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庐山旅游扶贫开发模式_鲁山论文

论庐山旅游扶贫开发模式_鲁山论文

试论旅游扶贫开发的鲁山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山论文,试论论文,扶贫开发论文,模式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摆正旅游业的位置是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关键

河南省鲁山县地处豫西南,辖22个乡(镇),554个行政村,80万口人,54万亩耕地,总面积为2432平方公里,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长期以来,鲁山经济发展缓慢,1992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66元,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扶贫的贫困县。1993年初,县委县政府依据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提出了“发展旅游事业,解脱鲁山贫困”的战略思想,并紧紧依靠群众,下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这把金钥匙,打开了鲁山脱贫致富的大门。

县委县政府领导认识到,思想上的陈旧观念是阻碍经济发展、阻碍脱贫致富的重要障碍。抓住“三个转变”,统一大家的认识。首先,在县级领导层中转变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旧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其次,在县直中层领导中转变条块行政职能分割的旧观念,树立条块统一的一盘棋思想和全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新观念,并明确告诫大家,县政府所属各局委是县政府的职能部门,而不是上级机关的派出机构,一定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阻碍旅游扶贫开发,不换思想就换人,有什么责任由县委县政府承担。再次,是对全县人民加强宣传教育,使大家转变单纯发展第一、二产业为主导的旧模式的经济发展观念,树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的新观念。使全县人民认识到搞好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旅游事业,不仅可以带动第一、二类产业的发展,还能成为支柱产业,使鲁山尽早脱贫致富。

鲁山县转变“三个观念”的做法,在我们老少边穷地区带有一定的共性,只要抓住转变观念这个关键,就能带来思想上的大解放,认识上的大飞跃。认识上的统一,就能激发出干劲,激发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打人民战争是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强大动力

在老少边穷地区,拿出大量的资金解决旅游景区的进出交通问题,无疑,是件困难的事情。鲁山县是这样做的:

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一方面财政在极端困难下,想办法筹措开发资金,更主要的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力优势,大打人民战争,采取“乡镇出工、县直捐钱、社会支援”的办法,走出一条贫困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新路。1993年春节刚过,经过层层发动,全县上下出现了捐资修建石人山景区公路的热潮。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捐资,干部、职工、农民纷纷慷慨解囊。全县共捐资200多万元。在修路用工上,采用民工建勤的办法,为了便于管理,充分发挥民兵在景区公路建设中的突击队作用,全县22个乡镇编为22个民兵连,由县指挥部统一指挥。1993年2月22日,打响了修建石人山景区道路的第一个战役,县委、县政府在石人山举行了隆重的开工誓师大会,4500名基干民兵在冰天雪地中安营扎寨,开始了鲁山公路建设史上旷古未有的大会战。全体参战民兵顶风冒雪,顽强拼搏,石人山景区道路的修建,创立了可贵的“石人山精神”。这就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

为了开发建设景区,县主要领导三年共争取扶贫贷款、以工代赈资金和其它资金5000多万元,社会捐款300多万元,县财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投资250万元,民工建勤累计投入工日860万个,建勤折款8600万元,概算总投资1.5亿元。在修通景区道路的同时,他们又全力运筹资金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接待服务设施上,他们采用“放宽政策、招商引资、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方针,引资3000多万元,建设高、中、低档接待服务设施20余处,3000多张床位,为游人提供了环境幽雅、方便舒适的食宿条件。

三、强化旅游市场营销,强化旅游服务是旅游扶贫开发的根本保证

1、必须强化旅游市场营销

鲁山县是这样强化旅游市场营销的:

(1)以付费的方式利用电波声像、报纸杂志、印刷资料,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的促销活动。

(2)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促销会议20多次。

(3)从1994年开始,每年举办“石人山红叶节”一次。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石人山的知名度,使鲜为人知地石人山成为今日河南的旅游热线。

2、必须强化旅游服务,建立良好的旅游环境

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和高品位的旅游服务具有同等经济价值,无论忽视哪一方面,都会给我们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客人永远是对的”,“顾客就是上帝”应该永远成为旅游服务的座右铭。同时,建立良好的旅游环境是旅游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只能保持“山好水好人更好”的美誉,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决不能让坑骗游人的丑恶现象重演!

四、发展旅游事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

三年来,鲁山县旅游扶贫开发的实践,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的面貌,还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生活,促进了贫困地区的文明进步。仅就以石人山开发为例:旅游业打开了鲁山封闭的大门,引来了人才、信息、资金,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促进作用。

一是带动了矿产资源的开发。

二是带动促进了土特产山货资源的开发。原来深山里天然菌、山果、野菜、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但因为交通不便,发挥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景区开发以后,使原来被山里人认为的“废物”变成了宝贝,几十种土特产山货成了游客的抢手货。

三是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旅游客流量的不断增加,激活了运输业。1993年以前,全县大客车、中巴仅有几十部,现在发展到200多部。

四是带动了旅店饮食业的蓬勃发展。县城及景区旅店由1993年前的1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家。饮食小吃店、摊点由原来的200多家发展到2000多家。

目前全县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近10万人,已形成了旅游带动脱贫的强劲势头。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已有5万户20多万人实现了脱贫,有1万户5万人已经致富。农民人均收入从1992年的366元上升到1995年的880元,翻了一番还多。财政收入由1992年的2600万元上升到1995年的5670万元,增长118%。实践证明,鲁山县旅游带动脱贫的决策,正在成为现实。

标签:;  ;  ;  ;  

论庐山旅游扶贫开发模式_鲁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