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语言问题及对策_亲子成长论文

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语言问题及对策_亲子成长论文

教学活动中发现的语言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语言论文,发现论文,活动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处于特殊群体中的幼儿园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阶段中,虽然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使用具备一定技巧而且设计合理的教学语言。这就必然要求教师重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组织,从发现问题入手,从而进行思考并实践。

由于幼儿教师所处的对象是0~6岁的幼儿,在这个群体中的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因此极易使教师在繁琐的工作过程中,不经意地流露出语言方面的不良习惯来。我通过对其他教师的观察记录和自己在活动中的录音,找到自身在语言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语言中存在的问题

(一)“居高临下”的教师语言

案例1

游戏活动结束了,我提醒幼儿去户外的注意事项:

“等一会儿解好小便后,到外面去玩轮胎。我们今天不玩滑滑梯,也不玩摇摇鱼,听见了吗?”

“听见了。”

分析反思:这段话中我用了命令式的口吻指挥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老师经常会在无意中以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命令孩子去做某件事情,使得幼儿经常处于被动的角色中。

把以上的对话换种方式:

“今天解好小便后,我们玩什么呀?”

“我们确定玩一项吧,举手表示,想玩滑滑梯的举手”,

“想玩轮胎的举手”,“想玩摇摇鱼的举手”。

“少数服从多数,那今天我们就玩××了,好吗?”

我们教师应该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转向平等互助的参与,在与幼儿的接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常用讨论的、商量的、平等的口吻。如果教师对幼儿消极的命令、指示、批评过多,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就不甚协调,毫无疑问,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教育。

(二)生硬、呆板的教师语言

案例2

在活动室里,我正在引导小朋友们学唱歌曲,突然一架飞机从教室上空飞过,声音非常的响。“飞机,飞机!”一个小朋友尖叫起来。紧跟着,全班小朋友都东张西望,边看边叫。有的还想离开位置到窗户边来看看。这时孩子们的思想已经完全脱离了我的活动。我马上敲起小铃铛,发号施令:“一二三,快坐好!飞机有什么好看的!我们不想学唱歌的本领了吗?”孩子们一个个在我的目光下紧张地坐好。

分析反思:在这里,我的语言充满了教师的权威,很牵强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强拉到课堂上来,缺乏了一种能让幼儿的注意力自然地转移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来的语言策略。如果我能换一种良好的幽默策略,比方对小朋友这样说:“好呀,飞机也来听我们小三班小朋友唱歌了。我现在来请一位小朋友唱歌,唱给飞机上的叔叔阿姨听,好不好呀?”我想,以这样轻松的语气,不仅能够有效地将幼儿的行为引向了预期的方向,而且又不会让幼儿感到任何指责。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让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生硬的语言,以积极的幽默的语言感染幼儿。

(三)随意、敷衍的教师语言

案例3

音乐活动复习所教的歌曲,为了能让幼儿唱起来,于是我用了一张大卡纸以分组的形式用五角星记录。

“嗯,我听见第一组唱得最好,他们每个人都唱起来了,所以我要给第一组一颗五角星。”

“嗯,这次第三组的声音最响亮,给你们一颗五角星。”

“这次是第四组唱得最好。”

“这次是第五组唱得最好。”

分析反思:以上这段敷衍式的教学语言,只是一味地在随意“对付”着孩子,并没有经过老师精心的设计,为了让幼儿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歌唱活动中来,教师完全可以从几方面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如从声音的响亮、幼儿的表情、动作、歌词的记忆等几方面来评价歌唱效果,每做到一方面的就给予一颗五角星,既能让幼儿清楚地看到或者发现自己组里的表现情况,也能以此来不断激励幼儿的表现。如“这次第一组声音响亮得到一颗,表情好得到一颗,动作上还有的小朋友是自己创编的所以也得到一颗”。作为一名老师,不可随意、敷衍幼儿,更要以身作则,坚持自己说到做到,更要斟酌要说的每句话,给幼儿以榜样。

(四)重复、烦琐的教师语言

案例4

每次活动前,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我总是会先让他们与我对话一番:

“小朋友!”

“哎!”

“你们准备好上课了吗?”

“准备好了吗?”

“你们的小眼睛在看了吗?”

“看了!”

“你们的小耳朵在听了吗?”

“听了!”

“那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好!”

“好的,那我们就开始上课吧!”小铃铛敲响。

“拍拍小手坐坐好,小手放在大腿上,小脚并并拢,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老师”,一番“调教”过后,才开始了正式的教学活动。

分析反思:以上烦琐、拖沓的教学前奏,再兴致勃勃的幼儿也很难打起精神来听了。在与幼儿一起的日常生活及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运用恰当,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但在运用与实践时,总会时不时地流露出烦琐的通病来。以上的对话,进行一半就可以了。

“你们的小耳朵在听了吗?”

“听了!”

“今天老师有个特别好听的故事讲给你们听。”

这时就可以正式进入教学活动了,因为这时幼儿的注意力最为集中,他正兴致勃勃的时候,我已经切入正题了,让幼儿一不留神就对我的活动也感兴趣了。

二、教师语言组织的经验积累

(一)趣味性的语言,易于幼儿的理解与接受。

要使教师语言产生更大的魅力,就要增强语言的趣味性,注意用词有趣,巧妙,表达灵活,选用鲜明生动的事例,使用新颖有趣的比喻,把话说得新鲜、灵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面对大班的孩子语言要精炼、易懂,面对小班的孩子语言要口语化些,最好是幼儿经常听到的,再逐渐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朝语言的标准化方向发展。

案例5

绘画课上的内容是画花,由于是第一课时,所以我选择了较为简单的一种——花心加花瓣。当我在示范的时候,幼儿都能聚精会神地听着我,而我也想尽量让幼儿能够理解,于是我示范了几遍之后,又让幼儿空手跟我练习,看着幼儿学得蛮不错了,于是,我就让他们自己去画了。但是,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好多幼儿还是不能掌握花心与花瓣的位置。

于是,我又让幼儿回过头来再看我示范,我边画边说“花心是个圆,边上的半圆形花瓣是小朋友,要让小朋友站在圆圈圈上,所以要提醒他立正、立正”。被我这么一解释,幼儿的兴趣来了,边笑边也学说“立正、立正”。

分析反思:通过这个活动,我更加理解了对于低年龄段的幼儿来说,来自个体的生活经验的切身体验能帮助、指导他们学习活动。所以,老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不妨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更能让他们理解。所以,我认为小班孩子的教学语言要既形象又口语化,这样才能更方便于孩子的理解。

(二)“流行”性的话题,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课前,幼儿已经基本安静下来了,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我总是会想尽办法与他们“套近乎”,一声声“小朋友”的问候,一声声“哎哎哎”的答应,整个气氛活跃起来了,与孩子的距离也感觉拉近了不少。但是长时间老套路,孩子们才不会来理睬你呢。

案例6

幼儿已经准备就绪,但是还有不少孩子在讲话,我想就让孩子讲个痛快吧!于是,笑眯眯地对他们说,

“给你们5分钟时间把心里开心的事情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我一说完有的孩子都不知所措了,越是让他们讲,他们还真讲不出来了。于是我就给他们找个话题,

“讲讲你昨天晚上看的《小鲤鱼历险记》里的小鲤鱼和赖皮蛇的动画片吧!”

我发现孩子们对小鲤鱼都特别的感兴趣,于是在示意他们静下来时,我故意提高嗓门:“小鲤鱼,安静下来了”,这时孩子们的注意力被我的呼喊吸引了过来,我接着又是一声:

“小鲤鱼啊!”还特意拉长了尾声,孩子们也是非常的配合,马上回应我:“哎!”我接着又叫了几声,孩子们也是高兴而又兴趣十足的回应着我,

“小鲤鱼啊,我们开始上课了好吗?”

“好的!”底下的“小鲤鱼”都神情贯注地盯着我接下来的动作,我顺势就开始了活动。

分析反思:孩子们的流行是什么呢?玩陀螺、看奥特曼、蓝猫红兔七侠传,如今又来了个小鲤鱼,殊不知孩子当中对于“流行物”的热衷程度还真不小呢!所以,每当提到此类东西,孩子的兴趣与关注点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利用这一点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既能顺利地开展接下来的活动,又能与孩子们“混”到一起,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让我们记得,跟着孩子的“流行”、注意孩子的“焦点”。

(三)游戏情境的设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7

准备午睡了,闻奕阳、吴晨峰、俞逸尧、汪雨涵脱下了自己的鞋子,闻奕阳习惯性地把这几位小朋友的鞋子摆放整齐,于是,我故意拉高声调,一边看一边说“哇,我真喜欢你们这里的鞋子,放得这么整齐,好像在鞋店里卖得一样,我下次要买得话,你们卖给我,要便宜一点的哦!”这四位小朋友朝我看看,朝鞋子看看,笑嘻嘻且得意地说“好的!”。在同时我也看到好些小朋友伸出头来看他们的鞋子,有几个也学样地把自己和他人的鞋子摆放一齐。

分析反思:幼儿都期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在羡慕同伴“得宠”的驱使下,其他幼儿也会有良好的表现。我以游戏中角色扮演的语气来同幼儿说话,他们当然会特别开心。就如放鞋子这件事,每次脱鞋时,老师都会唠叨“把你的鞋子放放好,某某某你的鞋子没放好”。虽然有提醒,但是幼儿也会厌倦、麻木、听不进去,而换一种语气“我要来买鞋喽”,他们便会在游戏的情景中,开心自觉地遵守常规。

(四)宽松和谐氛围,打开幼儿的心扉。

师幼之间需要平等、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需要和谐默契的关系,教师应该为幼儿建立起“心灵互动的平台”,使幼儿迸发出更多的能力和创造力。

如老师在组织活动时的话语:“下雨了,我们小孩子喜欢……”,“老师也有一件事情要告诉大家”,“我先说我要说的”,“你去想一想,看一看,想起来了告诉大家”。

分析反思:透过这样的教师语言,可以折射出老师与幼儿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幼儿心情舒畅、愉悦,乐意打开心扉,与教师自然的语言互动。

三、教师语言中应注意的问题

《纲要》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当中就蕴含了教师在语言上要“因人用语”,对不同的幼儿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是不同的。所谓不同,主要指幼儿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

1.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语言应更多地采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如:我和你一起来好吗?再努力一点,就要成功啦。

2.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当适当地慢一些,显得更有耐心。如: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能把它做好、再试一次,好吗。

3.对性格较急的孩子说话时,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焦燥的情绪得以缓和。如:等等,别着急,你能把它做得更好、慢慢来,让我们有点耐心好吗?

4.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如:你的小手能干了,真棒!

5.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我们更多的是激励他们不断积累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你有新主意吗?继续加油,把你的新发现告诉大家。

作为幼儿教师的语言绝对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对不同的幼儿必须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语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标签:;  ;  

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语言问题及对策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