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缩小农民收入差距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差距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个人收入总量迅速增加。然而,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 也明显拉大,且有继续扩大之势,1983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28,1990年就 成为0.3368,1994年为0.434,1996年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2000年为 0.458。我国将近13亿人口,9亿多人口在农村,城乡差距又是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城乡消 费至少相差15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 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 局的主动权。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扩大 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缩小农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这是我党面临 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这一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政治稳定和社会 稳定。
一、目前农民生活的现状
农民收入问题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再度 出现回落,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取得比上年增长9%的基础上,便进入了急转直下阶段, 1997年比1996年增长4.6%,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长4.3%,比上年又 下降0.3个百分点;1999年增长4%,比上年又下降0.3个百分点;2000年仅增长2.1%,增长速 度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由于基层存在着的屡见不鲜的农民收入“兑水”现象,农民收 入的实际增速比上述统计数字反映出来的增速事实上还要低。农民收入增速减慢,使一度曾 有所缩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据统计,1996年年末储蓄余额城镇占80%之多,而 农村占不到20%。目前,城镇消费占57%,9亿人口的农村消费仅占43%,而直到2000年农村尚 有3400万贫困人口,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目前我国亿万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300 万人。与此同时,我国还有5000万~6000万农村人口年均收入不到300元。1978年我国城镇 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4元,到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 6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比率为2.47∶1;199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458 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150元,比率为2.53∶1;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 为628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253元,比率为2.78∶1。中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 数居高不下,仅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初期的水平。1979年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 数分别为57.4%和67.7%,而到了1998年分别为45.14%和53.4%。198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为52.3%,199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6%,这说明1999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还赶不上城 镇居民1985年的水平,比城镇居民至少相差15年。在农村,作为温饱型消费阶段核心消费内 容的“吃、穿”消费比重没有明显下降,作为“吃、穿”消费需求之后的新消费热点“用” 类消费比重在这15年间几乎在5.1%的水平上原地踏步。特别近3年,农村居民“用”的消费 几乎处于停止状态。当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向空调器、摄像机、影碟机、电话、电脑甚至汽车 等高档、新一代耐用消费品发展的时候,农村居民的消费仍停留在以生存性为主的消费水准 上。
二、农民实际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
自1997年以来,农民实际收入水平难以提高。主要原因有:1.自1997年以来农副产品价格 持续下跌,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几个农业大省农业连续几年喜获丰收,但秋收后,除粮食按 国家定购价格收购外,其他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下滑,出现“卖难”,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 动态地看,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平均弹性已明显下降,1978年~1984年为2.05,1985年~1990 年为0.82,1991年~1998年为0.65。这就是说,在目前的经济状态下,农产品产量每增长1% ,所能带动的农民收入增速要远小于1%。由于农产品尤其谷物类产品的需求弹性不足,供给 增加会使价格降低的幅度超过供给,增产反而减收。2.经营规模小的现实状况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已不利于农民的生产行为与农产品的大市场、大流通对接,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严重。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老、少 、边、穷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十分落后,如农村供水、供电跟不上,交通、 通讯等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往往造成农副产品、各种农村资源等无法运往市场,一方面使 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来,卖不出去,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工业品的 运输成本,抬高了工业品在农村市场的售价,减少了农民的收益。3.农民负担减而不轻,仍 然过重。国务院明确规定,农民上缴的提留和统筹,应控制在上一年农民纯收入的5%以内。 而实际上,据农业部统计,不少地区农民负担超过5%的标准,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 还较严重。1997年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以资代劳”、“社会负担”等费用, 全国人均180多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现金收入的16%。在收入分配差距较 大的条件下,由于税费大都按人口和承包地分摊,导致低收入户负担过重。据对全国农区25 3个村的抽样调查,在低收入组中,有15%的村级提留占人均收入的15%,加上其他税费,总 负担突破收入的40%。还有农民的隐性负担越来越重。由于近年来,化肥、农药、农电等生 产资料价格年年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农产品价格虽有所提高,但增幅不及农业 生产资料,致使农民获利甚微,甚至出现亏本经营,从而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也极大地 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进入90年代后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回落,从“八五” 期间的年均增长42%下降到1996年的21%,1998年进一步下降到17%,增长速度的降低使乡镇 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降低,从而使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增长速度受到明显限制。农 民从乡镇企业中获得收入的难度大大增加。同时城市企业的改革和激烈的竞争以及市场需求 的变化也使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欠佳的现象十分普遍。80 年代后期以来,农民跨区流动,大量进入城市择业,常年在城镇打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 一个重要途径。但近年来,随着城镇下岗职工的增加,减少了农民在城镇就业的机会,农业 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速度从而减慢,农民收入的提高受到直接影响。5.目前农村教育结构 极不适应农村的发展需要,现在初中和高中普通教育,是为升学服务的,课程的设置以文化 知识为主,没有或很少有科技方面的内容,毕业生回乡后搞农业是既不懂传统技术,也不懂 现代技术。6.现阶段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但农产品中优质产品比率低、优 质产品产出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7.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存在严重问题,而且越是落后地区 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1982年我国人口普查,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49‰,而贫困 山区一般都在25‰左右。1985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4.21‰,而贫困山区仍高达20 ‰以 上。1994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1‰,北京为3.2‰,天津为4.79‰,上海为-1.2‰, 而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如贵州为14.78‰,青海为15.24‰。尽管西部地区地 广人稀,人口密度很小,且生存环境酷劣,经济发展缓慢,文化落后,但人口增长却很快, 有的省区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在过去的两次生育高峰期,西部大部分省份的生育峰值都 很 高,且持续时间较长,除了人口增长过快外,就是人口的文化素质低,受教育率低、文盲率 高。这也是造成农民实际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要对农业实行保护和补贴政策,使农民从政策的优惠中增加利益。当前尤其要注意适度 调整和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尽管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市场的平均价格 ,但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所以,要保证农业的正常利润 就应适当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或给农业适当的补贴。从目前我国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现状看 ,尽管近几年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有所加大,农产品收购价格得到了很大提高,但 农民负担依然较重,化肥、农药、农膜等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仍然较高,这些都使国家给农 民的好处受到了抵消,国民收入分配不利于农业的格局尚未从总体上得到根本扭转。因此, 塑造新型的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跳出对农业只取不予的圈子。出台系统的反哺农业政策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逐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塑造农业与 工 业平等发展进而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型的工农业关系模式,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是新阶段我国 农业宏观调控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2.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 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资本形成水平和固定资产积累水平,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使农民从增加投入中增加实惠。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大科技投入 ,切实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要避免农民生产环节的盲目性,把生产结构与 市场需求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要调整农业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 ,以合同的形式把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农民,使得农民知道他种的就是市场需要的,不会发 生“卖难”。有重点地抓好农村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批发和贸易市场。农村市场的建 设还要结合本地区农村资源、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商流、物流、信息流等特点,考 虑拟建市场的辐射能力,从方便人民生活、降低流通费用、扩大商品流通量、提高经营效率 等方面合理规划布局,努力做到建一个市场,兴一带产业,富一方百姓。多年的经验证明, 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和开发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否则,再多再好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民 的收入难以增加。3.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当前要把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 化的轨道,贯彻实施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的《农民负担条例》。中央对于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 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但仍有一些地方各种名目的摊派费很多,少的十几种 ,多的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有些是地方政府或部门下达的;有些是乡、村自己搞的“土政策 ”。清理、整顿这些乱摊派,进一步规范农民与国家和集体的关系,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全面推行费改税是个好办法,即“乡统筹、村提留”纳入税收,取消其他一切向农民收取 的无偿费用。这样既便于管理和监督,又解决了目前税费不分、混乱征收、交叉使用的现象 。4.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发展体现合作制原则的龙头企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 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非农产业的转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政府应通过多种形式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 环节联接起来,将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一 方面在农业内部向深度进军,挖掘就业潜力,将大部分在产中环节就业的农民向产前、产后 环节转移。另一方面要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分享农产品 的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环节的利润。5.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农村发展的“瓶颈 ”来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性 的治山、治水,加快农、林、水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搞好水毁工程和病险水库的整治,建 立塘、堰、渠、河综合配套的水利系统,大搞植树造林,全面封山育林,实行退耕还林,治 理水土流失,抓好中低产田的成片规模改造。6.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 名、特、优、新品种,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比重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调整的产业上 ,要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把畜牧业、水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培 育成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为一般而言,名、特、优、新产品,如高档花卉、无公害蔬菜 、果品、及瓜类等产品和动物性食品,如牛肉、牛奶和奶制品,具有较大的需求收入弹性, 健康、安全、享受等生活质量类服务和产品有着更大的需求收入弹性。7.把小城镇建设与繁 荣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小城镇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承载、辐射、传导、昭示等多 维功能。我们要从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高度,加快小城镇建设与繁荣。在推 进小城镇建设中,要实行改建、新建、扩建相结合,要鼓励更多的农民向小城镇集中靠拢, 形成“农民造城”的新氛围,使山区边贸集镇尽快活跃起来,以此形成农村功能配套合理的 城镇带动体系。8.把推进对外开放摆在农村发展凸现的位置。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创汇农业 和开放型的农村经济,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因此要实施优质名牌战略,依靠科技解决农产 品优质率低和优质农产品产出率低的“两低”问题,把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调优,把效益 调高。要加快建设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扶持发展一批出口创汇型农产 品加工企业,开发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出口产品。迎接中国“入世”的严峻挑战,力求与 国际经济接轨,积极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大竞争。扩大出口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高价值 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农产品加工品。现在农产品的竞争已无国界之分, 我们不能也无力把外国的农产品拒之于国门之外,积极的办法是推行农产品“进口替代”, 即加快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使农产品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收复由进口农产品占领的国内部分市场。9.教育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把科技和教育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继续搞好普通教育的同时,积 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使今后毕业回乡的青 年成为有用人才。对已经回乡的高初中毕业生,利用现有的各种农业技术学校、函授学校分 散分批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两门专业技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和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10.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防止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的恶性循环局面。“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提高人口素 质,就必须提倡优生,这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条件。要坚持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放 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做到经济要上去,人口数量要下来,人的素质要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