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_科技论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发展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体制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梁雄健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结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到本世纪末,要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形成布局合理的科技系统结构、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和科学的院所管理制度。建立起包括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精干的独立科研机构、重点高等院校、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科技进步体系,各类科技力量合理配置,科学分工,优势互补,有机结合。”这些论述规定了我国未来科技创新体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我体会可图示如下。

政府是整个科技系统的管理者,是宏观科技体制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它也可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资者和受益者。

科技创新机构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独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三部分,它们在整个系统中的功能各不相同,其中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同时,要确立与这些创新主体相适应的微观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就投资主体和运行机制来说,企业应当成为科学技术开发的主体,同时也是受益主体。但应当看到,企业的科技活动主要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倘若只有企业的科技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效益,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因此,国家也应当担负起科技创新投资者的角色,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投资者。

二、科技体制改革中的几个焦点

(一)与微观层次的改革相比,宏观层次的改革力度滞后。

到目前为止的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部门所属科研院所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及一部分宏观机制问题,但受到了宏观结构存在的不合理性的制约。仅局限于微观调整改革是不可能实现整体优化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宏观科技管理体制,乃是当务之急。因此,这就需要进行政府机构的改组,努力创造促进科技创新主体产生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使其同微观经营制度相一致。

(二)资源浪费严重,投资效率低下。

由于大部分政府部门都有自己的直属研究机构,部门壁垒的存在起码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由于各自为战,信息交流不畅,科研成果不能在部门之间得到充分利用;二、由于部门壁垒,行业封锁,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强弱并不和其所担负的科研任务成正比,也不和其拥有的科研资金成正比,这一状况影响了宝贵的科技资源的投入效率。这一问题的解决必将依赖于政府机构的改组、政企分开的实现和切实有效的宏观科技管理体制。

(三)科技投入不足,企业还未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

根据国家科委的调查,虽然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力量已占到全国科技力量的一半,但至少还有三分之一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自己的创新机构。虽然1.4万个科研机构中平均拥有科技人员约100人,但研究开发人员还不到10人。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妨碍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应当将研究院所的研究开发力量同企业结合起来,提高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需求,使其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

除以上几个问题,笔者认为还有以下两个具体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关于基础科学研究。

虽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使企业成为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但同时应当看到,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其活动主要是应用科学技术开发,而不是基础科学研究,它不可能产生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效益。而不具有一定的基础科研能力,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创新性研究;也不能为应用研究指明发展方向,更不能进行应用科技的开发。

据测算,在全国的公益、基础、开发、多制四类共736 个中央级研究院所中,在年人均经费小于2万元的机构中,前两者分别为37 %和20%,而后两者为9%和6%。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应理顺公共R&D(研究与开发)机构与基础科学研究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共R&D机构的关系,使我们的基础研究机构更具活力,能出更多的成果。

二是应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

高校有相当强的科研实力和优势,下面是一些数据。

高校科研机构 大中型企业

R&D人员24.2%

27.8% 48.0%

经费 5.52%

46.3% 48.2%

重大成果

24.0%

18.7% 33.4%

基础研究与成果 62.8%

20.0%

0.1%

国内论文(1995) 61.6%

国际论文(1995) SCI 64.6%

EI 68.8%

从上面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具有非常强的科研实力和优势,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还有三分之一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因此,高校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除发展基础研究外,还应利用自己的优势,重点加强同大中型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这方面主要有两种途径:1.成立独立的科研机构,高校以人才、设备、研究成果等资源入股。2.成立以高校为主的科研组或科研所,高校与企业就某个项目签定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关系等,全面地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另外,国家应重视高校的科研力量。高校有大批的年轻学者和研究生,学术气氛活跃,投入小而产出大(如上述表中数据所示)。

对基础科研体制改革的一些想法

北京大学教授 黎乐民

基础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自然规律,拓展人类知识。人类历史上几次产业革命都基于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基础科研的成果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源头。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认识的深化,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些已是人们的共识。我国对基础科学研究是重视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有过多次重要讲话和指示,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基础科研方面取得过不少成绩,其中有些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但是,我国基础科研的现状,还不能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我国的基础科研只在某些点上取得过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只是在跟踪别人时在某些环节跟上或超前别人一步,真正由我国科学家开辟的当代科学前沿领域极少。而同时我国多次出现盲目追赶国际科技“新潮”的现象,一哄而起,又一哄而下,造成很大浪费。近几年我国基础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还呈下降趋势。

(2)基础科研队伍不精干。 多年来形成的基础科研队伍不算太小,其中有一支能力强、水平较高的骨干力量,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甚称职,主要表现为科研工作中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实现创新思想的能力。还有些人进取精神差,工作不够努力,年轻优秀人才缺乏的情况比应用研究队伍还要严重。

(3)投入强度太低,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科研人员待遇偏低。 国际上基础科研人员平均投入达每人每年5~10万美元,我国还不到 1000美元,少几十到100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科研人员无法研究深层次的重要而难于短期内解决的问题,只好找些容易做的小题目,发表几篇论文交差。近几年物价上涨,各种非科研收费增加,实际可用于科研的有效经费在减少。科研人员待遇低,不但不能把优秀青年人才吸引到基础科研队伍中来,增添新生力量,原有人员也有些不能全力投入研究工作。

(4)对基础科研成果的评价,认识有些混乱。 基础科研的性质决定其研究成果显示价值的周期长,短期内看似无用的结果很多,有些人就怀疑开展基础科研的必要性,有人理性上认识到不应该要求基础科研产生直接生产或经济效益,但在确定支持的项目或评价成果时很看重成果的实用价值。有人甚至要求基础科研人员把科研成果做到产业化,用“创收”来支持自己的研究。有些人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但效果一般很差,得不到经济效益,徒然分散精力,影响基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有些人为了能申请到资助不得不说很多课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空话。认识的混乱妨碍科研人员按基础科研的规律去正确地思考问题和开展研究工作。

针对我国基础科研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选择重点支持的基础科研项目。根据我国当前的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基础科研的重点应放在对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项目上。特别要注意从我国生产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提炼出自己的基础研究问题,争取逐步创立一些由我国学者开创的前沿研究领域。明确基础研究的目标在于认识未知过程和新的自然规律,提出创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开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源头,不要求直接有实际应用或取得经济效益。对成熟的基础科研成果,另外组织专门开发力量把它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建立客观公正的、有硬指标作参考的成果评价体系。 应该以成果创新性的质和量作为评价成果水平的基本标准。成果应该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承认,不能听个人自我吹嘘或者新闻“炒作”。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是评价成果的一种依据,但应着眼于成果实质性内容的多少和重要性,不能简单地比论文的篇数,避免形成盲目追求发表论文篇数的风气。论文被引用次数也是一种评价指标,但要考察引用的性质,在有关问题研究进展中起的作用,包括同行使用该成果的情况和正式的公开学术评价。省部委和国家级奖励能大体反映出国内同行专家评价,也是衡量成果水平的一种根据。

(3)组织精干的研究队伍,根据“统观全局、 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有实力、基础好的科研单位,通过承揽国家项目的形式给予支持,组织一支精干的基础科研队伍,通过调整,把适合于搞基础科研的人员留下,把其余人员分流出去,把新生力量吸纳进来。我国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可以作为首批重点支持的候选单位。根据在适当年限内获得科研成果的情况来确定重点支持单位。重点支持单位不是不变的。要跟踪考察,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根据科研成果的质和量评比排队,淘汰差的,纳入新的科研成果好的单位。重点支持单位的人员,也不能采取铁饭碗制度,要按一定周期将其科研成果客观评价、排队,淘汰差的,空出位子,纳入创新力强的新人才。竞争淘汰机制是保持有活力的基础科研队伍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实行起来会有相当大的阻力,必须下决心克服之。考虑到基础科研的特点,在重点支持一支科研队伍的同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一定数量的自由探索、自由选题,鼓励多方位自由创造的基础科学研究。

(4)加大投入是改变现状的关键。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基础科研主要得依靠政府投入。在选择有限的重点研究项目,确定重点支持单位和组织好精干队伍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科研工作经费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生活待遇。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合理的评估方式计算“投入—产出”比,不断调整不同项目,不同单位乃至不同个人的经费投入,做到扶强汰弱。对于正常地产出优秀的(至少是达到标准的)科研成果的单位和人员,保证在合理范围内足够的稳定的经费支持。除了通过承担项目形式向重点支持单位投入以外,每年还应给这些单位一定量自由支配的研究经费,以便让这些单位的学术领导人有条件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和创造性思维,及时启动或培育有重要发展前景的研究课题。科研人员的收入以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成果奖励的形式支付,体现出多劳多得、绩优多得的分配体制。科研人员的平均收入,应略高于效益良好的企业的管理层人员的平均收入。只有保证较高的收入,这种工作岗位才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实现竞争淘汰机制,保持一支动态稳定的精干科研队伍。

科技队伍建设之管见<%本文承蒙刘秉华、甘吉生同志指教,特此致谢。%>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凌忠专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进步要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科技人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世界的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科技人才的“争夺”异常剧烈。人们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实践,充分认识到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邓小平同志生前一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的无限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各条战线上的知识分子的斗志。在国人满怀信心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世纪之交,冷静地、实事求是地思考科技队伍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剖析科学研究事业中存在的问题,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科技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多年来,各级党政领导反复强调建立老中青结合的科技队伍,这种结构,遵循了自然发展规律,能充分发挥老一代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各自的优势。年轻科学家可以向老科学家学习丰富的实践经验,老科学家能从年轻科学家身上学到大胆创新的精神。新老科学家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创研究成果。科技队伍的“梯队”组织形式乃是国内外科技界普遍采取的组织形式。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三个不同层次的科学家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据笔者所知,站在阶梯第一个台阶的、年富力强的年轻一代科学家,人数不足,有些人思想不够稳定,缺乏在本岗位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因而不热心自己的业务工作,其追求的目标是出国留学或者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另觅他途。这种情况在年轻科学家中不乏其例。笔者曾遇上一位毕业于最高农业学府的硕士,他在某课题组工作4年,直到出国前不曾发表一篇研究论文, 甚至交不出一份详细的研究工作总结。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学成回国的年轻科学家得到国家多种资助,他们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工作热情也高。但是,这部分人在年轻科学家中的比例不大,恐怕谈不上代表年轻科学家的主流。位居第二个台阶的中年科学家,已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的实践经验,具备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上续老一代科学家,下连年轻一代科学家,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这部分人中,凡能争取到科研经费的,情绪稳定,工作努力,有坚守岗位、继续奋进的思想准备。但是,一般地说,中年科学家不具备博士学衔,在反对论资排辈、提倡向年轻人倾斜的政策转换中,除个别研究成绩显赫的研究者之外,大多数争取科研项目的竞争力比较薄弱。由于科研经费的限制,他们难以发挥潜能。立于第三个台阶、实践经验丰富但年事已高的老科学家,饱经风霜,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他们热爱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坚守岗位,想在有生之年再做一些有益的工作。老科学家中,一些人工作业绩较好,经费也比较充足,有条件继续发挥作用;但多数人是艰难地维持着不忍心放弃的研究工作。

笔者认为,科技队伍的各个层面都面临种种难题,影响不同层次科学家潜力的发挥。不回避问题,不绕过难题走,真心实意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敷衍了事的许诺,乃是摆在各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面前的当务之急。唯有实实在在地解决困扰科学家发挥作用的种种问题,调动科学家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交接班问题堪忧。

各行各业都有新老交替和交接班问题。就笔者一孔之见,交接班存在如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①缺少公众认可的接班人人选或者无人接班。我见过一个堪称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的研究室,由一位颇有成就的年迈科学家、院士长期主持科研工作。“六五”至“八五”期间,全国性的科研项目——国家攻关课题由这个研究室主持。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有著名老科学家掌舵,下面的人就能毫不费力地拿到科研项目和经费,并能比较轻松地获得多种奖励和荣誉,坐在老科学家建造的安乐椅上腾飞。然而在老专家谢世之后,这个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研究室,竟然找不到有能力胜任主持全国性攻关项目的人选。当年的中年科学家也步入老年行列,他们相继退休,一个好端端的科研群体再也见不到当年的辉煌。另外,有些课题组常年缺少科研经费,由形将退休的年老科学家步履维艰地维持着生命力不强的老摊子。对这样的课题组,年轻科学家无心涉足,不愿加盟,甚或原有的为数极少的年轻人也转入别的课题组。随着老科学家的退休,课题组也就自然而然地停止运转,几代科学家费尽心血,经营数十年的课题组就这样宣告结束。笔者所在的研究室,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包容了30多位老中青科技工作者。从1983年至今,相继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留学的年轻科学家达11人,占该研究室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目前,只有几位老科学家和为数不多的年轻科学家在做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这种现状十分令人担忧。年轻科学家在异国他乡发光发热,在为别国的科学事业尽心尽力。或许我们偶尔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得知他们获得科研成果的信息。但是,却很难分享到他们发出的光和热。作者所在单位是国家级科研机构,21世纪的科技队伍由谁来接班,又以什么面貌呈现在国人面前,值得深思。

②接班人的培养和使用。近来,推举跨世纪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热潮此起彼伏。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举措,如果工作做得好,将有利于科技队伍状况的改善。但是,有些做法需要慎重考虑而后行。其一,跨世纪人才出国深造。笔者曾听到有关部门的领导提出派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出国深造的讲话,觉得有点迷惘。从现实情况看,当上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年轻科学家,多数人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较长时间。应当说,这些人已经具备在国内发光发热的能力和条件,应该在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再做本末倒置的事情。既然国家给予了较高的荣誉和较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就必须在本职工作中尽职尽责,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工作而不是学习。其二,别忽视中年科学家的作用。中年科学家是目前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绝大部分人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但因年龄超过50或55岁而不能主持课题工作,明显地影响了“九五”的科研工作。因此,在选拔具有真才实学,勤奋敬业的年轻科学家承担科研项目主持人时,要妥善安排原主持工作的中年科学家的位置,发挥中年科学家的积极性,共同创造科研业绩。

将技术监督研究机构引入市场

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傅仙罗

技术监督局是一个综合的行政执法单位,它依据我国的计量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对生产、流通领域的计量、标准和质量进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它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局,它用技术作为管理和执法的支撑。通常技术监督系统均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所,我们北京市技术监督局下设五个研究所,对五个方面的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同时担任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检测任务。按照国家的规定,这五个研究所属公益性质,他们对每个检测项目的收费只能收取检测成本的近50%,其余半数以上的费用由政府拨给。多年来,研究所由于承担了大量的检测任务,加上政府投入不足,致使技术设备落后,运作出现了困难局面。

局领导针对局属五个研究所的情况,1995年上半年对各所的技术设备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各单位的科技设备极大部分是在70年代以前购置的。70年代以后,设备购置较少,特别是90年代,几乎没有进检测设备,使得全局的技术设备难以承担检测任务。例如,民航飞机起落架螺母的检测,要求检测的精度为0.1微米, 而我局只有精度为1微米的检测仪,且已经使用多年。 像这样关系我国民航事业的信誉和广大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检测项目都没有能力增添新的设置,其它项目设备的更新就更困难了。局领导根据全局技术设备落后的状况,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全面提高技术监督水平”的工作思路。在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下,3年来,拨专款近2500万, 针对工作的实际需要,遵照“保重点、有特色、上水平、增效益”的原则,新上科研项目17项,技术改造项目17个,新建检测项目12个,在全局范围内掀起了科技攻关的高潮。

通过全局上下3年的努力,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还有一些项目也即将完成。可以看出,“以科技为先导”的思路的贯彻和实施,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成果:

首先,技术监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最真诚的服务,我局科研所建立了20项医疗卫生计量标准,开展了50项(如CT机、B超、眼压计、电子血压计、X光机等)医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检测项目, 有效地杜绝了不合格的医用计量器具用于患者的诊断。我局质检所新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量检测,常年对全市9大蔬菜集散市场进行抽查, 保证市民吃上放心菜。纤检所自行研制了智能型棉花品级测试仪和智能型羊绒定量分析仪,并添置了10万倍电子显微镜、织物强度计等等,为毛纺、棉纺、针织品类产品的质量监督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其次,技术监督为我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科研所研究成功的真假农药快速鉴别试剂,为农民识别真假农药提供了方便而准确的手段;精密机床检测成果的应用,保证了机床的精密度,提高了产品合格率;电磁兼容检测设备,可判断我国的家电、计算机等电气、电子设备是否符合国际标准,也可检验进口的家电、计算机、手持电话等等设备是否符合国际标准,有利于国际贸易,且可有效地防止国际上的劣质产品销入我国。

最后,我认为也是极为重要的,是在“以科技为先导”的思想指导下,研究出来的一些新的检测设备,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将挣来的钱再投入以研究新的项目,再一次提高技术监督水平,再一次提高利润,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 我局在“以科技为先导”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将科研机构推向市场,既提高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又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标签:;  ;  ;  ;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