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胆怯幼儿案例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胆怯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纲要》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何关注弱小幼儿的成长,关注胆怯孩子的教育呢?下面结合一个教育案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注意有关胆怯孩子方面的信息
孩子心理行为有了问题,会表现在各方面,从而引起与他密切接触人的注意。作为一线的老师,一定要重视各方面的信息,综合采纳,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刚开始与孩子接触时,是盲目的,真正了解孩子,与孩子互动起来需要一定时间,而及时接纳各种信息,能减少了解时间,增加工作效率。蓓蓓能很快纳入我的视线就源于我及时接纳了各种信息:她是我从中班接的一个孩子,交班时,小班的老师反映她很老实,班里有她没她一个样,她的母亲在幼儿园开学之前也来找我反映情况,说她孩子很内向,很老实,让我们多关照她,具体情况,她没有讲。由于有了两方面的信息,开学的第一天,我就注意观察她。这个孩子真是特别老实。
画面一:孩子们喝水时,全班小朋友都去了,她还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我走到她跟前温和地对她说:“你快去喝水吧!”她这才慢慢起身,来到开水桶旁边,看着小朋友你争我抢地拿杯子接水,悄悄地躲在了一边,不敢靠前,等所有的小朋友都接完水,她才慢慢地、很小心地走到水桶边,接水时,她的手在微微颤抖。
画面二:上课时,孩子们都积极举手发言,大声讨论,她只是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椅子上,一动不动,一节课没说一句话,我拿眼睛微笑地对视她,她很不好意思,目光赶紧躲开。
画面三:在玩插塑玩具的时候,孩子们互相交流,大声谈论,甚至将老师分给的玩具合在一起玩,她则默默无闻的玩她的那几片积木,别的小朋友抢她的积木,她也不反抗,没有玩具,她就呆呆地坐在那里。
二、采用多种渠道,探寻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
孩子的心理行为出现了问题,一定存在各种原因。或者是先天性的,如遗传、出生时窒息等方面的情况,或者是后天性的教养问题,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等)的缺失或基本需要的过量,成长性需要(自我实现)的不满足等。或者是两方面都存在的原因。与家长进行交流时,他们有时会对我们有所保留,或是基于对我们的戒备,或是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作为我们,必须用我们的诚心博得家长的信任,要采用多种渠道,探询问题产生的真正的原因。蓓蓓心理行为,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有了退缩、回避和胆怯,为了查找原因,我与她父母进行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使其解除戒备心理,敞开心扉,原来对我有所保留的问题都讲出来;也与从小养育她的奶奶进行多次正面接触与了解。综合各方面的渠道,总结出造成孩子今天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方面原因:孩子的性格随父亲,他父亲就特内向、腼腆,孩子也特别胆小、敏感。
2.后天方面原因:父母方面,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给孩子的爱与关照不足;主要照看人方面,孩子从小由祖母照看,祖母是农村老太太,对孙女溺爱,生活方面事事包办,活动方面不让孩子大胆的活动,怕磕着碰着,很少带孩子出来与小伙伴玩;幼儿园方面,孩子入园时,年龄较小,由于天生的性格因素及教养因素,造成对家人的特别依恋,分离焦虑严重,哭闹过一段时间后,有了退缩性行为:害怕老师,害怕与小朋友交往,不敢参与班里的一切活动。小班老师对于“特别老实”的她没有给予足够的爱。
三、找出适合孩子问题的教育对策
孩子有了心理问题,也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应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必要时需要配合心理医生进行指导与矫正。
1.亲情关注,补偿依恋需要
出现在蓓蓓身上的问题,先天的遗传是基础,后天的教养因素是关键。心理学上讲,依恋的形成会使孩子获得安全感,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依恋的形成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3个月),是依恋的五分化阶段,第二阶段(3个月~6个月),儿童能区分熟人与陌生人,但没有排他性,尚不能说依恋真正形成,第三阶段(6个月~3岁),是依恋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孩子会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看者接近,而蓓蓓的祖母成为孩子的主要照看人,一般来说,老人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处于衰退阶段,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孩子发出的各种情感信息,也未必会及时反馈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虽然与孩子建立起依恋关系,但质量不是太高,使孩子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为了补偿孩子的依恋需要,我与其父母进行了约定:每天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玩,进行一些聊天、讲故事、散步、亲子游戏等方面的活动,使孩子真正地感到父母的爱。记录每天的活动的内容,每周一交给我们。在幼儿园里,我与其他两位老师约定,平时要多亲近她,如:摸摸她的头,拉拉她的手,对她多微笑,单独与她拉家常,经常拥抱她等,使她解除对我们的害怕心理。通过一段时间我们三人的共同努力,孩子开始慢慢地喜欢上我们,见到我们不再躲避,有时还能冲我们笑笑。
2.同伴帮助,满足交往需求
孩子由于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没有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虽然有时会产生与别人一起玩的想法,但一是胆怯,二是不会交往,必须与家长一起努力为她创设有利于同伴交往的环境。
在幼儿园里,我们这样做:首先,引发同伴对她由被动到主动的关注。调换了她的座位,安排一位能力较强的女孩子和她在一起,要求这个孩子多帮助她,等她慢慢适应和这个女孩子交往以后,引导班上的其他孩子主动和她交往,提出:凡是每天主动与她玩的孩子将获得一次优先选择游戏的机会。其次,增加个别交往的机会。像蓓蓓这样的孩子,由于缺少与别人的有效交流与互动,许多的交往方法都需要学习,为此,我们为她创设了多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给她特殊的“权力”,只要她喜欢玩的活动,我们都让她玩儿,并让她喜欢的小朋友陪着她,在她犯错误需要纠正时,委婉地指出,之后再抱抱她,亲亲她,保护她的自尊心。
在家里,要求其奶奶做到:一是让孩子放开手脚,大胆地说、跑、跳。心理学家讲,要重视孩子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就是孩子在对环境积极适应的状态下,潜能得到了发挥,体验到了“忘我”时刻所产生的愉快情绪。“高峰体验”即马斯洛所说的成长性需要,成长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将导致孩子产生成长性疾病。蓓蓓的奶奶对她溺爱过度,限制了她的活动自由和交往自由,使她没有得到过“高峰体验”,产生了成长性疾病:胆小、怯懦。因此,要求其奶奶放开孩子的手脚,鼓励孩子进行欢娱,大胆跑跳,同时,要求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自己整理书包等,让她有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我也行”。二是教孩子学习与人交往。交往方法需要学习,在幼儿园要学,在家里也要学。因此要求奶奶有机会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学习见了熟人打招呼,鼓励孩子与相识的同伴一起玩等,并在每天下午,奶奶来接孩子时,了解孩子的活动情况,对于做得不好的或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
改变孩子的胆怯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家园共同不懈的努力,需要强制性的要求。这期间切忌半途而废,要求不一。经过我们一年多的努力,蓓蓓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能高高兴兴地来园,见了老师,主动问好;生活中能与其他孩子保持一致,没有了退缩、畏惧的表现;在老师的鼓励下,活动时能举手发言,能与老师进行目光交流等等,达到了大班孩子应有的心理行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