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特别行政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道路_经济特区论文

省级特别行政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道路_经济特区论文

省域型特区发展经济的基本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经济论文,特区论文,道路论文,省域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认为海南是省域型经济特区,其省情的特点是“三大三小”。这些特点决定了海南特区应该选择有别于其他经济特区的发展道路:1.走多科技起点的发展道路;2.走城市多极化的发展道路;3.走产业聚集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省域经济特区 科技 多极化 聚集化

我国经济特区现有3种类型。一是深圳、 珠海的城市型经济特区;二是汕头、厦门的城区型的经济特区,即城市的一部分为特区;三是省域型的经济特区,海南省即是。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省域型经济特区,发展经济应从省情的实际出发。我认为,海南特区的省情有“三大三小”的特点。

所谓“三大”是:1.区内经济腹地大。海南经济特区有700 多万人口、3.4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和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人口几乎是其他特区人口的总和,国土面积则是它们的千百倍。这就构成了特区内较大的经济腹地和腹地市场。珠海、汕头、厦门特区内基本上没有经济腹地和腹地市场。深圳特区虽有区内腹地,但很狭小,只有一个县的范围。2.自然资源丰度大。海南是个人口少,但资源丰富的省份。它有全国各省区中最大的国土面积(包括海洋国土面积);有全国最大的热带土地资源,占全国的40%,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温室;有全国最大的热带海洋资源和最丰富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金属矿、非金属矿藏等资源。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则资源贫乏。3.产业多元体系大。一是海南特区独有、其他特区没有的产业多,如矿业、天然气、石油产业、橡胶产业等。二是各特区都有,海南大有的产业多,如海南的热带农业、热带旅游业、热带海洋业等。

所谓“三小”是:1.城市化比例小。海南虽有7个城市, 但城市规模不大,没有大型城市,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两成,经济城市化的比例也很小。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特区则是城市化了的,人口的城市化比例达到八、九成以上,经济的城市化比例大。2.工业比重小。 1994年以前,海南是个农业省区,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1994年才第一次实现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仅为114亿元, 农业产值为101亿元,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之比为53:47。其他特区的工业比重则在八、九成以上。3.经济量小。首先是经济总量小。1994年,海南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59亿元,而深圳则为560亿元;海南的工业总产值为114 亿元,而深圳为638亿元,是海南的5.59倍。 其次是特区政府的财力薄弱。1994年省级财政收入只有28.1亿元。其三是人均经济量小。1994年海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5056元,不及深圳的1/5。 全岛尚有几十万人没有脱贫。

省域型经济特区的基本区情与其他特区大为有别,其发展道路也应该有其特殊性,在现阶段可否在三个方面作如下选择。

一、要走多科技起点的发展道路

海南经济特区是一个省域型经济特区,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应该走一条以高起点科技为主导、中起点科技为主体、低起点科技为辅助的发展道路。

为什么要以高科技起点为主导呢?因为海南是个经济特区,负有带动非特区发展的历史使命,不搞高起点,何以言窗口作用和龙头作用呢?再者,海南是个省份,本省的现代化发展也需要有高新科技的推动,不搞高起点何以言海南的现代化?同时也要看到,海南是有条件以高新科技来起步的。它有城市,有一些大中型企业,有一批从事高新科学技术研究的院所和人才,有吸引国内外高新科技和科技人才的机制,新高科技在海南有植根的土壤。但是,海南特区又不能像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特区那样只走以高科技为起点的发展道路,因为海南不是一个单独的城市或城区,而是一个省份,一个国土面积最大,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很低,拥有广大农村的特区,这里还没有高科技普遍生长的土壤。海南虽然不能在所有地域和经济领域实行高起点的普遍发展,但必须在某些地域和领域实行高起点的领先发展,把一些关键性的企业、行业的发展完全置于高起点之上,置于高新科技基础之上,成为高科技产业,从而发挥出高起点的主导作用,带领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步入高科技发展的轨道。

海南经济特区确立中科技起点和现代科技的主体地位,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一,海南处于世界产业转移的新时期,即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和地区向落后国家和地区转移的新时期。作为一个空间大省,有广阔的城镇和农村,可以迎接新的产业转移浪潮,大量兴办“三来一补”等多种形式的、以现代一般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二,海南现有的工业企业大量属于中科技起点的企业,对它们实行当代高新科技的改造,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同时用中起点技术改造和取代低起点技术的情况将会产生,从而强化了中起点科技的主体地位。

低起点科技在海南经济特区的辅助地位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兴办手工劳动和部分机械组合的低技术起点企业,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劳动力容量大的优点,是全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这类企业。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是向中、高技术的一种过渡,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低技术起点企业虽然为数不少,但它的总产值不大,不能构成特区经济的主体,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要走城市多极化发展的发展道路

我国经济特区的城市化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一极化发展,即一个城市的集聚化,区内人口、经济、文化高度集中于一个城市,成为大都市,非城市部分也是城市的郊区,形成大都市、小郊区的城乡格局,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二是多极化发展,即依靠一群城市的多极化发展。海南经济特区城市化的实现,只能采取多极化发展模式,即在全省分区域形成各自的城市发展极,由这些城市构成全省城市化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海南特区是一个大特区,是一个国土大省,是一个有广大农村的省份,要靠一个城市的集聚化发展,去实现全省的城市化是不可能的。第二,在一个自然和经济差异较大的省域内,要实行城市一极化的发展势必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产生马太效应。第三,海南有丰富的资源,众多的深水良港和对外开放的体制,具有经济积聚发展和新城市生长的原动力,完全可以预计,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一些新的城市,从而强化城市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同时,海南城市化的多极化集聚发展,必须建立以大型综合城市为中心,以一类港口城市为区域发展极,以非港口城市为辅助的城市多极化体系。

确立大型综合城市在全岛的中心地位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因为:1.特区经济是一种开放的较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形成自己的交通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工业中心、科技中心和文化中心,形成综合性的强辐射中心,以促进整个经济的高效、有序运行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心城市的实力和功能的程度,是特区经济生命力的重要标志。没有综合中心城市,就没有特区经济的繁荣。2.城市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那些地位重要、条件优越、管理有方的城市,就会走在发展的前列,跃居综合中心城市的地位,成为海南发展的“大头”。3.特区经济有着形成综合中心城市的良好环境。海口市在建特区时还是个不像样的中等的商贸港口城市。建特区后,海口市吸引国内外资金,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短短的七八年,一跃成为海南唯一的大型综合城市。海口的发展也必然带动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这就是海口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

海南经济特区的多极化城市群体有其突出的特点:第一,具有开发性。这就是说,海南原有城市不具备发展极城市的功能,需要加快开发建设,实现原有城市的飞跃,并开发建设一批新型城市,共同组成发展极城市群体。洋浦开发区将建设成为30平方公里面积、近3000万吨港口吞吐能力、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新型发展极城市。八所港是目前海南最大的港口。随着八所开发区建设的成功,将形成包括东方县城的新型发展极城市。清澜港开发区的建设,将与文昌市的文城组成一个新的发展极城市。第二,具有分区性。海口市是全省的综合中心城市,也是海南北部经济区的发展极城市,琼山市则是海口市的重要卫星城市。三亚市是海南南部经济区的发展极城市,通什市则是该区的副发展极城市。洋浦将是海南西北部经济区的发展极城市,儋州市则是该区的副发展极城市。琼海市将成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极城市。第三,具有港口性。海口市和三亚市都是一类港口城市。正在建设中的洋浦、八所、清澜等三个开发区,也将成为一类港口城市,区域发展极城市。在海南特区,大港口城市就是区域发展极城市,非港口城市将成为发展极城市的辅助城市。

三、要走多产业集聚化的发展道路

海南走多产业集聚的发展道路,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1.海南资源的多样性要求有多产业的集聚发展。丰富的热带农林资源,要求有相应的农工商、林工商产业的集聚发展;丰富的海洋资源要求有相应的海洋养殖、海洋捕捞、海洋采集、海洋水产加工、海洋盐化工、海洋运输等多产业的集聚发展;丰富的天然气、石油、金属矿、非金属矿资源,要求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非金属矿产业的集聚发展;丰富的旅游资源要求有旅游业的集聚发展。2.外来投资的多样性要求多产业的集聚发展。外资来源有地区的多样性、行业的多样性、厂商的多样性;外资投向有利用资源的多样性、利用优惠政策的多样性。所有这些将形成产业集聚的多样化发展。3.现代市场竞争是多产业的全面竞争。国家间、地区间、城市间的竞争是:谁的优势产业多,产业集聚化的拳头大,谁就拥有竞争的主动权。单一产业的集聚化发展,虽在这一产业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但其风险性太大,一旦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单一产业集聚化的城市或地区,就会在市场竞争中一败涂地,整个经济陷入危机。海南经济特区要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多产业集聚化发展的道路。

海南经济特区的多产业集聚化发展,有其特殊的产业集聚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以高技术工业和资源工业为龙头,以热带海洋农业为基础,以交通通讯、旅游、金贸、房地产业为支柱的六大产业集聚体系。

海南经济特区要走多产业的集聚化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以高技术工业和资源工业为龙头。这是因为:1.海南长期处于落后地位,从产业构成上讲,就是因为工业化程度低,没有高技术工业和资源工业的大发展。这也是省域型经济特区的一个特点。2.海南有丰富的工业资源。第一大工业资源是热带农产品、林产品、海洋产品。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居全国之冠。第二大工业资源是天然气、 石油。 海南近海已探明近40亿吨石油和10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去年投产的莺歌海崖13—1 气田,拥有天然气储量968亿立方米,是中国单个气藏量最大的天然气田。 第三大工业资源是金属矿、非金属矿资源,可开采的有30多种,金属矿以铁、钛、钴、锆的储量最大,特别是铁矿的平均品位达51.2%,高的达67%,富铁矿储量居全国之冠。

海南农业的基础地位比全国其他地区农业更为突出,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1.海南农业是全国人均附加值最高的农业。1993年,全省农业附加值是工业的2.69倍,人均附加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1%, 居全国第一。2.海南农业是全国最大的热带“菜篮子”。由于海南大约占有全国热带耕地的一半,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大温室,是反季节瓜果菜的最大生产基地,是热带水产品的最大供应基地。3.海南农业是全国农业之母。海南气温高,无霜期,粮食和其他一些农作物,可以一年几作几熟,因而成了全国农作物一些良种的最大繁育基地。现在已在全国普遍推广的水稻杂交良种,就是首先在海南繁育起来的,为全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我们不仅要把海南农业当作海南的基础产业来办,还要把它当作全国的基础产业来办,要办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农业。

为什么说交通通讯、旅游两大产业是省域型经济特区的支柱产业呢?这是因为:1.它们是大型化的产业,有充当支柱产业的规模。海南有1528公里海岸线,有68个港湾,可以建设一系列大型港口,形成以海运为主体的海陆空大型交通运输体系。海南的旅游资源几乎覆盖全省,旅游业是海南的大型产业,可在全省形成三条旅游开发带,即以东部沿海旅游开发带为主体,以中线和西线旅游开发带为辅助。旅游业将成为一些市县的龙头产业。2.它们是外向型的产业,符合整个产业集聚发展的方向。海南的交通通讯已和国际交通通讯体系连接,成为世界网络的一部分。旅游业对国外吸引力越来越大,将成为世界旅游的一个热点。3.它们是开发潜力大的产业,具有成为支柱产业的前景。海南已开发利用的港口不到可开发利用的港口的一半;旅游点虽多,已开发和高效利用的不多,要形成以现代交通通讯为纽带、服务设施齐全、管理有方的大旅游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但海南人民有信心发展这两大支柱产业,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标签:;  ;  ;  ;  ;  ;  ;  

省级特别行政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道路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