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Turbo码的性能分析及应用研究

混合Turbo码的性能分析及应用研究

杨运甫[1]2002年在《混合Turbo码的性能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道编码是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理论基础是1948年信息论的开创者香农提出的信道编码定理。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码率接近香农理论极限、误差概率小和译码复杂性低的好码(又称渐近好码或Shannon码)。1993年C.Berro等首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信道编码方式—Turbo码,采用递归系统码与随机交织器构造Turbo码,并将MAP(Maximum A Posteriori)算法和迭代算法应用于解码过程,获得了与香农理论极限仅差0.7dB的性能。Turbo码立即以其优异的性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很快成为国际信息论和编码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Turbo码代表了新一代信道编码结构,它包括并行级联卷积码和串行级联卷积码。本文首先介绍了Turbo码的背景知识,包括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分组码和卷积码;然后阐述了Turbo码的基本原理,包括Turbo编译码器结构及迭代译码原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关键的译码算法:—种改进的最大后验概率(MAP)译码算法及迭代译码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Turbo码结构:混合Turbo码(混合级联卷积码);并用编码性能联合界分析方法对混合Turbo码进行了性能分析,得出了其平均性能上界;并在高斯白噪声信道和瑞利衰落信道上分别作了一些应用研究及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的误码率性能与并行级联码和串性行级联码相比,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上,低信噪比时几乎相同,高信噪比时有0.2~0.5dB的改善。在瑞利衰落信道上,性能亦有改善。

张勇生[2]2013年在《基于FPGA的Turbo码分块并行译码算法的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Turbo码几乎达到了接近香浓理论极限的译码性能,在深空通信、卫星通信及多媒体通信等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Turbo码较大的译码延时限制了其在对实时性要求严格的领域中的应用。本文在研究Turbo码基本编译码算法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一种能够成倍降低译码延时的算法——分块并行译码算法,及该算法的FPGA实现技术。在王视环等人提出的混合分块并行译码算法的基础之上,结合译码器FPGA硬件实现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对原混合分块并行译码算法的迭代初值进行了改进。迭代一次的情况下,在104数量级上,改进算法比原混合分块并行译码算法提高了约0.3db的编码增益。另外,为了便于算法的实际应用,本文在FPGA平台上利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完成了编译码器各个模块的设计与仿真。针对改进算法编译码器的特点,在编码端,利用双端口RAM设计了能够同时产生自然顺序序列和交织顺序序列的交织器,并配合3个D触发器完成了整个编码器的同步设计。在译码端,针对各个码块之间有重迭的特点,设计了能够完成块头和块尾交换的并行无冲突交织和解交织网络,在ISE开发环境中对编译码器的各个模块的仿真表明设计能够正确完成相应的功能。

刘东华[3]2003年在《Turbo码关键技术及Turbo原理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Turbo码由于很好地应用了Shannon有噪信道编码定理中的随机性编译码条件而获得了接近Shannon理论极限的译码性能。Turbo码在已经公布的信道编码方案中是最好的,它的出现被看作是信道编码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首先对Turbo码的基本编译码原理进行分析,在仿真结果的基础上对Turbo码设计中的分量码选择、交织器设计、编码器状态归零方案以及删余方式等部分关键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考察外部信息的统计特性,设计了新的迭代停止准则和SNR估计更新器,并利用外部信息实现串联载波相位同步;最后对Turbo均衡进行简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 1.对二元输入、连续输出的AWGN信道和Rayleigh衰落信道的信道容量进行了推导,给出了不同码率下的Shannon容量限。 2.论述了Turbo码(包括PCCC、SCCC和HCCC)的编译码原理,在介绍AWGN信道上用于Turbo译码的修正MAP译码算法基础上系统推导了适用于级联码迭代译码的通用SISO译码算法。 3.对Turbo码的性能及不同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些参数主要包括分量码、交织长度和交织器类型、迭代译码算法和译码迭代次数、编码速率以及信道条件等。 4.对Turbo码的部分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主要包括: · 分析了最优分量码的设计和非对称Turbo码的性能; · 设计了基于距离谱和IDS的短随机交织器搜索算法并进行了简化; · 提出了采用随机删余方式改善特定高码率Turbo码重量分布特性的方法; · 分析了不同编码器状态归零方案对Turbo码性能的影响; · 提出了一种降低实现复杂性的Turbo迭代译码器结构。 5.在分析迭代译码输出外部信息的统计特性基础上 · 考察了迭代译码器输入输出SNR关系曲线,并说明它可以作为衡量迭代译码性能和收敛性的工具; · 设计了两类新的Turbo迭代译码停止准则; · 提出了在迭代译码过程中更新SNR估计的方法;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 设计了利用外部信息统计量实现载波相位同步的串行级联方案。 6.论述了Turbo均衡的基本原理,推导了基于后验概率和干扰消除的5150均衡算法,给出了性能仿真结果。

赵蔺[4]2013年在《基于统计建模的Turbo码瀑布区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Turbo码自发明以来因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围绕Turbo码迭代译码收敛性分析和性能分析一直是编码界的热点研究问题。Turbo码的性能区域大致可分为瀑布区和错误平层区,对于错误平层区可用一致界和自由距离渐近线等方法估计,但Turbo码瀑布区性能分析方法还缺乏全面地分析。论文从Turbo码译码输出的对数似然比(LLR,Log-Likelihood Ratio)统计分布出发,研究Turbo码瀑布区迭代译码收敛性和瀑布区可靠性能形成机制及其性能分析方法。论文在介绍了Turbo编译码原理的基础上,一般性地分析和比较了Turbo码迭代译码收敛门限和译码可靠性能的常用分析方法。接着论文提出了基于全1信息序列的Turbo码迭代译码对数似然比LLR统计建模分析方法。论文针对瀑布区Turbo码迭代译码输出对数似然比LLR的统计分析表明,在限制输入全1信息序列条件下,随着迭代译码次数的增加,瀑布区内LLR统计分布特性可以用混合高斯模型较为准确地刻画和描述。论文通过在不同条件下的仿真拟合实验,验证了混合高斯模型在刻画瀑布区Turbo迭代译码输出LLR在不同比特位、不同信噪比和不同信息长度之下统计建模时的准确度与普适性。结合瀑布区Turbo码迭代译码输出对数似然比LLR的统计建模分析方法,论文初步尝试了瀑布区Turbo码迭代译码输出对数似然比LLR的统计模型与瀑布区Turbo迭代译码收敛性能和译码可靠性能之间的联系。根据不同迭代次数下LLR统计分布特征的发展演进关系,论文揭示了Turbo码迭代译码过程就是将LLR值从模糊判决区搬移到可靠判决区的特点。论文分析对比了迭代译码收敛门限值附近LLR混合高斯模型左、右瓣面积随信噪比变化的发展演进关系,发现了Turbo码的收敛门限值与LLR分布左、右瓣面积反转处所对应的信噪比值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对应关系。论文发现混合高斯模型左瓣分布特征与Turbo码迭代译码瀑布区可靠性能存在着明确的对应关系。论文围绕Turbo迭代译码统计建模的相关工作对于后续进一步分析和揭示Turbo迭代译码瀑布区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邓家梅[5]1999年在《Turbo码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Turbo码最初的含义是并行级联卷积码,当时Turbo码的编码是由二个相同的编码器和一个交织器组成的。第一个编码器直接对输入的信息序列进行编码,第二个编码器对经过交织器打乱顺序后的信息序列进行编码。后人将Turbo码的思想引伸到分组码的领域,又提出混合级联码,可以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Turbo码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总的来说,对Turbo码的研究包括编码器、交织器的设计及软输入软输出迭代译码器的研究。研究Turbo码前景广阔,有很多新的规律有待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研究Turbo码成果的报导还不是很多。 本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有关级联码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介绍,并论述了国内、外级联码研究工作的进展状况及趋势,指出了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本课题的具体内容。本文接着介绍了一些必须的基础理论和Turbo码的编、译码结构原理,详细阐述了迭代译码思想的发展状况及其结构原理,从而得出了研究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Turbo码在性能上的优缺点。 接着,本文对最大后验概率译码算法(MAP算法)进行了论述与阐明,在此基础上,对并行结构Turbo码迭代译码器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译码结构——串行迭代译码结构,并利用人工智能中的信念网络进行论证。串行迭代译码方法的迭代增益恒为1,与Divsalar等人提出的并行译码方法需使用模拟退火算法估计迭代增益相比,前者的计算量大为减少,且性能不变,对1999年上海人学博士学位论文此本文采用实验方法对这两种译码方法进行了计算,实验数据表明:二者的性能曲线吻合良好。 然后,本文研究了并行级联扩展汉明码的编码技术、译码技术,得出了一种从汉明码篱笆图到扩展汉明码篱笆图的技术;对并行级联汉明码及并行级联扩展汉明码的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得出了一种离Shannon极限距离仅1 dB左右的中到高码率的码,这补充了现在已存在的一些方法的不足之处,例如,并行级联的卷积码适于在码率低于l/2的情况,而并行级联的汉明码适于在码率高于2/3的情况;另外,本文研究了不同交织器对并行级联码的性能的影响程度以及交织器大小对并行级联码的性能的影响程度,得到了一种适合于并行级联扩展汉明码的交织器。 研究了一类低率的并行级联Hadamard码的编码、译码技术;在快速Hadamard变换的基础上,阐述了减少输人及减少输出情况下的快速Had帅ard变换,并讨论了基于这种特殊的快速Hadamard变换的MAP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Hadamard变换的简便、快速、有效的译码方法;获得了一种适用于移动语音通讯系统的码,在这种系统中,短帧是必须的而相对高的误码率(10--2或10一3提允许的。采用并行级联Hadamard码,所得的帧长200左右的码在比特信噪比0.4dB时可使误码率达到10一,,在一0.4dB即可使误码率达到10理。 最后,针对并行级联码不可避免的地板效应,提出了一种改善此地板效应的方法—采用扩展汉明码作为外码、并行级联Hadamard码作为内码进行串行级联的混合级联技术;详细讨论了该混合级联码的编码、译码技术及其联接技术;并巧妙地采取一种切换装置有选择地进行外码的译码,使混合级联码在低信噪比及高信噪比一下性能良好,由此获得了适用于移动数据通信的 Turb。码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码。这种码在帧长200左右可以在比特信噪比1 .7dB时误码率达到10一,及帧长280左右可以在比特信噪比l.ldB时误码率达到20一5。 本文的结论部分,对所做的工作作了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指出了方向。

李长春[6]2011年在《自适应传输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未来无线通信系统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可靠性,并在有限的频带资源下提供更高的频谱效率,链路自适应传输技术已逐步成为现代乃至未来无线通信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并受到业界广泛关注。链路自适应技术旨在根据无线信道在时间、空间和频率等维上的变化,动态地调整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参数,在维持不同业务的传输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平均频带利用率,使无线信道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是链路自适应技术中的典型实例之一,它根据信道环境的变化自适应地调节调制编码方式,在信道环境较差时采用低阶调制和低码率的编码,而在信道条件较好时采用高阶调制和高码率的编码。本文围绕链路自适应传输技术,基于跨层联合优化方法以及AMC、HARQ、LTE-Turbo码和多天线等先进技术,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自适应传输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基于HARQ和AMC的联合跨层自适应传输方案,将单天线信道环境下基于LTE-Turbo码的AMC-ARQ系统的应用扩展到多天线环境中,研究并探讨了链路自适应技术在图像传输和视频通信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提出了基于HARQ的跨层自适应传输模式。基于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和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将Turbo码与上述技术相结合。研究分析了HARQ性能,在满足数据链路层的误包率和延时的前提下,将Type-II型HARQ和Type-Ⅲ型HARQ应用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跨层设计中;进一步研究了HARQ联合AMC技术的跨层设计,推导出了系统平均误包率和系统平均传输次数的数学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这种跨层设计的自适应传输技术,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误包率,提高了系统频谱利用率。第二,结合LTE-Turbo编码技术,提出了基于LTE-Turbo码的链路自适应传输系统模型。系统研究了链路自适应技术及其在单天线系统中的应用。由于实际的无线信道通常受各种外界干扰及多径衰落等因素影响,接收的信号会产生大幅度的变化,鉴于此,本文采用了基于LTE-Turbo码的跨层设计,在物理层采用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同时在链路层采用选择重传ARQ机制,并对比了不同机制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MC联合ARQ技术时的系统频带利用率会比只采用AMC技术或只采用ARQ技术时的系统频带利用率要高。第叁,将AMC联合ARQ的跨层设计由单天线系统扩展到MIMO多天线信道环境下,利用Turbo码的优异编码增益及STBC可获得的分集增益,将Turbo码与STBC级联,推导出系统在Nakagami-m及Rayleigh信道下的数学模型和在不同信道状态下系统的频谱利用率特性。文中给出了采用不同信道模型和不同的发射接收方案的仿真结果,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采用AMC-ARQ方案在MIMO信道下系统的频谱利用率比在单天线信道下得到了很大提高。第四,从面向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静态图像传输和动态视频传输,分别研究了上述自适应传输技术的实际应用。对比分析了自适应传输技术相对于其他传输技术所带来的性能优势,并对实际应用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许可[7]2011年在《Turbo解码与Turbo均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Turbo码很好的应用了香农信道编码定理中的随机性编解码条件,获得了接近香农理论极限的解码性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信道编码方案之一,已被第叁代移动通信标准和深空通信标准采纳。有关Turbo码的原理已在各个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较高的解码复杂度和过于理想的假设前提是制约其进一步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解码方案在兼顾优良的解码性能,低复杂度以及系统鲁棒性方面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信道和Rayleigh衰落信道上的Turbo解码方案以及两种典型ISI(Inter-symbol Interference)信道上的Turbo均衡方案,提出了若干实用化的Turbo解码和Turbo均衡新方案。提出了利用纠正函数的特性来分析Turbo解码算法性能和信噪比敏感度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考查算法运算量,解码性能和信噪比敏感度,提出了在AWGN信道上Turbo解码的实用方案。该方案不需要估计信噪比,对信噪比估计偏差不敏感,是AWGN信道的一种鲁棒的Turbo解码(RTD,Robust Turbo Decoding)方案。证明了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上,使用Frenger定义的信道置信度的Log-MAP算法相当于低估信噪比值,给出了信噪比低估值的数学表达式。根据信噪比趋向无穷大的时候低估值趋向于一个常数,提出了固定信噪比估计偏差来估计信道置信度的Turbo解码新方案。与Frenger提出的经典方案相比,提出的方案解码性能与之基本相当,且不用估计衰落因子方差和估计噪声方差,降低了参数估计偏差带来的解码性能下降的风险。证明了Max-Log-MAP算法独立于Rayleigh衰落信道的所有信道参数,这个性质在Rayleigh衰落信道非完美估计的时候也成立。通过收缩Max-Log-MAP算法输出软信息的幅度,在没有增加运算量的前提下极大提高了解码性能。提出的解码方案不需要估计Rayleigh衰落信道的任何参数,是Rayeigh衰落信道上的一种RTD方案。提出了线性Turbo均衡中的两种改进方法。MMSE均衡器对当前时刻码字的估计过程可以等效为一个非平稳AWGN信道。由于均衡器输出的软信息与估计值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可将非平稳的AWGN信道近似为平稳信道。提出利用高阶矩法和经验法来估计该平稳AWGN信道的均值和方差,从估计值直接计算MMSE均衡器输出的软信息的新方法。该方法进一步降低了线性Turbo均衡的运算量,而解码性能与传统方法相差无几。提出了基于统计性模型来分析Turbo均衡信噪比敏感度的方法,证明了经典分析方法是该模型在信噪比估计噪声方差为0时的特例。分析了应该把信噪比无偏估计作为考查系统信噪比敏感度问题的原因,给出了噪声估计方差和信噪比估计方差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了信噪比为无偏估计或有偏估计,以及估计误差对MAP类算法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考查算法运算量,解码性能和信噪比敏感度,提出了Turbo均衡的实用化方案。

钟佩玲[8]2014年在《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在大气光通信中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气光通信是一种非常好的光通信方式,具有保密性好、频带宽、高容量的特点。相比光纤通信,大气光通信可以克服地理限制,成功解决了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大气光通信中的光束会受到大气湍流的影响,造成通信质量下降。光束在传输过程会产生大气湍流效应,光接收机的探测信号强度会忽强忽弱,光斑也会忽明忽暗,造成高误码率,严重影响大气光通信的性能。所以需要设计出在大气光通信系统中具有强纠错能力又能有效抑制光强闪烁的信道编码技术。本文对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在大气光通信中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大气光通信中的大气湍流。针对强湍流和弱湍流两种大气环境进行信道建模。对Turbo码、LDPC码和RS码以及PCGC码在大气光通信系统中的相关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大气光通信的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提出了这种新型码的编译码方法,详细阐述了其设计思想。对该码型的纠错性能和时间、空间复杂度进行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其纠错性能优异、译码复杂度低、其空间和时间复杂度都随着码长成几乎线性增长,最后具体分析了其性能优缺点。设计了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应用于大气光通信的仿真系统。对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RSC-Turbo混合结构码、PCGC码和SCGC码在大气光通信中的相关性能进行了对比和具体分析。然后分别仿真分析了强湍流和弱湍流这两种光场景下码长、码率、迭代次数和交织深度对系统纠错性能、复杂度和光强闪烁抑制性能的影响。一方面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码型在大气光通信系统中的强纠错能力和对光强闪烁的有效抑制作用;另一方面指导了我们在不同光场景下,综合考虑对光强闪烁的抑制作用、误码率性能和复杂度来选择码字参数,设计出适用于相应光场景的最优新型码。设计了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应用于3x2.5Gb/s WDM大气光通信的系统,提出了一种联合纠错的WDM大气光通信系统。然后对该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相比叁条分路进行独立编译码的3x2.5Gb/s WDM大气光通信系统,其纠错能力变强了,但是传输的有效信息容量变小了,适用于超长距离光通信系统。最后设计了多级型联合纠错的WDM大气光通信系统,提升了系统的信息容量。

王珊珊[9]2013年在《高级在轨系统中的信道编码与重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空间任务的多样性对空间技术提出的挑战,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CCSDS)于1989年开发了高级在轨系统(Advanced Orbiting Systems, AOS)。AOS将多种空间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标准化,以满足空间资源的和平利用、加强国际合作的需要。目前,AOS技术在卫星通信技术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AOS中的空间包协议、空间数据链路协议及遥测和信道编码协议的基本内容,介绍了主要的业务、常用的数据单元格式以及信道编码方案。接着简单介绍了卫星通信中的主要的差错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低轨卫星通信的特点并对地轨卫星信道进行建模。然后主要介绍AOS中规定的卷积码和Turbo码编译码的基本原理,建立了AOS信道编码仿真系统模型,比较了采用不同参数下的Turbo码的AOS系统的性能、相同参数下采用卷积码和采用Turbo码的AOS系统性能。实验证明随着Turbo码交织长度、分量编码器生成矩阵的位数和迭代次数的增加,AOS系统性能逐渐提高,而且相同参数下,采用Turbo码的AOS系统性能要优于采用卷积码的AOS系统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传输可靠性,提出了一个引入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的AOS传输方案。比较了几种自动请求重传(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方案的性能,并使用选择性重传和信道编码结合形成HARQ。建立了引入HARQ的AOS系统仿真模型,从误比特率、误帧率、平均传输次数和吞吐量四个方面研究了不同HARQ方案,包括HARQ-I、HARQ-II、Chase HARQ-III、IR HARQ-III的AOS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采用HARQ方案的AOS传输方案要优于无重传的AOS传输方案,这证明了本文的方案是可行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无论使用卷积码还是Turbo码,使用IR HARQ-III方式的AOS性能要优于其他叁种HARQ方案的AOS性能;而且当使用IR HARQ-III时,使用Turbo码的AOS性能也优于使用卷积码的AOS性能。

严振亚[10]2007年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移动信道的时变和多径传输特性,常导致系统有较高的误码率,而单纯的FEC(前向纠错码)或ARQ(自动重传请求)机制往往无法提供所希望的系统性能。因此为了提高数据及图像传输的可靠性,人们提出了采用ARQ与FEC相结合的混合ARQ(hybrid ARQ)差错控制方案。该技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首次提出,并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了较为全面的研究。3GPP已把它作为第叁代移动通信后期高速数据传输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论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混合ARQ技术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上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及现有的混合ARQ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并分析了其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展。随后以Turbo码译码、分集接收和打孔截断作为切入点,研究了多种改进方案。结合Turbo码与ARQ机制的优势,本文提出了两种新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机制:接近恒定传输时延的混合ARQ方案与具有混合编码器结构的混合ARQ方案。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为:1.本文中阐述了V-BLAST系统,Turbo码的编码和译码算法的基本原理及优势,并且通过仿真给出了多天线系统的性能优势和V-BLAST系统中以Turbo码编码的不同类型混合ARQ的性能比较。2.提出了接近恒定传输时延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案。该新方法在传统的自动重传请求的基础上采用了RCPT(码率匹配截短Turbo)的编码器和解码器,并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新信息的编码速率来匹配不同的传输模式,因此减少甚至可以消除因为重传引起传输时延。3.提出了一种具有混合编码器结构的自适应混合ARQ。该方案的基本原理是利用Turbo码是由两个卷积码编码器构成的特点,根据先前接收机反馈信息估计时变衰落信道当前状态选择不编码,可调速率的卷积码和可调速率的Turbo码作为前向纠错码。该方案实现了卷积码和Turbo码联合作为前向纠错码的自适应HARQ系统,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减小了硬件实现中所需的资源,节约了成本。

参考文献:

[1]. 混合Turbo码的性能分析及应用研究[D]. 杨运甫. 安徽大学. 2002

[2]. 基于FPGA的Turbo码分块并行译码算法的研究及实现[D]. 张勇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3]. Turbo码关键技术及Turbo原理的应用研究[D]. 刘东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3

[4]. 基于统计建模的Turbo码瀑布区性能分析[D]. 赵蔺.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5]. Turbo码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D]. 邓家梅. 上海大学. 1999

[6]. 自适应传输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 李长春. 山东大学. 2011

[7]. Turbo解码与Turbo均衡关键技术研究[D]. 许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8]. 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在大气光通信中的分析[D]. 钟佩玲. 北京邮电大学. 2014

[9]. 高级在轨系统中的信道编码与重传技术研究[D]. 王珊珊. 沈阳理工大学. 2013

[10].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技术研究[D]. 严振亚. 北京邮电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混合Turbo码的性能分析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