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舆论导向做好企业新闻报道论文_李伟

把握舆论导向做好企业新闻报道论文_李伟

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柳州高速公路运营有限公司来宾分公司 广西来宾 546117

摘要:本文从新闻报道舆论导向功能两极化入手,分析了新闻报道舆论导向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解决路径。进而指出,新闻报道只有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才能把握好报道大局,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新闻报道;舆论导向

根据斯蒂文・芬克对危机生命周期的划分方式,第一个阶段是潜伏期,即有迹象表明有可能发生危机,显然这是量变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发生期,关键性的危机事件突然爆发,而且迅速演变。第三个阶段是蔓延期,危机的影响在存在的同时逐步扩大。第四个阶段是衰退期,危机的影响渐渐消退,但仍需保持警惕,以免危机重复。这四个阶段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交替演绎,展示着危机生命周期的轮回。下面将分阶段分析新闻媒体在危机的每一个阶段中具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1、危机潜伏期的预警

危机潜伏期的特征一般是社会系统或组织较长时间地积累矛盾,使危机处于量变阶段。这是最容易解决危机的时期,但因没有明显的标志事件发生,而不易被人察觉。新闻媒体在这时候应该担负起环境监测的职责,起到社会预警的作用。普利策曾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媒体就像海上航行的轮船上的隙望塔,当它发现前方的冰山、暗礁时,能够及时向人们发出警报。在安全的情况下,媒体的这一作用并不一定能够凸显出来,但是一旦遭遇危机,媒体的隙望功能就被放大了。在危机潜伏期,媒体及早地把可能发生事件的有关信息传递给决策部门,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从而有助于把潜在的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防范危机的爆发;或者即使危机发生也可以让社会有一个心理准备,提升社会的“抗震”能力。

2001年8月,《财经》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银广厦陷阱》,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轩然大波。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深入调查,记者在这篇文章中指出,银广厦过去两年股价暴涨的背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文章发表不久,中国证监会就对银广厦正式立案稽查,多名涉案当事人被移交司法机关,银广厦股票从每股30多元直落到4元多,以16个跌停板创中国股市之最。银广厦投资者的巨额损失,又引发股民要求建立证券市场民事诉讼和赔偿机制的呼声。另外,由此引发的公众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股市的大幅调整。在这个案例中,一方面,是《财经》杂志的文章引发了股市危机,但是从更深的层面看,如果没有《财经》文章的及时揭发而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广大投资者可能还要被蒙蔽更长时间,等到泡沫破灭时,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危机。媒体在这场危机中起到了为社会预警的良性作用。

2.坚持正确报道的宣传方针,发挥好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

2.1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改革措施的落实和到位,展现在大中型企业面前的是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日新月异的广阔前景。新闻报道就应该去讴歌它、赞美它、颂扬它,理直气壮地报道在这一变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气象、新变化、新典型、新经验,让职工对企业充满信心。

可是,既然企业中还有消极腐败现象和某些不正当的做法,新闻报道就没有理由放弃批评报道、放弃新闻舆论的监督职能。事实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企业职工行使民主权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改进企业工作,使决策和措施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以及反腐倡廉、扶正祛邪、净化党风和企业风气,新闻报道有着其他监督形式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果对职工强烈反映的不正常现象和错误做法不给予应有的揭露和批评,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典型案例不进行公开曝光,新闻报道必将失去职工的信任和支持。

当然,也应该看到,揭露性报道毕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好比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也会伤及自身。这就要求采写这类新闻稿件时,要慎之又慎,努力把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另一方面,如何选择和结构新闻,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还有宣传报道者鲜明的倾向性,即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鉴别力的问题。如在宣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就应该把握“让谁先富”和“如何富”起来的导向;在职工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提高和改善的宣传上,要正确引导消费和追求时尚。另外,职工的思想道德观、家庭伦理观及就业观也存在舆论正确引导的问题。总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体制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新闻报道者高度思考和审视,把握好宣传的主旋律,始终以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职工。

3、增强新闻报道的指导性,提高报道的可读性

3.1新闻是舆论的反映,同时对舆论起着导向作用。强调指导性,无非是要对舆论给予正确的引导。企业新闻报道的任务,就是在宣传党的基本路线的同时,把职工的思想和意志统一到企业发展目标上来,把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深化改革,加强科研,提高效益上来。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企业的步伐,真正起到宣传职工、教育职工的作用。

如果说指导性反映了报道的动机和意图,就不能不考虑宣传的实际效果。因为宣传报道的组织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就是说,新闻报道不要以为只要把带有指导性的稿件或反映动机的稿件写出来、发出来就大功告成了,职工是否愿意看、是否看得进去,对企业实际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是否产生影响则是另一回事。这里就涉及报道的可读性问题。职工爱看、喜欢可读性强的文章,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样的报道就达到了目的,见到了效果。反之,宣传的动机就不明确,职工不爱看或看不下去,这样的报道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3.2企业报道领域小、面窄,要写出职工想看、爱看、乐于看、言之有物、入情入理、有血有肉的报道,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做到三个转变。

3.2.1在报道的内容上:一是要从习惯找机关转变到自觉地从基层实践中去找应回答的问题,做到在实践中找题材、找答案、找任务。二是要从报道企业闯市场、降成本、增效益的过程中反映企业发展的未来。三是要从习惯于以生产为中心环节到通过职工的社会活动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变化上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3.2.2在报道形式上需要做到三大三小:一是问题要抓大的,文章要写小的,切实做到大问题小角度、大文章小写作。二是小文章大容量,切实做到小而不疏、短而不空,篇篇报道信息多,内容丰富。三是大标题小细节,切实做到具体生动、醒目,产生吸引职工的效果。

3.2.3在工作作风上要做到两弃两扬:一要抛弃“闭门造车”、“想当然”的作风,发扬艰苦深入的作风,切实做到深入实际、深入市场,把报道写在现场。二是抛弃“敷衍”作风,发扬求实精神,切实做到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而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只有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才能把握好报道大局,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新闻报道要想成为历史的“宏音”,时代的“响箭”,新闻记者就必须胸怀全局,深入发掘新闻的理性力量,提升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能力。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必须要坚持新闻报道原则,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坚定新闻报道立场,提升新闻报道价值,积极探索新途径,增强新闻舆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官朝楠,冷凇.平民语态在新闻播音主持中的运用[J].当代电视,2013(5)

[2]陆娜.电视新闻记者要有平民意识[J].记者摇篮,2013(9)

论文作者:李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  ;  ;  ;  ;  ;  ;  ;  

把握舆论导向做好企业新闻报道论文_李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