尝试用英文解释生词deliver。为了加深学生对deliver的理解,教师播放电影短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方国家的newspaper boy。为了指导学生运用deliver,教师进一步提问:What else can we deliver?

[教师B的教学过程]

活动1:介绍导入。教师对学生说:I am a teacher,a hardworking teacher.What about you?在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环节中呈现和复习表述人物性格的词汇,进而引出故事的主人公:Today,my friend comes to our classroom.His name is Billy.Billy has abicycle and a big bag.What's in his bag? What is Billy going to do with these newspapers?为即将引出的故事设置悬念。

活动2:认知图片。教师布置学习任务:Look at the pictures on your desk.Please put them in order.在学生的课桌上有反映故事内容的四幅图片,在学习课文之前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排列图片。此环节给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思维空间,为接下来的While-reading环节做好了准备。

[分析与比较]

教师A采用直接引入新词、突破本课重点的方式,为阅读理解扫清了障碍。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对于已经学习了本单元其他冒险故事的学生来说是高效的。教师B的教学对象第一次接触该教材,为此教师B首先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即描写人物性格的词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图片排序活动预测故事情节,为引导学生发现Billy的不同性格特征做好了铺垫。两位教师开展阅读前的活动方式大不相同,但是都围绕学生的需求设置教学目标,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高效而不脱离实际,体现了教师“以学定教”的思维意识。

三、While-reading环节的比较

在本环节,两位授课教师都使用了听、读、问、答、议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但由于阶段性目标的不同,在对文本的把握和处理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教师A的教学过程]

活动1:倒叙引入,揭示故事大意。在介绍主人公Billy后,教师提出疑问:One day,on his way to deliver newspapers,something happened! Can you guess what happened?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继续看图说话:There was a lot to see.What did he see? And what did he have to do?从第四幅图片到第一幅图片,层层推进,学生不仅了解了故事大意,在前几个故事的基础上又一次感受了“Billy is careless.”的性格特点。

活动2:听读跟进,了解更多细节。从听故事到读故事,为复述故事做好了准备。

[教师B的教学过程]

活动1:听读学习新词。教师B播放故事录音后,让学生将图片按照故事内容进行排序。而后继续学习生词和短语:动画演示并学习单词float;然后,让学生观看短片,理解单词deliver的意思;在接下来的检测环节中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短语in no time。

活动2:初次阅读整体感知故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生词;然后,让学生跟读课文录音,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以及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活动3:精读理解故事内容。在学生初步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提出四个问题:Who Was Billy and what did he do every day? Where did Billy ride past and what did he see? What did Billy do next? Why did Billy's bicycle hit the rock?学生自己阅读故事,然后同桌学生讨论并从故事中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分析与比较]

此环节中,教师A根据故事内容采用倒叙的方式层层设疑,学生在不断思考教师的问题中初步理解故事大意;接着,再通过听录音、看文字、读故事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故事中更多的细节。由于学生对主人公Billy非常熟悉,教师A这种倒叙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意。

教师B在听录音给图片排序后进入课文,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并理解生词,在跟读录音的基础上学习一般过去时,并通过四个框架性问题整体感知故事,最后通过大声朗读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由于学生接触此类故事不多,因此教师B着重在深挖教材上下工夫,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扎实、到位。在While-reading的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都采用了先听后读的顺序,并且都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但是,因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同,教师A在此环节用时较短,而教师B设置的活动较多且细,这体现了两位教师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教学能力。

四、Post-reading环节的比较

本环节既是对故事内容的巩固和学习效果的检测,又是对文本的拓展。两位教师的教学在复述内容、检测方式以及拓展方向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教师A的教学过程]

活动1:复述故事。历经多次听读活动之后,学生借助黑板上提供的关键词开展四人小组合作,采用“故事接龙”的方式复述故事。

活动2:填空检测。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故事,通过选词填空(如下)的方式进行检测,并以听的方式核对答案。

Billy was a______.He ______ every day.One day,Billy rode past a ______.There was a lot to see ______.A boy was playing with his ______.Billy got off his bicycle and took a ______ out of his bag.He made a ______ in no time.Then he put his boat into the water.Billy got on his bicycle.He watched his boat ______ on the fiver.He did not see a ______ in front of him.His ______ hit the rock.

活动3:情感教育。教师对学生说:We know a lot about Billy from this story.What should we say to Billy?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看法,并给Billy一些建议。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可以让学生用中英文混合表达,也可以用中文表达。

活动4:续编故事。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说:Billy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第二天他又去送信了,这次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小组合作创编故事。学生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结合教师提供的支架,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出了许多有新意的故事。例如:On the next day,Billy delivered newspapers.He rode past a forest.There was a lot to see.A man was hunting.A boy was chasing a butterfly.There was a squirrel hiding in the grass.It's fun to play with animals.But at this time,Billy knew,"No man may do two things at once.I have to deliver my newspapers first." So he crossed the forest quickly.

[教师B的教学过程]

活动1:游戏检测。首先,教师设疑:Look at the six bags.There are no newspapers in the bags but some quiz questions.Choose one bag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it.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等级的奖励,由学生自主选取问题。设置的题目有对词组(如in no time)的理解,有针对文本的填空练习,也有续编故事等。呈现形式如下:

用游戏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词汇和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复述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活动2:复述章节。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提供的语言提示复述故事,可任意选取其中的一段进行复述。

活动3:创编故事。学生根据之前对图片的不同排序,利用文本的语句创编出不同版本的故事。例如:Billy the cat had a bicycle.He could ride very well.He delivered newspapers every day.One day,Billy rode past a river.There was a lot to see at the river.A duck family was swimming.A man was fishing.A boy was playing with his toy boat.Billy watched and watched.Oh! He did not see a rock in front of him.His bicycle hit the rock.He stood up again and thought,"It's fun to play with a boat on the river." So,Billy took a newspaper out of the bag.He made a paper boat in no time.Then he put his boat into the water.The boat started to float...It was getting dark.Billy forgot to deliver the newspapers.He was sad.(Billy is a playful boy.)

[分析与比较]

两个教学设计都在读后环节设置了复述任务。教师A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以接龙的方式完成复述任务,而教师B则让学生选择部分章节进行复述。两位教师都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做到“以学定教”。同时两位教师均为学生提供了板书作为复述时的语言支持,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两个教学设计也都有检测环节,但形式不尽相同。教师A采用集体检测的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基本掌握本节课应学的知识;而教师B仅将填空练习作为quiz questions中的一项内容,另设置了其他层次不同的检测任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另外,在两节同课异构课中,学生的思想都得到了启发,并获得了不同层面的道德教育。

从阅读后的活动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A擅长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互助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而教师B倾向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通过比赛和思维发散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有所获。

五、评价环节的比较

课堂评价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轻视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教师A和教师B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A重视语言评价。比如,对于能够准确、流利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A会用“Wonderful./Good job.”等给予表扬;对于不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A会用“Try it again./Think about it.Then I'll ask you again later.”等给予鼓励和鞭策。教师A的评价方式虽然亲近、自然,但显得平淡,不能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完全释放学习热情。

教师B的评价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潜力,在鼓励学生参与的同时又与文本紧密结合。尤其是在Post-reading的检测环节中,教师B根据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卡片数量作为奖励,此活动给予学生勇于挑战自我的动力,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中,两位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同时,两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体现了异中有同、同中求异,彰显了不同的教学风采。

附教材内容:

Lesson 27

1.Listen to the story.

Billy the cat had a bicycle.He could ride very well.He

delivered newspapers every day.One day,Billy rode past a river.There was a lot to see at the river.A duck family was swimming.A man was fishing.A boy was

playing with his toy boat."It's fun to play with a boat on the river." said Billy.He got off his bicycle and took a newspaper out of the bag.He made a paper boat in no time.Then he put his boat into the water.The boat started to float!

Billy got on his bicycle.He watched his boat floating on the river.He did not see a rock in front of him.His bicycle hit the rock.

标签:;  ;  ;  

在同班同构中寻找不同的教学方式_同课异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