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乡土资源,优化地理教学论文_张双喜

融入乡土资源,优化地理教学论文_张双喜

甘肃省武山县马力镇北顺九年制学校 741300

摘 要: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展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对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探索和研究。其中,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育界普遍关注。

关键词:初中地理 乡土资源 优化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到乡土地理资源,缩短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距离,减少了陌生感,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

一、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地理是在初中新开设的一门关于地域的课程,其教学过程比较抽象,加上初中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没有什么了解,导致对地理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参与度普遍不高。但是,乡土地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所讲的地理知识都是学生所处的本土环境知识,拉近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距离感,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也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换起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布置课后的小作业,安排几个学生一组,去收集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料,再通过整理,最后将家乡的充满魅力的地理特征在课堂上一一展示给大家。这种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团结的意识,从而达到初中地理学习的理想效果。

二、巧用乡土资源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的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辅助地理课程的教学,这还可以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能够对于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起到很好的培养。当学生知识积累不断丰富后,大家遇到的地理问题也会慢慢变得更加多样化,问题的难度也在一点点加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出发,搜集其中体现的一些地理学范畴的知识原理。学生如果具备这种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分析解答具体问题时往往可以迅速构建理论知识和生活的桥梁,可以发挥生活素材和乡土资源对于问题解答的向导作用,相应的,问题解析起来的难度也会得到降低。

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什么时候降水多、什么时候降水少,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接着在给学生介绍“降水量年际变化”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每年家乡的河流,在洪水期和枯水期河水水位高低、水量大小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年际变化”概念的印象。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对于乡土资源展开应用的教学范例,在这样的教学组织与设计中让知识更加直观,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实质也会有个更好的把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妙用乡土资源,降低教学难度

学习过程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地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体形象思维仍是学生主要的思维方式,运用乡土地理资源,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中国的气候”时,学生很困惑,南北方差距很大,东西部各有不同,就连秀山本县不同地区也有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可从秀山县2014年的降水说起:当时秀山县连续降雨达两个月之久,而北方地区却干旱严重。以此话题和学生展开讨论:干旱的原因是什么?干旱有哪些影响?什么原因引起秀山连续降雨?降雨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在社会生产中对干旱和暴雨有哪些应对措施?这些涉及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讨论起来非常热烈。在讨论中,将季风的移动、降水形成等不易理解的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可降低气候教学的难度。巧妙利用身边的乡土地理资源,让学生从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可大大降低知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接收。

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整理和分析各种地理信息资源,并把整合的地理信息资源运用到实际的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去。善于观察生活,并认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而展开调查研究,不断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安排地理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和理解地理知识,并且还能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的气候地理课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学校周围的气候特征,包括气温、降水量等,通过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实际的观察和亲身体会,实际观察研究的结果最终与课本知识相吻合,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

五、运用乡土资源开展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开展情感教育,即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乡土资源是天然的情感纽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开展情感教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教学地理星球版八年级下册课文《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家乡拥有的生态资源,分析当地政府如何保护这些生态资源,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比如,有的学生来自桂林地区,能够说出桂林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策略,而来自南宁地区的学生能够说明南宁大明山的旅游开发保护策略。学生在讲述家乡的生态资源的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

总之,乡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而精彩的地理知识,它不是遥不可及、空洞的,而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则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乡土性,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在教学地理时,应当不断探索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从而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彭晴 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3)。

[2]陆云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乡土地理教学[J].赤子(上中旬),2015,(14)。

[3]石卫娟 乡土地理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3)。

论文作者:张双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  ;  ;  ;  ;  ;  ;  ;  

融入乡土资源,优化地理教学论文_张双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