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_通货膨胀论文

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经济增长论文,货币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只有在货币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要素时,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才具有促进作用。货币供给和货币在各市场之间的流动是导致商品、劳务价格变动的两种基本因素,其对物价影响的效果应视其配合的结果而定,而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应该是确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正确处理好国家、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坚持货币适量供给的同时,正确利用利率手段进行调节。

当今世界各国无不把经济增长作为本国首选的宏观经济目标。我国近些年来也把经济增长摆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怎样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如何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

通常认为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随着货币供给的增长,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如英国肯特大学教授萨尔沃等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认为: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速度(Gn)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1.劳动的增长速度(L);2.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X),并得出了一个社会可能达到的最高增长速度的公式Gn=L+X。假设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是正常的,讨论的重要问题是资本产出率和资本积累率。他认为如果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最高能达到9%的话,而当资本产出率为1/3,积累率为18%时,增长率则为1/3×18%=6%,也就是说,由于资本积累率不高导致了没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此理论基础上,萨尔沃等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4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23个发展中国家)1950~66年的生产函数的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的公式:△Y/Y=2.346+0.253(△K/K)+0.521(△N/N)①。△Y/Y是产出增长率,△K/K是资本存货增长率,△N/N是人口增长率,其实上述公式的获得是由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而来的,其公式为△Y/Y=△A/A+a△N/N+(1-a)△K/K②。其中△A/A为科学技术进步率,a表示劳动力对国民收入所作贡献的大小。

在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萨尔沃得出了如下的结论:货币的增长与经济有正相关的关系,在储蓄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可以采取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

在上述的分析研究中,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的研究,无论是萨尔沃的经验公式还是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数学推导,都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物质资源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任何生产都不可能缺少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1.劳动力;2.物质资源;3.货币资本。生产的进行,经济的发展是三者之间有机的结合,它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同一的,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只有当它们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所要求的彼此之间的组合比例遭到了破坏,其中的某种,甚至是两种要素的供给受到了限制,才会使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大大加强,也就是说,上述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取决于他们各自在经济发展中的稀缺程度。当货币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时,增加货币投入会显著增加经济增长的速度,正如萨尔沃和科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所显示的那样:当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稀缺要素时,劳动力在数量和素质上的提高,也将成为生产发展的促进因素,同样的作用也表现在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这里的资源包括工业原料、能源、农产品及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基础产品。在不同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对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要求不尽相同,而且会产生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经济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必须按比例地增加,单一要素的增加,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增长速度,反而会造成要素的浪费,甚至影响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的增加只能促进经济在一个层次上的常规增长,而科学技术的变革,则能够导致经济在不同层次间的飞速发展。因此,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只有在确认货币在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是一种稀缺要素时,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反之,如果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资源和劳动力,则增加货币的供给对生产的发展将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甚至会引起通货膨胀,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日本经济学家铃木淑夫在《日本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政策》一书中,详细分析研究了美国、日本的货币余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美国在1960~84年货币余额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及实质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的特点之一就是与货币余额的大幅度变动一样,名义和实质的国民生产产总值也存在大幅度的变动,当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接近顶点时,通货膨胀率也迅速上升,实质增长率开始下降。

对日本1954~84年的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之后作者认为存在如下特点:在货币余额下降的同时,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出现下降,但实质国民生产总值却基本稳定在5%的增长率,使趋势下降的名义增长率和稳定变化的实质增长率的差距(通货膨胀率)逐渐收缩,几乎接近为零。根据以上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之一是货币余额在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逐渐下降的话,不仅对实质增长率没有损害,而且还可能降低通货膨胀率。③

在研究了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之后,我们接下来想要说明的是怎样确定适量的货币供给。由于货币的需要和供应可以在一定程度内由有关经济部门通过货币政策和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因此经济增长应该主要是受另外两个非人为因素的制约,即生产所需的主要资源的供应量及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高低。当这两种约束因素中较少的一种(或是两种同时)达到最大利用程度时,即充分就业时,它们的价格弹性变得很小的情况下,在这个基础上整个社会生产所能达到的数量就是最大数量,余下的问题就是通过对费歇尔交易数量公式和剑桥学派的货币需要量公式的分析,得出一个适合经济增长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又不致于产生对经济有不良影响的货币供给量来。

费歇尔在解释他的货币数量学说公式PQ=MV时指出:通常货币数量M的增加并不预期会改变流通速度V,或社会交易数量Q,所以物价水准P将直接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而变动,他同时又进一步解释说:V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因素,主要是受到社会公众的付款习惯、利用信用的程度、影响支付所需时间长短、运输速度与通讯速度这类事项的影响,而交易数量Q则是由货币数量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例如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生产与分配技术情况等④。实际上费歇尔交易数量公式PQ=MV包括了全部的生产对M、P的影响,就Q的变化来讲,不仅与资源供给等因素有关以外,还与货币供给M有着直接的关系,它的变化本质上包含了两个根本不同的阶段:弹性变化阶段和非弹性变化阶段,即刚性阶段。在Q的弹性变化阶段中除货币M以外,与Q变化有直接关系的其他生产要素均未达到充分就业阶段,因此,货币供给M的变化,在费歇尔的PQ=MV中,受影响的将主要不是物价P,而是Q。也许货币供给量M的增加在最初时刻可能会使价格上涨,因为这时Q没有发生变化,所以M增加的作用将直接作用于P,使其上升,但是价格的上升,利润的增加将促使投资增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将会大大增加Q的数量,必然又会迫使价格回落到以前的水平,仅仅是促进了交易数量的增加,由于这一过程遵循经济学中价格弹性原理,所以称之为Q的弹性变化阶段。相对于此,Q的刚性变化阶段则如费歇尔公式所释,是指除货币供给M以外其他的与Q生产有关系的诸要素均已达到充分就业,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对Q的变化不起什么作用,而直接影响价格水平P,因而称之为Q的刚性变化阶段。在Q的刚性变化阶段中,也并非完全如费歇尔所指的那样:V的变化主要由社会制度所决定,价格水平P的变化仍是影响V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当P的变化超出了正常变化的范围时,人们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会增加商业活动,从而增加V,当P和V以同一速度增加时则对货币供给量M的影响不大,但是这种均衡是很难维持长久的,当V的增加大于P的增加时,只需供应较少的货币即可满足需要。如果货币供给没有缩小,而是按社会交易量Q来供给的话,必须导致P的上升,归根到底V的增加是有限度的,所以当P的增加大于V的增加时,则需要货币供给M增加,这是一种被动式的增加,即在价格上涨的压力下不得不扩大货币供给,这是一种非正常的货币供给。

正常的货币供给应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Q的弹性变化阶段,由于这个阶段Q的变化是根据货币的供给决定的,因此适量的货币供给决定经济增长。在Q的刚性变化阶段,适量的货币供给应该是根据Q的数量,即M=Q·P/V。因此,经济增长决定了货币供给,而不是价格水平。如果M一直坚持根据Q供给,P/V将保持在一稳定的状态,那么费歇尔的交易方程式PQ=MV与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公式M=KQ具有同样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剑桥公式强调的是货币需求,如果考虑到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两者在数量上应该是相等的。

二、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无论就其产生的原因或是其他方面来说,归根结底都表现为商品价格的上涨,也就是以较多的货币购买较少的或者不变的商品,因而就其形式特征来说,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货币投放过多,将会造成一定的通货膨胀,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然而特殊条件下,货币投放超过了所谓的正常量,结果通货膨胀并不明显,甚至是根本没有表现出通货膨胀,而仅仅是人们所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存在。通货膨胀与这种“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否是一回事呢?有时当货币投放量是适量,甚至是紧缩的情况下却反而出现了物价的上涨,通常的看法是货币的投放与产生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呢?

通常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一般有三个:一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主要是根据家庭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编制而成;二是批发价格指数(WPI),主要是根据生产资料的价格编制而成;三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减指数(IPD),主要是根据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编制而成。以上三种指标都是仅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方面进行衡量的,另外一方面来说,应该满足下面等式:货币供给=货币需要,而货币的需要最终还是要进行货币的支出和使用,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面的支出和留作机动的部分。从这意义上来说货币的供给应该与之相等,但是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生活的支出来说,购买生产资料、各种消费品及劳务仅是其支出的一个方面,不是货币需求的所有内容,而通货膨胀所反映的恰恰仅是这种货币支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因此,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数学上的一一对应关系,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关系除了存在时滞以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货币在不同市场和各种资产之间的分配和流动,用图表示如下:

随着人们收入和金融意识的不断提高,为暂时闲置的资金寻找能够带来更多收益的投资市场和投资主体已成为现今社会、个人、家庭、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根据各种投资主体的不同特点,就货币使用来说,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常规的商品劳务市场。通常的情况下,货币的使用主要是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它本身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资文化生活的需求,一般不会直接带来货币形式的收益。第二类,是指在满足第一类市场之后的剩余货币的使用市场,称金融投资市场,货币购买的主体是各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该类资产的收益形式是利息收入。第三类也是在满足第一类市场的货币使用之后,才得以使用的市场,称金融投机市场。货币购买的主体是各种证券、期货等,该类资产收入的形式除了利息、股息、红利以外,更主要的是风险利得,即价格之差。货币在人们用来购买最基本的商品、劳务之后,可以在三个市场中流动,究竟是否流动以及如何流动主要在于货币在三个市场中所能带来的收益率的高低及其承担的风险的大小。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通常情况下,货币支出在第一类的资产上并不能带来任何的收益,但是,当经济生活中存在通货膨胀时,货币在商品劳务上的支出就具有收益,其收益率就是通货膨胀率。例如,年初购买某种商品需100元,通货膨胀率为10%,则年末购买则需110元,相当于年初购买的商品到年末获得了10%的利润。

如果不存在通货膨胀,或者通货膨胀率小于第二类、第三类资产的收益率,人们持有二、三类资产将会获得收益,而购买超过其自身现时消费、生产的需要的商品劳务不会带来任何的收益,或者获得的收益少于二、三类资产,因此,人们将会增加第二、三类资产的持有。当通货膨胀率大于二、三类资产的收益率时,则人们超过自身需要而购买商品实际上获得了大于购买二、三类资产的收益,因而应看作是生产者、消费者在通货膨胀之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即对商品投资,此时本用于购买二、三类资产的货币会流向商品劳务市场,使通货膨胀加剧。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货币供给和货币在各市场之间的流动是导致商品、劳务价格变动的两种基本因素,其对物价影响的效果应视其配合的结果而定:货币供给适量,三个市场又是稳定的,即没有大量的货币在三个市场之间流动,则不会发生物价的波动;如果有大量的二、三类资产的存在,货币的流向又是从二、三类流向一类市场,即商品市场,则物价波动性很大,物价上涨,这也就是“通货膨胀的压力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如果货币流向是从一类市场流向二、三类市场,则商品积压,市场疲软。

假如货币供给过量,但是大部分的货币流向二、三类市场,对物价的影响不会很大,原因是资产市场之间的货币流动抵消了货币投放的作用,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存在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如果货币分配和流向与上述情况相反,必然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投放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十分明显。

假如货币供给不足,但是货币流向从二、三类流向商品市场,一般来说,不会对物价有太大的影响;如果货币的流向基本稳定或是从一类市场流向二、三类市场,则一类商品市场将出现严重的疲软。具体的配合效果如下表所示:

三、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先后都出现了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是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换句话来说,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一定伴随通货膨胀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论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历了通货膨胀,所不同的是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高,如战后的匈牙利、70年代的南美诸国和近阶段的俄罗斯等,而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较低,如德国、美国等。我国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经历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究其原因,国内外学者认为有如下几种不同的形式:

(1)需要拉动型通货膨胀,(2)成本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3)资产调整的通货膨胀,(4)利率投资的通货膨胀,(5)结构主义的通货膨胀,(6)混合型的通货膨胀,这些通货膨胀的理论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说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但又都不能完整的说明这个问题。就我个人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真正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资源,一是货币,因此,通货膨胀的类型也就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劳力、资源供给约束型通货膨胀,二是货币供给开放型通货膨胀。

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大量增加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造成物价的上涨,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但单一的劳动力、资源供给约束型的通货膨胀不会形成恶性的物价上涨,一般来说,严重的通货膨胀多是国家采取了不恰当的货币政策,诱使劳动力、资源约束型的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开放型的通货膨胀相伴产生,它与经济发展不存在必然性。我国的通货膨胀正是存在资源供给约束条件下,货币供应超过可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所产生的。

总的说来,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表现在两个方面,有利方面主要有:

1.当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出现了需求不足,适度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2.当整个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以充分就业,特别是以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为主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可以有利于该经济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生产企业的不利。当通货膨胀造成价格信号的失真,使企业无法判断哪些是供求关系的变动,哪些是通货膨胀的结果,增加了企业在市场机制下投资经营的风险性,从而损害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

2.造成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经济在长期的通货膨胀环境中运行的结果,必然最终使得劳动力、资源供给更加短缺和混乱,要么是政府采取紧缩政策,要么是任其发展,当劳动力或资源的供给无法继续增加时,经济发展也就到了尽头,从而实行自发的震荡,上述两种结果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浪费和严重损失。

3.对分配的不利影响。通货膨胀除了对生产有不利的影响外,主要还在于它对分配的不利影响,它改变了整个社会在现有经济体制下既有的分配形式和劳动者的所得。这种重新分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作用,它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货币的价值不断减少,因此当债务人获得借款之后,如果这种借款的利率是固定的,则债务人的债务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增加不断减少;对于债权人来说,情况正好相反,由于经济生活中国家和企业是资金的净使用方,而家庭、个人则是资金的净供给方,因此,通货膨胀一般情况下有利于国家和企业,而不利于家庭和个人。第二、对国民收入的重新分配作用。当一个国家存在通货膨胀,而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又无法消除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说,个人等的收入所得无法随通货膨胀的增加而增加时,则工薪阶层和离退休职工的既有工资水平实际上在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现有的生活水平,甚至是生活水平的绝对下降。通货膨胀对分配的不利影响,加剧了现有分配机制造成的矛盾,必然侵害到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

4.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这是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影响。上述对生产、分配的不利影响最终会发展到对社会安定的损害。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通货膨胀最终的恶果就是摧毁整个现有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造成社会发展过程的重大倒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联系,但是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利少弊多,因此,物价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应是我国经济努力实现的目标。

四、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及其我们的经济政策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对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通货膨胀,应该加以治理,以使我们的经济能够协调、稳定地发展。因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控制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供给量过多,因此控制货币供给量是解决通货膨胀的最主要手段。货币供给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控制住了有效需求的增加,对资源、劳力的短缺所引的通货膨胀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具体来说,可采取如下的方法。

1.确定合理的经济目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清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类型,究竟是资源约束、劳力约束或者是货币约束,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来说,与国民收入的水平相对应都存在着一个客观的资源耗费标准和劳动力数量、质量水平,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和高素质的劳动力的约束,而不是劳动力的数量约束。因此,我国的宏观目标就只能是适度的经济增长,而不是充分就业,特别是劳动力数量为主的充分就业,所以必须根据现有的资源供给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增长来确定合适的货币供给量,而不是以满足最大的就业人口为根据进行货币供应。

2.正确处理好国家、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国家、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混乱不清,是我国通货膨胀治而不停,周期加快的根本原因。由于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政策性、行政性贷款仍占银行业务的相当一部分。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及自身利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在货币供应上的一个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对货币的供需调节作用。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不够明晰,同时还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偏差,国有企业生产有一部分仅是为了解决职工的吃饭问题,成为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部门,因此,每当经济进行调整之时,一些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企业职工则面临着失业,来自企业要求放松银根,增加货币投放量的呼声渐高,于是从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国家不得不再一次放松银根,而此时,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紧缩的效果还未真正出现,经济结构的再调整也无法实现,市场法则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另外一方面,由于国家与银行,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上述关系,也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关系,银行发放贷款可以不考虑企业经济活动的后果,而企业贷款也可以不管有无经济效益,效益高低,更不考虑国家的长远和当前的金融政策,只要能要到贷款就行,结果必然导致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甚至是损失等。

以上三种关系的错乱,造成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松紧交替,周期缩短,通货膨胀的底部抬高,解决的办法有三。

(1)国家利用两大政策手段,分别对银行和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即用货币政策调控银行和货币供需;用产业政策调控整个社会的产业发展方向,对企业的具体经济行为不加干涉。

(2)加强金融立法。给银行以自主权,同时利用法律手段严防其不法行为,让其真正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中介组织和经营实体。

(3)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改革的根本宗旨就是让企业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经营的主动性、自主性,让其脱离国家的怀抱,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

3.坚持货币适量供给的同时,正确利用利率手段进行调节。货币供给,包括基础货币的发行和在此基础上创造的派生存款,因此,存款数额的多少对货币供给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在前面曾分析过,现实的货币使用包括许多市场,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即在基础货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各市场中的资金收益率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货币在各市场中的流动,从而影响存款的增加或减少,影响证券价格的上涨下跌和商品价格的涨落。因此,在控制基础货币和信贷投放以后,仍有必要利用利率手段进行调节,其根本原则是定期存款的利率应高于通货膨胀率。

(二)对于由于资源等供给缺乏弹性所引起的物价上涨,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减少初级产品,主要是供给短缺的产品与最终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资源性产品的利润率低是客观存在,又由于供给上的约束,势必会造成价格的上涨,通过各种手段建立起一种初级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以确定彼此之间的合理利润率,是解决物价轮番上涨的方法之一。

2.采取开放性的经济发展格局,适当进口国内紧缺的资源,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着眼于海外资源市场的开发和投资。

注释:

①李弘、张岗等主编:《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出版。

②劳伦斯·克莱因:《经济计量学教科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

③铃木淑夫:《日本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政策》,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年出版。

④J.T.Boorman,T.M.Hanriesky:《货币供需及总体经济模型》,中译本,台湾环球书社1978年出版。

⑤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个人声明》,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_通货膨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