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创新崛起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江西的启示论文

安徽科技创新崛起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江西的启示

曾光

[提 要] 近年来,安徽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核心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发展新路。通过对安徽推进科技创新政策及成效的总结概括,重点分析了其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平台、政策支持和环境改造等主要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西实际,提出江西应高位推动江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创新平台体系,强化细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 科技创新;创新政策;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 “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近年来,安徽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核心战略,聚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平台、政策支持和环境改造,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发展新路,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短板。学习借鉴安徽以科技创新引领创新发展的经验,跑出江西创新引领的“加速度”,为江西“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加快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提供强大支撑。

一、近年来安徽科技创新政策及成效

近年来,安徽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坚持把科技创新发展作为核心战略,统筹推进创新型省份、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重大创新战略平台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合芜蚌地区先行先试政策,到创新型省份获批建设后的“1+6+2”政策,到支持科技创新、“三重一创”、制造强省、技工大省建设等系列“十条”政策[1],实现了研发、转化、产业化等科技创新各个环节全覆盖,逐步构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见表1)。2018年末,安徽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0.7万人,从事研发活动人员24.4万人;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2]。全省有效发明专利61475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3件,居全国第9位。拥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2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企业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947亿元。2012年以来,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

表1 近年来安徽省科技创新主要政策一览表

二、安徽科技创新快速崛起的成功经验及主要做法

安徽省作为中部内陆省份,近年来能实现科技“跟跑”到“领跑”的飞跃,得益于安徽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不断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发展环境,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自主创新的安徽特色之路。

先说,我之所以认为微小说《等》的表现形式十分新颖,是因为创作者在作品中采用了一种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推进情节、刻画人物、表现情感。

(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四个一”创新主平台

安徽抢抓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科教资源大省优势,全力争取国家战略平台,拥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和国家创新型试点省等四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奠定了安徽省在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2011年合芜蚌试验区成为我国第四个自主创新重点区域,参照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享受与中关村同等政策待遇。2013年12月安徽成为继江苏之后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的省份。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2017年1月国家批准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高质量“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在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谋划新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成效显著。“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已成为安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支撑和推进自主创新的主要抓手,加快推动安徽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跨越。此外,安徽还拥有合肥、马鞍山、芜湖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全省打造区域创新战略支点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聚焦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三重一创”建设

安徽省委、省政府成立“三比一增”(即比创新、比创业、比创造、增动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市开展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专项行动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家培育、重大项目提升和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5项具体行动,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加快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集中活动,组织千名机关干部,深入千家企业,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常态化开展送基金进市(县)活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和动态化调整机制,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监督评估。围绕创新政策的落实,定期开展政策调查和宣传培训,为科技政策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三)聚焦高端创新平台,按照“三个一批”梯次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坚持数质并重,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的思路,梯次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构建了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交叉前沿平台,以及“一室一中心”为核心的创新平台体系。大力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名院大所等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建设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院和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见表2),成为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比如,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已建设联合实验室47家,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90人,累计孵化企业199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已申请专利140项。2018年安徽省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全力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一年来总研究经费超10亿元,共引进业内有影响的高层次人才60多人,在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5]

(四)聚焦创新资金需求,完善“1+6+2+N”创新政策体系

空间外差光谱技术(Spatial Heterodyne Spectroscopy,SHS)是20世纪90年代由DOHI和SUSUKI提出的一种新型空间调制型高光谱分析技术,综合了光栅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特点,在窄频谱范围能获取极高的光谱分辨率和信噪比[1-3].与传统干涉仪相比,空间外差光谱仪凭借超高分辨率、高通量、瞬态探测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同时光谱仪体型小、功耗低,符合小型化卫星载荷的需求.目前,该技术在大气微物质成分探测、大气污染探测、气象观测、卫星遥感探测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4-6].

早在2008年安徽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在合芜蚌全面实施升级创新型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和优化创新环境 “六大工程”,逐步构建了涵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样化工具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以奖励、后补助、股权投资和债权投入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等。2017年起,安徽计划五年内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省级种子投资基金、总规模150亿元的省级风险投资基金,以及总规模500亿元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修订和拓展了创新型省份建设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比如,支持科技研发方面,单个企业(项目)补助最高可达500万元;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最高支持1000万元。对新获批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次性给予300万元奖励,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市(县)先行奖补,省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开展公益性共享服务的农业种质资源库(圃),依据绩效情况,给予最高可达2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支持鼓励大院大所在皖设立研发机构,按落户市对研发机构资金支持额度的10%给予补助,最高可达1亿元。

近年来,安徽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聚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等科技创新关键环节和领域,实现了科教资源大省向科技强省、创新强省的转变,为江西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了有益启示。

表2 安徽省代表性新型研发机构

(五)聚焦创新环境改善,启动实施“三比一增”专项行动

安徽省着眼经济发展全局的长远战略,顺应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型显示等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石墨烯等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精准医疗、太赫兹芯片等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加快建设具体安徽特色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 《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修订完善了《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管理办法》[3]。省财政设立300亿元的省“三重一创”产业基金,从支持新建项目、奖励重大项目团队、支持企业境外并购、完善奖励机制、补助研发生产设备投入、补助研发试制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创业和运用基金支持等10个方面强化细化具体支持政策。采取阶段参股、直接投资、跟进投资等方式,主要投向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中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为支持 “三重一创”,省财政对新认定的“一室一中心”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支持,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稳定支持和奖励机制[4]。以“数字江淮”为引领,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比如,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开通,中国科大首次实现18个量子比特的纠缠,稳态强磁场装置磁场强度达到国际尖端水平,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合肥京东方全球液晶面板最高世代线10.5代线顺利量产,安徽农业大学在世界上首次破解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等等。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5403家,比江西多143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的40.4%,比江西高出6.6个百分点。

三、加快江西科技创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工业点源治理。工业企业均实现了达标排放。二是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41.8%。三是强化农业污染综合治理。执行规模化养畜禽养殖禁养区制度,对42家规模化养殖场,实施雨污分流、固液分流、粪便处理和污水处理等限期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措施,稻麦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95%,配方肥使用占65%,化肥使用强度204.1 kg/hm2,水稻生物农药防治覆盖面达到100%,生物及生物源农药使用占46%;秸秆综合利用率98%;塘循环水养殖率达到50%。

(一)借鉴安徽打造“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经验,高位推动江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安徽创新能力的大跨越,与之实施“三重一创”密不可分。要学习借鉴安徽抓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经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建设江西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突出江西优势,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倍增工程,重点抓好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虚拟现实、大数据和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高新技术企业是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省 “专精特新”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奖补和项目扶持,在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三是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围绕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300亿元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省政府每年出资50亿元作为引导资金,采取阶段参股、直接投资、跟进投资等方式,重点投向“三重一创”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加快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借鉴安徽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经验,加快建设江西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国家级创新战略平台,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引爆点。安徽正是抓住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遇,提前谋划、高位推动、久久为功,实现了以“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为牵引的创新大跨越,值得江西省学习借鉴。近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同意南昌、新余、景德镇、鹰潭、抚州、吉安、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创新高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前沿阵地[7]。江西要抓住和用好这一“金字招牌”,引领全国高新区和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要按照国家要求,大胆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构建、人才引进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科技精准扶贫、协同开放创新等方面探索示范。要突出江西特色和优势,着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西品牌。比如,突出江西最大生态优势,打响生态科技创新品牌;强化赣江新区核心引领作用,打造全国绿色金融创新品牌;强化南昌首位城市功能,高标准建设南昌航空城、中国光谷、世界VR产业基地等品牌;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唱响景德镇千年瓷都、鹰潭绿色铜都等文化品牌;用好军民融合优势,打造全国军民融合创新江西样板。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江西品牌,加快建设创新江西。

(三)借鉴安徽梯次建设创新平台经验,建设江西高质量创新平台体系

“一室一中心”,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安徽省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一室一中心”建设工作,通过项目资助、后补助、PPP等方式,大力扶持各类企业建设省级实验室、技术中心,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一室一中心”。面向国内外科技创新源,建设开放型新型研发机构,也是安徽省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要学习安徽经验,支持大院大所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领军企业、行业协会开展战略合作,在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虚拟现实、稀土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加快组建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等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对经省级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据绩效评价情况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瞄准国际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合力开展攻坚,不断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近年来,安徽始终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战略的重要载体,有效带动了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8]。2018年,全省16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9735.4亿元,其中合肥高新区入选科技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

Analysis on the variability of housing pattern under the family pension model

(四)借鉴安徽“1+6+2+N”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经验,强化细化江西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2018年安徽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分别是江西的1.62倍和1.5倍。与安徽相比,江西省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需要强化和细化,部分政策只有发展导向,缺乏可操作标准或实施细则。一是加大财税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从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和创新型省建设基金中提取一部分用于科技创新,逐年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所占GDP比重。在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创新创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税优惠。比如,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科技研发团队的奖励提高到不低于70%,等等。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成立集“投、保、贷、补、扶”于一体的省级科技金融集团,建立省市县三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综合运用创投引导、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和保费补贴等方式,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科技支行、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三是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和激励。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围绕“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安徽创新最鲜明的特点[9]。借鉴安徽“人才+成果+金融+基地”的模式,实施更加灵活、更加精准的高层次人才政策,着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取得约定绩效的团队可获得所支持资金的直接奖励或股权回购奖励。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允许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形式持有股权。对离岗创业科技人员将过渡期由3年提升至5年,并依法保障其在原单位的社会保障福利。对从国外、省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申报职称开辟“绿色通道”。

(五)借鉴安徽“三比一增”专项行动经验,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

安徽省开展“三比一增”行动,本质就是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快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当前,江西要以“五型政府”“四最”营商环境打造为目标,具体抓好抓实以下创新创业环境。一是优化民营科技创新环境。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凡是国有企业能享受的科技创新政策,民营企业一律平等享受。提高对民营企业“一室一中心”和产学研合作的奖励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民营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按规定给予补助。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大型科研仪器和实验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等。二是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比如,开展百名优秀创新型企业家评选表彰。对创新型企业家创办或领办的企业,给予最多3年贷款贴息。实施企业家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推广“企业家培养企业家”模式。三是实施江西“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组织千名机关干部,深入千家企业,送新政策、送项目、送融资、送人才,服务实体经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赣服通服务平台,及时汇集各类政策和政府服务信息,实现政策信息“一站式”服务。四是完善“项目为王”考核机制。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围绕项目签约数、落地率、开工率和税收贡献等关键指标,定期考核通报,形成招商引资进位赶超新格局。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查处回应和抽查体检等制度。五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充分调动积极性[10]。比如,开展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提高社会科学类科研经费间接费比例;大力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向民营企业开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综合执法力度;推行网上办理、信息共享、电子材料和评估结果互认,项目管理全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

[参考文献]

[1]汪永安.下好创新先手棋:安徽全方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N),安徽日报,2019-4-17(2).

[2]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ah.gov.cn/UserData/DocHtml/1/2019/2/28.html.

[3]杨杨.“三重一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EB/OL].http://ah.people.com.cn/n2/2017/1015/c358428-3 0830438.html.

[4]汪恭礼.安徽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财政科学,2018,(6).

[5]吴长峰.安徽:“一室一中心”成为创新强劲引擎[N].科技日报,2019-5-28(7).

[6]李永华.安徽“四送一服”破解民企发展之困[J].中国经济周刊,2018,(12).

[7]马宗国,张辉.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9,(7).

[8]李环环.全力打造高新区创新主阵地加速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J].安徽科技,2019,(5).

[9]王百江.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安徽科技创新[J].安徽科技,2018,(6).

[10]余建斌,冯华.破除“重物轻人”观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N].人民日报,2019-7-8(19).

[作者简介] 曾光(1977—),男,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江西南昌 330108)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科规划智库重点项目“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江西省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研究”(17ZK13)

[责任编辑:朱晨光]

标签:;  ;  ;  ;  

安徽科技创新崛起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江西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