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发病特点与防治论文_郑梅

玉米大斑病发病特点与防治论文_郑梅

郑梅

徐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南山站 广东徐闻 5241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展开了探讨,详细阐述了玉米大斑病的特点,对重发原因作了系统的分析,并给出了一系列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特点;防治

所谓的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对玉米的种植栽培有着极为严重的危害。而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保障玉米免受大斑病的危害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对大斑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做好分析,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从而为玉米的种植栽培带来帮助。

1 发生特点

(1)发病高峰期多在玉米抽雄以后。玉米大斑病虽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病,但是发病高峰期一般在玉米抽雄以后。根据病情扩展情况,玉米大斑病可划分为3个阶段:玉米出苗至7月末为指数增长期;8月初至9月初为逻辑斯蒂期;9月中旬以后至玉米生育后期为衰退期。发病高峰期之所以出现在玉米抽雄以后,主要是因为玉米花粉有利于提高玉米大斑病病菌孢子的萌发率。

(2)下部叶片发病重于上部。由于中、下部叶片抗性较差,所处的小气候环境更适于大斑病孢子萌发生长,因此,玉米大斑病一般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并逐渐向上扩展。中、下部叶片的病斑面积占比明显高于上部叶片。

(3)不同玉米品种发病程度差异大。发病病斑大致分两类,在具有Ht基因型的玉米品种上表现为褪绿型病斑和萎蔫型病斑;在不具有Ht基因型的感病植株上,病斑沿着叶脉的纹路逐渐扩大,最后形成大小不等的长梭形萎蔫型病斑。某场主栽品种先玉335及其有亲缘关系的品种为高感品种,发病率较高,发生程度较重。2012年,先玉335病株率一般为20%~35%,最高可达100%。中抗大斑病的品种有京科968和京单38,田间发病株率较高,但病叶率较低。抗病品种有农大108、郑单958、纪元1号、宁玉525、中金368等,田间病株率较低,发生程度较轻。

(4)春玉米发病重于夏玉米。由于耕作方式为一年一熟,是春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域。该地区属于冷凉地区,气温、相对湿度、降水等气象条件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夏玉米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平原地区,与北部相比,气温较高,不利于大斑病发生。就该场而言,春玉米的玉米大斑病发病程度重于夏玉米。

2 重发原因

2.1 气象条件的变化

玉米大斑病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该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常年4—9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玉米大斑病发病高峰期,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时,易导致该病害暴发流行。遇有偏多降水年份,玉米大斑病将偏重发生。平原地区降水正常,但温度偏低年份,玉米大斑病也会偏重发生。受降雨偏多影响。

2.2 重茬连作

玉米大斑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多年重茬会导致田间菌源的积累。玉米种植区,几乎连年重茬,加之秸秆还田措施的实施,目前,田间菌源累积量较大。

2.3 种植密度加大

高密度栽培是玉米高产创建的措施之一。以前玉米的栽培密度为3500~4000株/667m2,目前普遍为4000~4500株/667m2。密植后,导致田间郁闭度增加,通风透光受阻,所营造出的小气候更加有利于玉米大斑病发生。

2.4 土壤肥力不足

由于连年重茬,土中有机质不断减少,不利于玉米壮苗健苗的形成。后期需追肥时,普遍等雨追肥,如果降雨时间延后,施肥就会偏晚,导致植株抗性降低,易于病害侵染流行。此外,在肥料品种上,大部分追肥依然主要以速效氮肥为主,玉米中、后期脱肥尤其是氮肥不足现象严重,导致玉米中、后期植株抗逆性严重降低。

3 综合防治

结合玉米大斑病发病重、传播蔓延快的特点及其生产活动变化,防治重点应放在尽早预防上,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防治。

3.1 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性较好、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品种。

(2)清洁田园,降低菌源基数。玉米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或秋季深耕改土,以降低大斑病病菌基数。发病重的地块应将秸秆集中处理,禁止秸秆还田,病残体做堆肥的要待充分腐熟后方可使用。

(3)采取轮作倒茬的方式阻断病菌传播。重发生田应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从而阻断病菌的传播。

(4)适当早播,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透性。根据品种差异,合理密植,一般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000株/667m2以内,避免密度过大,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

(5)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性。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或应待其充分腐熟后再施入田间;实施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在苗期和抽雄期特别要注意增施氮肥;追施复合肥,补施微肥,以提高玉米植株抗病能力。

(6)及时摘除底部叶片。抽雄前,玉米大斑病多发生在植株下部的2~3片叶,及时摘除下部发病叶片并带出田外深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流行。

(7)合理排灌,避免湿度过大。降雨后应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3.2 化学防治

在心叶末期至抽雄期或发病初期,任选下列药剂之一进行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每667m2用药液65kg喷雾。喷药要均匀,尽量接触整株叶片,重点选择穗位以上叶片喷施。7~10d喷1次,喷2~3次。注意不同药剂交替使用。病情严重的地块,可适当加大用药量,以保证防治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斑病的发生对玉米来说是灾难性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大斑病的防治,保障玉米栽培种植的质量。这就需要对大斑病有全面的认识,并要认真分析其发生的特点和原因,以能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白忠良.玉米大斑病症状的发病规律及防治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3(A28).

[2]翟富民、强世军、王闯.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3(01).

论文作者:郑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  ;  ;  ;  ;  ;  ;  ;  

玉米大斑病发病特点与防治论文_郑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