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监测与护理论文_吴美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监测与护理论文_吴美娟

吴美娟(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219-02【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的类型之一,多指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大手术等严重疾病的过程中继发的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ARDS起病急骤,发展迅猛。尽管现代复苏技术和危重疾病早期抢救水平提高,并在ARDS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和呼吸支持等方面亦有显著进展,但其病死率仍达50% ~70%。现选取我科2013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病人的临床护理和观察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3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5.8岁;均确诊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之诊断标准。1.2治疗迅速纠正低氧血症,改善肺泡换气功能主要治疗方法是机械通气,选用呼气终末正压通气(PEEP)。PEEP应从3~5cmH2O开始逐步增加,以5~15cmH2O为宜。治疗中应准确记录出入量,病人若有低血容量,必须及时补液以支持循环。控制输液总量,以晶体为主,辅以胶体,适当补充蛋白及血浆,液体入量偏多时,适当使用利尿药,以排出更多水分。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补充足够热量、必需氨基酸及维生素等,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负氮平衡。病人不能正常进食,且消耗率高时,需用静脉营养维持电解质平衡。2监测及护理2.1应动态观察病情演变 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安静平卧时呼吸频率>28次/min,且有明显缺氧表现,血氧饱和度小于90%,经常规给氧方法不能缓解。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心律、血压、体温的变化。观察缺氧情况,动态观察血气分析,监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及发绀程度。2.2建立通畅物理气道,帮助改善通气功能 湿化痰液、适当补液、清除气道分泌物。对咳嗽无力者定时翻身拍背,对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对无力咳嗽或昏迷者可用导管吸痰。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可以选择插入口咽导管、建立口咽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3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血、痰、分泌物培养,血气、生化检查选择药物、进行治疗。注意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各项操作,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2.4呼吸机使用的护理 采用低压低频的机械辅助通气方式,使肺得到充分休息。呼吸机的设置为:峰值压力20~24cmH2O,呼吸频率10~15次/分, FiO2为0.21,PEEP为3~5cmH2O,潮气量8~10ml/kg。每小时监测动脉血气及电解质,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的参数,通过调节膜肺FiO2控制PO2在80~120mmHg,调节通气量控制PCO2在35~45mmHg。持续监测动静脉氧饱和度,保持动脉氧饱和度大于97%,静脉氧饱和度大于55%。同时监测气道压、气道峰压、平台压等,以免发生气压伤。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及时吸痰,加强气道湿化及翻身拍背体疗,以利于痰液排出。2.5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监测护理 准确记录出入量(ARDS时肺间质与肺泡水肿,液体潴留增加);准确记录每小时的出入液体量,以防止液体大进大出,加重肺水肿;早期输液应以晶体为主,在毛细血管内皮损伤逐渐恢复后,可适当使用胶体液,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间质及肺泡内液体回吸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早期大量应用地塞米松可保护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减少毛细血管渗出,减轻炎症反应,缓解支气管痉挛,但严重创伤后患者易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而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更容易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因此护士应严密观察胃液、大便的颜色、性状、量,并做常规检查。ARDS时适当使用血管扩张剂,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同时也可扩张肺血管,解除肺小血管痉挛,改善肺循环。在应用血管扩张剂时,应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变化,为及时调整其用量提供准确的依据;最好有输液泵经中心静脉通道输注血管扩张剂,以防止药物对小血管的刺激。2.6注意营养的补充 根据CVP、血压、尿量、皮肤弹性等适当补充液体。

计算每日正常需要和消耗量,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低脂肪饮食,首选胃肠营养,可调动胃肠功能的恢复,又可中和胃内的消化液,预防消化道出血。2.7皮肤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期间,因身上管道较多限制了体位的正常移动,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皮肤压力伤的发生。采取的措施是保持患者床单位的整洁;避免局部长期受压,每1~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在易受压部位垫软枕,使用气垫床等;增加营养,提高抗病能力;对于已经发生压疮的患者,协助患者翻身的同时对不同时期的压疮进行对症治疗。2.8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由于病房内环境氛围紧张,机器噪声及自身病情的危重,常产生强烈的紧张恐惧心理,此时应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解释应用呼吸机治疗的重要性,强调预后良好,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通过控制环境的温度、光线、噪声,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保证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导致患者语言交流障碍,引起焦虑不安。护士可与家属联系,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通过观察其表情、手势、眼神,了解其需要,或者通过提供纸笔、日常生活图片、实物,让其写出或指出他们的需要,增加沟通方式。当其心情烦躁时,可与患者谈心,播放他喜爱的广播、音乐,消除其不良情绪,配合治疗、对极度烦躁不配合者,可使用镇静药静推或持续静脉泵入,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2.9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感染(1)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减少探视。(2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吸痰及各种侵入性检查、治疗时,均应遵守无菌技术原则。(3)定时更换呼吸机管道或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4)定时翻身、拍背、转换体位,及时吸痰,减少肺内痰液的潴留。(5)气管插管者,气囊充气合适,以免胃内容物误吸。每日可进行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有效使用抗生素。(6)注意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监测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等。2.10做好特殊治疗措施的护理2.10.1控制肺膨胀(SI)的护理(1)可由医生或由护士根据医嘱实施SI。

(2)实施SI过程中严密监测循环功能及SpO2变化。(3)吸痰后须重新选择最佳参数,施行SI。2.10.2俯卧位通气的护理(1)定时根据医嘱要求进行翻身,固定体位,如使用翻身床时,则根据要求调整翻身床角度。(2)注意严防气管导管牵拉、脱落、扭曲,导致严重气道阻塞。(3)严密监测俯卧位时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呼吸参数,尤其是气道峰压、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的变化。3讨论ARDS一经出现即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对重症创伤、严重感染等病人应积极预防其发生,在治疗中除对原发疾病积极抢救和治疗外,还要控制液体输入速度,并避免高浓度氧气的长期吸入。因大量库存血液的输入可能诱发DIC发生,后者有时引起ARDS,故不宜多输。危重病人加强肺部护理,及时翻身,排痰,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治疗已出现的肺部感染,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人是否出现呼吸困难。护理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护理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熟练掌握各型呼吸机的治疗参数及调节,变被动护理为主动全程护理。

参考文献[1]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96.[2]张波.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发展[J].医师进修杂志, 2001,24(10):5051.[3]宋志芳.现代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46.[4]王今达,王宝恩.急性呼吸窘迫征(ARDS)分期诊断标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7(6):348.[5]徐志飞,孙耀昌,答作为,等.270例严重胸部创伤治疗分析.中华创伤杂志, 1994,10(4):180-181.[6]陈尔真,李宏为,汤耀卿,等.重症急腹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征凝血与纤溶变化的特点.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0)629.[7]姜毅,袁凯.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期诊治.中华现代外科杂志,2005,8:756.[8]肯尼思.L.弗兰科,乔.B.布特南.张志庸(译).现代胸外科治疗方法.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5.

论文作者:吴美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9

标签:;  ;  ;  ;  ;  ;  ;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监测与护理论文_吴美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