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相似性原理研究的意义_用户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相似学原理研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理论文,意义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大量的相似现象,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同与差异,相似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相同与差异的对立统一,是相同与异化达到某种平衡或妥协的状态,坚持相同才有继承与延续,突出异化才有发展突破与创新[1]。

透过相似现象,抓住相似本质,才能充分理解与应用,使它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相似是人类开展情报活动、建立情报操作手段、发展情报事业重要的借鉴、执行的条件、操作的依据;充分研究相似现象,把握相似的深层含义,合理地利用相似,对网络环境下进行图书情报研究大有裨益[2]。

1 理论借鉴移植

横向借鉴、多向移植为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契机。

1.1 情报检索中的相似

情报检索的原理就是相似性比较,按照提问与文献的相似程度的大小将文献提供给用户,相似性的数量表现形式就是情报检索的输出,它的大小预示着文献对于用户的适应性。网络环境下超文本检索系统在收到用户提问时,便在其索引数据库中进行提问检索词与超文本信息的相似性比较,将不同相似程度的文本信息逐一输出给用户。对全文搜索引擎而言,其检索过程如右图(→表示存储过程………→表示检索过程)。

从右图两种检索过程中可以看出:检索提问式与网页标引词之间通过网络叙词表进行匹配,检索提问式中的检索词与索引数据库中按字词频率产生的索引特征进行相似性比较;传统情报检索多针对印刷型文献信息进行人工检索,网络检索主要针对网页主题信息利用一系列软件如netant robot等进行标引与匹配检索。

随着人类信息环境的日益优化,HTML的字面盲链接越来越无法满足用户检索需求,影响了检索系统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然而XML的出现与语义网络的建立使这一问题得到改善,国际上制定的XML元数据标准和适合各专业特点需求的元数据标准对网络信息标引与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检索产生了十分有效的推动作用。如以DC为代表的元数据为资源组织与描述提供最基本的著录项,同时为资源检索提供可靠有意义的检索点,避免了搜索引擎自动搜索、著录过于简单的弊端,也避免了MARC的过分专业化和复杂性,使著录项意义明确,使网页相关链接不再是盲链接,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逻辑链接。网络检索在参考借鉴传统情报检索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1.2 网络信息聚类

随着XML版本升级与元数据规范标准统一,网页之间的超维链接将变得更有逻辑意义,其相关度相似性也越来越明显。通过这种有意义的逻辑链接,网页信息(主要指超文本信息)之间将建立起一种动态的信息耦合与同被引关系,类似于传统文献耦合定义,如果页面A和页面B同时链接到页面C上,那么A、B发生了耦合关系,说明两者信息有聚类倾向。与此类似,同被引则是从引文耦合的相反方向来分析网页信息聚类规律的,而DC元数据标准的建立将使这一基础上的引文耦合值更有研究价值。作为网络计量学研究内容之一的网页信息聚类与引用分析,与印刷性文献有着相似的研究方法,既然网络信息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聚类,那么有关它的研究数据和成果将对网站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利用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2 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网络环境下相似现象纷繁复杂,相似规律研究的最终目的则是优化思维、推动创新。

2.1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3]

(1)信息与知识。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存在方式及其运动状态的反映。各种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特征和规律性,信息是在认识和理解其规律与差异中产生的。在人类社会中对接受者来说,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确定。从整体意义上来说,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客观描述。知识则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如实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思维方式和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的集合。从相似学视角看,其两者的逻辑关系是:信息>知识,两者的概念产生的对象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信息是客观描述,知识是经过人类思维加工后的主观判断,正是有这种差异存在,两者存在相似的内涵,却又在外延上,知识有了创新性的突破[4]。

(2)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从技术、组织和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一个新的管理领域。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遵循信息运动的客观规律,体现信息资源的特征性,发挥信息的价值优势,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D.A.Marchland和F.W.Horton提出信息管理的5个阶段,其中知识管理被定为信息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从“知识管理作为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确有本质上的相似,但成为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则又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差异、进化继而产生创新。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挖掘和知识重组,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率及技术技能,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与发展,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5]。从概念角度看,知识和信息虽然有不同之处,但从某种意义上,知识和信息是连续的,知识大多数时候会以信息的形式传播,对知识的管理大多数时候是对相关各类信息的管理。但相对信息而言,知识管理有其独特的两个特征:对隐性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知识的共享和应用;引发和促进知识和知识的创新过程。

2.2 电子图书馆的诞生[6]

以结点存储信息,用人脑超维联想方式为用户提供检索式,是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所追求的最基本的信息检索服务方式。然而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计算机还未问世,当时的学者从缩微复制技术中受到启发,设想用缩微胶片对图书馆印刷资料进行存储与检索,为开创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作出了巨大贡献,图书馆学家Fremont Rider的设想竟然和我们如今的图书馆环境有不少相似之处[7]:每个学者的办公室都有微型图书馆,校园内遍布缩微阅读器等便于存取资料的装置。人类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图书馆转型思想不断丰富,被誉为超文本技术先驱的V.Bush在1945年《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论文《As We May Think》中提出了一种名为Memex的机械装置,他设想这种装置能以类似于人脑行为的方式将文献加以存储、连接和检索。Bush构想用户输入一个索引词后,Memex将自动地把它与相关词连接起来,从而提供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这种信息连接的完成具有与人脑连接特定事件时相同的方式,与如今超文本定义:“以节点的形式把相关信息聚集起来,这些节点通过链接彼此关联”相对照,不难发现Bush的设想给后人的启发有多么大。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Bush构想的完善,电子图书馆的雏形在图书馆学家的头脑中日渐成熟,到现在的不断探索与建设。从信息技术角度来说,电子图书馆是建立在高容量数据库之上,通过网络通讯、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为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检索服务,使用户终端具有形象的人机交互界面[8];也就是说,电子图书馆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可以在Internet上阅读浏览的网络数据库[9]。其中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都是以节点形式存贮,是有意义且独立完整的单位,节点之间通过链接形式形成网络,因而使用户的检索更符合人类思维方式[10],方便所需。传统的信息检索提供的是线性检索方式,检索用户只能顺序查找,故可称为一维检索,而网络信息检索可以满足用户的交叉联想[11],从任何一个结点按照导航键提示转向你关心的任何其他结点上去参考,因此可称超维检索。从人类科技发展过程来看,两种理论的结合与实践的发展都是在相似学研究基础上成熟起来的,正是有Bush构想的启发才有了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才有了人类图书馆环境的进步。

3 结论

利用相似性思维,把握相似学原理可以推动图书情报理论研究工作,尤其在当今网络环境下更应充分利用,为图书情报学科发展带来生机。

收稿日期:2002-11-25

标签:;  ;  ;  ;  ;  ;  

网络环境下相似性原理研究的意义_用户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