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的现实问题与运行机制_节能减排论文

中国低碳经济的现实问题与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运行机制论文,现实论文,经济论文,低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11)01-0036-07

如何节能减排,拓展中国低碳经济之路,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现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即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是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工业,在这些耐用品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钢铁、水泥等重化工材料,大量消耗煤炭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气体。随着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耗增大,私人汽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加,严重恶化着生态环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刻不容缓的可持续发展的国计民生大事,关系到中国和世界的整体利益。然而,受到中国能源结构“煤多、油少、气贫”和资金、技术的制约,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环境的要求。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又快又好的高效发展道路?需要探索科学的方法和机制:即不单纯依赖于政府管制,而是通过科学发展观、政府宏观管理创新和政策法规创新,与高效率的市场机制相结合,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变为企业成本内部化来解决。因为外部性导致市场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市场来交换制造外部性的权利。如果企业间能够交易(或政府拍卖)代表污染权利的权证,则相关的外部性将不复存在。[1]

目前我国最紧迫的减排任务,是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排放高的落后产业,以尽快把现有能耗水平降下来,并通过新型城市化改造方案和技术进步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市场化运行。其中,对火电、钢铁和水泥等工业耗煤大户可行的减排措施是:将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捕捉、储存和再利用以实现节能;长距离输电折损可通过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来解决,从而减少电能损失和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对建筑节能可借鉴国外低碳建筑的经验,结合我国建筑特点,通过优化设计和节能改造达到节煤节能和减排的显著效果。对于城市交通的节能减排,主要依靠启动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工程来完成。

一、低碳经济的宏观管理机制

实施低碳经济首先需要建立高效的宏观管理体系。因为,对于碳排放这一负外部性很强的问题,即一种向他人施加为他人并不情愿的成本的行为,如果没有政府的宏观管理,市场机制将会促使企业和个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顾社会利益,加剧碳排放,导致环境日益恶化。不受管制的市场将产生更多的污染,增加的碳排放将加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政府必须运用其影响严格地控制这种有害的外部性,并运用高效的管理手段实现向低碳经济模式转换,才能把经济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国家通过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居民消费方式对实施低碳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通过体制、政策和法规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型城市化,将公共工程项目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相结合,直接作用于低碳经济的运行。

(一)低碳经济的立法、政策与管理体制

国外的经验是:从立法上看,如2007年英国颁布《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中长期减排目标:“到2020年,将碳释放量减少2300-3300万吨;到2050年削减至少60%”[2];同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德国是欧洲国家中推行低碳管理法律框架最完善的国家。

从税收政策看,英国制定大气影响税;日本制定环境税;德国制定生态税;美国在2001年对新建的节能住宅、高效建筑设备等实行减免税收政策,与此同时,对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企业和个人享受10%-40%额度不等的减税优惠;英国对与政府自愿签署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在其达到规定的能效或减排要求后可以减免80%的碳税。[3]

从政府补贴看,英国、德国等国对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投资进行一系列补贴;丹麦对绿色用电和近海风电实行定价优惠、对生物质能发电采取财政补贴,以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加拿大对环保汽车购买者提供1-2千加元的用户补贴,鼓励本国消费者购买节能汽车。[3]

从管理体制看,日本采用“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加强经济立法、注重政策对企业的扶持引导以及政府实行绿色工业产品采购制度等。2004年政府通过采购将所有的公用车替换为低公害车后,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5000吨,大约相当于22000户家庭的排放量。1999年日本通产省提出以零排放为目标的循环经济技术系统,加强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排放管理,并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企业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消费、直到废弃的环境负荷进行测算评价,以此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大大加强了减排管理效果和循环经济。[4]

从战略规划看,德国政府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5期能源研究计划,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美国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设立国家建筑物节能指标,成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2008年奥巴马政府投入上百亿美元改造现有电网以降低电力传输成本,为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大规模使用提供经济高效的基础设施,并实施“清洁技术岗位培训计划”;另外,德国、丹麦和英国等国对可再生能源强调入网、优先购买义务,制定建筑物节能标准,强制淘汰高能耗照明设备等。

我国应结合本国国情实际,借鉴国外节能减排先进经验,采用适宜的政策、法规、管理、战略和措施,以推动低碳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二)树立低碳经济的居民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宏观管理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改变社会文化习惯和居民消费方式。据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家庭消费排放量统计测算:美国家庭的消费排放占到总排放的80%以上(Bin,Dowlatabadib,2005);中国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耗占到全部能源消耗的71%(Liang,Fan,Wei,2007)。居民生活习惯、消费方式以及社会风尚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很大,提高消费者节能意识,改变旧的消费方式,提倡绿化和节约行为,成为节能减排的一个关键举措。据估算,约有20%的排放量可以通过公众的行为方式削减掉,尤其是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节能产品的选择,对减排的效果非常显著。[5]通过亿万人民自觉地保护环境和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从而对改善大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拓展低碳经济的产权交易

作为低碳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推进器。现在,欧盟和美国普遍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国亟待发展国内低碳市场交易体系。从2007-2008年世界低碳市场的CDM交易情况看,我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详见表1。预计到2015年世界低碳市场价值将会由2008年的17500亿英镑增加到4.3万亿英镑,我国的低碳市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特别指出,低碳经济的市场化运行必须首先解决好碳排放权交易的产权问题。只有产权明晰,污染才能通过市场上的讨价还价以及转移支付,将外部性变为内部化,即促使企业像关心自身成本那样来重视减排问题。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低碳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减排内部化手段。

(四)完善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及其管理机制

我国的碳市场体系建设,除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还包括碳金融市场、碳技术市场、碳能源市场、碳国际贸易市场等。通过建立完善基于减排成本差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使市场化的碳交易成为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目前世界碳交易体系主要建立在CDM、ET、JI这三种减排机制基础上,由出于规则要求或自愿行为的交易双方相互买卖减排信用而形成。在国家产业和环境保护政策的指导下,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将污染的外部性转化为企业成本的内部化,利用中国巨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获得急需资金与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和效率,促进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通过技术市场的供需机制创新,激励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的使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使国内优势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尽快做强做大。通过资本市场的金融机制创新,如建立碳基金、为各类节能减排提供融资服务以及各类碳金融工具创新,促进碳市场交易、碳技术创新和低碳经济发展;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创新,转变我国目前粗放型出口贸易结构,减少高碳产品出口,降低国内二氧化碳排放负荷,通过外商投资机制,吸引节能减排先进技术项目来华投资,通过国际合作机制,加强与发达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的合作。详见图1所示:

事实上,中国许多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目前遭遇到资金和技术这两大瓶颈的严重困扰,使他们不能顺利实现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计划。而金融作为最重要的市场杠杆,至今不能为低碳经济解决所面临的资金紧缺,不能提供低碳技术开发、利用的平台,更不能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我国的碳金融滞后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它直接影响到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其次是碳金融组织服务和碳金融产品十分缺乏,它们制约了金融机制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与促进作用。鉴于碳金融体系的落后现状,我国应当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不是某一两项政策,它包括碳金融市场政策、碳金融组织服务政策、碳金融监管政策等),建立和完善碳金融服务组织,创新碳金融产品,并建立和完善由碳金融支持的场内和场外市场交易体系,借以建立起高效的减排市场化机制,促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

图1 低碳经济的宏观管理及运行机制

随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催生各种衍生金融产品和碳金融服务出现。金融机构围绕碳交易市场的金融服务创新不但会促进碳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而且会使流动性增强和市场透明度提高。但是,如何才能通过市场机制将碳减排与碳交易活动有效联系起来,取决于相对的“碳强度指标”与绝对的“碳减排总量控制指标”对接(目前中国尚未建立“总量控制指标”,因而难以实现对接)。由于总量控制是碳交易的前提之一,如果不承诺具体减排指标,没有碳减排总量控制,便难以创造出碳排放权的稀缺性,国内碳市场便难以形成。相应地,合理的碳价格信号便无法释放出来引导国内减排活动。

我国各地环境交易所虽然从2008年开始陆续建立,但是尚未形成规模,交易行为也不规范,有待于加强管理、进行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构建全国统一的交易系统,为将来建设国际碳交易中心而努力。

关于碳技术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供给方面说,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动力不强,自我创新能力薄弱,导致供给不足。供给不足还可能与我国当前尚未形成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未能形成规模经济,因而缺乏市场拉动力有一定关系;从需求方面来看,受到资金制约,用户难以购买昂贵的节能减排设备。因此,需要发挥碳金融的作用,并由国家出台相应的财政和税收补贴政策,以激励购买行为。对企业技术市场的供给问题,除了供需机制创新,还需要通过技术政策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来解决。

碳能源市场同样存在供给不足和需求乏力问题,应通过公平的价格机制、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刺激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并积极创新产业政策,推动低碳产业链和规模经济形成,以增强需求引力。对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措施,尤其需要实行政府购买制度,以拓展市场交易。

国际贸易市场的减排,目前由于相关的外贸政策不到位以及由于我国企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单凭市场机制尚难以改善贸易结构,所以环境密度高的产品出口势头仍然不减,环境密度低和节能减排高技术产品进口较少。只有改善外贸管理,通过相应的低碳政策促进贸易机制在改善贸易结构上发挥作用,才能促使进出口贸易市场实现其减排的功能。

二、低碳经济的中观管理机制

在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分为低碳经济的中观管理(即对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实施的低碳经济管理),其运行方式可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优化规划环节,内含政策法规指导下的整合机制

在一个地区实行低碳经济,首先必须在国家政策法规指导下,对该地区建设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工业节能减排规划。如果规划不合理,就会造成先污染后治理的加倍经济损失和沉重社会负担。在优化规划环节中,会涉及城市化改造、工业合理布局和交通体系重构等问题,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必要的产业、基础设施和区域建设项目整合工作,一定要遵从城市与地区的整体优化安排,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大力压缩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产业,积极有序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环保产业,并实行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的改造方案。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和产业的合理发展规划,包括节能减排方案的科学设计以及工业能源的再利用问题,使所上项目具有可操作性,能产生长期宏观经济社会效益。

关于新型城市化概念:是指改变以往不重视碳减排效果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代之以合理布局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建筑、低碳基础设施、低碳工业和低碳交通体系的城市化建设新模式。低碳交通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减排治理系统,涉及许多方面因素,既包括对新兴城市交通体系的科学规划,又包括对现有城市交通体系的改造工程,后者因工程量巨大,耗费资金较多,技术改造难度较高,所以成为减排改造的重点。对于人口超过5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不仅需要发展多中心空间结构以减小交通拥堵压力,而且需要致力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的运输体系如地铁、轻轨和公共汽车等,以减少私人小汽车的使用量(节能)和尾气排放量(减排)。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中,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而且可以增加就业和带动经济增长。

(二)投资准入环节,内含政策法规与竞争机制

有了好的规划就要上项目,包括城市和产业改造项目和新兴建设项目。上项目就会存在允许什么样的企业进入市场的问题。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目标的投资活动,需要由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市场信誉较好的企业来承担重任,包括引进的外商投资项目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投资竞标是由谁来承担投资建设项目的一般市场活动。但实际上,它是在实行低碳经济的原则下,对现有企业进行一次优胜劣汰的竞争选拔。例如,2009年6月17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首次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对企业进入新能源产业领域设置了门槛,以防止未来新能源汽车一哄而上,鱼龙混杂,出现以往的产能过剩和结构性劣化问题。可见,投资准入环节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一环,是企业进入低碳经济的市场入场券。低碳经济不但直接实现对气候环境保护的目的,而且使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在新规制下得以快速提升技术和结构水平。

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随着国际环境保护的加强,世界市场正转向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当一国的环境规制能正确反映国际环保趋势时,该国企业就能从率先实行的规制中获得竞争优势。他还指出:政府设计的环境规制有时可以激发企业创新。由此,部分甚至全部地补偿企业环境管理成本,在很多时候能使企业比不受环境约束的企业更具竞争力[6]。我国比亚迪汽车公司由于遵循国家的环保节能政策,最先开发出节能汽车并打入环保规制严格的国际市场,得以迅速崛起,赢得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现在比亚迪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节能车充电电池供应商。国家有关环境规制和政策将有助于那些适应形势发展的企业脱颖而出,实现后发优势,而且能促使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宏观效益迈上一个新台阶。在投资准入环节中竞争机制很重要,因为对于减排来说,它不仅选拔出适宜环境要求的优势企业,而且直接淘汰掉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企业。

(三)运行监控环节

低碳经济运行是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和监管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根本性作用,其最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价格机制和金融机制。价格机制不光是市场化的能源价格信号,而且包括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的公平价格信号。有了灵敏的价格信号,企业就可以依据价格信号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和市场行为,以适应低碳经济活动的要求。围绕低碳经济运行的金融机制,促使低碳投资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促使企业注重生态效率的低碳经济发展,避免传统增长方式诱导的金融危机重演。在价格机制和金融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以及产业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构筑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拓展低碳规模经济效益,推动各类节能高效技术、减排技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从而加速整个社会经济向低碳排放、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通过相关的监督控制管理机构,对整个运行体系建立灵敏的信息系统和高效反馈机制,以控制各种高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防止价格信号扭曲和防止可能出现的碳金融投机泡沫,危害健康的低碳市场运行。

(四)验收评估环节

在低碳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把握好项目的验收和评估环节。由于环境保护的外部性,极易被一些社会公德较差的企业弄虚作假,扰乱市场运行秩序,导致节能减排流于形式难以达到规定的要求。在没有政府行政法规干预、监督管理和验收评估机制的情况下,企业使用环境资本并未支付应付的污染成本,这种负外部性导致企业为了本位利益,会减少节能减排投资以便降低本企业成本,并继续增加污染排放。只有通过验收评估环节,对不愿对节能减排进行投资治理和实施效果不好的企业予以严厉的经济处罚甚至动用淘汰机制,而对真正实行节能减排的企业,在其达标后政府予以一定的投资补偿奖励,才能促进节能减排顺利进行。

(五)对外贸易环节

实施低碳经济的对外贸易机制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个环节。如果我国企业不积极调整原有出口贸易结构,仍然维持低附加价值、高能耗、高污染的环境密集产品出口,不仅不利于贸易增值,而且承担了国外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还容易被贸易国经常进行反倾销制裁,甚至被处罚“碳关税”。据有关研究表明,如果每吨碳排放征收30美元或60美元的关税,将可能使中国工业总产量下降0.62%-1.22%,使工业品出口量下降3.53%-6.95%,并使工业就业率减少1.22%-2.39%[7]。再看进口贸易,我国如不实行减少高能耗、高碳密集型产品生产的进口制成品替代战略,将不能有效实现减排目标和结构优化。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目前缺乏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所以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低碳产品和环境保护技术产品。有了先进的节能减排设备和技术,我国企业才能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取得实质性成效和进展。

总之,以上实施低碳经济的方法与机制,主要体现为从过去单纯依赖政府行政法规管制到向市场经济机制转变的思路。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转变为企业的内部性行为,以提高节能减排的动力和效率。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会将环境成本转换成为一种环境资本并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正确诱导企业的行为。如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退出政策,对实施节能减排好的企业制定产业优惠和鼓励政策。同时需要把公平发展权纳入低碳经济中,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为了限制我国过快的私人汽车增长,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实行环境税包括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征税制度,这也是公平发展权的一种体现。

三、低碳经济的微观机制

低碳经济的微观机制主要体现在:在国家宏观管理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节能减排进入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与个人消费管理之中,在国家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政策法令的制约下,企业将采取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个人消费也将转向文明合理,这些都会推进节能减排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低碳经济的微观机制

需要说明:①碳市场对个人消费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节能减排低碳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如节能灯逐步淘汰旧式日光灯,是由于市场通过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提供了质量可靠、价格便宜的节能灯,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②上图由虚线箭头所示的“环境治理公共工程”属于宏观机制范畴。

作为企业,还可以在国家环保政策的激励下,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获得实际利益,而不仅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改善作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同力水泥有限公司投资2600万元发展低碳项目,通过实施余热发电和其他40多项技术改造工程,获得1.04亿元的收益,相当于全年销售收入的4.4%。格力电器公司销售节能空调600万台,在实现节电17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气体170万吨)的同时,增加了自己的营业利润。[8]对个人来说,通过养成文明节俭的生活消费习惯,不但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改善,也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发展。

(收稿日期:2010-09-02)

标签:;  ;  ;  ;  ;  ;  ;  ;  ;  

中国低碳经济的现实问题与运行机制_节能减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