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汉语语法研究综述_语法学论文

近20年汉语语法研究综述_语法学论文

近20年中国语法学研究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国语论文,法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285 (2000)04—0084—06

近20年是我国语法学发展的最好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79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这是“文化大革命”之后出现的一部最重要的语法学著作,为80、90年代的中国语法学走上欣欣向荣的发展新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研究特点

1、大量引进外国语言学理论。80年代始, 大量西方语言学理论被介绍进来,使我国80、90年代语法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成就也更大。近20年来中国出版的西方现代语言理论著作主要有: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同上)、莱普斯基《结构语言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叶斯泊生《语法哲学》(语文出版社,1988)、莱曼的《描写语言学引论》(上海外教出版社,1986)、房德里耶斯《语言》(商务印书馆,1992)、汪榕培、顾雅云编译《八十年代国外语言学的新天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岑麒祥译《国外语言学论文选译》(语文出版社,1992)、乔姆斯基《支配与约束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马蒂尼奇《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等。西方语言理论引进如此之多、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2、注重对语言事实的发掘、分析和描写。近20年的中国语法研究,比较注重对语言事实进行具体深入的发掘,比较注意从意义和形式的结合上去进行分析、描写。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非常强调汉语语法研究要注重实际用例的调查。由于吕老的倡导,语法学界重视了语言实际问题的调查,能够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从中总结出若干语法规律。比如对汉语歧义结构的研究,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3、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近20年的中国语法研究, 在理论和方法上,不再囿于传统的只满足于对句子进行分析的做法。分布、替换、预设、提取、位移、空位等观念越来越多地引入汉语语法研究;层次分析已在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变换分析也开始在语法研究中运用。

二、研究内容

1、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影响下, 我国语法学界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出现了一批新的语法理论成果。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针对一些长期争论的基本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述了汉语语法特点、词类、句子成分、析句方法、汉语语法体系以及形式与意义等问题。他认为汉语语法真正的特点“主要只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他提出“建立一种以词组为基点的语法体系”,并提出“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从原则上说,进行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张斌、胡裕树先生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把语义研究和语用研究纳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内。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明确提出了“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法的、语用的”。1984年胡裕树、张斌先生在《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84年第3期)又详细地阐述了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结合研究的思想。 1985年,胡裕树、范晓《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就明确提出了“三个平面”的学说。张斌先生于1991 年《中国语文》第2 期发表了《与语言符号有关的问题——兼论语法分析中三个平面》,把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文章认为,语言单位有形式和意义,在语用中又有内容,三者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语言符号有多重性质,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通常所说的语法分析中的“三个平面”应理解为“三维”。形式和意义是一个平面的两维,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是密切相关的。句法结构有它的意义基础,但基础并不等于标准。当然,语法分析也可以是三维的,即同时进行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分析。胡裕树与范晓在《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发表《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 指出:“只有跟句法有关的语义因素和语用因素才属于语法范围”;“从研究的角度说,句法是核心,是个轴……所以在研究一个句子时,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隐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力求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内层和外层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学说的提出,开阔了语法学家的视野,为语法学界所普通接受。袁晖、戴耀晶编的《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语文出版社,1998)则是三个平面理论的论文集子,集中地反映了三个平面理论的研究成果。张黎《文化的深层选择——汉语意合语法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论述了语法的语义内涵、语用内涵、句法内涵、句子分析策略以及意合语法在人类知识系统中的作用。杨成凯的《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论述了语法模型的方法论,语言单位的符号性、结构性、同一性,深入而详细地讨论了有关词、词类、主宾句、句子的问题。方经民的《汉语语法变换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汉语事实的分析,论述了在汉语变换语法的理论框架下分析变换关系的理论基础、结构基础、变换分析的理论原则,探讨变换分析法的性质、类型、作用、不足和改进,以促进汉语语法的研究。此外,对动词“向”的研究、语言信息的研究、空语类的研究、动词“格”的理论研究、句型理论研究等方面,都使汉语方法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李临定的《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汉语比较变换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商务印书馆,1993)、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邢欣《现代汉语特殊句型研究》(新疆科技出版社,1995)、胡正微《汉语语法导论》(商务印书馆,1992)、陆丙甫《核心推导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程琪龙《系统功能语法导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等。

2、开创了新的语法学分支学科。近20 年来中国语法研究中创立了新的语法学分支学科:语法史、语法学史等。新的分支学科都有全面系统的理论,且有大批论著出现。语法史方面的著作有潘允中的《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出版社,1982)、史存直《汉语语法史纲要》(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等。潘著论述了汉语法在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各时期的变化和发展,简明扼要,颇有新意。王著在《汉语史稿》(中册)基础上修订而成,内容丰富,学术性强。语法学史方面的著作有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986,1992)、马松亭《汉语语法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1997年修订本改名《中国语法学史》)、董杰锋《汉语语法学史概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朱林清《汉语语法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等。林著“是我国第一部从上古到当代、系统而又完备的汉语语法学史,起了某种奠基性的作用。”龚著“对中国语法学的发展过程、学术思想,各个流派的基本情况,都作了恰如其分的描写,理出了它的发展轨迹。”邵著“视野较为开阔,容量也较大,它不仅详尽评价了重要流派、重要学者和重要著作,而且充分注意到了语法专题和语法论文,甚至充分注意到了汉语语法的各分支学科和各边缘学科。”(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1997,第420—422页)

3、断代语法研究。管燮初的《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和易孟醇的《先秦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都是断代语法研究的重要著作。《西周金文语法研究》考察了208 篇较长的铭文资料,对2740个句子和12700个词进行了分析,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铭文中的语法现象,同时将各类语法构造同今文(《尚书》,《周书》)作了共时比较。《先秦语法》则是以先秦29部著作为研究对象的语法学著作。它既概括了秦以后各个时期的古汉语也存在的许多共同的语法现象,更着重探索了先秦汉语一些独特的语法现象。作者不赞成始于词法终于句法的老套,而主张语法以研究句子为中心。断代语法研究著作还有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程湘清主编《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两汉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 《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等。

4、古代语法研究。杨伯峻、 何乐士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分上、中、下三编,80万字,上编“概述”论述了古汉语的特点,9种句子成分,短语和子句。 中编“词类”论述了各个词类,并将封闭词类的全部成员加以列举。下编“句法”分析了单句,复句尤其是谓语的各种结构形式以及古汉语的语段。该书是古汉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近20年来古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收获。其他古汉语语法研究成果还有马汉麟《古汉语语法提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王海棠《古汉语疑问词语》(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康瑞琛《古代汉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许仰民《古汉语语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张军《古汉语语法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等。

5、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过去是薄弱环节,近 20年来获得很大的发展,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术出版社,1985)描写近代汉语的指代词,材料丰富,分析详细允当。赵克诚《近代汉语语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上考上古、中古之源,下察现代之流,使语法的时代面貌灼然可见。该书分析细致,见解新颖,填补了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空白。其他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成果还有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龚千炎《儿女英雄传虚词例汇》(语文出版社,1994)、刘坚等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90,1992,1995)、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等。

6、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近20 年来出现了许多有质量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基本采用结构主义的框架和方法,有时运用变换的方法。他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收《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等8篇论文, 这些论文运用新的语法理论即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等来分析汉语语法,使语法研究深入了一步。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讨论汉语句法结构及某些语法现象,作者从纷繁的切分原则中,归纳出结构、功能和意义三项原则,作为划分的依据。作者还介绍了两种特殊的语法现象——零形式和外连续结构,并把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复句的分析,谈了层次分析法所遇到的困难,指出了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不足之处。陈建民的《汉语口语》(北京出版社,1984)全面描述了汉语口语词汇、口语语法和口语修辞现象,将汉语口语与书面语、北京口语与方言口语进行了比较研究。书中发掘了不少口语特有的句式和语法现象,是对当代汉语口语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著作,填补了我国语法研究的一个空白。张静的《汉语语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系统地比较和研究了在语法学史上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一些代表性语法学说的来龙去脉和长短利弊,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是一本比较全面的汉语语法学专著。胡裕树、张斌先生的《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一书收作者30年来关于语法研究的论文35篇。该书善于提出语法研究中的新问题,率先倡导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提倡区分句子的形式、意义和内容,在动词的“向”(Valency)的研究上,有新颖独到的见解。 张斌先生《汉语语法学》是他近20年间学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一本体大思精的语法论著。他吸收了中外语法学派和相关学科符号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化学的某些原理,来描写解释语法现象,形成了语法研究的新格局。在词类问题、汉语析句、三个平面理论、动词“向”的研究、歧义现象、句子理解策略等都创见迭出,很有学术价值。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详细描写了现代汉语虚词。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全面回顾并系统总结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着重阐述了中国语法研究中提出的10个值得注意的理论问题,极有学术价值。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用变换、语义特征分析和话语语用分析等手段细致地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多种典型的祈使句式,着重研究了谓词性成分的次类。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全面系统研究了现代汉语动词句位及其类别,描写了句位变体结构中的空语类的类型,修正和完善了“管辖与约束”理论的空语类理论。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从句子表达事件的角度立论,分析了完整体和非完整体,以数项语义特征,说明各种体形式表示的体意义。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汉语语法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努力探索汉语语法特点,以逻辑方法研究语法,提出两个三角(语表、语里、语值小三角,普通话、方言、古汉语大三角)的研究思路,很好地描写汉语复句系统。此外,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大成果还有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陈光磊《汉语词法论》(学林出版社,1994)、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系统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肖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出版社,1997)、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教出版社,1988)、季永兴《现代汉语结构分析》(广西师大出版社,1990)、史有为《呼唤柔性——汉语语法探异》(海南出版社,1992)、胡正微《汉语语法场导论》(商务印书馆,1992)、高更生《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张寿康《构词法和构形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等。

7、句型研究。近20年来语言学界对句型研究相当重视。 研究某些特殊句型的文章相继发表。 如李临定《“被”字句》(《中国语文》1980年第6期)、詹开弟的《“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邢福义的《现代汉语里的一种双主语句式》(《语言研究》1981年第1期)、宋玉柱的《“把”字句、“对”字句、“被”字句的比较研究》(《语言研究》1981年第1期)等,都有新的探索,新的尝试。 邢福义的《论现代汉语句型系统》(《语法研究和探索》第1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和王希杰的《论句型》(《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汉语句型的划分标准和句型本质问题,对句型研究很有启发。除论文外,还有不少语法著作对句型进行了探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中《现代汉语语法要点》有很多篇幅是讲句型的。书中分析了动词谓语句式及动趋式动词的有关句式的种种类型, 林杏光的《汉语五百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是专门讨论句型的书。《汉语句型》(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又是林先生对汉语句型探讨的新总结。李临定的《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在广泛研究汉语材料的基础上,揭示了汉语各种句型的格式,描写了它们的分类型和总类型的句法特征。陈健民的《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从崭新的句型系统出发,主张取消单复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邢欣《现代汉语特殊句型研究》(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5)用管约论和空语类理论全面探讨兼语式,说明了兼语说的不合理,并对汉语特殊句型的区分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另外,《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6)、郭德润《汉语常见句型的用法》(新华出版社,1981)、车载喜《现代汉语句型讲析》(延边教育出版社,1981)、董治国《古代汉语句型大全》(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吴启主《句型和句型选择》(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崔承一《现代汉语句型》(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张卫国《现代汉语实用句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也是研究句型的重要著作。

8、专题研究。80、90 年代对汉语语法专题问题的研究相当重视,各种成果也不少。如现代汉语副词研究,有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景士俊《现代汉语虚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华南师大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陆俭明、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商务印书馆, 1985)等。歧义结构的研究,有施关淦、吴启主《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举例读后(一)(二)》(《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 吕叔湘《歧义类例》(同上,1984年第5期)、文炼、 允贻《歧义问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邵敬敏《关于歧义结构的研究》(《语文导报》1985年第10期)、王建华《论语境歧义》(《中国语文》1987年第1 期)等。动词问题研究,有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吴为章《“X得”及其句型——兼谈动词的“向”》(见《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6)、孟琮等《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王国璋等《汉语动词选解》(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范晓等《汉语动词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等。句群研究,有吴为章、田小琳《句群》(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吴为章《句群与表达》(中国物资出版社,1985)等。

9、与边缘学科的结合研究。近20 年汉语语法研究相当重视与边缘学科结合的研究,开拓了研究领域,取得了创造性成果。语法和修辞的结合研究,有吴士文、冯凭《修辞语法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5)、黄岳洲《现代汉语的一些同义词语法形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3期)。语法和逻辑的结合研究, 有邢福义《复句与关系词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王维贤《复句与关联词语》(《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期)、 葛本仪《句法结构与逻辑》(《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0年第2期)、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假设让步句》(《语法研究和探索》(三))等。 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研究, 有刘倬《JEY—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概述》(《中国语文》1981年第3—4期)、 刘涌泉《外汉机器翻译中的中介成分体系》(《中国语文》1982 年第2期)、范继淹、徐志敏《RJD—80 型汉语人机对话系统的语法分析》(《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 杨国文《从计算机生成汉语的角度看汉语语法研究》(《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等。

10、方言语法、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汉外语法比较研究。近20年中国语法研究相当重视各方言语法、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汉外语法比较研究。方言语法研究有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方言》1980年3期)、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1985年2期)、梁明江《海南话形容词AAB式的结构特点》(《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胡光斌《遵义话中的“名+量”》(《中国语文》1989年第2期)、 饶长溶《长汀方言的代词》(《中国语文》1989年3期)、 陈慧瑛《广州方言表示动态的方式》(《中国语文》1990年2期)、李行健《普通话和方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林立芳《梅县方言语法论稿》(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项梦冰《连城方言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1997)、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1996)等。少数民族语言语法研究,有李永燧《哈尼族语法》(民族出版社,1990)、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语法》(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清格尔泰《蒙古语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宣德玉《朝鲜族基础语法》(商务印书馆,1994)、季永海等《满语语法》(民族出版社,1986)、陈康、巫达《彝语语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等。汉外语法比较研究,有徐士珍《英汉语比较语法》(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张今、陈云清《英汉比较语法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吴洁敏《汉英语法手册》(知识出版社,1982)、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张志毅《英汉语法比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等。

11、近20年汉语语法研究在教科书编写方面也硕果累累。1984年第2期《中学语文教学》公布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使我们有了一套较为可行的学校语法体系。大学教科书的编写也很繁荣。本科大学教材有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这三本教科书,在内容上也各有特色。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是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以及具备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学生和学者编写的。该书对象明确,讲求实用,注重从实际中总结语法规律。 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是一部很好的培训中学教师的教材。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央电大出版社,1988,2000年修订为《简明现代汉语》)是电大汉语言文学、档案、图书馆学等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体现了成人教育的特点,内容具有系统性、实用性。钱乃荣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具有新、深、广的特点,可供较高层次的学生使用,对语法研究者也有参考价值。邢公畹主编的《现代汉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是高等学校教学用书,易洪川主编的《应用汉语教程》为新闻文秘等专业的基本教材,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1)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这些教材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语法教科书编写的繁荣,说明了汉语语法研究水平的提高。

12、近20年汉语语法辞书的编写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具体的词类进行研究、 描写的有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1980)、王松茂《汉语代词例解》(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张立茂、陆福庆《动词逆序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王安带、周殿龙《形容词分类词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刘学敏、邓崇漠《现代汉语名词量词搭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王海棠《古代疑问词语用法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等;对汉语兼类词进行描写、分析和辨别的有陈庆武《兼类词辨析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描写、分析词的用法的有孟琮等《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研究词的搭配关系的有张寿康、林杏光等《汉语搭配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这是一部描写汉语词的搭配范围和搭配趋势以及搭配频率的词典。此外,语法学科辞典方面,张涤华等《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是语法学工具书的开创之作,收词严谨,评价审慎;陈高春主编的《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王维贤主编的《语法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张家太等《中学教学语法辞典》(沈阳出版社,1993)都内容宏富,评述公允,都是很好的语法学科工具书。

80、90年代中国语法学是极其辉煌的。但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对汉语实际的调查研究还不够,对汉语特点的认识仍很肤浅,在吸收国外语言理论基础,能对世界语言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自己的语法理论尚未建立。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总结近20年来中国语法学的经验教训,在新的世纪将语法学的研究提高到新水平。

收稿日期:2000—05—30

标签:;  ;  ;  ;  ;  ;  ;  ;  

近20年汉语语法研究综述_语法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