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植物人单次经鼻气管内吸痰总时间的探讨论文_吴木清

(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湛江 524009)

【摘要】目的:探讨植物人单次经鼻气管内吸痰的总时间。方法:将2例患者的1例作为对照组,行单次经鼻气管内吸痰时间为≤15秒;另一例作为观察组,行单次经鼻气管内吸痰时间为1~4分钟。观察不同的吸痰总时间对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结果:通过对这2例患者不同的气管内总吸痰时间的比较,观察组吸痰效果好于对照组。结论:传统的吸痰技术是一次在气管内吸痰总时间不超过15秒,不适于这2例植物人,而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操作,得出结论为气管内的单次吸痰总时间可达1~4分钟之久,一次彻底吸痰可间隔4小时以上,能让患者呼吸道长时间保持通畅,减少吸痰次数,减少耗材,减轻患者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植物人;经鼻气管内;单次;吸痰总时间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4-0192-02

吸痰法是指利用负压吸引的原理,经口腔、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抢救治疗技术[1]。吸痰法分经鼻吸痰、经口吸痰、经人工气道吸痰,其中经鼻或经口吸痰也有在口腔鼻咽部浅吸痰和在气管内的深吸痰之分,相关的研究表明,传统的鼻咽部吸痰方法有效程度远远低于经鼻气管内吸痰法[2],尤其是对咳嗽反射不灵敏的植物人,长期卧床,痰多,没有主动咳痰意识的患者,浅部吸痰其效果不够理想,而有效的气管内深吸痰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吸痰管在气道内的时候,吸痰时间长短也是决定能否吸净痰液的一个重要因素。庄红[1]、姜安丽、钟弋云、刘容、蔡晓梅、徐毅君、陆淑梅等学者研究认为:气管内每次吸痰时间应≤15秒。但是,对于痰多的病人来说,15秒根本不能完全吸干净气道的痰液,导致拔出吸痰管后患者仍处痰多状态,效果不理想。也有吴丽仙等研究结果示:吸痰管插入气管经一次彻底吸痰后,不要拔出吸痰管,外口接吸氧管吸氧,留置吸痰管时间一般不大于72小时。吴丽仙学者的研究虽然没有说明单次气管内吸痰时间的长短,但也证明了可让导管较长时间留在气管内的经验做法。作者经过长时间的吸痰操作实践,研究单次的气管内吸痰总时间对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3月入住我科的2例植物人作为研究对象。病例1,男,43岁,诊断:植物状态,缺血缺氧性脑病,肺部感染,因触电造成心跳呼吸聚停,经心肺复苏后意识无恢复,但生命体征平稳,痰多,呈黄粘痰,咳嗽反射差;病例2,男,69岁,诊断:植物状态,脑梗死,肺部感染;因脑梗死后呈植物状态,但生命体征平稳,痰多,呈黄粘痰,咳嗽反射时好时差。

2例病人中1例作为对照组,行单次经鼻气管内吸痰时间为≤15秒;另一例作为观察组,行单次经鼻气管内吸痰时间为1~4分钟。

1.2 方法

两组患者吸痰用到的材料均选择:可移动的床边电动吸痰机,有负压控制孔的12号一次性硅胶吸痰管,一次性吸痰碗,生理盐水;指夹式脉博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简称脉氧仪)。

1.2.1操作者 工作两年及两年以上的护士均可进行此操作。

1.2.2吸痰方法 按需吸痰,用常规经鼻气管内吸痰法。

(1)两组共同操作:评估病情,闻及患者有明显的痰鸣音后,将脉氧仪夹于患者手指端,观察吸痰前血氧饱和度值,将患者的鼻导管吸氧流量由原来的2L/分调至4L/分,然后将患者取头部≤30度,头偏向一侧,调整吸痰机负压为0.04MP,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戴好无菌手套,手持吸痰管试吸生理盐水后,开放吸痰管上的负压控制孔以消除负压,轻轻插入患者鼻咽部,感到有阻力后稍停顿,待病人有吸气或咳嗽动作时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内,从鼻插入吸痰管的长度约35cm,稍向上提约1cm,再用拇指按住负压控制孔增加负压,若口鼻内痰多,也可先吸净口鼻内痰液,再进入气管内吸痰。如果想增加插入气管的成功率,也可将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稍向后仰,颈过伸的体位去插入吸痰管,或患者没有咳嗽反射时,用手指压迫患者天突穴以刺激气管引起咳嗽,患者声门打开的瞬间轻柔地将吸痰管迅速插入气管内。吸痰管进入气管后,边吸痰边观察血氧饱和度和患者的耐受性。

(2)两组不同的操作:①观察组:每次总吸痰时间为1~4分钟,保持吸痰管一直在气管内,持续吸痰15秒后,开放吸痰管负压控制孔暂停吸痰15秒,再继续吸痰15秒,然后暂停吸痰15秒,这样重复操作,吸痰时手持吸痰管在气管内轻柔地由里向外左右旋转,缓慢地向上提出,当吸痰管向上提至快到气管口时,感到气管深部仍有痰液,可开放吸痰管的负压控制孔暂停负压,继续向气管深部轻轻插进吸痰管重复吸痰操作,总吸痰时间为1~4分钟不超过4分钟,吸干净痰液后拔出吸痰管;②对照组:手持吸痰管在气管内由里向外左右旋转吸引,缓慢地向上提出,每次总吸痰时间15秒,持续吸痰15秒后直接拔出吸痰管。

(3)吸痰后两组共同操作:观察吸氧2分钟后观察血氧饱和度值、痰鸣音、面色、耐受性(呛咳)),记录痰量、色、质情况,再次吸痰间隔时间,病情稳定后撤脉氧仪,调氧流量为2L/分。

1.3 评价指标

吸痰间隔时间是指按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标准吸痰后,再次需吸痰的时间。

两组每次吸痰后效果评价标准:(1)效果好:床边观察患者无痰鸣音,无呛咳,吸痰中、后面色及指端无发绀,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在2分钟内上升至96%以上,吸痰间隔时间≥4小时。(2)效果良:床边观察患者痰鸣音减少,患者有轻微呛咳,吸痰中、后面色及指端无发绀,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在2分钟内上升至93%~95%,吸痰间隔时间1~4小时;(3)效果差:床边观察患者仍有较多痰鸣音,患者有轻微呛咳,吸痰中、后面色及指端有轻微发绀或呼吸浅促,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在2分钟内上升至90%~92%,吸痰间隔时间≤1小时。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共计吸痰133次,对照组共计吸痰102次。观察组吸痰良好率为96.2%,对照组为71.6%。观察组的吸痰效果明显好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比较(次)

3.讨论

植物人是神经内科病人脑血管意外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而植物人是无意识的,四肢瘫痪,长期卧床,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常需要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而当吸痰管成功插入气管后,吸痰总时间的长短也成了能否彻底吸痰的因素。目前护理学教材虽然对吸痰护理进行了规范,但并未完全解决特殊类型痰多病人的吸痰方法,尤其是吸痰总时间的控制方面,只按规范,护理人员有时显得无所适从,传统观念认为,气管内每次吸痰时间应≤15秒,但是,对于痰多的病人来说,15秒根本不能完全吸干净气道的痰液,效果不理想。我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根据病人的病情,因病制宜,大胆尝试,将观察组每次在气管内的吸痰总时间逐渐增加,吸痰总时间有1~4分钟之久,发现患者耐受性好,吸痰后患者无痰鸣音,气道无损伤性出血,观察组吸出痰量多于对照组,因痰液被吸进储痰罐,痰量难以精确计算,在此不作数据分析。观察组一次吸痰能让患者维持4小时以上不用再次吸痰,避免重复多次吸痰造成呼吸道粘膜的刺激和损伤,如此,能让患者呼吸道长时间保持通畅,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材料损耗,减少护理工作量。由此,我们总结出经鼻气管内单次1~4分钟的总吸痰时间是可行的,且吸痰效果好,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庄红,曹晓容,等.护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80-483.

[2]舒华.小儿深麻醉下气管内吸痰法评价[J].四川医学,2012,33(3):487-488.

论文作者:吴木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  ;  ;  ;  ;  ;  ;  ;  

2例植物人单次经鼻气管内吸痰总时间的探讨论文_吴木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