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命题作文”的命题_命题作文论文

论“命题作文”的命题_命题作文论文

谈“命题作文”的命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命题作文”以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为广大语文教师所习用至今。可是,许多人并不明了“命题作文”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往往随意地出些题目塞责了事。这是对“命题作文”的极大误解。

40年代中期,辛安亭先生在《文从说话起》一文中指出当时作文指导中存在的偏向,“这偏向首先表现在作文的出题方面,有些教员同志出文题时,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要求。”(《教育阵地》7卷2期)辛先生批评的这种偏向在90年代依然存在。让我们听听一些中学生的心声:

堂上作文,尚未能真正做到随心所欲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个人的写作特长也仍未能充分发挥,而学校的文学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陈羽中《沃土育新苗》见《语文学习》1993年12期)

为何不能少写一些“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的××”?多写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张弘《我选择童话》见《语文学习》1992年5期)

要写出好文章,只有依靠“换角度”,找出“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由于这种思考常常进行,所以大多数时候我拿起笔都觉得有话可说,有时甚至有迫不及待的感觉;而我所有的失败之作,均由“为写而写”所致。(戴芸《作文:从中考满分到高考满分》见《语文报》1995年9月18日)

这些呼声,表明我们的作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弊病。这些流弊主要有:

(1)凭主观随意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2)范围狭窄,总是在课本、校园、家庭的小圈子里出题。

(3)抄袭、模仿旧题,出题陈腐刻板,引不起学生兴趣。

(4)作文教学机械地跟着“中考”、“高考”指挥棒转,作文训练应试化。

这些命题弊病直接导致学生厌写,无形中造成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的文风,这是命题者所不愿看到的后果,也是不能回避的现实。

怎样命题才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呢?叶圣陶先生提出两条:(一)“使不自然近于自然”。定期命题作文,是比较的不自然;要达到“自然”,教者须排除自己之成见和偏好,根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的积蓄,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的胸中的积蓄,发表的欲望被引起了,题目虽是教师出的,积蓄却是学生原来有的,实际上与学生要写的并无两样,这就达到“自然”了。(二)“化被动为主动”。叶圣陶认为,学生见题而作,一开头就处于被动地位,很可能被动到底,文章就很难写成功。因此,题目即使出得好,能使学生确实有话可说,学生还难免处于被动的局面,怎么化被动为主动呢?最好是想方设法启发学生,使他们非但觉得有话可说,而且感到跃跃欲出,非说不可。这就是把本来无所为的作文练习变成了一种有所为而发的活动,命题作文与自发作文就高度一致了。

如何克服“命题作文”本身的弱点,扬其所长,是“命题作文”向我们提出的挑战,我想从作文教学的可操作性角度提出几点改革思路:

(1)在中学生的“经验和意念”(叶圣陶语)的范围内出题,这是“命题作文”最基本的和永恒的课题。中学生的“经验和意念”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储存在记忆仓库里的。少年、童年生活是中学生乐于摄取的题材。作家肖复兴说:“如果中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写回忆应该是非常有益的。在人生众多回忆中,童年是一座挖不尽的宝山。(《我写那绿绿的爬山虎》《语文学习》1994年4期)当然,随着学生本领的增长,对童年、少年生活的体会不断加深,命题要求应随之相应提高。二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生活,这是最新鲜的,是“活水”,应当成为“命题作文”摄取的主要对象。语文教师要从作文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中学生的生活和心愿,从而命出学生有话说、不吐不快的好题目来。

(2)开掘生活源泉创造条件出题。如果说从中学生的正常生活中去找命题材料,这是一种静态的命题方法,那么,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中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去感受生活,然后命题,我说这是一种动态的命题方法。这种方法很受中学生欢迎,却是语文教师最易忽视的,因为它比静态的命题要多费心思和功夫,创设条件命题也分两大类:一是假设环境,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如郑逸梅先生“有一次携带了一幅很美的风景画,向黑板上挂,嘱学生凭此画,写一记游的文章,学生觉得别开生面,很感兴趣”。(《名学者肖穆先生谈作文课》《语文学习》1989年9期)还可设计一些辩论题让学生讨论,或模拟法庭令学生“舌战”等。这类设计不仅适用记叙文、议论文训练,就是应用文也可以。如上海交大附中刘慧老师的精心设计:以班级成立了一个“百帮公司”的形式,学生在两节课内完成了申请报告、招聘书、应聘书、声明、邀请信、贺词等八种格式的写作(《变“木桶”式教学为“马背”式教学》《文汇报》1995年5月17日)。二是真实环境或情景,如组织参观、访问、考察、见习、表演等,还可以搞一些特殊设计,如有位老师故意在教室后面墙上张贴了一套语文训练答案,第二天训练答案不翼而飞,学生群情激愤。这位老师不动声色,只说了句“24小时后再说吧”。第三天,同学们发现答案又完整地贴在墙上。老师随即组织讨论,然后出了《二十四小时之后……》的作文题,学生“兴致盎然,神思飞扬,很快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了作文”。(《“一石三鸟”的情境命题》《语文月刊》1995年8期)这类成功的命题并不神秘,许多老师都作过类似有效的尝试。

(3)让学生“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为了弥补“命题作文”之不足,自由命题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作文形式之一。许多作文尖子对此有渴求。一些作家在回忆中小学作文的经历时对自由命题情有独钟。作家蒋和森说:“每当老师不出题目叫我们自己去自由发挥,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弘征 孙健忠主编《名作家忆童年作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作家曾卓说:“刘老师还让我们自由命题写两篇作文,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说自己想说的话,体会到了一点自由写作的愉快。”(同上)作家刘绍堂因为拒绝命题作文,终于被老师特许自由命题。由此看来,对学生自由命题的要求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应当解放思想,认识这种自由命题的长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不宜完全放任自流。

如果说自由命题与命题作文在课内互为补充,那么,课外练笔则又是对命题作文的课外补充。课外练笔如能训练有素,也有独特的功效。叶圣陶先生曾有大胆的设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我只觉得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1978年2期《中国语文》)叶老的这一设想已经被魏书生等中学语文教师付诸实践,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只是目前尚未大规模地推广。尽管如此,课外练笔仍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大力提倡。

一般认为,课外练笔就是日记、周记、笔记等几种形式。我认为,课外练笔除老师要求的之外,还应当包括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练笔的机会。我在《课外练笔的特点及形式》一文(《语文教学通讯》1995年1期)中将课外练笔归为六大类:(一)日记类,包括周记、随笔、笔记(札记)等;(二)墙报稿类,包括发言稿、广播稿、演讲稿、文学社稿、手抄报稿;(三)书信类,包括贺卡等;(四)诗歌类,包括小说、散文、童话、故事、报告文学等等;(五)征文类,有学校组织的、也有报刊发起,学生自愿参加的;(六)应用文类,包括个人计划、个人小结、申请报告、家庭日常应用文等。当然还不限于上述六类。我们在选择练笔形式时要不拘一格,只要有益于提高习作水平。

“命题作文”如果能将自由命题、课外练笔有机结合起来,三者会相得益彰。“命题作文”应当在作文教学改革中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完善,更好地为培养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发挥自身的功效。

标签:;  ;  ;  ;  ;  ;  ;  

论“命题作文”的命题_命题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