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中的主观评论批评_电视新闻论文

电视新闻中的主观评论批评_电视新闻论文

电视新闻中主观性解说词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观性论文,解说词论文,电视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电视新闻中,解说词承担着解释、说明、补充图像并开拓图像深度和广度的重要使命。解说词的编撰和播报中语调的运用都能体现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意志。因此,解说词写作和播报的过程即是新闻工作人员主观传播的过程。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效地控制个体的主观性,从而达到解说词的“相对客观性”。

近年来,新闻报道的方式和倾向出现了“多样化”。多样化趋势适应了市场需要,然而也为电视新闻报道带来了消极作用:解说词主观性语言的泛滥使用就是最直接的后果。那么导致电视新闻解说词主观性日益严重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又应如何有效加以控制,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电视新闻解说词主观性倾向

当前,全球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我国电视新闻受其影响也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报道方式和叙事方式。尽管新闻的具体报道形式多样,但大都采用戏剧性结构,有情节、有铺垫、有高潮,来展现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从而赢得受众的青睐。这种戏剧性的结构注入了新闻从业人员更多的主观意识。

目前,在国内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地方电视台解说词主观性的问题已经暴露无遗,甚至我国权威的新闻机构中央电视台也不能幸免于这种问题的困扰。

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与澳大利亚1/8决赛时黄健翔的解说

2006德国世界杯1/8比赛的较量,意大利球队在最后时刻凭借一粒有争议的点球将澳大利亚队击败。当澳大利亚球门被这粒点球攻破时,足球解说员黄健翔失去了冷静,接下来的几分钟,黄健翔的解说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事后,黄健翔的解说在国内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同时也引起了国际媒体的普遍关注。以下是美联社的部分报道内容:这位平素表现沉稳的中国解说员发出了类似南美解说员的呼嚎。他在把赞美之词慷慨奉送给意大利的同时,也并不掩饰自己对澳大利亚的鄙视,这位迷恋意大利的解说员脱口而出“让他们滚蛋吧”。英国BBC的报道中有这样的内容:他做出了类似于“我讨厌澳大利亚”这样的评论,他的呼嚎持续了几分钟时间。与此同时,这场演说也引起了中国外交上的麻烦:30多位澳大利亚球迷包围了澳大利亚驻北京使馆,他们要求本国大使前往中国外交部进行交涉。参赞布兰登·鲁斯承诺稍后向中国外交部提出严正交涉,抗议的球迷才离开了使馆。①

就这个事例而言,新闻解说未能控制好情绪,将个人的爱憎好恶带进了新闻之中,这不仅违背了公平、公正报道原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我国电视新闻解说词主观性的根源及危害

(一)电视新闻解说词主观性的缘由

解说词主观性倾向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新闻娱乐化呈现出以下特点: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②

由于媒介受到收视率利益的驱动,因而电视新闻中软硬新闻的比例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作为新闻信息的“把关人”,媒介开始降低硬新闻在电视新闻中的分量,提升软新闻特别是娱乐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比重,并有意识的从中挑选适合受众口味的信息,“新闻娱乐化”应运而生。

对电视新闻报道内容的娱乐化筛选可以说是新闻工作者完成了解说词主观性的第一步,接下来便是对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包装。为了新闻内容先匹配并制造出新、奇、趣的效果,记者通过细节重组、口语式词汇和叙事结构的安排以及播报语调的运用,将个人的对事件的理解充分展现并追求达到娱乐化效果,至此便完成了解说词主观性的第二步,即对硬新闻进行软化,对软新闻进行娱乐化。在整个过程中,客观的报道语言很大程度上被主观的解说所代替。

2.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是采用故事化手法对新闻事实进行艺术化加工式的报道。

故事化的报道方式对解说词主观性问题的造成极大消极影响。传统的新闻报道多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这种角度为新闻的客观报道奠定了基础。相反的,为了避免单调的叙事方式,向受众展示更为精彩的故事,主观型视角的报道形式被媒体广泛采用,即采访者在文本中出现,参与并导演采访活动,以参与者的身份影响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在这里,记者不再代表全景式的客观世界本身,而是身处其中直接以个人化的角度参与、了解、体验和反映生活。这样,记者的视角不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③其次,为了增加文本的可读性,故事化新闻大多采用“讲”新闻的方式(传统新闻采用的是“播报新闻”),以故事化的语言将新闻事实进行跌宕起伏的展现。可以看到,主观型的解说词在“讲”新闻的过程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前面的采访内容均需通过主观性的解说词的写作和播报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类新闻的实质其实是新闻从业人员将自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安排和塑造通过媒介向受众传输。在这个个过程中,媒体和记者的主观性因素贯穿始终。

3.新闻报道的地方化

新闻的地方化倾向主要有两点特征:第一,媒体选择的新闻题材多为当地的人物和事件,极少制作跨市或跨省的电视节目;其次,新闻播报方式有了极大转变。这种转变也有两点体现:首先便是解说方式以“说新闻”为主。这种“说新闻”和前文提到的“播新闻”以及“讲新闻”都有所不同。它不同于“播新闻”较为正统的形式,又不同于“讲新闻”拥有故事化的情节,它的特点主要是运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对地方新闻进行简短的叙述。这种“讲新闻”的解说词语言和语调的运用由主持人随意发挥,还可加入个人的看法和感想,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地方方言的广泛使用。为了和本地受众更加贴近,部分地方新闻栏目运用方言进行解说。方言解说新闻创办初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随着栏目数量的增加,受众开始出现审美疲劳,主持人便在本已有很强随意性和主观性的方言解说词中加入更多的个人想象、感受和评论。

4.媒体和解说员的权威性

拉扎斯菲尔德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关于“意见领袖”的概念。他认为,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即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特定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望,他们在这个领域便可扮演意见领袖角色。④作为电视新闻的解说员,拥有媒体的发言权,享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媒介的接触频率高,接触量大,他们以公众人物或某领域专家的身份成为媒介中的意见领袖。这种权威性的建立,一方面容易滋长新闻工作者在解说中的散漫和主观性,另一方面主观性的解说词会对受众产生误导,使他们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发生偏差。

5.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

所谓的新闻客观性,就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西方的新闻客观性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记录性;将事实与议论分开,在新闻中不直接发表意见;迅速翔实地报道重大事件等。⑤这些新闻操作准则同样适用于国内的电视新闻报道:控制主观思想和情感的干扰,将个人认识与客观事件剥离开来,新闻事实和人物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这是新闻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起码专业基础。然而在新闻娱乐化、故事化的影响下,大部分新闻从业人员摈弃了基本的专业素养,使个人意志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这便暴露出国内一部分新闻工作人员非专业性的弱点。

(二)电视新闻解说词主观性造成的危机

前面,笔者分析了导致解说词主观性的原因,那么主观性倾向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解说词的主观性倾向将会带来以下危机。

1.文化危机

对受众进行社会教化是我国新闻传媒的一项重要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介的文化教育功能也应有所拓展和延伸。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传播中外文化遗产中的精髓传承社会文化传统。其次是传播知识,提高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媒介有意识地报道科学的最新进展或发明,提高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此进一步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⑥媒介教化功能的实现必须依靠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和传播更多文化信息的解说词来完成。从目前国内的电视新闻节目来看,媒介的这一传播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功利心理下,电视新闻逐渐出现“庸俗化”,媒体通过“媚俗”的手段引起受众的注意。尤其是低俗化、主观化的解说词对受众而言只能是过眼云烟式的笑料,而不能真正拓宽大众的文化知识,长此下去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媒介应该放弃娱乐化、故事化的解说语言,从社会责任感出发,播报更加优质的信息。

2.心理危机

作为媒介的传播效果之一便是对受众心理产生深远影响。在这里,我们将这种心理影响分为青少年和成年人进行分析。西方曾有心理学家针对刺激性电视节目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十年追踪调查。⑦被测试的八百多名儿童中,喜欢观看刺激性电视节目的男孩比其他小孩具有明显的攻击性,该调查也显示出,成长期的电视偏好行为在十年中(甚至是终生)仍具有巨大影响力。对于青少年来说,目前电视中大量凶杀、事故、离奇事件等反映社会消极方面的报道以及刺激性主观语言是造成其心理不能健康成长的祸首。另外,新闻内容和解说词对成年人的心理也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目前的电视新闻报道已经培养出一部分受众的不正常心理“猎奇”。媒介通过新闻前期的内容选择,后期包装的处理,向受众传播了大量有悖于常理和规律的事件和人物,并匹配上不规范的解说词,受众的猎奇心理得以激发。这两种影响方式反映出解说的主观性给受众心理带来的巨大危害,本仅不利于受众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

3.道德伦理观念危机

道德所指范畴十分广泛,职业道德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道德随着社会分工和行业内部分工而逐渐形成,它和职业的特性相结合,道德的提倡是行业向前发展的需要。新闻职业道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客观性原则也是新闻职业道德中的内容。如今主观性的解说大行其道,这其实是对职业道德的一种挑战。从内容看,为了向受众传播更加新奇的电视新闻,记者势必会通过偷拍、复制或模仿甚至杜撰离奇的虚假新闻等不正当手段来迎合受众。从解说词方面看,为了避免受众的审美疲劳,媒体可能会使用更富有刺激性甚至虚假的语言进行解说。由此看来,主观性解说词不仅可能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也是对传统新闻职业道德的颠覆。

此外,社会公德也是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内容。新闻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通过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报道对社会和公众的道德进行教育和建构。然而,过多有违这一功能的新闻内容和解说词,不仅不能起到丝毫引导作用,相反还会给社会已建成的道德标准造成打击和弱化。

三、电视新闻解说词主观性的纠正和改善

那么,如何纠正解说词主观性的倾向呢?

(一)充分发挥公众的主体性地位

电视新闻解说词主观性的问题暴露了我国的大部分受众仍然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媒体和新闻解说者期望通过主观性语言来引导受众,使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判持有与媒体相同的观点。在这种传播活动中,公众被动地接受媒体的操控,其个体意识受到压制。如果公众能够自主地参与到这种非强制性的公开的理性的讨论之中,利用媒体建构的公共论坛摆脱被灌输、被引导的地位,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占据舆论主体地位,⑧那么新闻解说中的主观性话语势必会减少。这样便完成了公众对媒介反作用的影响。

(二)通过舆论进行监督

然而公众一旦摆脱了被动接受引导的角色,就会成为舆论主体,此时的舆论由公众依靠自身对某一事件形成看法。具有自主意见的公众舆论可以要求媒体只能客观传递新闻信息,并对带有主观性的报道施加舆论压力。这不仅可以调动受众参与性,也可促使新闻解说主观性的问题得以解决,而媒体和受众在此过程中将获得共同发展,可说是一种双赢局面。

(三)行业自律

若要有效的控制解说词过度主观化,新闻工作人员坚持正确的报道方式和加强自律必不可少的。1997年 1月第二次修订的《中国新闻团体制定的三项职业道德准则(公约)、一项公告》公布。⑨

其中第四点的内容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做不公正的报道。”通过制定各种不同类型的自律信条和公约,新闻行业协会不仅可以加强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还可以对解说词主观性倾向的严重情况加以控制。

(四)政府的监管

前面提到的新闻从业人员与新闻团体的自律,这主要是道德层面的约束。政府对其进行监管将比道德约束更加有效。笔者认为政府一方面可以成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对于严重的主观化解说词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可以制定全国性和地方性法规加以约束。通过建立一种奖励与惩罚的检查机制对电视新闻的解说进行管理和引导。

(五)通过制片人和导演进行改善

国内新闻解说主观倾向严重的现象充分反映了大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较差,从而导致了突发性问题难以控制和缺乏新闻好坏标准的判断。新闻栏目的主要负责人即制片人和导演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现场解说中,若出现解说员难以控制情绪的局面,导播应果断采取应对措施,如掐断或转移解说内容;同样的,在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制片人应对新闻的好坏建立明确的判断标准,对明显带有主观色彩的新闻加以压制,提倡信息量大且客观中立的报道。因此,电视新闻的栏目责任人应加强自身与时俱进的学习,才能制作出更好的富有特色的新闻。

注释:

①转自新浪网。

②何国平:《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山东视听,2005年第6期。

③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④鞠斐:《关于民生新闻背后的市民/大众话语》,《传播学论坛》网。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⑥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⑦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⑧吴飞:《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版。

⑨转引自蓝鸿文主编,郑保卫副主编:《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度。

标签:;  ;  

电视新闻中的主观评论批评_电视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