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和思考论文

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和思考论文

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和思考

成 浩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116)

摘 要: 研学旅行是一种实践与技能学习相融合的全新课程,作为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形态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教学价值,将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开辟新的课程方式。本文拟从目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出发,综合探究研学旅游课程的实施背景、要求,并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综合探究该课程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学生核心素养;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策略;创新思考;提升机制

当前学生培养重点正在经历从知识教育到核心素养的深度变革,有效利用研学旅行课程教学活动,通过展现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化、休闲核心理念,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会和社会实践认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以提升。

(4)疑似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采用美国CDC标准判断[10]:菌血症/真菌血症,从外周静脉取血培养至少有一项是阳性的,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了导管装置或导管尖端或入口处拭子血培养是阳性的,没有其他部位血流感染来源。

5.1 轮作:重病地应实行与粮食、油料、经济作物或十字花科等非茄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实行与水稻、莲藕等水旱轮作更为理想。

1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背景下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背景

在当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时,存在诸多问题。从具体教学模式看,由于忽略了情感育人的有效应用,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对社会化生活元素的有效应用,教学活动过于机械。因此,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背景,开发设置研学旅行课程,极具现实价值。

1.1 教学重点问题:过多重视教学成绩,忽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当前学生培养正从传统的教学成绩导向朝新的质量升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家校一致共识。一直以来,在开展学生教育与培养时,老师普遍将教学的重点与核心放在了知识与成绩的教学上,忽略了教育活动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尤其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研学旅行课程的合理设置,是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根本性改革与创新。因此,在当前创新教育新模式时,要坚持用“研学旅行课程”再现生活现象,用“生活化语言”讲述教学内容,并且从社会热点出发,融入学生成长过程中,在个人心理成长、行为理念等角度的多样变化,通过使用研学旅行课程,从而合适转化教学语言,有效讲述教学理论内涵,形成有“温度”的教学课程、有“深度”的行为引导,让整个教育活动在彰显时代活力与价值的同时,更能发挥实效价值。因此,在当前教学创新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思维,注重发挥研学旅行课程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当前学生培养的最佳效果。

1.2 教学内容问题:教学素材归于单一,教学课堂趣味不足

学校是传承经典文化、推进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教学思维大多禁锢在“课堂”之上,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形式相对单调,直接影响了学生培养的效果。实际上,如果在学生培养时,片面简单的讲述“空洞”理论,缺乏生动的教学素材,就很难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形成直接、有效的情感理解和认知体会。因此,在扎实推进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通过将研学旅行课程与学生教育相结合,打造生动、趣味多种理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素养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的理想效果。

1.3 教学考核问题:评价方式简单,缺乏综合素养的必要关注

在当前教学目标精准化、追求教学实效性进程中,学校要注重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视角出发,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丰富教学素材,从而构建立体化、生活化的教育机制。通过使用研学旅游课程,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适应当前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要求,塑造优良学风。研学旅行课程的设置与应用,不仅能培养学生形成应有的实践意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通过发挥课程的生动性与多样性,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通过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挖掘研学旅行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实现教学活动的本质性革新。

2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背景下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要求

目前教学过程中,由于使用的教学评价方式简单、考核标准不够完善,使整个教学体系呈现活力不足、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仅从成绩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与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将个人所学的知识以实践思维的方式予以检验和提升。因此,在目前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丰富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成长。

出口去向方面,中国甘薯出口目标市场集中度非常高.ITC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甘薯出口的主要市场包括中国香港,占中国甘薯出口额总量的85%以上,如表3所示.

早有研究报道[6]神经元APP mRNA的表达和APP蛋白的合成是有神经元电活动依赖性的,APP的合成和代谢是受神经细胞去极化状态,细胞内Ca2+内流所调控。神经元被剥夺去极化,细胞内Ca2+内流减少,可以减少APP mRNA的表达和APP蛋白的合成。相反,神经元去极化,细胞内Ca2+内流增加,可以使APP mRNA表达和APP蛋白合成增多。本研究结果可以用上述机制解释:尼可地尔通过激活KATP通道,导致细胞内K+外流增加,神经元处于超极化状态,从而减少细胞内Ca2+内流,均可减少APP695 mRNA和APP695蛋白的表达。APP695蛋白表达减少,Aβ的生成也随之减少。

3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背景下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改革创新环境下,研学旅行课程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常态化的教学内容,但是想要有效利用研学旅游课程,就需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出发,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且融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整合校内、家庭和社会力量,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在学习参与过程中,充分了解社会民俗和风土人情。当然,开展研学旅行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旅行研学实践中,感知丰富趣味的生活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阶段是形成良好习惯,打下扎实知识基础和思维意识的重要阶段。因此,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和习惯特征,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状况,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实现教学机制和育人体系的根本性优化。

3.1 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全面提升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研学旅行这一全新的教学形式逐渐被师生所广泛认可、接受,尤其是研学旅行课程所使用的教学素材、文化内涵和实践思维,更是成为当前学生学习文化、提升个人素养的价值载体。因此,立足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价值,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诉求,从而实现该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

此外,良好的思想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指引,既是目前培养学生成为“全面”人才的关键要求,更是当前学生培养活动的重要任务。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想要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一定要突破“静止状态”,通过积极向社会生活延伸与发展,进而实现当前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因此,通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意识,通过为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空间,践行有效教学思维,进而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通过将该课程与学生培养的全环节、全过程相融合,从而实现课程应用的最佳效果。

3.2 打通研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研学课程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热点,作为一种实践体验活动,该课程使学生在直接获得生活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生活实践技能,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必要的科学探究思维和综合分析意识,更能帮助学生以辩证思维的方式来看待相关问题。将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完全融入到学生教育与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通过实施研学旅游课程,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活动的根本性创新。将课堂向学生课下生活延伸,让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真正形成了创新意识和正确的实践认知,由于研学旅行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发挥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优势,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课程”的平台优势,将推进教学模式实现全面创新。

3.3 打通课程教学与考评机制,聚焦学生动态成长

目前研学旅游课程正在全面开展,坚持以生活教育、休闲教育和自然心态等多种理论为基础,通过及时转变教学方式,组建多种力量的“教学联盟”,设置开发相关教学课程平台,并且坚持适应自然生态、循序推进的原则,从而更好发挥该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积极意义。同时,在使用该课程时,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验意识,通过提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趣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发挥该课程资源的应用价值,则需要创新教学考核方式,通过采取过程考评和柔性考评等多种考核方法,让学生深度参与研学旅游教学,真正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因此,需要学生充分认识到参与研学旅行课程价值,使学生养成了解社会、发现社会的意识,让研究思考、参与社会实践成为学生个人成长的内在习惯。

3.4 打通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研学旅行课程中,通过对学生教育和培养活动进行系统化改造,使其从传统、单一的知识教育向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综合机制全面升级,通过丰富实践因素,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养成。研学旅行是由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学校制定相关方案,并联合组织实施的集体性教学活动。在当前研学旅行教学过程中,鼓励各学校利用本地区教学资源,尽可能走出学校和课堂,通过实施集中旅行、食宿等方式来实施校外教学。就目前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现状看,该课程以新课程教学的相关标准为研究,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教学,该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性提升。

4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立足教学实际,增设研学旅行课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知识教育与课外实践的有效融合,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以实践性思维的诠释和表达。研学旅行课程的开设,实际上,也是文化与旅游全面融合的生动表现,这与目前时代和社会环境高度匹配。开展研修旅行课程教育,注重凸显学生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是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和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建英.顺势借力,推进研学旅行常态化课程——以“越走悦灵”行走课程为例谈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小学教学参考,2018,(24):90-91.

[2]郑逸凡;陈静杰;伍世代;林明水.家长视角下的中学生研学旅行障碍因素及对策——读《研学旅行理论与实践》[J].学术评论,2019,(01):66-71.

[3]向颢;李九彬;王勇.教育治理视角下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实施系统探究——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为例[J].地理教育,2019,(01):57-59.

[4]杨青青;刘海金;滕菲;靳飞;索利刚.中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18,(23):35-36.

[5]丁媛媛;丁国强;董雅晴.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研学旅行案例研究——以“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6):71-72.

作者简介: 成 浩(197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收稿日期: 2019年5月24日。

标签:;  ;  ;  ;  ;  ;  

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和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