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与时尚化:中国电影美学的新选择_中国元素论文

民族化与时尚化:中国电影美学的新选择_中国元素论文

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之路径——中国电影审美的一种新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化与论文,路径论文,民族论文,时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15)05-0109-08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明交互碰撞、融合,文化全球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传播手段,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传播能力不仅能够塑造好国家形象,还能加强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扩大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然而,面对着“好莱坞”的冲击,中国电影要显示自己的独特生命力,就必须坚守自己的民族特性,并积极主动地展示中国美学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主动学习西方高科技和制作方法的同时,走出一条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的路径来,这不失为一种新的审美选择。

       一、中国电影民族特色之不可或缺

       电影虽是舶来品,而且长期来一直都是引领时代风尚和娱乐的风向标,但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电影美学的文化内蕴又始终不曾脱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反之,中国电影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借助于电影这一形式加以呈现,又让传统文化重新发芽、开花,也为中国电影留下浓重的民族特色印记。

       (一)中国电影美学所呈现出的民族文化积淀

       经过千百年的不断积淀,传统儒释道等各家思想都已糅合进中国美学中来,中国电影美学也不例外地会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其中,儒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最大,除此之外,佛、道两家的思想也对中国电影进行渗透。中国电影中所传达的“天人合一”“中和”思想以及“伦理”“教化”思想,正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积淀最基本的影像呈现。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以及中国人在长期发展过程和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人伦情感及人生价值追求,使中国电影形成了极具东方韵味的审美情趣。

       “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中国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朴素理念,也是中国人所追寻的一种人生理想、人生境界。其实,不只儒、道两家,中国的佛家、阴阳家等的理念中也都包含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审美性质的命题,由此而带出的“中和”观,首先会令人想到儒家所提倡的“中庸”思想,中庸原则要求各种社会矛盾、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都能得到化解,它不仅与“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相吻合,而且也规定着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和无意识中的情感接受。并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思想也对人的审美情感作出了一种限定,既反对过度享乐,又反对沉溺在哀伤之中不能自拔,时刻保持一种较理性的情绪和客观公允的审视姿态,来洞察社会和对待人生。这种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所推崇的反对享乐主义和厌世情怀相一致。其次,“中庸”,乃至“中和”思想讲究执中的审美态度,对于情感的表露也讲究内敛、含蓄,反对纵情声色和匹夫之勇,与西方人情感的奔放、张扬个体满足乃至于无度地宣泄欲望相比,中国人传统的情感取向中总是蕴含着一种对伦理规范的认同和“克己”的自觉。例如,西方人对于性欲的描写往往是比较直白和开放的,这在诸多涉及爱情、婚姻、伦理或都市文化的电影中都有明显的表露,即便是被认为比较正统的《欲望都市》,无论是电视剧版还是电影版,也都处处充溢着开放的性观念,其中的四位女主角虽然都是单身女性,但是她们勇于追求爱情,勇于表达自己内心对于性的渴望,丝毫不加掩饰。而在中国电影中,从具有较为大胆探索性趋向的张艺谋早期作品《红高粱》,到后来的《山楂树之恋》,片中男女主人公对于情欲的宣泄都相对内敛而委婉,电影中虽然也有“野合”“窥视”“欲望”的展示,但很多性探索的画面往往都通过情景交融或象外之意的镜像来加以传达,如借助于随风而动的红高粱和在风中摇曳的山楂树来表现等。第六代导演虽在“青春残酷物语”中张扬着不少“边缘性思考”,或更为明确地阐释人的欲望,但影像和叙事也比较委婉,从中反而能见出一种中国人追求人生理想和境界的“天人合一”和“中和”的人生态度。

       除“天人合一”和“中和”思想,儒家讲究“教化”、重视“伦理”的倾向,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中国电影中也都随处可见,中国历来的统治者和知识群体都将重视教化和伦理秩序作为道统的基本内涵。重视教化是历代君主维持统治的需要,教化的内容又与伦理秩序密切相关,中国文化传统对人和人格的审美都有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定性。如:理想的领袖形象应内圣外王、具有雄才大略、刚柔并用;理想的人格模式为自我完善、向内修身;男女之间的爱情表述,往往借物送情、字画传意,含而不露。早期中国电影程度不同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道德规范。如:《孤儿救祖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因果报应观念;《天伦》虽倡导一种合乎人生之爱的“赤子之爱”,但同时也流露出儒家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的伦理教化思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人们抒发情感、追寻新思想、体验新时代娱乐的新媒体。抗日战争期间,在日寇侵略中国,而“现代性”思潮又不断地冲击着旧道德、旧思想之际,“教化”仍是当时电影的主流功能之一,特别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旧的社会伦理观念正在走向死亡,新思想、新文化正渐渐成长,此时的教化内容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电影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一方面批判旧道德和伦理对人的压迫和对人性的压抑,另一方面又大力倡导新的道德和来自欧美的新人文主义,其对传统文化进行积极改造,但传统和文化的“软实力”仍清晰可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电影主张张扬个体意识,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开始对其进行新一轮合乎现代意识的改造。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以及其他新导演们,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塑造国家民族形象的作用。从《霸王别姬》、李安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都可以看到其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强调了人性、人情的重塑。从古至今,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化内容和伦理规范一直在更新变化,但是不同时段的中国电影始终体现了其不同的教化内容和伦理规范。因此,重“伦理”和“教化”成为了中国电影美学的重要文化积淀。

       (二)中国元素的时尚化显现

       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以独特的中国文化频频亮相于世界舞台,就一定要植根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从形式层面看,我们常常发现电影中不时展现出各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文化符号,这些符号被称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不仅仅中国电影采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

       从中国民间传说,到中国功夫、旗袍、中国菜、京剧、瓷器、长城等,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元素”被运用于电影中,会被进行一种“与时俱进”的时尚化包装,或者说出现了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的升级版,从而使其美更具视觉冲击力。强化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不仅可以丰富电影叙事的内容,也使电影的题材更加多样化了。另外,中国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也已成为中国电影取材的重要资源。这些民间传说、民俗故事以及经典文学作品广为流传、观众耳熟能详,随着历史的衍进不断被深度挖掘并再创造,往往具有寓教于人的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其实,中国古代的一些艺术形式如戏曲、歌舞,很多都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便取材于民间流传的“东海孝妇”故事;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因其流传久远被先后改编成多种艺术样式,从最早的越剧《梁祝》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大陆、香港不同版本的电视剧、以此故事为原型的电影,如1963年的邵氏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1994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2008年的电影《剑蝶》,均来自其传说;取材于中国经典小说《西游记》的电影《大话西游》《大闹天宫》《西游降魔篇》等,都曾在不同的历史时间段,被进行一种贴近时代的时尚化包装,让古老的民间传说一次次在银幕上再现,并重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文化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增值效益,好莱坞电影为争取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也在主动挖掘中国题材,刮起一股股中国风,最明显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大片中不时闪现。将蕴含着中国文化内涵的中国元素通过高科技制作,如3D、4D效果和由数字化到魔幻化的“蝶变”,让更多国外观影者也能欣然接受并喜欢独特的它们,这正是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时尚化了,同时也使其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情怀和观影兴趣。如今在国际上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中国元素可谓随处可见,诸如中国功夫、书法、饺子、旗袍、京剧、长城、青花瓷、舞龙舞狮等,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逐渐加快,中国元素会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加入中国元素也将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一大趋势。美国电影的全球化取景,显示出它作为强势文化品牌的勃勃雄心,于是,我们看到《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里奇幻般的美景取自中国张家界景区,《钢铁侠3》在北京永定门城楼,《碟中碟3》中的汤姆·克鲁斯在中国马路上狂奔时会大喊“让开!小心!小心!”,《澳大利亚》中的妮可·基德曼穿着中国式的旗袍……这些电影都还只植入了少量的中国元素,而《功夫熊猫》则将中国元素熊猫和中国功夫取来,以熊猫作为故事的主角,进而展开电影的主题,设定故事发展的主线,影片中的山水、食物、服装等全都充满了中国化印记,其在获得巨大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客观传播了中国文化。同样还有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花木兰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凭借其幽默、夸张、生动的形象,将花木兰的英雄事迹传播至世界各地,既合乎现时代的女性意识,又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勇气、智慧和刚柔并济。

       二、电影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之优势

       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总计达375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约103亿美元,占全球票房的27%,中国约48亿美元,占13%。在全球票房同比增长的16亿美元中,中国约占75%。[1]中国电影市场对世界电影市场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我们在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影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增长引擎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电影在进军全球电影市场进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民族性的式微、时尚化呈现不足,在讲故事、高科技制作和引领风尚方面,与“好莱坞”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好莱坞”之所以能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据首屈一指领袖地位,是因为它立足美国的民族文化,并不断将西方式“民主”“自由”凭借影像化效应向全世界推广。它在将电影进行时尚化包装,在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也向世界传播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美国电影评论家菲利浦·考尔克指出:“美国影片……往往支持主导的意识形态,但却把自己表现为直接的现实,它在给我们娱乐的同时却在支持有关爱情、英雄主义、家庭、阶级结构、性别、历史的被确认的看法。”[2](P185)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其民族化和时尚化的相糅合。

       电影的民族化往往会使其在展示民族文化、引导大众审美趋向、传播本民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作用。电影的时尚化,则表现在其对视觉文化应时转向和对电影奇观化趋势下电影形式、电影内容的创新。电影时尚化应与它即时流行影响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密切相关。[3]电影要追求更广影响范围和更深影响效果,民族化和时尚化相糅是其必然发展趋势。循迹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民族化和时尚化相糅呈现出优势,这也对中国电影融入世界文化体系具有启示意义。

       就科技层面而言,电影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其在对民族化价值观进行表述的同时,能够以先进的科技、不断更新的拍摄技术,使电影的奇观效应得以不断更新。高科技和新拍摄技术运用于电影中,使电影能产生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故事情节、多元化的表现手段,以及更逼真的观影体验。好莱坞电影向来以大制作、高科技著称,其中最为令人赞誉的科幻片、灾难片、恐怖片等类型电影着力于满足人类的奇观化渴望,为追求特定的奇观效果,这些电影对科技的依赖格外强烈,特别是数字影像合成技术,为它们插上腾飞的翅膀,某些过去无法想象的奇幻视听效果在影片中都能被呈现。正是有了数字影像合成技术,我们才看到《侏罗纪公园》《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电影中栩栩如生的恐龙、声势浩大的魔界混战、不可思议的魔法比赛……数字技术虚拟出一个个英雄人物,他们拥有奇幻的超能力,在灾难降临时,纷纷重装上阵,承担起拯救世界的责任,如在《蜘蛛侠》《钢铁侠》《美国队长》《变形金刚》等影片中,数字技术能使“英雄”们在超乎常人想象的险恶环境中与强大的邪恶势力决斗,突显出了英雄们的存在价值。高科技还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各种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勇气,在电影《2012》《明日边缘》《环太平洋》中,当人类在濒临“毁灭”之际,是被制作出来的“美国英雄”承担了拯救全人类的重任。由此,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便借助于高科技的手段传达到了全球各地,悄悄散落在观众的心灵深处。

       就社会文化层面而言,电影的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的第二个优势表现在其使电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社会的新兴思潮和文化活动同步或相互影响。一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流行思潮会对电影制作导向产生影响,电影制作者受到流行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电影创造过程中便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某种思想观念,并且通过人物的形象塑造、电影叙事情节对观众加以引导。当年中国的左翼电影,如《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文革”后的反思电影,如《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生活的颤音》,如今反映社会话题和社会现象的电影,包括关注智障儿童、关爱老年人,反映拐卖儿童现象等各类社会话题的影片,如《海洋天堂》《飞越老人院》《亲爱的》《失孤》等,这些电影在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尊老爱幼、注重群体观念和家庭观念等传统价值观的同时,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流行的社会思潮和社会价值观念在其中的折射。另一方面,电影中展现的新潮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观众,进而导致新的时尚潮流和社会话题流行。电影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它所呈现出的爱情观、消费观、生活方式,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无疑较大。如当今影坛中流行的小妞电影,多以年轻,乃至时尚的女性作为主角,从女性的视角看待人生与世界、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围绕一个个与现实相关、能产生大众共鸣的话题,来展示女主人公的情感困惑、生活压力和她们内心的多重需求,给女性观众予某种心灵上的启迪和慰藉,这类影片,诸如西方的《穿Prada的女王》《律政俏佳人》《公主日记》,中国的《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雅图》《非常幸运》等,其共同之处是大多都以女性为主角,而且都与时尚,也包括时尚话题相关。

       就审美接受层面而言,电影的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的优势还表现在其将民族性的特点用时尚化的手段呈现,这能够提高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接受能力。影视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接受期待是影视艺术的基本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观众对电影的审美自主心理正在逐步得以强化,一种新的审美接受观念正在形成。而这种观念又对电影的创作、制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P156)以接受美学观点看,电影的叙事是编导与观众共同完成的,构成叙事的情节则影响到观众对于电影叙事语言的理解,支撑着电影完整再现现实功能的发挥,也支持着电影传递深层次价值观念功能的发挥。因此,通过时尚化的故事情节表现民族化的价值观念,便于观众更好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早期的《功夫》《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等武侠电影,还是当下流行的《大圣归来》《捉妖记》等奇幻电影,我们都在其时尚化的故事情节中看到尊师重道、因果报应、惩恶扬善、除强助弱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而前者所传递的侠义精神、人文道义,以及武功的至上境界将身体运用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观众对于电影的视觉满足也是影响观众审美接受能力的重要因素,视觉满足不仅来自于情节,也来自于形式。中国电影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如中国红、中国功夫、戏曲、民族乐器演奏等,能使观众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愉悦和满足感,而电影借由这些元素所传递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也会悄悄进入观众心中。

       虽说电影的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已经表现出优势,电影的时尚新潮与传统经典相结合也对观众产生了巨大魅力,但是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观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中国电影要做到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其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仍然是中国电影急需努力去建构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之路径

       当今视觉文化转向和电影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对电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电影的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正在成为中国电影审美的一种新选择,时尚元素的植入应该在中国电影保持优秀本土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以寻求一种民族化、国际化、现代化相融的影像风格。那么,如下几个方面是我们以这种相糅进行创新设计之路径。

       (一)科技创新

       在当代电影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是趋向于极简化的美学原则,采用最简单的拍摄手段,尽可能少地修饰,追求质朴、粗糙、原生态的写实主义审美效果;另一种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重磅炸弹”电影,大手笔投资,高成本制作,一流的视听效果,科技含量较高,也因此引领电影时尚和电影的产业化潮流。今日之“好莱坞”早已超出了一个“电影城”的范围,它已经成为了影视全球化的一个标志。[4](P280)“好莱坞”的首要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强大的科技支持,因此,中国电影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的第一步就是科技创新。

       中国电影高科技运用还不是十分娴熟,在故事大片中如何发挥科技优势,怎样才能在满足观众时尚审美需求的同时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还需要向好莱坞电影学习。首先随着“好莱坞”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3D、4D技术以及IMAX银幕变化,原本的平面银幕被延伸至三维乃至更多维立体空间,空间营造更加天马行空,更善于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中国电影目前运用3D、4D技术制作的电影不仅数量少,而且受题材限制,仅在少数魔幻题材电影如《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钟馗伏魔:雪妖魔灵》等电影中运用,其他题材电影几乎没有涉足。其次,高科技运用要合理化,数字技术的应用只是制作电影的一种手段,并不意味着电影要盲目地追求奇观化的视觉效果而将故事的意义彻底消解。比如《钟馗伏魔:雪妖魔灵》一片把炫目的特效贯穿始终,故事情节却经不起反复推敲,人物显得虚假、性格塑造单一,虽然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一部高清游戏。《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智取威虎山》,也都取材于经典文学作品,又加入现代时尚元素,但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后,为观众呈现出绮丽美妙的电影场景,繁乱纷杂的动作场面,其视觉化效果比较理想,且两部影片皆剧情紧凑,特技运用也恰到好处。其三,高科技的运用可以扩大题材范围,在贴近老百姓关注的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中采用数字技术,能使电影更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接地气。在这方面好莱坞电影值得借鉴,《阿甘正传》利用影像合成与处理技术将纪录片中出现的已故美国总统形象与阿甘形象合成,因而出现阿甘和美国总统握手、交谈的视觉画面;《速度与激情7》将已故演员保罗沃克在前几集中的片段合成到新一集中,最终形成保罗沃克在影片中的精彩演出。中国的平民化电影、现实主义作品为何不能也作这样的尝试呢?时下我们的高科技运用仅仅只局限于特技,而应像近日热映影片《滚蛋吧,肿瘤君》《华丽上班族》等中的那样,将其扩大到现实生活题材影片中,展现人的心理情绪与梦境等,拥有更为开放的采纳范围。

       (二)叙事创新

       电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叙事是电影的基本属性。电影用镜头作为语言来讲述故事,用影像来虚构社会生活,因此,讲好故事对于电影来说至关重要,这是电影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作为电影最主要的片种,以叙事为存在根本的故事片实际上发挥了其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文化言说的功能。[5](P60)好莱坞的类型电影,无论是科幻片、灾难片、悬疑片,还是爱情片,之所以能既叫好又卖座,就在于这些电影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以及显性的戏剧冲突,通过蒙太奇、长镜头的巧妙配合,使故事发展起伏有致,让观众的心也随着情节的进展和人物命运展开而跳荡。

       中国电影要进行叙事创新,需在学习好莱坞电影叙事方法的同时,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取向和天人合一理念相结合。其既要在电影中呈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又要在故事主线中加入反映中国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的价值理念,比如在人物塑造、情感表达方面加入中国传统的教化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中国文化在中国人际关系营构中的强大塑造力。“文革”前由于以政治宣传为目的,中国电影的戏剧化叙事模式和单一的蒙太奇运用始终未能得到真正改观。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观念的改变、思想的解放,西方电影理论、技术和作品被逐渐介绍和引进至国内,人们对电影艺术的特性、技巧有了新的认识,《城南旧事》《青春祭》等电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步入了现代电影行伍,中国观众对于新的叙事语言的理解,对叙事内容的反传统的认同,支撑着中国电影完整再现现实功能的形成,也支持着中国电影的改革。到了今天,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多元审美并存的既成事实,又使得商业片、探索片、主旋律、西方电影、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影片等构成了中国电影世界一个五彩缤纷的多元格局。然而,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个人化的情绪发泄等,近似原生态的叙事形式似乎至今仍未获得足够的接受群的认可,反倒是《归来》《亲爱的》一类的叙事回归,又赢得了人们的关注,也使中国观众找到了新的释放情感和追求真善美的一个园地,这与当今影坛热播的青春片形成合力。

       近年来,日见庞大的青春市场引发青春片的繁荣,相继诞生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万物生长》《左耳》《何以笙箫默》等,使青春片逐渐发展成为以缅怀逝去的青春为主题的类型电影。就曾经热销的两部电影《左耳》《何以笙箫默》来看,前者票房5亿多元,后者则高达9亿多元,青春片已成为以消费颜值来吸引观众的赚钱利器。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左耳》为代表的怀旧式青春片,情节大多围绕主人公年少时期的青春故事展开,常以展现80年代的校园生活为主,暗恋、堕胎、车祸成为这类青春片的卖点情节;以《小时代》《何以笙箫默》为代表的炫耀式青春片,青春故事只是作为一个引子而存在,叙事着力点往往在于已经走过青春期主人公的情感纠葛,霸道总裁、苦情女主、奢侈生活场景等元素成为这类青春片的必要元素。这些怀旧式或炫耀式青春片,均凭借主演明星高颜值、巨大粉丝效应、成功话题营销,以及原著小说超强号召力取得较高的票房,但是这些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叙事情节方面却又往往使人深感失望,有些作品叙事结构不完整,有些片子情节支离破碎,甚至在剪辑方面也出现漏洞。青春片的“粗制滥造”和刻意追求奢侈和浮华,甚至远离生活的男女间调情、搞怪,或叙事逻辑混乱,使人们不得不对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产生质疑。网络小说当然能为新的城市电影、青春电影提供可观的底本,但首先是编导要有选择,如,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能否展现时代的正能量?再则,网络小说要改编成一个好的剧本,除要有完整的叙事结构,采取有效手段拉近观众与电影的距离外,仍要注重其是否反映了真实的生活,是否真正展示了80后、90后青春印记的年代,或像《一天》里表现艾玛从青涩到成熟、为爱而风雨无阻的蜕变历程,或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表现青春与成长的灿烂与黯然,《阳光姐妹淘》里表现对于梦想和友情的追逐。另外,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要将原本由文字组成的想象空间借助于影像化手段变成现实空间,使电影更时尚化和立体化,网络小说与电影的审美特征不尽相同,并不是所有的小说情节都适合在电影银幕上播放,因此,小说改编成电影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在改编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强调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意”与“境”营构中的创新

       意境、意象理论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意象”是一个内涵相对恒定的审美术语。“意”与“象”是浑然一体的,中国古人十分看重“意”的表现,从“立象以尽意”,到“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中国古代的审美,既倚重“象”,但又“不恋着于象”,所以才会有“得意而忘象”之说。电影艺术的确是仿象的,仿象与意象也确有相悖之处,但实际上,高水平的电影艺术的仿象恰恰仿的是“意象”,这才使电影不仅成为一门高雅艺术,而且中国当代电影也才能因此区别于其他西方国家的电影,而被国际影坛所接纳。中国电影向来都会程度不同地自觉关照到中国美学的运用,如对意象、意境的营构等。费穆拍摄的电影就十分注重中国的气韵、神韵,大多以江南农村为背景,讲究光影和中国画中具有表意性的线条运用,其所营构的景象,时而烟云缭绕,时而山清水秀,而其湖光山色又与人物的命运形成一种反衬或比照,如此种种,在他的电影《香雪海》《小城之春》中,都得到较好的表现。

       我们可以通过对意境理论的创新,为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创造出其鲜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叙事风格,在设计电影的空间场景时,注意景象的情感表达,中国美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念,使空间超越了作为人物活动、故事发生地点的局限,成为一种人情感世界的物化形式和抒情表意的媒介。[6](P7)用模糊、朦胧的手法设计空间场景,表达深远和强烈的情感和意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坚持情感抒写的含蓄和内敛,深入挖掘和展现其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方式与思维习惯,在剧本创作中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段,塑造出具有中国传统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叙事风格营构方面,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戏曲中,中国文人历来喜欢散文式的抒情表达,中国电影也不例外,散文式叙事风格的采纳同样为中国电影的意境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费穆曾在《风格漫谈》中说:“中国电影要追求美国电影的风格是不可以的;即便模仿任何国家的风格也是不可以的,中国电影只能表现自己的民族风格。”[7](P390)意境创新正是中国电影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中国电影中坚持意境创新,不仅能增强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特征,打造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最终也能得到世界各国民众的认可。

       (四)意义创新

       电影是叙事艺术,电影向观众传达的意义不仅来自于电影文本,还来自于电影观众,观众观看电影这一行为使电影的意义得到了提升,当电影进入流通领域后,电影新的意义得以产生。电影观众不是消极被动的消费者,而是意义生产和流动的积极参与者,而这种参与便是民众参与社会批判的基本条件。[8]因此,电影意义的创新,需要电影制作者和电影观众的双重努力。

       电影的意义创新首先要立足有利于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发展,思考中国与世界与自然联系的基础上,这也是坚持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的必要原则。当下西方电影对中国公众意识的渗透性极大,西方电影中的性、暴力等元素极大冲击着中国人的理性传统、意识形态观念,然而,中国当代电影也一直关注着中国人伦理关系的变化和对人性的探索,这正是当代中国电影重“意”的表现之一。《女人这辈子》《安居》《说出你的秘密》都重现了中国伦理内蕴着的对于纯净情感的追求和对具有普遍意义美德的呼唤。其次,真实的故事往往充满人性和情感的悖论,电影要实现意义创新,就应使电影文本的叙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通过电影的拍摄和镜头的处理深刻地刻画人性的矛盾。如伦理片《亲爱的》中无处不见这种情感与人性的悖论,其片头以城中村的电线取代原本万人跳瑜伽的场面,在现实社会的纠缠错乱与人性的复杂中拥有更深刻的含意。此外,除了通常所说的伦理片外,当代主旋律电影和一些极具商业色彩的艺术片,也都会以弘扬中国伦理为主要内容,或直接使之作为能指符号,并由此而承继着中国传统美学的诸多精髓。

       总之,电影是一种时空合一的艺术,其能展现大千世界、现代人的外部形象,也能艺术地揭示出各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以及人的心路历程。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国电影必须要走向世界,争取更多的票房,但不能因此而被全球化浪潮所彻底吞没,而致使自己的民族个性丧失,也不能仅仅因追求高票房而丧失了艺术家的良知。[9](P302)中国电影应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阐释和创新,也要将其中不符合现代性的观念和某些封建迷信的糟粕剔除,或进行无情的自我解剖和深度批判,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和传播手段,使中国电影不断地与全球影业接轨,自然而然地使这种“文化自觉”成为全球文化体系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惟其如此,中国电影才能历久弥新,在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熠熠生辉。

       收稿日期:2015-10-10

标签:;  ;  ;  ;  ;  ;  ;  ;  

民族化与时尚化:中国电影美学的新选择_中国元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