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一代--论21世纪青年人才工程_世界政治论文

跨世纪的一代--论21世纪青年人才工程_世界政治论文

跨世纪的一代——试论21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跨世纪论文,青年论文,世纪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邓小平

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一代的培养,自90年代起,已经开始了“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组织与实施。根据党中央的精神,共青团中央和国家人事部在1993年分别制定出计划。团中央《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实施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00年,培养1000万青年岗位能手和1000万青年致富能手,培养50万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和新增加50万青年星火带头人,帮助100万青年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扶持10 万跨世纪优秀大学生和优秀青年企业家,扶持10万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简称两个1000万,两个100万和两个10万。国家人事部专家司的“百千万人才工程”, 以培养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主线。其总体概念是:在本世纪末,培养100名45岁以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科学界享有盛誉的专家; 培养1000至2000名国内领先、保持学科优势和学术带头人;培养数万名35岁至45岁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西方有的专家分析,当前亚洲地区经济高增长的原因来自高投入,因而宣称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是“纸老虎”,而不是“真老虎”。这种说法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重投入为重效益。只管投入的经济缺乏后劲,是不能持久的。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努力开发青年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青年人才,以形成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就显得十分迫切。

跨世纪青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特点?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应出于主观臆想,而应来自对客观世界进行的科学分析和理性判断。当今世界现代化表现形态有三个主要标志:一是工业革命,二是市场经济,三是科学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世界现代化这个大环境、大背景向跨世纪青年提出了素质要求的标准。

一是具有崇高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从古至今,这一崇高精神在民族优秀人物身上是一脉相承的。做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参与者和实践者的一代青年,报效祖国是他们人生的最大主题,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在完成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是他们伟大力量的源泉和团结凝聚的基础。青年一代应该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代先贤身上及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身上,继承并发扬这一民族优秀品格。

由于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悲惨历史,也由于我们国家至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青年一代普遍有着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长期以来,这种忧患意识曾是中国青年爱祖国、爱人民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他们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立志振兴中华的根基所在。在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已经确立的今天,这种忧患意识将会成为投身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量。

自觉发展人生价值是青年的特点,也是现代人追求的生活法则。对现代青年来说,“克己复礼”的说教已经陈腐不堪,“驯服工具”也已不合时宜,他们追求的是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乘着驶向现代化的祖国航船实现人生的辉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4 —199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西方式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对青年的渗透正在弱化,而社会主导性价值取向在青年价值观变动的多元化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现代青年的共识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投入改革开放,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让祖国早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二是掌握世界先进科技。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给生活在这一进程中的青年一代的社会化形成与完善过程带来了全新的影响。与未来发展联系最紧密、最久远的青年一代,在如今经济与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现实生活中,除了正视这一现实,并介入其中成为经济和科技领域中的主动者,已别无选择。现实的中国青年,他们已不必象他们的前辈一样投身于天翻地覆的社会震荡。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个人成功及对社会的贡献,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在既定的社会框架里做出具有独创性的成就。青年一代的目光已经理所当然地注视在经济与科技上。

现代青年的教育意识与成才欲明显增强。调查表明,无论是城市青年还是农村青年,都把“读书学习”摆在首位。很多青年已不满足于大学学业,读研、读博已成风气,出国留学掀起第三次浪潮。据说,现在世界上每年有40万人参加“托福”考试,其中有一半是中国人(包括港、澳、台地区)。据有关数字显示,自1978年以来,我国留学生人数与年俱增,至1987年已超过50000人,到1994年已超过100000人。

青年学习科学文化与国内现实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内需求的热门,也就是他们学习的热门,电子、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新技术,都在他们探求之列。同时,管理类学科及法律文化等,也受到了重视。青年们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我国的各个领域,已经产生并继续产生着重大影响。

三是富于远大政治理想。

根据经济学家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社会变化规律的分析,人均产值在500美元至1000美元期间是社会经济无序状态的多发期, 而一般情况下人均产值超过了1000美元,社会秩序将逐步走向稳定。世纪末的数年里,我国正处于从500美元向1000美元的过渡期, 也是进一步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

因袭了长期在我国盛行的经济问题政治解决,乃至一切问题都政治解决的模式,中国青年曾经十分热衷于政治参与,1989年的那场政治风波便是一例。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逐步解决,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向往与盲目崇拜倾向的逐渐转变,青年政治参与的“躁动”心态明显减弱,社会参与和经济参与日趋活跃,并且,对政治问题的评价取向趋向“非意识形态化”和“务实化”。这一变化,除却功利因素和物质利益因素的影响以外,也表明青年已经一步步走向政治成熟。他们克服了对改革开放的“完善主义”心态与思维方式,对国内情况的分析和问题的看法更注重实际,也更接近实际了。

高度的政治民主化和以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青年政治理想的着重点也正在这里。党的十五大已经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做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日程,青年们的愿望与党的工作取得了一致。近年的情况表明,青年对社会的认同感明显增强,社会对青年的认可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种社会与青年之间更加和谐关系的发展,使得社会重大变革和举措首先得到了青年群众的支持,社会也为青年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位置和机会。

四是关注了解整个世界。

现代社会的演进与发展呈现出同一性的特点,即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国际大环境中,从世界大环境中汲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将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贡献给世界。尽管世界上仍然存在冲突与对抗,国际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复杂,但同一性的特点是谁都不能忽视的。谁采取自外于世界的态度闭关自守,谁就等于放弃了自身发展,宣告了自身停滞与消亡。

在我们国家已经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青年一代尤有必要积极自觉地置身于世界大环境,现代青年应该具备国际意识。历史上,中国青年走出国门看世界的留学潮发生过两次,一次在清末民初,一次在本世纪初叶。他们从国外带来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文化,对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推进中国社会的演进起到了重要作用。规模更大的第三次留学潮自1987年始,至今方兴未艾,这次留学潮已经并正在对促进我国现代化意识的觉醒以及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起到更为重大的作用。

有了对世界的了解,才会有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近年来,我国青年对西方和对祖国的认识逐渐趋于客观和真实。走出国门才看清了世界,到了国外才看清了中国:这是很多青年的真切体会。青年们否定了那则由于对外界的无知而编造出的“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神话,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强意识为标志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更大激发与强化,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而且,在看到西方科学技术先进的一面的同时,他们也看到了西方世界负面的东西,对西方的社会黑暗和霸权主义产生了厌恶情绪和抗拒心理。最近的一则调查表明:在回答你最热爱的国家时,大多城市青年选择中国,排名第一;在青年最崇拜的政治领袖人物排名上,敢于反抗西方霸权的人物名列前茅。

五是继承艰苦奋斗精神。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将一步步提高。

但是,青年一代必须继承艰苦奋斗精神,必须明白只有经过顽强努力才能完成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在国际力量总对比中,“西强我弱”的不利状况在很长一段时间或相当长时间恐怕还不会有重大变化,就是到下个世纪中叶,实现了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仍处在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世界上还是几十名以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恐怕也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尽管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在增长,但政治领域的斗争、意识形态的斗争仍然很重要;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虽然不错,但许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政策不会改变,它们将长期利用各种借口对我们施压,对我们制造麻烦,甚至于遏制我们的发展。

从我们国内现实情况看,也还存有不少不利因素。比如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末流地位;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主要还是用手工方式生产;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很远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同广大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状况同时存在。总之,在我国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

在21世纪曙光初见的时候,我们终于迎来了民族振兴的宝贵时机,党的十五大做出了在新世纪里赢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的鼓舞人心的决定。未来属于青年,新世纪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青年。跨世纪的青年一代面临着光荣的使命与严峻的挑战。

标签:;  ;  

跨世纪的一代--论21世纪青年人才工程_世界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