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论文_熊晓倩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论文_熊晓倩

熊晓倩(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尖山小学 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并没得到很好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6-121-01

1.小学数学分组讨论问题分析

1.1分组讨论安排不合理。在很多公开课上分组讨论都是必定要选择的一个教学形式,很多老师在看见以后,觉得效果不错,有课堂教学生动、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效率高等特点,老师就竞相模仿,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用。但由于缺乏对分组讨论模式的研究,造成很多的分组讨论安排不合理,如时间不合理,开始讲得太快没有把教学目标讲清楚,盲目开始分组讨论,就会造成学生思路不清,无从谈起,所以学生就会跑题,失去分组讨论的意义;还有就是引入不恰当,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也学得很认真,正在跟着老师思路走,突然就戛然而止让学生开始讨论,打断学生的思路、破坏教学氛围,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得不偿失;再有就是讨论话题不合理,老师忽略实际情况及当时的教学情况,按照教案写的讨论题目开始讨论,就会造成学生兴趣缺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课堂变得沉闷,或者讨论结果偏离主题,不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1.2缺乏引导。小学生的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又多活泼好动,而又缺乏老师有效的引导,引导讨论的话题就很容易发生偏离,不能仅仅跟随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分组讨论、学习,造成分组讨论学习效率低下,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再有就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能力不同,在参加公开课或者看视频课时,我们不难发现每次分组讨论后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这种情况是常见现象。由于知识的储备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学生的能力不一样,在讨论中发言往往是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而学习成绩相对困难的基本上插不上话,或者感觉被小组成员所孤立,这样就会使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学习更困难,甚至产生同学们都孤立他的想法,时间长了可能对学生的性格造成不良影响[1]。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仅仅是不能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不能因学习成绩或者上课效率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1.3合作不主动。合作是什么,合作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或者说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所进行的彼此之间的活动。而良好的合作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有共同的目标。而现在很多小学生由于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在某些时候,孩子们会相对来说更关注自身的感受忽略他人,或者说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很反感,表达方式欠佳,就造成分组合作之中存在不尽友好、不愿意仔细倾听等现象,造成分组学习效率低下,分组讨论学习失去原有的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解决方案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普及,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分小组讨论就是一种很好地在交流与合作之中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是当下老师的共识,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运用分组讨论学习方式呢?这就对小学数学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分组讨论的重点应该在以下方面。

2.1表达与倾听。表达和倾听可以说是任何合作的前提,首先合作肯定要交流,交流必须会表达,如果一个人不能清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那么大家就不知他是怎样想的可能就会慢慢忽略他,把他边缘化,失去合作的意义[2]。再有就是倾听,倾听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最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了,在我们要求素质教育和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下,很多人都敢于表达或者是善于表达,总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但是善于倾听的人却很少,每个人都想着表现自己。而倾听恰恰是一个团队合作成功的关键或者说是决定因素,只有成员都学会倾听、愿意倾听,才知道组员要表达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他在合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见解,只有倾听才能讨论,才能博采众长,才能达到分组讨论的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2合理安排讨论。合理安排讨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时间要合适、题目要合理、切入恰当。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仔细研究自己的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时间、了解自己的学生给出合理恰当的安排,最后就是要有多套方案灵活应变,以便适应课堂上的不确定变化。时间恰当就是要求老师合理安排时间、什么时候知识点讲解结束、把分组讨论时间安排在讲解结束以后;再有就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切入最好;最后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综合考虑安排讨论题目,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不会被边缘化,是全体同学都学到知识,实现目标。

2.3有效的指导。首先在进行讨论之前,老师要做到有效指导,就如基本知识确保讲解清晰明了,要进行讨论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以怎样的分组讨论方式进行,怎样算是实现目标,都要给学生讲解清楚,然后给他们进行合理分组,开始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也要有效参与,与小组中的同学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或者见解,及时发现偏离讨论题目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保证分组讨论学习的效果。

3.举例说明

苏教版小学数学中有“三角形面积”一课,根据我们上面提到的思路,大致的上课程序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在前一天的数学课进行完后,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明天要学习的内容,并制作几组三角形,第二天带来学校。第二天教学开始就可以检查学生自制的三角形,因为是手工制作,有没有特别要求,所以学生会很积极,锻炼动手能力。这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怎样算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的面积,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讲解结束后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裁剪三角形,验证所学知识,并讨论学习到内容和困惑之处。这样一节生动的全员参与的小学数学分组学习课就完成。

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下小学数学中分组讨论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改善小学数学分组讨论学习模式的几点建议,最后以苏教版小学课程为模版,进行举例说明,让读者对小学分组讨论教学有直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J].高等教育,2011.04-11.

[2]王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5-41.

论文作者:熊晓倩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6月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论文_熊晓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