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护理探讨论文_丛培华

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护理探讨论文_丛培华

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黑河市 164300

【摘 要】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表现,探讨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及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5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5例两组,对照组仅为药物治疗,而治疗组多了康复护理训练,观察结果,分别记录。结果:对比两组结果,治疗组治愈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在早期康复护理及训练的影响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致残率、肢体关节挛缩、继发性障碍都有明显改善和好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康复训练

急性脑血管病有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是由多种因素导致急性脑部血循环异常,以致脑部出现脑中或脑血管意外亚急性或急性损伤症状。一旦病情较为严重,致残的机率也非常大,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明显制约患者的生命健康本病多发年龄段为中老年,发病特点是致死率高、病情发展迅速、起病急,是急危重症中较常见的一类,也是当今三大致死病种之一。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及康复护理对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和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痊愈。

1.临床资料

本组215例均为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男52例,女 33例,年龄在43~73岁之间,平均年龄(46±4.75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49例,糖尿病36例,脑卒中史23例,风心病史18例,冠心病史34例,脑血栓形51例,脑出血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血栓患者28例,其,56例在病发初期病情较为稳定。所有患者皆由头颅CT确诊,治疗和护理的观察都于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正常后进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治疗及护理方法

2.1常规治疗

在对脑血管病症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一定要以患者的真实状况为依据,对于急性的患者,无论出血还是缺血,只要患者的血压超过标准#就要使用20ml/L的甘露醇,对脑水肿应加强关注,以降低脑疝发生的机率,从而减少死亡。对症治疗,若患者伴发颅内高压或脑水肿,可给予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力;有高血压的患者静滴胞二磷胆碱0.5 g和丹参30 ml,治疗时可将中药热敷、火罐、针灸等相互配合使用。

2.2常规护理

重患设置责任护士,并让家属留随员1人,对病情严重的患者给予全面,整体的护理措施,严密检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状态等变化,并做好记录。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要保持正确体位,让患者头偏向一侧,口角处于偏低位,使痰液顺畅流出,以免阻塞有效通道,及时吸痰,必要时做气管切开,防止吸入性肺炎及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配合医生及时准确采取抢救措施,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瞳孔,血压等变化。详细记录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的病情记录,随时向医生汇报病情。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及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并对病室定期消毒,保持患者床铺整洁干燥、无褶皱,及时更换床单,湿式扫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康复训练

肌力一级以下的患者的卧位依次按照患侧卧、健侧卧,平卧每2 h变换一次,每天2次活动肢体关节。肌力二级者一般进行坐位平衡、卧位变坐位、搭桥、翻身及关节被动训练。坐、站、走等康复练习,坐位练习:将床头抬高,逐渐让患者坐起,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协助患者坐床边,使两腿下垂或椅坐位,以此来锻炼脊椎骨和髋关节间肌肉、韧带的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站位练习:嘱家属站在患侧保护,让患者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行走练习:嘱家属站于患侧,患者健手持手杖,辅助患腿,再迈健侧腿,完成一个步行周期,反复多次练习,直到能行走。每次推拿按摩患侧肢体20min,每天两次,为避免关节肌肉产生不适,最好在康复训练完成之后开始按摩,以保证患者舒适。

2.4心理护理

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急性脑血管病的日常基本知识,让其明白积极治疗原发病及进行积极地日常行为干预对防止再次发病的重要性。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并指导患者锻炼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乐观心态。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相结合,即既对患者旱行躯体护理,以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弱情绪对躯体的作用;每一个中风病人,病情、环境、遗传素质均不尽同,在护理上应强调个性化,进行有计划的护理,重视病人家属和亲友对病人的心理作用,不能让家属及其亲友把焦虑、恐惧、担忧等情感随意表达出来并传染给病人,加重其心理反应。

3.结果

常规治疗和护理方式在确保患者预后疗效及挽救其生命方面有一定的优点,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后期常有偏瘫现象,使用常规疗法及护理方法对其运动功能的恢复不利。系统规范且早期的康复训练后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从而使偏瘫症状逐渐改善。实验结果,对照组有效率68%,治疗组有效率89%,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很好。

4.结论

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就 ACD 来说,不管是缺血性的ACD还是出血性的ACD全部与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收缩压之间保持着联系,为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情况,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ACD的发生。此外,推拿按摩等手法治疗也可使肌肉痉挛缓解,激发患侧功能恢复、经络疏通,减少患肢僵硬等不舒适程度,促进患侧肢体早日康复;对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其多为老年人,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少消极情绪,使其对疾病预后有一定的了解,对疾病恢复有益。因此,非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要特别警惕。此时,应让患者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必要时,应在患者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来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调节全身气血,对于改善肢体症状和稳定病情有重要作用。急性脑血管病后肢体偏瘫目前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对疾病预后和和偏瘫侧肢恢复有较佳的效果,既减少了治疗时间,也提高了治疗效果。脑血管病发病急、病情重、致残率高,正确的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伟,杨敏,郭春妮等.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276-277.

[2] 董君.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10):77-98.

论文作者:丛培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

标签:;  ;  ;  ;  ;  ;  ;  ;  

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护理探讨论文_丛培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