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组合规划的时间因素对预计划效果的影响_视觉效应论文

预组合规划的时间因素对预计划效果的影响_视觉效应论文

作文前计划的时间因素对前计划效应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论文,效应论文,因素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9:G44

1 引言

Reece和Cumming[1]以成熟与不成熟作者为被试,运用“书面前计划+口述”的方式研究了作文前计划及其外部视觉表征对不同作文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成熟作者还是不成熟作者,作文前计划效应均十分显著,表现为计划性笔述优于非计划性笔述,计划性口述优于非计划性口述;作文前计划与作文方式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表现为计划性口述优于计划性笔述。该实验说明,作文前计划对作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前计划均有外部视觉表征的情况下,外部视觉表征给口述带来特别的好处。在Reece和Cumming[1]的研究之前,Sommers[2],Bereiter和Scardmalia[3],Faigley、Cherry、Jollifle和Skinner[4],Kellogg[5],Reece[6],Levy、Rozen、Marek和Lea[7]等许多研究者也曾探讨过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致的结果。对此,研究者的解释是:①计划使作者首先注意总体结构,这样在作前计划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低水平加工对写作的干扰。在作文过程中,写前计划作为一个参考,也可以达到部分的排除高水平加工干扰的目的,从而使高水平与低水平加工大致分开。②口述前写出的书面计划可以充当口述期间的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起着一个外部视觉表征的作用。因此,它对没有外部视沉表征支持的口述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Reece和Cumming[1]研究的问题在于没有控制前计划的时间因素。Grabowski、Vorwery和Rummer[8]的研究表明,运用策略的时间与步速即时间因素,是造成口述与笔述显著差异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实验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既有前计划又有外部视觉表征的情况下,探求外部视觉表征的作用,必须保证前计划时间相同,否则就很难说清其差异是源于外部视觉表征还是源于比较充分的作前计划。如果口述与笔述的前计划时间相同,就可以说,计划性口述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是源于外部视觉表征的作用。如果口述与笔述的前计划时间不同,那么,计划性口述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可能源于外部视觉表征的作用,可能源于较为充分的前计划,也可能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弄清在计划性口述中,计划与外部视觉表征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探讨作文前计划的时间因素对前计划效应的影响,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

2 实验一 作文方式对前计划时间的影响

运用策略的时间与步速是造成不同作文方式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9],因此而造成的作文方式的显著差异也会影响到前计划时间的安排与运用,从而使不同作文方式花在前计划的时间不同。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作文方式对前计划时间的影响。

2.1 实验设计

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作文方式,有三个水平,即笔述方式(书面作文)、口述方式(口头作文)和未知方式(即不确定是笔述还是口述)。因变量为前计划时间。

2.2 实验方法

被试 北师大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42人,年龄在10~11岁,以汉语中母语,智力正常。

任务 每人以不同题目不同作文方式作三篇作文,要求写出前计划,并记录前计划时间。

实验程序 实验在学生的语文课上进行。首先请学生核对作文卡,并在作文卡上记下前计划开始的时间。前计划完成之时,在作文卡上记下前计划结束的时间,并计算出前计划所花费的时间与前计划的字数,经老师核准后开始作文(作文不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控制 采用被试内设计控制被试因素,每个被试接受所有水平的处理;采用拉丁方格排序法平衡因作文题目难度不同而产生的影响及作文方式顺序效应;三篇作文在两周内完成以排除疲劳因素的影响。

2.3 实验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作文方式的主效应十分显著,F(2,82)=30.94;P<0.000,说明不同作文方式对前计划时间有显著影响。运用N-K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进一步表明,口述前计划用时与笔述前计划用时差异十分显著(P<0.000),表现在口述前计划用时显著地长于笔述前计划用时;口述、笔述前计划用时与未知方式前计划用时差异十分显著(均为P<0.000),表现为未知方式前计划用时长于笔述前计划用时,短于口述前计划用时。

2.4 讨论

实验一的目的是检验不同作文方式对前计划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口述方式的前计划时间最长,且显著地长于笔述方式与未知方式。可能的解释是,口述有外力定速,没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说中计划[8]。口述者要想在作文过程中不使自己的工作记忆超载,不会因为在述说中既要提取加工信息、安排结构,又要在头脑中保持已完成的文章表象和组织尚未出口的语言而顾此失彼,就必须在口述之前对要口述哪些信息、如何安排好讲说的结构等方面作较为充分的准备,甚至细节也需做好规划。同时,尽可能将头脑中的计划落实在文字上,以减轻因保持文本表征而带来的工作记忆的压力。而口述前准备的充分与否与前计划时间直接相关,充分的前计划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三种作文方式中,笔述的前计划用时最短。可能的解释是,笔述在写作中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进行加工与再加工、再计划[8]。笔述中,遇到前计划中尚未计划到或者计划得不很充分的地方,可以停下笔来进行再计划,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原计划,甚至可以推翻前计划并重新进行计划与写作。因此,笔述者并不愿意也不必要花费太多精力于前计划。在前计划中,他们只作必要的总体构思,更为详细的部分则留给写作中去计划。

未知方式的前计划时间居于口述与笔述之间,短于口述,长于笔述。可能的解释是,被试因不知要做哪种方式的作文而采取了两种方式的折衷形式。当被试不知要用何种作文方式时,不是随便选择一种作文方式去做前计划,而是选择了口述与笔述的折衷形式以便应付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从另一角度证明作文方式决定前计划时间的选择。

本研究证明了不同作文方式对前计划时间具有重要影响,即不同的作文方式花费在前计划上的时间具有显著差异,而花费不同时间的前计划就可能因其区分高低水平程度的不同而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用较多时间于前计划的作文方式有可能因为比较充分的前计划而使作文质量显著提高,而并非仅仅源于前计划外部视觉表征的作用。

2.5 结论

作文方式显著影响前计划用时,口述用时长于笔述用时。

3 实验二 前计划时限对不同前计划形式的作文方式的影响

Reece和Cumming[1]的研究表明,作文前计划与作文方式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并把这一交互作用归因于外部视觉表征的作用。实验一的结果已表明,在不控制前计划时间的情况下,口述与笔述的前计划用时并不相等,口述用时长于笔述。口述用于前计划加工的时间较多,就不仅仅是个外部视觉表征的问题,还有一个高低水平分别加工的问题。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讨前计划时限对不同前计划形式的作文方式的影响。

3.1 实验设计

3×2×2三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前计划时限、前计划形式与作文方式。前计划时限有三个水平,分别为:无时限前计划,短时限前计划和长时限前计划。前计划形式有两个水平,即无外部视觉表征(不具书面形式)与有外部视觉表征(具有书面形式)。作文方式有两个水平,即笔述与口述。因变量为总体质量成绩(依据事前评定的作文量表)。

3.2 实验方法

被试 北师大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42人,年龄在10~11岁,以汉语为母语,智力正常。

任务 每人以不同题目、不同作文方式、用不同形式与时限的前计划做12篇作文。

实验程序 实验在学生课余时间内进行。首先请学生核对作文卡,然后进行作文要求的讲解与作文前的练习,明确要求并经练习掌握方法后写作文。

实验控制 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控制被试因素,每个被试接受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采用拉丁方格排序法平衡因作文题目难度而产生的影响和作文方式的顺序效应;12篇作文在两个月内完成以排除疲劳因素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

对不同时限、不同形式前计划的作文方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前计划时限的主效应十分显著。F(2,82)=17.01;P<0.000。前计划形式的主效应十分显著。F(1,41)=37.87;P<0.000。作文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1,41)=5.89;P=0.020。前计划时限与作文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十分显著。F(2,82)=4.84;P=0.010。前计划形式与作文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十分显著。F(1,41)=15.68;P<0.000。前计划时限与前计划形式之间的交互作用、三重交互作用不显著。

对前计划时限(无时限,短时限,长时限)×作文方式(笔述,口述)的交互作用做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作文方式在无时限前计划水平上差异十分显著。F(1,41)=15.04;P<0.000。作文方式在短时限前计划水平和长时限前计划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对前计划形式(无外部视觉表征,有外部视觉表征)×作文方式(笔述,口述)的交互作用做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作文方式在有表征前计划水平上差异十分显著。F(1,41)=11.66;P=0.001。在无表征前计划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前计划形式在口述水平上差异十分显著。F(1,41)=62.96;P<0.000。在笔述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简单效应检验还表明:在无时限前计划情况下,前计划形式在口述水平上差异十分显著。F(1,41)=33.19;P<0.000。作文方式在有表征前计划水平上差异十分显著;F(1,41)=21.00;P<0.000。在长时限前计划情况下,前计划形式在口述水平上差异十分显著。F(1,41)=25.61;P<0.000。作文方式在有表征前计划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在短时限前计划情况下,两者差异均不显著。

3.4 讨论

实验二的目的在于检验前计划时限对不同前计划形式的作文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计划时限的主效应十分显著,表现为长时限前计划的作文成绩显著地优于无时限前计划与短时限前计划的作文成绩。同时,前计划时限与作文方式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交互作用,表现为无时限前计划口述成绩显著地优于无时限前计划笔述成绩,而作文方式在长时限与短时限前计划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实验一的结果已证明,无时限前计划口述花在前计划的时间显著地长于无时限前计划笔述所用时间。因此,本实验结果说明,在前计划时间不同的情况下,前计划时间长的作文方式显著地优于前计划时间短的作文方式;在前计划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无论前计划时间长短,作文方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其合理的解释是,计划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加工,优异的作文成绩源于充分的作前计划,而充分的作前计划需要较长的前计划时间,没有充分的时间的支持,前计划效应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本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前计划时间是影响前计划效应的重要因素。

实验二的结果还表明,前计划形式的主效应十分显著,表现为前计划有外部视觉表征的作文成绩显著地优于前计划无外部视觉表征的作文成绩。同时,前计划形式与作文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表现为有表征前计划的口述成绩显著地优于有表征前计划的笔述成绩。这一结果与Reece和Cumming[1]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则表明,前计划形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无时限前计划水平上,表现为有表征前计划口述显著地优于有表征前计划笔述。而在长时限与短时限前计划情况下,作文方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前计划形式只有在前计划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前计划时间长者优于短者;而在前计划时限相同的情况下,无论前计划时间长短,前计划形式对作文方式均无显著效果,即在前计划时限相同的情况下,无论前计划时间长短,计划性口述均不优于计划性笔述。这一结果与本研究的预期一致。

对前计划形式在作文水平上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表征前计划的口述显著地优于无表征前计划的口述,笔述之间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笔述本身已有外部视觉表征的支持,前计划的主要作用在于区分高低水平加工,而并不主要作为外部视觉表征。因此,书面上的前计划与头脑中的前计划一样重要。此结果与Kellogg[5]的研究结果一致。口述与笔述不同,口述本身没有外部视觉表征的支持,头脑中的计划也没有落实到书面上,口述者仍然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持讲说的文本草案,这一文本草案仍然会在工作记忆中与信息的提取、语言的表达等争夺空间。而书面前计划给本身无外部视觉表征支持的口述提供了部分外部视觉表征,这就相对减轻了工作记忆的负担,从而提高了有表征前计划口述的质量。进一步分析还表明,有表征前计划与无表征前计划的口述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无时限与长时限前计划水平上,而在短时限前计划水平上,前计划形式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前计划形式对口述的价值仅仅体现在长时限前计划即充分前计划情况下,而在短时限前计划即不充分前计划情况下没有价值。其主要原因是,计划相对于外部视觉表征是更为高级更为复杂的加工,其相对重要性与相对复杂性决定了被试作作文过程中会分配给计划以更多的注意。而外部视觉表征在重要性和复杂性方面远逊于计划,在作文加工中节省下来的注意资源有限,远不敌计划占用的注意资源。因此,在无时限与长时限情况下,充分的前计划再加上前计划外部存贮减轻了工作记忆的负担,从而使作文质量提高。而在短时限情况下,外部视觉表征无力挽回因前计划时间不足以做出充分前计划而导致作文失败的局面。同时,书面前计划的不足或不断地被修正也使其外部视觉表征的作用大打折扣。

此外,实验二的结果还表明,作文方式的主效应显著,表现为口述优于笔述。Reece和Cumming[1]的研究表明,计划性口述优于计划性笔述。本实验中采用的口述与笔述虽然前计划时限、前计划形式有所不同,但均为计划性口述与计划性笔述,因此,实验二的结果与Reece和Cumming[1]的研究一致,与本研究假设不矛盾。

总之,Reece和Cumming[1]的研究运用了前计划+外部视觉表征的方式,却无视两者共同作用的现实,将其实验中得到的显著效果简单地归因于外部视觉表征的作用,这便影响到其研究对计划性口述效果解释的价值,而这一解释则直接关系到计划性口述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前计划时间是影响前计划效应的重要因素,前计划形式只有在前计划时间充分的条件下才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如果着重于发挥计划的作用而运用计划性口述的话,即使这个计划没有外部视觉表征,仅仅加强前计划也会取得好的效果。如果着重于发挥外部视觉表征的作用,则不仅要重视外部视觉表征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对计划的要求。要在前计划充分的前提下发挥外部视觉表征的作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5 结论

(1)前计划时间是影响前计划效应的重要因素。在前计划时间不同的情况下,前计划时间长的作文方式显著地优于前计划时间短的作文方式;在前计划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无论前计划时间长短,作文方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2)前计划形式只有在前计划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前计划时间长者优于短者;而在前计划时限相同的情况下,无论前计划时间长短,前计划形式对作文方式均无显著效果。即在前计划时限相同的情况下,无论前计划时间长短,计划性口述均不优于计划性笔述。

(3)对口述而言,在长时限前计划情况下,外部视觉表征具有重要意义;在前计划时间不足以做出充分前计划的情况下,计划比外部视觉表征更具价值。

本文初稿收到日期:1998-12-16,修改稿收到日期:1999-07-14.

标签:;  

预组合规划的时间因素对预计划效果的影响_视觉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