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口移徙与国家政策_移民论文

国际人口移徙与国家政策_移民论文

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政策论文,国家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迁移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现象。如果越过的地界为国界,这种迁移就成为国际人口迁移。或者说,国际迁移是指居住在某个国家的人,为了定居的目的(不包括旅游,参加国际会议等)迁移到另一个国家的现象。在统计上,一般把其他国家出生的而居住在本国的人算作进入该国的移民。

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的国际人迁移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

一、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大约在4万年以前,早期的人类居住在非洲和欧洲。1—2万年以前,人类的一部分迁移到大洋洲;亚洲人类的一部分经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继而到达南美洲,成为最早的印第安人。

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在欧洲,日耳曼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欧、西欧和北欧;南斯拉夫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东欧。在亚洲,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逐渐扩散、分居到西亚和北非;突厥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在非洲,班图人从尼罗河流域扩散、分居到非洲南部。

中世纪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人类迁移出现了一次新的高潮。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欧洲到达南美洲;18世纪后,荷兰人从欧洲到达南部非洲;19世纪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到达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至此,整个地球的各大洲(除南极洲外),凡人类可能生存的地方都有了居民。

从中世纪开始,殖民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运出去,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三、四百年中,约有1500万黑人被贩运出非洲,加上贩运中途死亡者,从非洲移出的人口在1亿以上。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又出现了一次新的国际人口迁移的高潮。主要是欧洲人口向北美、南美和大洋洲迁移;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非洲内陆国家人口向西非海岸国家迁移;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向中东石油生产国迁移;日本、德国、意大利等二次大战失败国的人口返回本国;等等。

据统计,在美国这块土地上,1770年有印第安人80万人,境外迁入人口10万,共90万居民。179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居民增加到390万人。1840—1930年的近一百年间,从欧洲迁出的5200万人中约有60%即3000万人迁到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接受移民298万人,60年代接受393万人,70年代前5年接受140.6万人,25年中从国外迁入移民总数达831.6万人。同一时期,加拿大接受国外移民219.1万人,澳大利亚194.8万人,新西兰21万人。这4个主要移民接受国在1950—1974年的25年间,总共接受了国际移民1266.8万人。

二、当今国际人口迁移状况

全球国际移民(按在外国出生的人统计)总数,1965年为7500万人,1990年增加到1200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9%。近三十年来,国际迁移人口的年增长率呈现升高的趋势,如1965—1974年间为1.2%,1975—1984年间升高至2.2%,1985—1990年间继续升至2.6%。

如表1,全球1990年统计国际移民中,发达地区略少于发展中地区。分区域而言,国际移民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其中亚洲最多,次为欧洲和前苏联、北美洲,再者为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及大洋洲地区相对较少。国际移民的绝对数虽然很大,但在居民总数中的比例却不大(详见表1)。

表1 1990年按区域划分的国际迁移情况

估计外国 占总人口 区域的

出生的人 的百分数 分布比率

口(万人)(%) (%)

世界总数 11976.12.3100.0

发达国家

5423.14.5 45.3

发展中国家 6553.01.6 54.7

非洲

1563.12.5 13.1

亚洲

4301.81.4 35.9

中国 34.60.0 0.3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747.51.7 6.2

北美洲 2389.58.6 20.0

欧洲和前苏联

2596.83.2 20.9

大洋洲 467.5

17.8 3.9

国际移民通常由四部分人组成,即:持证迁移者,无证迁移者,难民、流离失所者及寻求保护者,国际劳工。

非洲的1563万国际移民中,难民为460万,占移民总数的29.4%。1990年以来,非洲的一些长期冲突逐步解决,使得为数庞大的难民能够遣返。到1994年底,有310万难民返回原籍国。但是1990年以来,新出现了利比里亚的战争、索马里的宗教冲突、卢旺达的族裔冲突,又导致新的难民外流。因此,到1995年初,非洲的难民人数增加到680万。后来由于图西人自愿返回卢旺达,到1996年初,非洲难民人数才稍稍下降到570万,但仍比1990年多460万人。

亚洲的国际移民主要集中在中南亚(2100万)和西亚(1400万)。在中南亚,伊朗和巴基斯坦1990年接受了来自阿富汗的570万难民,1993年开始这些难民陆续返回阿富汗,但是持续的冲突延缓了这批难民的返回。在西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六个成员国(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自70年代以来一直接受国际劳工,1975年为190万人,1990年在到800万人,海湾战争曾一度使外籍工人有所减少,但战争结束后又重新回升了。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接受的750万国际移民中,来自因内乱和国内冲突的中美洲国家的移民占了相当大的部分。这个数字在1975年只有4.27万人,1990年猛增至204.7万人,其中难民为120万人。随着国内冲突的解决,至1996年初中美洲难民人数又减少至7.5万人。

北美洲,1990年以来,接受国际迁移的人数有所增长。1990—1994年接受人数同1985—1989年接受人数相比较,加拿大由69万增加到117万人,美国由302.8万增加到384.9万人。1990年以来北美洲接受的国际移民主要来自亚洲(在加拿大为55%,在美国为42%),其次是来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在加拿大为17%,在美国为37%),第三是来自欧洲(在加拿大为20%,在美国为18%)。

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国际迁移人数1985—1989年间共61.58万人,1990—1994年间下降为46.26万人。新西兰入境至少一年的人数1985—1989年共22.12万人,1990—1994年增加到27.47万人;离境至少一年的人数1985—1989年为30.7万人,1990—1994年五年下降为22.08万人。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相抵,1985—1989年净迁出8.58万人,1990—1994年净迁入5.38人。

欧洲与前苏联1990年估计有2500万移民。由于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分裂,移民人数大量增加。据苏联1989年的普查,俄罗斯境内居民中至少有1000万人是在前苏联的其他地区出生的;同时又有2500万俄罗斯人居住在其他共和国内。两项合计,独联体国家的国际移民共有3500万人。而最近的估计则超过此数达到5400万—6500万人。南斯拉夫的分裂及其后来的冲突,形成了自1945年以来人数最多的难民,1990年初为80万,1996年初增加至210万。此外,东欧居民到欧洲其他国家申请庇护的人数1982年为6.7万人,到1992年猛增至69.4万人,1994年又减少至32万人。

三、国际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国际人口迁移的情况多种多样。有谋生求职的,也有为了娱乐休养投亲靠友的;有主动的自愿的,也有被迫的甚至是强制的;有长期的永久的,也有临时的季节性、周期性的;有有组织、有计划的,也有无组织、自发的;等等。

(一)国际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1.国家间的贫富差别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在贫穷或经济增长缓慢地区的居民有迁移到富裕或经济增长快的地区去的倾向。

2.日益增加的失业和就业不足。失业者就可能离开本国到可能提供就业机会的国家去。而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急剧增加是造成许多发展中国家失业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3.环境退化。环境退化使得生存条件恶化,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就可能迁移到生存条件好的国家去。

4.战争与内乱。人们为了安全和生存,有可能离开发生战争的内乱的国家。如二次大战时期的大批国际移民,近几年阿富汗、索马里、卢旺达因国内战争或内乱出现的大批难民。

5.由于政治、宗教和道德原因而加剧的国内和国际冲突。如中东地区发生的国际迁移许多人就属于这种情况。

6.全球化和一体化。这种趋势引导各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也使国际人口迁移变得容易和方便。

7.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如中东石油生产国需要大量劳动力;许多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吸收从事初级或粗放职业的劳动者。

8.大规模的国际贸易与投资。这种情况使得一些人随着贸易与投资的进行而移居他国。

9.联盟国家解体或分裂。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分治,孟加拉与巴基斯坦的分治,苏联的解体,南斯拉夫的分裂都立即出现了相互间的人口迁移。

10.国际通讯现代化和交通运输业的发达为国际人口迁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也是影响国际迁移的一个因素。

(二)国际迁移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和错综复杂的。

无论是对国际迁移的原籍国(始发国、发源国、离境国),还是对国际迁移的接受国(目的地国、收容国、抵达国),既有积极的有利的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对原籍国来说,国际迁移人员可以寄回汇款,成为原籍国一项重要的外汇来源。1989年全世界汇款总额达610亿美元。从宏观来看原籍国可利用这些汇款进口货物,进行投资,提高生产能力,因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从微观来看,汇款能扩大家庭的收入和储蓄,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平。国际迁移对原籍国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由于外流者,一般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其中不少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流失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流失可能影响原籍国的经济发展。

对接受国来说,国际迁移的积极作用是增加人力资源,弥补本国劳动力的不足或者充实本国人不愿干的劳动岗位。许多迁入者具有较高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既解决了相应专业(行业)人员短缺的困难,又节省了培养该类专业人员的投资,因而起到促进接受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对接受国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造成对社会的压力,出现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紧张。尤其是当迁移进来的人数过多,或者迁入者的专业结构不适合时,特别是无证迁移者的大量涌入,这种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

国际迁移中的难民、流离失所者、寻求保护者,他们的迁移主要是政治问题,对始发国和收容国都带来不同程度的甚至是很大的消极作用。

国际迁移在人口增长上往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估计和预测,1990—1995年间在较发达地区的全部人口增长中,有45%是由于国际迁入人口形成的;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国,占人口增长的三分之一;在欧洲国家,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人口迁移。与此同时,1990—1995年间,国际迁移使较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7%。

四、各国对国际迁移的态度与政策

20年以前,各国对国际移民问题关心甚少,到1976年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制订了干预迁移水平的政策:13%的国家制订了接受移民的政策,17%的国家制定了向外移民的政策。20年后的今天,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0%的国家制定了接受移民的政策,24%的国家制定了向外移民的政策。

认为接受移民太多的国家,1976年只占全球国家数的6%,1980年增加到13%,1983年又增加到19%;认为向外移民太多的,1976年只占13%,1983年增加到20%。

制定政策控制接受移民人数的,1976年只占6%,1986年增加到13%,1989年跃增至32%,1993年达到35%,1995年稍下降,但仍占33%;制定政策控制向外移民人数的,1976年占13%,1989年增加到25%,1993年又下降为20%。

当前,各国都有限制接受移民和向外移民的倾向,但发达国家更为明显。认为接受移民太多的国家1976年在发达地区中占8%,发展中地区中占3%。到1995年,认为接受移民太多的国家数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都有增长,前者增加到29%,后者增加到18%。

对移民进入采取不干预政策的国家数,1976年发达地区占59%,发展中地区占80%。到1995年,采取不干预政策的国家数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都明显下降,前者下降到18%,后者下降到42%。

对移民进入采取控制政策的国家数,1976年发达地区为26%,发展中地区为3%。到1995年,有了明显增加前者增至43%,后者增至25%。

对向外移民采取不干预的国家数,1976年发达地区占79%,在发展中地区占61%。到1995年发达地区减少到48%,在发展中地区减少到55%。

五、中国的国际人口迁移

中国人移居国外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古代向国外的移民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逃避战争和灾荒迁入邻国,二是佛教僧侣出国求经或传教,三是派遣使者和经商贸易的商人,他们中的一部分留居国外成为移民。

最早的移民有秦朝的徐福,率众东渡日本,西汉初年卫满率领一千余人入朝鲜,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我国同日本、朝鲜、中亚、西亚、印巴次大陆、斯里兰卡等邻近地区建立了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我国佛教迅速发展起来,许多中国僧徒前往中亚、印巴次大陆和朝鲜、日本。其中著名的有东晋的法显、南北朝的司马达和后来唐朝的玄奘、义净和鉴真和尚。元朝的扫马到了欧洲,到过巴黎、罗马、日内瓦等地。唐末黄巢起义期间,沿海居民为逃避战乱和对当时的苛政不满而移居海外,宋、元、明、清各朝更迭,沿海居民移居东南亚的不少。明代郑和下南洋,促进我国向东南亚的移民。沿着丝绸之路,我国同中亚、西亚之间的交往频繁,移民增多。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失败后,同东南沿海一带的一些居民纷纷逃往海外。中国同国外交往虽然渊远流长,但总的来说在古代中国人真正移居国外的人数并不很多。据文献记载,在南朝鲜的孔子后裔有5.8万余人。

近代中国人移民海外的一部分是华工出国,一部分是自由移民。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清政府的腐败,农村经济的破产,人口的繁衍,为了生存,许多人不得不流往海外。当时正值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殖民地和领地,急需劳动力去开矿山、修铁路、建种植园。1860年前后,用招募“契约华工”名义,大肆贩运我国劳动人民到美国西部、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等地做苦力。据有关资料估计,自1800—1925年的120多年中,出国契约华工达300万人。

中国迁出的自由移民主要出自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省沿海地区。据有关资料,到1922年时,住在国外的移民总数,估计有8179582人。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估计的国外华侨及留学生等有11743320人。1986年香港《华人》月刊登载的资料估计,全世界109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侨、华人2218万人,其中亚洲有1984.4万人,占89.4%;北美、中美、南美洲有170多万人,占7.67%;欧洲(包括苏联)有38万人,占1.71%;大洋洲和南太平洋诸岛国有17.5万人,占0.78%;非洲有7.7万人,占0.35%。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同国外的交往明显增多,移居海外的人数增加,近些年,办理合法手续出国的每年约有10万人。

到中国的外国人很少。据联合国人口司1990年的估计,外国出生居住在中国的总共只有34.6万人,仅占当时国际迁移总人数的0.3%,在中国11亿多人口中是微不足道的。

为了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社会秩序,为了保障中国公民的正当权益,促进国际交往,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两个法律的《实施细则》。根据1994年国际人发大会的行动纲领和有关国际文书关于解决国际迁移问题的原则,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国际迁移的法规和措施,简化了出入境手续,方便了人们出国和回国学习、工作和旅游。此外,我国近年来还通过咨询机构和大众媒介向有移民意向的人们提供目的地国的经济和社会信息,帮助他们了解有关国际迁移的法规,包括东道国对入境、停留和就业的法律要求。在鼓励留学生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来去自由”的政策。这些政策规定,既尊重了个人的意愿,又把个人的行为纳入国际法的轨道,使国际迁移能有序地进行。

CK

1.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行动纲领(1994年9月)

2.关于1997年世界人口监测的简要报告。国际移徙与发展。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与发展委员会第三十届会议文件,1997.2

3.世界人口趋势。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人口与发展委员会第三十届会文件,1997.2

4.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5.陈树姜、张映秋。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载:中国人口年鉴1987。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标签:;  ;  ;  ;  ;  ;  ;  ;  ;  

国际人口移徙与国家政策_移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