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企业改革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企业改革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企业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企业改革论文,组织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作为国民经济运行基础和经济细胞的各类企业以特定的方式、方法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的构成元素是企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就是变革社会经济结构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方式,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我国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必须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优势,突破部门限制和地区束缚,加速兼并、收购、联合、破产步伐,使优势企业在调整中得到扩张,劣势企业获得新生,把资源流向优势行业和企业,从宏观上搞活国有经济。

一、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

组建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的新型经济组织——企业集团,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优势,使生产要素在企业组织结构重组中得到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

80年代中期,一股强劲的“企业集团”风在中国刮起,在十多年的形成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1980—1986年是以产品生产协作为纽带的企业集团萌芽阶段。80年代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在之后的几年中,具有较为松散联合性质的横向经济联合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真正的企业集团还没有出现。1986—1988年是以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为主要目标的企业集团初创阶段。1986年3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企业集团的名称开始使用,各企业间着手签定组建集团的协定和章程。1987年3月之后, 国务院规定对大型联合企业实行计划单列,行政隶属关系被削弱,企业集团发展趋于稳步前进。1986—1991年是以企业资产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企业集团成长阶段。国务院《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标志着企业集团发展高潮的到来。《意见》中明确指出:“企业集团是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一种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的经济组织”。“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的紧密联合层,是企业集团的实体部分,逐步实行资产、经营一体化”。企业集团的发展开始突破各种限制,以多种形式实行资产融合。1991年至今是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企业集团规范发展阶段。1991年底,国务院71号文件确定55家企业集团首批试点,之后撤销了东煤,列入广东核电,葛洲坝水利水电、神化。至此,试点企业集团达到57家。1994年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都强有力地推动企业集团以产权为纽带,以带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为主要功能,按照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要求组建规范化的集团组织。目前,这一过程正在进行。1997年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国家体改委《关于深化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工作的意见》,对深化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试点企业集团增加了中水集团、中汽集团、兖州矿业集团等63家,达到120家。

综观中国企业集团十多年的发展,有以下几点结论:一是企业集团的发展从无到有,不断深化,逐渐规范化,应予充分肯定;二是企业集团在长时间内未能迅速发展主要是受到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变、企业隶属关系不变、企业财政财务收支渠道不变的限制,各种不利于企业集团发展的束缚必须解除;三是企业集团的发展主要借助于行政力量,难免影响到企业集团不能依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组建,一哄而起也在所难免;四是企业集团内普遍缺乏紧密的资产联系,内部关系不畅,缺乏凝聚力。

(二)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的现状

企业集团的主要作用在于发挥由于组织集中,要素整合带来的整体优势和规范效益,这就决定了企业集团并非成员企业简单而互不相关地排列在一起,并非生产要素盲目和随机地聚合在一起,主要是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的需要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企业达到经济规模,才能充分而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降低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已经组建的企业集团中,多数已初步显示出追求规模经济带来的规模效益,例如春都集团,其组建基础是洛阳肉联厂,原先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买猪、杀猪、卖肉,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火腿肠、生物化学制药、方便系列食品、高档果汁饮料、特种新型包装材料生产、饲料加工及生猪饲养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企业技术、资金、人才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春都牌火腿肠市场占有率已高达50%,连续三年夺得全国同行业各项经济指标第一名,显示了集团的优势。然而,整体来看,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量小、品种少、成本高、质量差、利润率低。如我国全国各汽车制造厂一年生产的汽车总量,尚不足与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相比。再如,据建筑行业的有关调查,将日本清水公司与上海建工集团相比,总资产是上海建工集团的23.56倍,资本金是上海建工集团的6.8倍,营业额是28.3倍,利润是116.7倍。因此,尽快扩大规模,以追求规模效益已成为我国企业集团的一项迫切任务。

企业集团的另一优势表现在强劲的集团内部凝聚力,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企业集团的凝聚力主要源于集团内成员企业间的整合效应,由资产重组带动企业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劳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经营管理方式方法等发生深刻变化,带动集团内实行更加充分的专业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地统一定货、统一销售、统一技术攻关、统一新产品开发研制,即可以因企业整合节约各类资源,又可以集中力量完成单个企业无法独立承担的重大项目,使企业集团在资源配置机制,成为市场机制更为有效的替代物。我国现有集团企业在达到这样的要求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兼并活动中,往往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拉郎配”现象时有发生;企业集团中核心企业普遍较小,和其他紧密层企业、松散层企业、松散层企业之间的集权、分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集团内部专业分工不明确,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企业集团组建中主要依赖于行政推动,中国企业集团有一类特殊的集团形式,被形象地称为“先有儿子,后找老子”的企业集团构造方式。这类集团内部没有产销联系,缺乏统一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形式,只是把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具有生产技术联系或具有供求关系的企业松散地联合起来,冠以“集团”的称谓。这些企业集团名存实亡,一般来说,作为“儿子”的成员企业都各自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大听从“老子”的统一安排。这是中国企业集团发展中的特殊问题。授权大型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的试点改革,一项重要任务是改造这类企业集团,使他们成为以产权为纽带规范的母子公司式企业集团,前景如何,有关各方正拭目以待。

(三)中国的企业集团之路

综观世界各国企业集团发展的成功之路,大致有日本式企业集团和欧美式企业集团。日本企业集团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横向矩阵型环形持股。成员企业间相互持股,大规模松散联合。这种形式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我国难以仿效;另一种是以特大型企业为中心,依据业务关系建立在层层承包基础上的集团形式,80年代我国企业集团学习采用这一形式,由于企业间缺乏资产联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欧美式企业集团是纵向金字塔式垂直持股型,一般由巨大的核心企业作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控股、持股,子公司对孙公司控股、持股,以此将各成员联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这类形式比较适合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因此,今后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追求规模经济和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为目标,跨地区、跨行业、全方位组建纵向垂直持股式企业集团,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不具有产权联系的企业集团,要逐步改造成为纵向持股的母子公司。

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具体有两条途径。一是先把核心企业改造成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然后改造其他成员企业。在改造其他企业时,核心企业进行控股、参股,并在此基础上在这些成员企业中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另一种是先改造成员企业,再组建核心企业。即先对成员企业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造,成员企业的国有股由国家授权经营,即出现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持股、控股,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集团再进行公司化改造。

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及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重要、最艰难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整个改革的成败。客观、历史地评价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沿着业已确定的目标开拓创新,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现实抉择。

(一)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1978年,国务院在大力推动农村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颁布实施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并开始在重庆钢铁公司等四川省六家企业开始试点,拉开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时至今日,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和增加企业留利为主要内容的起步阶段、以两步利改税为先导的企业改革推进阶段、以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纵深阶段和以转机建制为试点的全面深化阶段。必须充分肯定,十九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经历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两步利改税、实行经济责任制、承包租赁制、试点进行转机建制的重大举措后,我们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清醒地认识到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工作,政企分开是关键所在,并着手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努力解决一系列现实难题。在长期的改革中,也涌现了如宝钢、吉化、邯钢等优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些都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面临有利的时机。一是国有企业仍然有较为雄厚的实力。1995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的53.7%、33.8%、55.2%。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技术领先、人才济济、资金雄厚、管理先进。二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非国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保证在不致引起宏观经济大震荡的情况下大刀阔斧改革国有企业,可以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也可以承担一部分改革成本。三是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随着计划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外贸体制等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完成,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通货膨胀的有效抑制,国有企业改革面临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严峻的挑战使国有企业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关键的时期。第一,国有企业效益低下,1987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额为61.04亿元,1990年为348.76亿元,1994 达到448.02亿元。1996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国有工业增长6.4%,低于集体工业的17.4%和其他经济类型的13.1%。同时, 国有企业亏损而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二,改革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在国有企业得到集中体现。前一段时间的改革,固然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心环节,但也只是千丝万缕的诸方面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而如今,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企业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难题。而且,在多年的改革中,浅层次的问题已经初步得到解决,如企业的公平税负问题。财务会计制度等,留下的都是极端棘手的深层次难题,如国有产权的代表选择,政企职责怎样分开等。第三,多年积累的一系列问题沉淀必须在并不太长的时间内予以解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30%左右的企业冗员、70%以上的债务负担、沉重的社会负担、陈旧的机器设备、松驰的企业内部管理等问题,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障碍,必须尽快解决。第四,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等都给改革中的国有企业以极大的压力,难怪有人惊呼,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照目前的下降速度,再过几年后不堪设想。

(二)国有企业改革展望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仍处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阶段,力求将一部分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先改造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强调“抓大放小”和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强调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强化管理紧密结合,努力解决现实难题,从整体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已经明确,在“搞活大的、放活小的”这一战略指导下,循着分类改革的基本思路,搞活国有企业。国有小企业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托管、出售等多种形式面向市场。国有小企业一般规模小,资金投入小、工艺技术简单、竞争力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差,需依市场需求迅速变化才能求得生存。保持国家对国有小企业的绝对控制结果是国家背上沉重的负担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僵化,以致逐步恶化到难以维系的地步。以山东诸城为代表的许多地区在放活小企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放活国有小企业已为大势所趋。

提供公共物品和特殊产品的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模式。对于生产公共物品的企业来说,社会效益目标占首要地位,经济目标降为相对次要的地位,且这些行业私人企业根本不愿进入,这些企业也不能推向市场。生产特殊产品的行业,虽然私人企业愿意进入,但由于往往事关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必须由国家控制,实行国家独资所有。这两类企业都要实行国有国营,由国家有关部门任免企业主要管理人员,通过法律约束、经济奖惩、行政约束、纪律约束、道德约束,以及各种规定细致的规章制度和必要的激励监督机制确保企业行为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

在行业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可采取国家控股经营的模式。这类企业目前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国家应保持对它们的控制,尽可能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可以吸收个人、法人投资入股,组成国家控股的公司制企业。国家和企业之间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限分离,以契约形式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责权利,政府和企业间的首要联系是产权关系,而不是行政隶属。

大量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实行公司化改造,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难点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主要是围绕这些企业展开的。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他们走出困境,成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政企分开和政资分离,塑造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对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诸如:建立新型的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出资者以全部出资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全部法人财产对外承担责任的有限责任制度;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企业经理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利益均沾的企业分配制度,在经理人员实行年薪制;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实行资本金制和财务报告制度等。这其中,最大的难点是产权改革,即如何解决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问题。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负盈不负亏、实盈虚亏、国有资产大流失、内部约束软化等都和这一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改革的根本落脚点在于构建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新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该是国家统一所有,授权经营的三级管理体系。最高层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各种政策规定,从整体上监管国有资产运营、组建并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和经营国有资产的集团公司等。第二层是由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各类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主要代表国家在各类生产经营企业中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层是各类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向生产经营企业选派的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具体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三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在国有资产行政管理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之间插入一个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组织,以解决产权不清和政企不分的难题。

当然,国有企业改革涉及的量非常广,同时还必须注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消除企业各种负担,建立产权交易市场等诸多工作。

三、中国企业的重组战略

中国有100多条彩电生产线,有数百家汽车制造厂, 却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达到最佳经济规模。大而全、小而全长期得不到解决,重复建设,盲目投资仍在继续。有人断言,中国企业至少有60%以上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企业资金紧张、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国家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情况下,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推动资产流动和重组,以此带动产品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要素的重新组合,是搞活国有经济,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企业素质的战略抉择。

(一)企业重组初见成效

企业重组,又称为企业资产重组,是指以资产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合并、收购、破产、承包、租赁、出售、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连续和带动一批企业,通过对资产的重新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企业规模经营。《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工作是在近几年展开的,企业重组在调整我国不合理的企业结构,挖掘企业内部生产能力、帮助部分企业摆脱困境、充分发挥大企业优势、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和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青岛海信集团先后通过投资控股、债权变股权、异地划拨、相互持股等方式兼并了山东淄博电视机厂、山东临沂电讯四厂、山东青州无线电变压器厂,组建了海信计算机有限公司、日本海信株式会社、贵阳海信电器公司等,盘活了一批企业,安置了大量职工,也壮大了海信集团的实力。集团总资产由1993年底的5.32亿元迅速增长到1996年底的15.75亿元,1996年销售收入24亿元,利税2.2亿元。

再如,上海市在实施“抓大放小”战略中,通过五种形式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放活了小企业的改革形式、经营自主权、经营者任免、产权流动和管理体制,把专业协作程度比较高的小企业组织起来,依附于大集团,走出一条企业重组的新路子。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企业重组初步实施的成效更加明确了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理清了企业重组的方向,即将企业改革、改造与企业重组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促进要素流动,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促进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以此从整体上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系列难题。

(二)重组中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在近几年,企业重组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纵向联合与横向联合都蓬勃发展,但总体来看,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才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

1.企业重组中的“拉郎配”问题仍然存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涉及到行业利益、地区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重新分配,在行政性手段重组中仍然发挥很大作用的情况下,企业间并不十分情愿或一厢情愿的组合影响了重组的质量,甚至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在于需着眼于战略性调整,而不是眼前的局部利益,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切实转变职能,变行政性调整为经济性调整。

2.重组运作主体不合格。企业重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企业行为,要由企业决定是否重组、怎样重组。这首先要求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这方面还不完善,这也是行政调整为主的一个原因。因此,企业重组的同时,必须加快企业改革,塑造规范的公司制企业。

3.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备。企业重组主要是资产重组,资产重组依赖于产权交易市场,需要有现代化的产权交易机构,功能完备的各种交易服务中介组织、科学而规范的交易规则、高效的通讯和信息网络。我国的产权市场建设远远不能达到这些要求,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重组的要求,需要继续做大量的工作。

4.重组中要特别重视债务问题。沉重的债务是我国重组中遇到的极为棘手的问题。1996年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5.2 %, 其中国有企业为65.6%,如果再加上各种坏帐、烂帐、呆帐,企业实际债务在70%以上,个别企业更高些。债务问题是企业重组中首先要解决的,又是企业间不能完全消除的,需要银行、财政等一起参与,具体来说,企业之间的债务可以进行债权转股权,银行债权核销一部分、转化为股权一部分,必要时还需要财政给予适当支持。

(三)重组的主要途径

我国企业在组织结构调整中,大胆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的途径,其中主要有:

第一,以支柱产业为龙头,联合其他具有产品生产联系、产品销售联系、技术联系的企业组成一个新的企业或联合体。这是我国目前企业集团的主要组建方式,以一个大型企业为核心,通过资产融合、承包、租赁等结成一个跨地区、跨行业、产供销一体化的命运共同体。

第二,生产同种产品的大型企业进行强强联合。生产同种产品的大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不易完成重组,一般来说,各大型企业各具优势,同时各自有其弱点,相互联合,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第三,不具有明显生产,技术和分工联系的企业出于多角色经营的需要进行重组。为了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有效降低风险,实施多角化经营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正是重组又一内在要求。

第四,盈利性企业对不盈利企业、亏损企业予以兼并、收购。企业破产是解决企业面临严重困难的最后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对于长期微利,不盈利和扭亏无望的企业应以兼并、收购为主,通过企业并购以挽救企业,同时也壮大盈利企业的实力。

标签:;  ;  ;  ;  ;  ;  ;  ;  ;  ;  ;  ;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企业改革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