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_政治论文

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_政治论文

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公民论文,当代论文,红色论文,价值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9)04-0092-04

一、红色资源是公民教育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的宣传与研究,逐渐汇聚为以红色资源为中心的研究与探讨。学界就红色资源的内涵、特征、价值、功能,以及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特别是在红色资源与当前我国公民的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空间和视野。

由于红色资源在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精神传承、价值引导等方面的独特价值,红色资源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资源。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新的理念的提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作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晶与宝贵财富,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而凝结的思想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以及它们的物化形态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与物化资源的统一体,红色资源承继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及建设相结合,从而继承并超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形成中国文化的先进形态,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此意义上,红色资源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应有更为广阔的作用空间。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公民教育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这是由公民教育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与根本性地位决定的。可以说,没有有效的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就无从谈起。公民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文明和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

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理论体系是推进当前公民教育的必要前提。学界关于公民教育的界定虽然各不一致,但基本廓清了公民教育的内涵,那就是公民教育应该是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民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民主与法治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等。公民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以“公民”这一概念所指示的特殊群体为对象的教育体系。公民,《辞海》解释为“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公民教育主要是指帮助社会个体掌握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最终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的活动。实质上,它是一种主体性、规范性、实践性教育。公民教育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帮助社会个体获得公民资格,了解并确证自己的公民身份。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社会个体身上生成自由、民主、法治、平等的意识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品质,提高公民素质,使公民能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认真地行使权利,相互尊重,通晓并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各种义务和责任,使公民具备在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做出正确判断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当前学界关于公民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基本忽略了红色资源的价值,只是在西方公民教育理论和传统文化资源方面寻求借鉴。本文认为,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红色资源,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融汇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借鉴与汲取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三维公民教育资源体系里,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首先,红色资源本身就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体系;中国公民教育应当也必须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充分吸收和借鉴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公民教育资源,特别是借鉴吸收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我们进行公民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追索我们党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道路上对人民民主、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为当前的公民教育提供实践与理论上的双重指导。

其次,红色资源作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宝贵思想文化资源,为当前中国的公民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滋养元素。适应公民教育广泛发展的趋势,公民教育的学理资源不能仅仅借取西方公民教育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顺应培育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红色资源应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资源。20世纪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富裕进行不懈奋斗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构成红色资源的主体,它自然应当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型与过渡中,红色资源也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还编写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始探索如何实施公民教育,但当时还缺少开展公民教育的氛围和声势。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正式提出了教育的宗旨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公民概念的重新启用大大推动了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今后十五年内,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

因此,红色资源可以视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学理资源,这不仅有助于公民教育内容的更新、公民教育模式的创新;而且对新型社会主义公民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更重要的是,红色资源在公民教育领域中,应当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公民意识——特别是权利意识、民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的培育,从对中国共产党人近代以来追寻民主与自由道路的思考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红色资源在公民教育中的价值

(一)公民教育的资源体系,应当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理论、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三个层面。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是在人们追求民主政治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伴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因此,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公民教育理论就成为当前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理论来源。同时,任何国家的公民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各个国家在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虽然存有明显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各国都强调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强调和重视对本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红色资源作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借鉴西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历史性文化资源,从内源角度而言,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走向当代伟大的时代精神的中间阶段。红色资源是中国民族优良传统之果、当代伟大的时代精神之源,它必然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红色资源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对全体公民进行革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价值观与人生观教育等层面,红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

1.公民意识教育。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性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性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2](P30)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公民意识的培养,而是要着力于全体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自由平等理念、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出具有这“三大理念”的公民,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学界比较认同以公民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教育观念,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与平等意识,构成了公民意识的主要方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公民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与民主平等意识的养成教育,非自建国之后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致力于革命事业的同时,已经特别着力于公民意识的教育。

红色资源内在地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自由、人民民主、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诉求。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留下了深厚而又浓重的封建专制文化传统,带来的深刻影响之一就是社会成员盲从权威的思维习惯,也就是常说的“顺民意识”或“臣民意识”非常牢固,公民意识相对缺乏和淡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在一个‘公民意识’缺乏和淡薄的社会里,是不可能真正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3]新民主主义革命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革命的目标,就是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理念的早期诠释和实践。1939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必须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才能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民主集中制。”“‘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精神,必须表现在政府和军队的组成中,如果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叫做政体和国体不相适应。”[4](P677)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上演说强调,“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4](P731、732)而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也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思考,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超越,以及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念。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4](P1053)“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4](P274)

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主要层面,苏区时期即已将工农群众的自由民主权利通过宪法的形式确立下来。1931年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不仅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阶级本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规定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为民主集中制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还明确规定,工农群众享有参政权、武装自卫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权、信教自由权以及婚姻自由权等各项权利。

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色资源,蕴含着在中国革命文化与革命道路探索中形成的丰富的自由、平等、民主、社会正义与公正等价值理念,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与当前的突出民主法治理念、自由平等理念、公平正义理念“三大理念”的公民意识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作为与臣民意识、顺民意识、私民意识相对的公民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与探索中,已经逐步孕育并润化为各革命阶级的基本理念。加强新时期的公民意识教育,单单借取西方公民教育理念,而忽略红色资源中的公民意识资源,并不足取。

2.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是指一定国家和社会为了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具有基本公民道德素质的良好公民,对公民从公民与国家、公民与法律等角度入手进行系统的、多元的和制度化的道德教育活动,将一定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公民基本道德素质,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形成公民的道德行为,并且能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P1)

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高度概括并具有鲜明的中国化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无产阶级道德观的核心和精神实质。毛泽东概括的为人民服务只有三个深刻含义:一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们谋利益;二是我们的一切言行以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为标准;三是我们始终和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在过去的革命战争时期,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活动的宗旨。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热爱和深厚情感,本身就是现代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政治素养。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之一。“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许多优良的传统道德,如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这是为了党和人们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时,“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形成了与时俱进、不懈奋斗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把党和人民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不懈奋斗的精神概括为‘64字创业方针’,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5](P48、49)“红色资源”的主体在于“精神”,特指以物质载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构成红色资源的主体,它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无疑只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继承与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本身就是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重要方面。

3.公民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在公民教育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和主导地位。政治是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为了维护其根本利益,围绕夺取和巩固政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所谓公民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利益基础上的政党或政治集团有意识地向民众传播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使之获得适应其政治目的和政治管理的政治倾向及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说,公民政治教育就是让本阶级及其社会成员了解、认同、接受并努力实施一定阶级的政治纲领、政治战略和策略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公民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合法性”问题是公民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

红色资源为公民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首先,在我国,公民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是中国公民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和知识,对提高个人政治素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实现政治统治的合法化等都有重要作用。其次,红色资源为公民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极佳素材。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井冈山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是这一精神的主题,体现了井冈山精神的最显著特征。”[6]邓小平同志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正是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必胜的决心和毅力,使千千万万革命者为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而艰苦奋斗。最后,学习红色革命精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思想,确立集体主义信念。例如,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孕育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不仅激励着革命先行者,也是新时期公民正确理解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政府、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思想之源。

(三)红色资源不仅丰富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和资源,而且扩展了公民教育的形式,将主要由学校承担的公民教育,拓展为社会教育。

红色资源有几种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物质形式、文学艺术形式和精神形式。物质形式指的就是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文学艺术形式指的是文学作品,歌舞、影视、戏剧作品等。精神形式是最高形式,它是将红色资源的物质形式和文学艺术形式进行抽象和升华,是物质形式和文学艺术形式的灵魂和内核所在,包括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中国航天精神等等。形式多样的红色资源,为公民教育的进行,提供了多种资源选择。

红色资源是一种集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价值和功能于一体的独特的综合性资源。它的政治教育价值体现在:红色资源的开发,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供了丰沃的精神土壤,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成为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它的经济发展价值体现在:红色资源已成为新的投资开发热点,其品牌资源和革命人文资源优势日益显现出了巨大的开放型经济价值,它为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迅速转换成经济开发资源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它的文化价值体现在:红色资源具有特殊的吸引功能,它为游客思想情操的陶冶和红色革命精神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最佳载体。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将公民教育从课堂中解脱出来,构筑起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通过红色资源,公民教育实现了寓教于旅、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为公民教育的实施提供多层次的实践机会。

总而言之,公民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培养全体公民的权利、责任、民主、平等意识,塑造具有公民能力和行为的教育方式。公民教育的学理资源需要融汇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借鉴与汲取西方现代公民社会理论与有益经验,继承发扬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在这三维的公民教育资源体系里,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它对丰富公民教育内涵、公民教育资源、公民教育模式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9-03-02

标签:;  ;  ;  ;  ;  ;  ;  ;  ;  ;  ;  ;  ;  ;  

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