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超声检查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价值探析论文_陈丽,胡国瑜,袁朝辉

株洲市中心医院血液科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患者共22例。采用超声内镜对其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超声内镜的符合率为86.4%,高于普通内镜,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超声内镜用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中,与内镜下活检病理结果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提升诊断率,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超声内镜;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价值

原发性胃淋巴瘤主要是指原发部位处于胃部的一种淋巴瘤,早期诊断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超声内镜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手段,用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次研究将我院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就诊的8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超声内镜用于该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患者共22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胃淋巴瘤。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26-87岁,平均年龄(53.64±2.54)岁。病变部位:处于胃窦部位的患者共2例,处于胃体的患者共5例,处于胃窦、胃体的患者共5例,处于胃体、胃底的患者共8例,全胃的患者共2例。病变类型:溃疡性病灶的患者共5例,粘膜下浸润性生长的患者共15例,多灶性分布的患者共2例。

1.2 诊断方法

检查中使用的超声内镜仪器是Olympus公司生产,其型号为GFUM200,其探头有两种频率,分别是7.5MHz与12MHz。所有患者均接受普通胃镜检查并取活检后,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主要采用水囊法进行探查。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位,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两种频率的检查,检查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其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超声内镜分型主要依据Sueknae法进行判断,而原发性胃淋巴瘤在患者胃壁浸润的深度及其周围淋巴结转移主要依据1987年提出的胃癌TMN分期进行判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处理,计数采取率(%),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内镜检查声像图分析

22例患者经超声内镜检查后,其声像图主要表现为:①病灶低回声改变:77.3%的患者呈现为均匀低回声,22.7%的患者呈现为不均匀低回声;②病灶胃壁增厚:患者病灶胃壁平均增厚(1.3±0.2)cm;③Sueknae分型:表浅扩散型占18.2%,弥漫浸润型占36.4%,肿块型占27.3%,混合型占18.2%。见表1。

2.2 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分析

经超声内镜活检病理检查后证实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患者共19例,高于普通内镜病理诊断,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几年,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性疾病以及继发性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逐渐增加。该疾病的发病年龄集中于50-70岁的老年中,且往往是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部饱胀以及反酸等症状,晚期患者往往会出现腹部肿块、贫血以及消瘦等症状,往往与胃癌等恶性胃肿瘤疾病难以区分[1]。

传统的诊断方式主要是采用普通内镜进行检查,但因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病变部位主要起源于黏膜下层,这就导致普通内镜活检的诊断率相对较低[2]。近几年,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内镜已经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中。超声内镜主要是将内镜与超声进行了有机结合,在利用内镜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直接观察的同时,采用超声进行扫描,从而不仅可以获得患者管道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同时还能够获得周围临近脏器的超声图像,大大提升了临床诊断水平[3]。在超声内镜检查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声像学改变主要分为四种类型:①表浅扩散型:该类型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胃壁第1、2层变厚,且呈现为低回声。本次研究中,表浅扩散型占18.2%。②弥漫浸润型:该类型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胃壁呈现为弥漫性增厚,患者胃壁的第2、3层被低回声取代。本次研究中,弥漫浸润型占36.4%。③肿块型:该类型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胃局部呈现为低回声团块,且突向患者的胃腔部位,极有可能形成溃疡。本次研究中,肿块型占27.3%。④混合型:该类型兼具了表浅扩散型与肿块型的临床特点。本次研究中,混合型占18.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内镜的符合率为86.4%,高于普通内镜,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提示采用超声内镜检查原发性胃淋巴瘤,能够提升临床诊断率。这主要是由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来源于黏膜下层,采用普通胃镜进行检查时,因其取材比较浅,且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从而导致临床上容易误诊。但是,采用超声内镜对其进行检查,能够观察到患者胃壁各层及其周围淋巴结等相关情况,容易探查到疑似病灶,在此基础上,医师可以对疑似部位进行大块组织活检,从而能够提高检查的诊断率。

综上所述,超声内镜用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中,能够提高诊断率,但必须与内镜下活检病理结果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许国强,单国栋,陈洪潭,胡凤玲,杨铭,顾青.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内镜超声检查影像特征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2,02:113-116.

[2]黎文华,龚镭,金士毛,胥明,唐学军.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与内镜特征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330-2333.

[3]李姝,王邦茂,方维丽,姜葵,刘文天.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内镜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35:3796-3799.

论文作者:陈丽,胡国瑜,袁朝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  ;  ;  ;  ;  ;  ;  ;  

内镜超声检查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价值探析论文_陈丽,胡国瑜,袁朝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