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取胜--2004年北京本刊编辑委员会综述_创新论文

以创新取胜--2004年北京本刊编辑委员会综述_创新论文

特色立足 创新为本 精品取胜——2004年本刊在京编委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要论文,为本论文,编委会论文,在京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情报资料工作》编辑部召开了在京编委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领导及高校系统、党校系统、新闻系统、军队院校系统和其他在京编委共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宋志明主持,编辑部就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所做的主要工作向各位专家作了简要汇报。

《情报资料工作》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贯注重追求理论精品、面向工作实际,形成了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格。2001年,刊物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版与扩版,页码与由48页增加到80页,刊物容量由10万字/期增加到20万字/期。2005年,刊物将扩展到112页,进一步加大信息量。改版后的《情报资料工作》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知识内涵、高尚的学术品位、精良的印刷质量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一、与时代同步,和同行俱进,打造中国图书情报领域的精品期刊

这是编辑部追求的办刊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创办特色栏目

配合图书情报工作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化的进程,本刊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栏目,如“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数字图书馆论坛”等,形成了刊物的选题重点,刊发了一批优秀论文。

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黄长著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推出了“社科基金项目动态”栏目,一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家迫切需要了解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的立项、进展、结项情况;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栏目把承担国家项目的专家的高质量的文章吸引到刊物上来,受到作者和读者的欢迎。

2. 推出重点文章

近年来,编辑部加大了约稿、组稿力度。我们把核心作者分成三类:一是著名的专家、学者,主要请他们就自己熟悉与专长的领域撰写文章,基本上是自由命题;二是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他们正处于学术的上升期,思想敏锐,知识结构新,编辑部请他们就理论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来提升刊物的学术水平;三是科研新秀,我们注意在大量的来稿中细心筛选,挖掘其文章中的“闪光点”,以此来加强刊物作者队伍的梯队建设和扶植新秀。

2003年,编辑部组织了“专家论坛”栏目,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就一些业内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国家信息化建设、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广播电视系统的信息工作等发表独到的见解。文章不长,2000字左右,但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这个栏目没有继续办下去,主要是约稿遇到了较大困难。2005年,我们将采取新的方式,如增设专题研究、专家视点、前沿扫描等,继续加大约稿力度。

3. 发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的作用,使刊物成为发布各系统信息、交流经验的园地

本刊长期以来一直辟有“学会之页”这个栏目,把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举办的一些活动,如四年一度的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研讨会等等,在此发布,同时也展示各个系统分会如党校、新闻、社科院等等举办的一些活动,及时发布这些活动的消息、综述等,使刊物成为广大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工作交流、信息交流的平台,给大家提供一个了解学会活动的窗口。对于学会2004年9月在重庆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评选出的优秀论文,本刊将精选出一部分获一等奖的文章,于2005年在刊物上陆续发表,其余的文章也给大家提供一个发表在年刊上的机会。

4. 坚持“以人为本,以选取胜”的办刊原则,开门办刊,增强互动的编读交流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不能关门办刊,要加强刊物同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刊物的作者、读者的联系,特别是与学会各系统的理事和编委的联系,希望大家都来关心刊物,积极为我们献计献策。2002年底,编辑部曾向学会的全体常务理事、理事及编委发出了百余份征求意见的调查问卷,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回收率在80%以上。我们对返回的问卷一一进行分析,吸收了许多对刊物今后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也向众多专家学者表示我们衷心的感谢。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编辑部与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交流互动上,做作者、读者的知心朋友。刊物既要尊重名人、专家,也要不断发现、扶植新秀,为其崭露头角提供园地。

所谓“以选取胜”,主要是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现在刊物来稿数量逐年增加。2004年,编辑部共收到来稿3174篇,这些还不包括我们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收到的论文集等。在这些论文中,高校系统的来稿最多,占88%。其余的12%由其它各个系统组成,其中党校系统占4.3%,社科院系统占1.6%,公共图书馆系统占3.6%,中科院系统、新闻系统、军队系统各占0.8%。2004年,全年6期共发文章(不包括消息、动态)147篇,占全年来稿总量的5%。其中高校系统占76.9%,党校系统占7.5%,社科院系统占9.5%,公共图书馆系统、军队系统各占1.4%,新闻系统占0.7%,其它单位占2.7%。从来稿和用稿的情况看,高校系统是作者队伍的绝对主体。

现在刊物的来稿虽然很多,但优秀的、高质量的文章仍然有限。现在编辑部日常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精选来稿,优中选优,以选取胜。

二、以特色立足,寻找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以指导性取胜,加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力度

编委会上,各系统编委畅所欲言,对刊物近来年的发展和编辑部的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专家们认为,本刊作为国内唯一一份专门探讨社会科学信息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刊物,它在构建我国社科信息学科理论体系、活跃我国广大社科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的交流、凸显社科信息事业发展的前进轨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刊物要想在强者如林的图书情报专业期刊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以特色立足,找到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

同时,刊物要强化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应一如既往地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兼容、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研究相并重的办刊方针,以精品意识精心打造一流的学术刊物,做到“理论顶天,实践立地”,把刊物办成我国社科情报领域的精品期刊,为推动我国社科信息学科发展和事业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三、坚持理论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和事业繁荣

作者论文的质量,是刊物的生命线。刊物要办出特色、办成精品,关键在于论文的质量和作者的学术水平。从以上本刊年度来稿量和发文量的统计分析看,发文量仅占来稿总量的5%。这一方面是因刊物版面所限,另一方面也是许多来稿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大量论文缺乏理论深度和应用价值,文章大多是对已知知识的综合或对已有文献信息的整合,缺乏原创性和理论上的突破。

“理论创新”是发展和繁荣社科信息学科与事业的灵魂、不竭动力和关键所在。“创新”应是社科信息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与永远的追求及天职。我们殷切期望广大作者能在“理论创新”方面有所建树。

“理论创新”应包括观点创新、材料创新、方法创新、结论创新,也包括新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在理论研究中对新的问题、学科增长点的提出和诠释等。因为只有运用新思想、新材料、新方法才能突破前人的成果和成说,只有进行这种具有超越性和前瞻性的理论探索,文章才能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具体来说,理论创新的范畴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创立前人不曾创立的理论;

(2)开辟前人不曾涉足的领域或研究方向;

(3)提出前人不曾提出的观点和结论;

(4)运用前人不曾运用过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手段;

(5)利用前人不曾利用的资料;

(6)补充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

(7)纠正前人研究成果的讹误。

传承前人的成果是理论创新的起点,而站在网络时代前沿的理论创新必将成为信息社会前进的助推器。只有坚持不断的理论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伴随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急剧变革的信息环境和“数字革命”形成了信息源的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多样化,正在改变传统情报学的服务模式,使知识组织、知识管理成为信息服务的基础;网络时代信息结构的机制、协调、控制、管理也都发生了变化;“虚拟世界”中信息的流动、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开发、利用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技术中信息的传递、交流,也为信息服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同样使信息时代的信息系统、信息探求、信息认知过程等发生了极大变化;世界面临由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世界格局的多元化,经济格局的全球化,使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社科信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更加密切,其社会功能也正在向更加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这一切,都为社科信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用武之地。社科情报学要顺应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理论创新”就必须关注原有学科结构和成分的重大变化,重新思考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从“价值理性”的层面进行文化、哲学的阐释,从而构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体系。我们热切欢迎具有原创性、开拓性、新颖性、前瞻性,符合学术规范的优秀来稿。

让我们和广大作者、读者精诚团结,携手共进,为使刊物办出特色、办成精品,为精心打造图书情报领域一流的学术刊物而共同努力!

标签:;  ;  ;  ;  

以创新取胜--2004年北京本刊编辑委员会综述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