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支柱产业的困境与对策_机械工业论文

机械行业:支柱产业的困境与对策_机械工业论文

机械工业:通向支柱产业的难点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柱产业论文,难点论文,机械工业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使我国机械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认清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找准机械工业振兴的突破口及发展对策,是十分重要的。

一、振兴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

建国以来,机械工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进入了发展最旺盛、水平提高最快的新时期,生产、技术、外贸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1.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2年我国机械工业总产值6351亿元,创利税563亿元,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3%和20%。1981年到1992年的11年间,机械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3%,高于同期工业的增长水平。

2.机械工业产品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共引进了1300多项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已批量生产的占2/3。加上国内自行研究开发的成果,目前机械工业主要产品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品种数已近40%。由于产品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七五”期间,机械工业共为国家228项重点工程提供了比较先进的成套装备,其中像国产化的30万、60万千瓦火电机组、宝钢二期工程冷、热连轧机、板坯连铸机、高炉、烧结、炼焦六大项目等都达到了或接近国际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

3.机械工业出口创汇已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1992年全国机械产品出口额达到126.8亿美元,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第二大产业。1986—1992年间,机械产品出口额平均年增38%,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外贸出口年增18%的水平。机械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1986年的5.9%上升到了1992年的14.9%。

在充分肯定机械工业发展实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机械工业要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还十分突出。

第一,质量不稳定,产品水平低,国家急需的重大技术成套装备和关键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长期存在,不能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目前,主要机械产品中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不少机械基础元器件和基础零部件的质量不过关、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寿命短;基础机械的精度、效率、水平低,不能为机械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质优价廉的装备;基础工艺落后,制约了机械工业制造水平的提高。

第二,生产集中度低,重复严重,很多适合大批量生产的产品都达不到经济规模标准,规模效益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长期以来机械工业未能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以及一大批产品有特色并达到经济规模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厂。

第三,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产品更新周期长,技术进步后劲严重不足,无法为机械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某些领域如在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目前机械工业的技术来源主要是靠引进。据对53种典型机械产品技术来源的分析,结果是其中的四分之三来源于国外,至于重大装备中主导产品的技术几乎全靠引进。目前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仍然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提高国产化率的低层次上,还没有上升到形成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档次。

第四,管理工作落后,管理基础薄弱。从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完善程度分析,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大中型企业只有少数企业的某些方面开始进入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为代表的现代化管理阶段,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基本上仍处于经验管理状态。

第五,资金短缺,投资分散。机械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一直很旺盛。近年来,机械工业的投资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我国的银行贷款是受指标制约的,分配给机械工业的贷款指标偏小,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需要靠企业自筹。由于目前我国资金市场仍不发达,特别是全国处在资金短缺状态下。通过证券市场筹资非常困难。因此,企业自筹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内向的,即企业的留利与折旧。由于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效益普遍下降,这两项资金来源也大打折扣。然而,资金短缺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投资小型化,分散化的情况相当严重。即使对规模经济有较高要求的汽车工业,也存在资金分散的情况。现在全国汽车总装厂共有130多个,年生产能力在10万辆以上的不足10家。

机械工业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加上原材料、能源价格调整以及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贷款利息负担过重等外部原因,致使机械工业成本增加,利润转移,工业总产值不断增长而经济效益指标却持续下跌。

二、振兴机械工业的突破口及发展策略选择

根据我国机械工业现状,要把机械工业尽快振兴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们认为,目前应选择以下几个领域进行重点突破:

第一,基础机械要重点发展数控机床,采取跟踪高档、发展普及、扩大经济的方针,抓好产品结构调整。高档数控机床要通过引进技术和联合开发,掌握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普及型数控机床要形成系列,扩大生产能力,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经济型数控机床在充分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扩大出口。同时,还要逐步增加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和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以满足国内市场的不断需要。

第二,应着重抓好对行业发展有突出影响的液压、气动、密封、低压电器、模具、轴承、仪表元器件等重点产品的发展。到2000年,集中解决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问题。

第三,重大装备中应重点发展电力、冶金、石油化工设备。电力设备,应采取“立足国内,借助国外;水火并举,核电补充;质量第一,加强开发”的方针,坚持提高水平和扩大能力并举,以尽快满足能源建设的迫切需要。冶金、矿山设备,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应尽快具备提供年产千万吨级钢厂先进成套冶金设备的能力,并能为2000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提供成套设备。石油化工设备行业,要积极掌握大型化肥和乙烯等装置制造技术,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其中关键设备的生产能力,努力改变目前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状况。要围绕成套设备配套需要,大力发展高水平、高性能、高技术的自动化仪器仪表和控制系统,形成以分散型控制系统(DCS)为主导的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广微电子技术,发展智能化产品,完成工业自动化仪表由模拟控制向数字控制的转化。

为求得机械工业的协调发展,除突出发展上述三个领域外,还应支持其它重要产品的发展。例如,适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求的农用机械;符合货运重载及客运高速发展方向的铁道设备;以及专用船舶、医疗器械、纺织机械、内燃机等等。在传统机械产品提高水平和性能的同时,还应支持环保机械、食品包装机械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加快高科技机械产品及为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装备,要以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电力电子技术等为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自动化生产系统,为各行各业的高新技术发展提供高水平装备。

为了实现机械工业发展上的突破,我们认为应该选择不同于以往的发展策略。这主要包括:

1.以竞争促发展的策略。机械工业的振兴要自觉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把机械产品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考验,按照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企业要树立在竞争中求发展、求生存的观念,主管部门要更多地依靠政策、规划、信息等手段,引导行业发展方向,培育并健全市场,创造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

2.重点突破有序发展的策略。改变齐头并进,面面俱到的做法,采取“特定范围、有限目标、择优扶持、集中突破”的方针。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机械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应集中力量支持对全局有重大影响、能促进总体结构优化的重点产品的发展,以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质量好、规模效益显著、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企业,并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的策略。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体制,加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试验能力的建设,放开技术开发与科技服务机构的经营活动。特别是要重视提高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能力,使大中型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坚持以质取胜的方针,把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作为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的主攻方向,增强质量意识,完善检测手段,改进工艺和装备条件,从技术和装备上为生产一流产品创造条件。

4.推行经济规模促进企业联合的策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发展专业化协作为重点,大力推进生产组织结构调整,以适应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并按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发挥规模效益优势。此外,还应打破行业、地区、部门界限,加速机械工业资产存量的调整,通过兼并、转移和股份制改造,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流动,形成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提高规模效益,发展大型企业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小型巨人”企业的培植,努力形成一批“小而专”的专业化企业,完善机械工业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

5.完善内外结合的策略。突破封闭求全的思想束缚,树立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观念,自觉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吸引国外资金、资源和人才的步伐,提高国内的技术起点,不断巩固和拓展国内市场。支持和鼓励制造同使用的结合,促进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联合,实行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力量。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出口效益。

三、振兴机械工业的宏观政策取向

实现机械工业的振兴,除了机械工业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扶持,宏观政策的重点取向是:

第一,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的转制改组。机械工业的大中型企业集中了全行业的技术力量和关键技术装备,承担着国家急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和关键产品的制造任务,它们发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水平,并对国家建设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此,应通过演化改革,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进行公司制改组,重点扶持和培育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的企业集团。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水平高的骨干企业,应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其它企业则可改组成国家与其它多个法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应鼓励、支持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集产、技、贸、金融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对于服务面较专一的企业,可支持他们与用户密切结合,搞联合开发、引进,并合作生产重大技术装备。国家应鼓励制造与使用部门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经济实体。

第二,改革规划工作,改善宏观制调控。政府应从传统的分钱、分物、批项目的老路转向搞好预测、引导和服务上来。当前,机械工业散、乱现象严重,在建设、引进、生产、科研等方面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重复。要改变长期以来部门、地区分割的局面,政府应对机械工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切实贯彻统筹规划要求,不断调整和改善行业结构,以优化地区布局,提高机械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使机械工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第三,增强科技实力,推进科技进步。政府应以现有大型骨干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为基础,通过政策导向,择优扶持。首先可在汽车、电站设备、输变电设备、重型矿山设备、仪器仪表等重要行业,建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形成实力雄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并集中力量、选择重点,积极支持机械工业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的建设。对现有研究院、所的基础技术研究力量进行综合分析和分类排队,选择承担重大研究任务的科研院、所给予优先支持,以及时解决重大技术装备及重点机械产品研制、生产、使用中普遍存在的有关设计、自动检索、制造、控制等共性问题。

第四,利用政策导向,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应制订工艺装备政策及主要机械产品经济规模标准,并把贯彻经济规模标准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一些生产规模效益显著的大型企业,可通过联合和改造,努力向竞争规模发展。

第五,抓紧人才培养,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问题是决定我国机械工业能否振兴的关键。我国机械工业的职工队伍庞大,企业及从业人数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少,但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少,层次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学历的少;工人队伍的文化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应把教育培训纳入机械工业的发展规划中,认真组织实施,并通过推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尽快为机械行业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新一代专家队伍,以及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第六,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对机械工业需重点发展的领域,一方面,国家应在政策性投资上予以大力支持,并保证必要的投资强度。另一方面,国家还应利用行业规划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各地方、各部门向这些领域集中投入,齐心协力将机械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外,为了切实解决机械工业发展中所需的资金,国家除应在利用外资上予以优先安排外,还应尽量支持机械工业建立共同基金、信托投资公司和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支持机械工业多渠道筹集发展基金。

标签:;  ;  ;  ;  

机械行业:支柱产业的困境与对策_机械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