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论文_洪文汝

(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四川巴中636600)

【摘要】目的:就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以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对其进行诊断。结论:针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而言,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着相应的方式进行检查。

【关键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A;DS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radiographic diagnosis of primar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primar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taken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and diagnosed by different methods. Conclus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edical staff should select appropriate methods to examine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conditions.

Keywords: primar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he CTA. DSA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6-0022-02

1、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抽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14例,年龄区间为21至76岁,平均年龄为(42.21±1.26)岁;观察组的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13例,年龄区间为21至79岁,平均年龄为(42.24±1.23)岁。在发病初期,患者均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呕吐,头痛等不良症状,其中一部分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或黑蒙情况。在入院初期疑似动脉瘤破裂,对患者行CTA检查,后行DSA检测。两种检查方式间隔时问为11h-4.5d。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取仰卧位,利用双源CT进行扫描,范围为颅顶至颅底;平扫结束后,在患者肘部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80ml,每毫升含有效物质为1300mg,注射速度为3ml/s。设备对造影剂追踪,在触发后自动进行扫描,将检查设备放置在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延迟时长控制在4.5s,域值为100HU。参数条件为:数据收集区间64mm*0.6.球管旋转时长为0.5s,探测准直器规格为32mm*0.6mm。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全面处理,当重建图像传输后,利用相关技术,进行减影去颅骨,后利用人工的方式将静脉窦和动脉窦去除,进行MIP重建工作。

观察组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诊断:使用三维DSA仪器对患者实施检查,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导管鞘后,引入猎头或西蒙导管,行超选择性椎动脉、左、右颈内动脉DSA血管造影,常规摄取正、侧位片,当正、侧位片不能肯定或完全排除病变时,加摄左、右斜位或180度旋转DSA,造影剂应用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共注射7ml,以5ml/s的速度注射,同时进行摄影。

(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情况,并进行统计。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针对两组两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不同方式进行检查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

 

3、讨论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神经科疾病的一种,和其他神经科疾病相比,该疾病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发病前部分有明显诱,如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激动、排便、咳嗽、饮酒等;少数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突发爆炸样头痛常被描述为SAH典型症状,多数伴有恶心、呕吐,少数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上消化道出血、抽搐发作,甚至精神行为异常如果不进行及时诊治,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很多,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并发症,部分原因不明。有医学报道指出,颅内动脉瘤破裂是SAH最常见的,占85%;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占10%,其他如垂体卒中、脑血管畸形、脊髓周围血管性、动脉夹层分离占5%。

针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一般使用采用CTA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这种方式在动脉瘤内钙化灶和血栓规格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但和其他检查方式相比,其对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敏感性较差,仅能够将周围颅骨和动脉瘤之间的边界显示出来,对诊断接近颅底的小规格动脉瘤来讲,效果不佳,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现象。而针对DSA而言,其得出的检查结果有着高的准确性.利用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血管重叠等问题加以克服,可全面提升颅内动脉瘤检出的精准性,且造影剂的使用量也会有所降低,可为患者节省救治时间。另外,对于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临床上怀疑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而言,往往不会首先行DSA检查,而是先行头颅CT检查,证实为SAH才考虑行DSA检查。有相关文献指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应该基于患者临床表现,如果只使用CTA对于阴性进行扫描,则没有办法实现疾病确诊,患者若处于急性发作期,可结合腰穿检查进行确诊,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CT造影不足的现象发生,使用DSA对患者进行诊断,有着较为公允的效果。所以,两种方式各有各的优势,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着相应的方式进行检查,对于大型病灶患者来讲,推荐使用CTA,而对于小病灶患者而言就,推荐使用DSA。

病因治疗为SAH治疗的根本方法:目前有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与介入血管内栓塞术,防止脑动脉瘤的再破裂,做动脉瘤颈夹闭手术最有效;颈夹闭困难时考虑动脉瘤包裹术和母动脉近端闭塞术。作为不适合瘤内栓塞术的脑动脉瘤的解剖学因素,动脉瘤颈4him以上或者顶/颈比为2以下的颈部宽的动脉瘤或巨大动脉瘤不完全闭塞,再开通多,瘤内栓塞术多困难。另一方面,脑底动脉瘤等后部循环的脑动脉瘤外科治疗的危险性高,鞍前突起近旁的动脉瘤、高龄者适合血管内治疗。对具体的患者要综合考虑瘤体位置、大小,患者身体状况以及经济条件后再选择最佳治疗手段。早期(3d内)或晚期病情稳定后手术何者更好,尚无充分的研究证据,目前多主张早期手术。SAH大部分治疗后恢复好,但约有1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前死亡,30d内病死率约25%或更高。其中动脉瘤性SAH病死率高于非动脉瘤性SAH,老年人病死率更高,若合并高血压预后更差。另外,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包括发病后的时间间隔、意识水平、年龄大小、自身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瘤性SAH较非动脉瘤性SAH预后差。

本研究表明:针对两组两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不同方式进行检查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非常高,CT血管造影技术侧重于病灶直径较大的患者,数字影血管造影技术侧重于病灶直径较小的患者,数字影血管造影技术与CT血管造影技术的检出率相比,前者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外科临床上的常见急重症,早期能否给予患者及时有效治疗,取决于临床是否能够准确检测出动脉瘤的存在,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治疗方案,是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荣,郑晓琳,蔡涛,等.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7,25(3):287-289.

[2]郑志敏.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6(2):50-51.

[3]兰亚.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析[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7(10):240-241.

论文作者:洪文汝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  ;  ;  ;  ;  ;  ;  ;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论文_洪文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