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纳西东巴语言景观的影响_纳西论文

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纳西论文,景观论文,语言论文,旅游论文,东巴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发生、保存、交流、传递的媒体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储藏仓库[1],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重要部分。目的地发展中,语言与旅游密不可分,例如旅游被视为地方语言的重要复兴手段[2],地方语言也被当做一种可利用和可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3]。独特的语言景观能够为初到的游客提供真实感、新鲜感和创造旅行记忆[4],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相关研究指出书法景观是地方景观感知的重要元素[5],促进了城镇文化象征空间与地方感的形成[6],在景区中对旅游意象构建有重要积极作用[7],但是这些相关研究只是关注到语言景观对旅游和游客的作用[8-10],较少关注旅游对语言景观的影响。基于现有的这种研究缺失,本文从旅游影响角度,研究作为语言景观的东巴文在旅游中的发展与变化。

      旅游对地方语言的利用主要有4种表现形式,歌曲、民俗故事的语言类艺术,导游解说中打趣的方言,以书法为例的文字艺术展现和以甲骨文、东巴文为代表的文化代码[3]。后两者为书面语言,也称为语言景观。东巴文是纳西族的书面语言,是国际上唯一的活象形文字,属于濒危语言文字。因为旅游发展,东巴文得到广泛使用,形成一道独特的语言景观。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保护与发展,甚至复兴的方式[11-12],对语言有重要作用,为东巴文带来新的机遇,但旅游是否使真正的东巴文复兴则受质疑[13-14]。

      语言景观以地理景观学为基础,兼具宏观与微观、客观与主观、表层与深层的研究视角;它也是东巴文在旅游发展中使用的主要方式,是旅游对东巴文影响研究的重要突破点。本文分别从表层客观与深层主观上讨论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功能状况,探索旅游对东巴文的复兴作用。

      1 文献综述

      1.1 语言景观的概念

      语言是分析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指数[15-16],但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主要关注口头语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比利时(Belgium)和加拿大魁北克(Quebec)地区的语言规划者才意识到公共空间中语言标识的重要性[17];90年代末,学者随之提出“语言景观”的概念[17],之后书面语言研究才逐渐兴起,成为社会文化研究中的新兴领域。

      每个空间的语言景观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能够定义地方空间的边界[10]。语言景观是特定区域中可视性的、物质性的语言[18],即公共空间的书面语言,“公共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业招牌,与政府建筑的公共标识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特定领土、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7]。语言景观分为政府标识和私人标识,前者指政府或相关组织设置的官方标识,后者是由企业、私人组织或个人制定的非官方标识[17]。有形性是语言景观与口头语言最直观的区别,此外,语言景观在一段时间内以静态呈现,具有稳定性,容易跟踪,这为研究带来便利。但是语言景观不提供生产者与阅读者面对面的交流,也不提供反馈信息[19],从而容易产生不同理解,甚至误解,所以语言景观的生产绝对不是随意的,而是考虑生产者、政府、居民、阅读者等多方面情况后做出的决定。这种慎重形成的语言景观正好构成社会文化的真实体现,因而从语言景观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会有新的发现。

      1.2 语言景观的功能

      语言景观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17]。信息功能指语言标识所含字面的信息内容,传递生产者的意图和思想,起着交流的作用,体现语言景观直接的实用功能。相对而言,象征功能比较隐蔽,指语言景观能够间接揭示语言相对应的语言族群的社会身份、文化地位[17]。同时,作为多语言情境中不同语言的呈现方式,语言景观也反映社会语言的相对地位和权力,但一部分学者将此归为信息功能[17,20],另一部分学者又归为象征功能[21-22]。本文认为,一般而言强势语族控制着整个语言景观,其语言在语言景观中会占主导地位,这样的语言景观反过来向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其语言是有价值、有地位的,从而令使用和保护受到鼓励,影响人们的语言感知和态度,最终强化强势语言族群的身份、文化地位的认同。因此,本文赞成后一种观点。

      以往研究往往认为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象征功能是信息功能的补充[17],只有在多语言情境中,象征功能的重要性才会凸显出来。但是两者的这种关系在一些语言情境下会发生变化,濒危语言缺乏交流功能,却保留着突出的象征功能[23]仍可能会被政府或经营者使用。此外,语言景观之所以成为研究多语言社会的有效方法[24],就是因为象征功能在研究全球化、民族认同和民族语言复兴等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25]。例如,研究中发现少数民族语言被赋予刻板的民族印象,常与原始、落后相联系,相反,英语成为现代化、全球化的象征[26-27],对当地人而言使用英语会使产品显得更有声望和更现代[20,28],英语已经被许多非英语国家接受,成为无国界语言,在全球语言景观中的比例越来越高[29-30],而本地语言的比例越来越低,甚至受到威胁,产生身份认同、文化地位与权力等问题[31]。

      语言景观是语言活力的重要指标。语言活力指语言在使用中所具有的作用,有主客观之分。主观指语言族群对本族语的感知程度,客观指语言的实际状况,比如使用人口规模、制度、经济等[32]。研究发现,商业标识、广告、街名等语言景观影响人们的语言感知[17]。换句话说,语言景观影响人们对语言的地位与价值的感知,即象征功能影响主观语言活力[17]。而信息功能决定语言的实用价值,实用价值越高,使用此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人就越多,所以信息功能影响语言的使用范围与程度,即客观语言活力。

      1.3 旅游对语言景观的影响

      旅游是一种全球化的商业活动,旅游地的语言景观正承受着快速商业化所带来的影响。但是在旅游语言影响研究中相关研究较少,且多局限于口头语言,研究发现旅游影响下地方语言逐渐被淡化[15],使用减少[33],稳定性减弱[34],同时当地人却努力去学习和使用旅游者的语言,例如英语[35-36]。在旅游语言景观研究中也发现,在爱尔兰,旅游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中语言景观出现多国语言,其中英语占很高比例,本地爱尔兰语标识则几乎没有[4],类似结论也在其他研究中出现[20];张捷等的研究也指出,现代化与全球化、文化认同、城市更新、商业驱动是影响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现代化与全球化是本底因素[6],因此,旅游是现代化与全球化中的商业活动,必然影响语言景观。但是旅游引起语言景观本身发生怎样变化,还没有相关的具体研究。

      作为语言活力的指标,语言景观具有两种功能——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本文将此作为分析框架,研究东巴文景观在旅游作用下的具体变化,以揭示东巴文的活力状况。语言景观分为政府标识和私人标识,政府与旅游业经营者分别是它们的生产者。政策对政府标识和私人标识均会产生巨大影响[37-38],但是个人也有一定的空间根据意愿自由设计私人标识[21],因而私人标识会多样化一些。本研究首先对两种语言景观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重点对政府和旅游业经营者的访谈资料进行解析,梳理他们对东巴文语言景观的生产决策过程,以及对信息和象征功能的作用;最后,因为居民和游客也是语言景观重要的阅读者,文中将分析他们对东巴文景观的感知与态度,从而为评价东巴文活力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2 研究设计

      2.1 案例介绍

      丽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由大研古城、白沙居民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构成。纳西文化是丽江重要的旅游形象名片,其中,东巴文被称之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具有科学、历史、美学和艺术价值。2003年,东巴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虽然东巴文是纳西语的书写文字,但是自古以来东巴文主要用于宗教经文书写,仅由少数东巴(智者)掌握,并不用作日常生活的信息沟通。

      清代汉文化大量进入丽江地区后,东巴教在纳西民族的地位逐渐降低。20世纪50年代后的30年中,东巴教被当做封建、迷信的内容,被全面禁止,东巴文化在纳西族繁华城镇及城郊中消失,仅存于一些边远山寨;80年代以后,东巴文化如何与现代结合等问题受到关注;到90年代丽江旅游开发后,东巴文化作为可利用的重要资源被重新审视和运用[13]。

      东巴文具有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39],且易于开发利用,适应游客需求[13],但东巴文是一种濒危的特殊语言,旅游既可能带来机遇,也可能带来威胁。旅游对其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关注,需要深入探讨。

      2.2 资料收集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是旅游与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形态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此项目从2012年开始。在此期间,研究人员多次到丽江等地调研,研究旅游对民族城镇、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语言景观的调研主要集中在2013年1月23—31日,共9天,其中,束河7天,白沙和大研各1天。

      大研、束河、白沙的旅游发展分别处于后期、中期和初期,通过比较可以在时间序列上较好地掌握旅游对语言景观的不同影响。以店名招牌为例,大研呈现高度一致性,均采用木制,中、英、东巴文3种语言形式,调研获知,这种一致性是因为古城政府的统一要求导致的;白沙仅有两三家使用东巴文,且一半以上商铺没有任何招牌;束河呈现多样性,语言和招牌的材质丰富多样。据此将束河作为最佳调研地点,能够提供关于旅游对东巴文影响最充分的资料,大研和白沙则作为辅助调研点。

      束河古镇以青龙河为界可分为东岸和西岸(图1),东岸是游客集聚区,各类旅游设施齐全,以商品零售、餐饮、信息服务为主,西岸仁里村、松云村一带的房屋是纳西古建筑,是遗产核心区,旅游发展以住宿为主。

      调研采用影像记录、访谈、观察3种方法。影像共收集约700张相片,以记录与统计东巴文语言景观及其使用的范围。访谈67人,包括57位旅游业经营者(S1~S23;H1~H30;R1~R4)、两位政府工作人员(O1、O2)、5位游客(Y1~Y5)和两位居民(L1、L2),被访经营者中有8位是丽江纳西族人;另外,观察4个游客群体(每个群体2~4人)在东巴文墙的反应和行为。由于政府与旅游业经营者是主要影响者,因此是重点访谈对象,其中,26位旅游业经营者是深入访谈,此外还从相关部门收集二手文献资料。影像记录将反映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客观特征,访谈将反映政府与旅游业经营者怎样形成东巴文语言景观和居民、游客对东巴文语言景观的感知,均体现主观层面的态度。

      

      资料来源:车震宇调研组调研。

      图1 束河古镇及周边区域用地形态变化示意图

      3 研究结果

      3.1 束河语言景观客观特征

      语言选择(选用何种语言)一直是语言景观研究的共同点,本文也不例外。政府标识以同时使用中、英、东巴3种语言为统一格式,但在形式上各有差异。街道指示牌、公共卫生间、停车场等重要公共设施标识一般从上至下以中、英、东巴的顺序排列,中文占主要位置(图2),突出了信息传递功能;景点警示牌、工作制服、公交车等一般公共标识则从上至下以东巴、中、英的顺序排列(图3),东巴文凸显,强调其装饰作用。可以看出,旅游中政府积极推动东巴文在空间中的呈现,极力营造东巴文语言景观的氛围。

      私人标识与政府标识明显不同,语言组合形式不一,标识形式多样。调研中运用数码相机记录了束河古镇道路两边560家的店名招牌,其中,东岸345家,西岸215家。表1表示招牌中语言组合形式的比例,表2表示中、英、东巴3种语言使用比例。中文是通用语言,在语言景观中占据主导地位,所有招牌都含有醒目的中文。招牌的语言组合形式上,东岸与西岸有显著差别。东岸中、东巴、英3种语言组合的招牌最多,其次是中、东巴组合,然后是只使用中文的招牌,最后是中、英两语言组合;在西岸只有中文的招牌最多,中、东巴组合和中、英组合的招牌数量相当,中、东巴、英3种语言组合比例非常低。由此可以看出,东岸语言组合形式更加丰富,更加偏好多语言组合形式。与之相呼应的是,表2直观表明东巴文和英文在东岸的使用程度更高,在招牌语言景观中东巴文的比例约占60%,英语约占50%;西岸使用东巴文、英文较少,使用比例均约30%。

      由上看出,私人标识比政府标识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制作也更具有灵活性,更加体现商业的影响因素。束河的语言景观反映出中文是通用语言,从而成为核心的语言景观;东巴文和英文大量使用,也说明两者在旅游中的重要性,但它们在地域分布和使用中具有差异性,暗示着旅游的不同影响,这一点将在后文进行分析。

      

      图片来源:笔者实地拍摄。

      图2 政府标识(提示牌)

      

      图片来源:笔者实地拍摄。

      图3 私人标识(提示牌)

      3.2 生产者对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3.2.1 政府层面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纳西语言使用一直受到法律支持,在丽江成功申遗后,政府也加强了对纳西语言的保护。2003年,丽江古城教育局要求在地方学校进行纳西语和传统东巴文化的教学;2006年,云南省政府和丽江人民政府实行《云南纳西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其中,第3条明确阐明东巴文是纳西东巴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40]。可以看出,东巴文保护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议题。

      在东巴文保护计划中语言景观成为一项重要措施,在古城内政府大力推行东巴文景观。“(大研)古城的话,我们2009年就开始要求搞,商家使用的招牌上必须要有东巴文、中文、英文3种语言,以中文为主,因为是中国的,不可能搞个英文为主,中文在中间,然后要求东巴文也要,正常情况下放在门头上”(O1)。现在大研所有的语言景观完全按照政策制定:中、英、东巴3种同时使用。这一政策对其他古镇也起到示范作用。在束河和白沙,政府标识与大研古城的一致,但私人标识管理则有差异。2012年6月束河古镇管理所成立,2013年1月提出《束河古镇商业招牌即广告牌技术支持》规则,这与大研店名招牌管理办法一样;而白沙还没有统一管理。

      大研旅游起步最早,发展成熟,语言景观政策最先在大研古城实施,2009年开展,政策效果已经完全形成,店名标识使用一样的语言格式;束河旅游发展相对较晚,标识政策从2012年开展,效果还没有体现出来;白沙旅游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对东巴文标识的推行与旅游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旅游发展越早越成熟,东巴文景观就越被重视。可以预见,随着旅游发展与政策推广,未来束河、白沙,甚至更大区域内将形成与大研相似的语言景观,东巴文景观会越来越多。不过目前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东巴文语言景观仅限于旅游标识使用,政府工作人员不认识东巴文,政府文件也没有使用东巴文(O2,古管局)。

      3.2.2 旅游业经营者层面

      (1)东巴文景观制定受旅游影响

      

      

      旅游业经营者是私人东巴文景观的主要生产者。经营者店名招牌中的东巴文景观最为常见,东巴文一般位于招牌顶端,颜色较亮,但字体较小。招牌中东巴文景观依据旅游人流分布,集中在四方听音、鼎业街和青龙街,这3条都是束河主要的旅游街道,其他如九鼎路、中和路是景区边缘地带,游客较少,东巴文景观也较少。分别以四方听音和中和路为例,四方听音四周的19家商铺中14家使用东巴文,而中和路60家商铺中只有8家使用。另外,随着旅游发展,不仅使用东巴文景观的旅游业经营者越来越多,他们的使用意愿也越来越强。S18先后于2006年、2012年开了两家旅游纪念品店,第一家招牌没有东巴文,经营者表示“我那时候刚来,不知道情况(大家使用东巴文),东巴文的使用也是这几年的事情”,第二家招牌就制作了东巴文。R1、R4等表示同样的感受。S10是东巴文雕刻商店老板,“以前是没有东巴文木雕的,随着旅游发展出现简单的东巴文雕刻,到现在东巴文雕刻的工艺越来越复杂和精美,这都是游客的需要变化了”。可以看出,旅游业经营者的东巴文景观与旅游关系密切,游客越集中的地方,东巴文景观越多。换而言之,旅游带来了东巴文景观使用的需求。

      (2)旅游业经营者对东巴文景观缺乏认同

      令人遗憾的是,生产东巴文景观时,经营者没有加深文化认同。被访经营者均表示自己不认识东巴文,即使自己使用的东巴文也不了解。S7是纳西族,商铺贴有东巴文对联,他表示“不知道(对联)意思,更不知道怎么念,是请东巴写的”,而实际上对联中有汉语注释。这充分说明经营者使用时没有关注东巴文的具体内容,只是形式上的使用。此外,这一点也体现在东巴文景观生产过程中:根据经验积累,广告公司建立满足平时所需的东巴文字库,生产时对号入座地“翻译”(S4,S10)。这个生产过程中广告公司充当着私人标识的“专家”角色,但由于缺少指导、培训和监管,这些“专家”角色并不可靠,翻译生硬,没有使用语境,东巴文使用也极不规范。2012年年底,丽江市古城区多个部门联合组成调研组,在对丽江古城及周边门店标牌使用纳西东巴文字的现场抽样调查中发现,700块纳西东巴文字广告招牌中,经专家鉴定,正确的只有35块,正确率仅为5.0%;值得商榷的有17块,占2.4%;错误的有648块,占92.6%[41]。

      这种不规范的盲目使用中旅游业经营者不仅对东巴文景观缺乏认同,而且事实上他们的文化身份与东巴文化严重脱节。束河古镇有近1 200家商铺,但只有不足30家是本地纳西族经营(O2,古管局),显然,东巴文的真正传承者在当地商业中处于很弱的地位。另外,在东巴文使用意愿上,纳西族经营者的使用意愿并不强烈,8家纳西族人的商铺中只有2家自主使用(S7,S10),没有使用的纳西经营者表示自己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没有必要使用东巴文(S4,R2,H6,H20,H21)。相反,非纳西族经营者使用意愿较强烈,例如四川人(R1,R3,R4等)的商铺招牌均使用了东巴文景观,广西人S21、福建人H1以东巴文景观作为特色,分别使用在旅游产品、客栈装饰中。这些外来经营者主要是出于商业利益驱动而使用东巴文,把它当做吸引游客的特色。

      随着旅游发展,东巴文景观生产中经营者的身份越来越偏离东巴文的原生主体,缺乏对东巴文的认识与认同,而且包括纳西族在内的使用者对东巴文的肤浅、盲目使用现象不在意。东巴文景观使用重形式不重内容,缺失规范性,从而减弱它的信息功能,加剧不可识别性与不可交流性。

      (3)旅游业经营者强调东巴文景观的象征作用

      在上述东巴文景观的不规范性加剧,信息功能减弱的同时,它的象征功能越发突出。

      招牌中,东巴文和英文的使用群体有显著差异。连锁店(如麦当劳、牛肉专卖店等)、高端餐饮与住宿一定有英文,但不一定有东巴文,大多有东巴文的连锁店是因为经营更早的大研分店受东巴文政策影响后的连带效应(图4);小型商铺,例如小纪念品店、特产店、纳西餐馆等,东巴文使用相对较多,英文使用较少(图5)。这正是前面提到的英语象征全球化、现代化,民族语言象征传统、地方的反映,像东巴文一类的民族语言往往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也是弱势的一方。

      

      图片来源:笔者实地拍摄。

      图4 连锁商家招牌

      

      图片来源:笔者实地拍摄。

      图5 散小型商铺招牌

      另外,在行业使用上东巴文与英文景观也有微妙差异。零售类商铺和餐饮招牌中东巴文使用较多,但客栈中英文使用较多,东巴文非常少。客栈提供的是无形的售后体验产品,让游客第一眼产生认可是客栈名字的首要作用,所以简单、快速传递游客能够理解的信息是经营者首先考虑的,具有信息功能的中文和英文能够实现这种作用,东巴文则无能为力,没有必要在店名中使用东巴文(H6,H7,H10,H13,H17,H19,H20,H23,H28,H29)。但是许多不在店名中使用东巴文的客栈,在装饰上却大量使用,例如墙面上绘制大片东巴文(H1,H3)。可以看出,客栈经营者将中文与英文定位为信息传递,而把东巴文景观作为装饰性符号。

      综上,旅游业经营者对东巴文的定位不是信息功能,而是作为传统、地方特色的象征符号,形式性地用在装饰中。

      3.3 阅读者对东巴文语言景观的感知

      3.3.1 游客感知

      游客中一般是通过网络、朋友或导游知道东巴文,但具体了解少,甚至没有东巴文的意象(Y1,Y2和Y3)。景区内,旅游者关注到的东巴文景观主要是墙上和旅游商品中的,以东巴文墙为背景拍照,购买东巴文商品作为纪念品。他们以此获得新奇体验而感到满足,至于这些东巴文景观是否真实,并不在意。东巴文商品中手链、项链、披巾等最多,最受游客欢迎,却基本是机器批量生产的外地商品。

      游客对其他的东巴文景观,如店名、交通标识的关注度低。此外,也有少量精英游客怀疑东巴文的使用意义,Y1认为经营者是“吸引眼球,做装饰用,并没有实际的解释功能,问了店主,也不认识,并且墙面上或者招牌上的东巴文字都是五颜六色的,这也说明它们就是为了吸引游客眼球”,Y3、Y4、Y5也表达同样看法。

      游客的感知中东巴文景观没有信息功能,东巴文景观作为审美欣赏和纪念符号的象征。这与书法景观研究结论一致,游客在文化景观感知中比较注重环境的审美体验[9,42]。东巴文景观也因此增强了旅游地吸引力。但是这样的体验过程中游客只是单方面的凝视,没有互动与交流,大大降低了他们对东巴文的文化认识(Y2,Y4)。

      3.3.2 居民感知

      大多纳西居民认可旅游对东巴文的正面影响(S7,S10,H6,Y5,O2),因为普遍使用东巴文景观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不过受汉文化长期影响,纳西居民已经习惯使用汉字,所以尽管知道东巴文是自己的民族文化,但不会使用它,“东巴文是我们的文化,不过几乎没有居民认识”(S7,S10,H6),“我们这里的对联一直是汉字写的,东巴文字对联是在旅游开发后才有的,但我们已经习惯汉字对联,过年还是用汉字对联”(L2,纳西族,70岁)。

      在居民看来,东巴文重要是因为它在旅游中带来经济效益,这与肖潇等的研究结论一致[43],因为东巴文景观象征特色,能够吸引游客,才让纳西居民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一旦脱离旅游环境,居民认为东巴文的重要性骤减,而且他们也没有参与旅游之外的与东巴文相关的保护与传承行动。

      4 结论与讨论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众多的旅游与文化的研究中,旅游与语言的研究相对较少,旅游是否会影响以及怎么影响语言景观的问题还没受到关注。本文在借鉴和梳理了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景观学者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基础上,从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两个维度分析了旅游对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在旅游中东巴文景观广泛使用,但仅象征功能突出,信息功能匮乏,从而并没有使东巴文得到真正复兴。从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入手展开的旅游对语言影响的实证研究,是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与此同时,本文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视觉性、濒危语言开展的分析,在社会语言学和景观语言学领域也是一次新尝试。

      研究中发现,东巴文语言景观形成来自政府、旅游业经营者推动,分别通过政策与营造商业氛围起作用,但这两种因素均与旅游直接相关,因为在旅游中东巴文景观的重要性才树立起来。深入分析来自政府、旅游业经营者、游客与居民的主观态度后发现,东巴文景观的作用在于它承载地方特色、传统等相关的象征意义,吸引游客,有利于旅游发展。而对于它的信息功能,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阅读者都不在意,不认识东巴文,也不关注东巴文的文化内涵;生产者注重潜在经济获益,游客注重形式审美,政府和居民虽然对东巴文有认同,但是也更多地看到其在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价值和可能的经济价值。因此,东巴文抽象为一种只有商业价值的象征符号,匮乏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是语言活力的基本条件,从东巴文和英文语言景观在旅游目的地的不同作用,可以进一步看清旅游对东巴文的影响。英文景观不仅象征现代与全球化,也具有突出的信息传递功能,因此,旅游让英语获得更多使用者,主观和客观活力都得到提高;而东巴文景观只是基于形式特色的符号象征,主要承担民族风情符号的作用,使用者与阅读者都不能识别,也不关心准确性,旅游没有让东巴文获得真正的传承者。语言的信息功能重要性在于能够约束语言规范性,否则信息无法正确传递。而旅游开发中东巴文景观缺少这种约束,没有统一的规范准则,可以被随意使用或篡改,这种极为盲目与不规范使用将会影响东巴文字的准确性、纯洁性,久而久之阻碍东巴文识别,造成东巴文传承裂痕,甚至是断层[44]。

      东巴文有其特殊性,东巴文原本附属于东巴宗教,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身缺乏支撑信息功能的群众基础,即使旅游树立东巴文的重要性,也很难让人们使用东巴文去沟通、交流。因此,仅仅依靠旅游复兴东巴文是不可能的。东巴文的真正复兴还是需要从东巴文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去寻找启示。古代的东巴文属于纳西内部的特定群体——东巴,他们代表了纳西族的文化精英,用东巴文进行思想交流,代代相传,赋予了东巴文生命力。在此过程中,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是平衡的,所以很小的群体也能保证东巴文代代相传。这就启示我们,现代的东巴文作为文化遗产,要变活,就要维护这样的平衡。在旅游开发中商业因素很难恢复与维持东巴文景观的信息功能、象征功能的平衡,旅游仅仅起到了东巴文符号的传播作用,真正复兴可能还是应大力扶持东巴文的传承人,培养文化精英,使他们维持一定数量,让东巴文能够保持真正的活力,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标签:;  ;  ;  ;  

旅游对纳西东巴语言景观的影响_纳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