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沙漠开发调查报告_政府工程论文

埃及沙漠开发调查报告_政府工程论文

埃及沙漠开发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埃及论文,沙漠论文,考察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埃及概况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其主要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面积100.2 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耕地4914万亩,人均0.76亩。绝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光、热资源极其丰富。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雨水稍多(年降雨量150—200毫米),由北往南降雨量急剧减少,开罗以南地区几乎终年无雨。每年四、五月份常有风沙危害。尼罗河是埃及人民的母亲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尼罗河两旁3—16 公里宽的狭长河谷和入海处的三角洲是埃及的农业基地。

埃及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棉花、甘蔗、水果及蔬菜等。棉花、水果、蔬菜出口,但粮食不能自给,70%靠进口。

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非常重视经济工作。1991年,埃及政府制定了分三阶段发展经济的计划。第一阶段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改革金融流通体制和国营企业。第三阶段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要求年增长率达到7%左右。目前埃及正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1998 —1999财政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为2870亿埃镑(约84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6%。

二、治理开发沙漠的背景

埃及所以要大规模地治理开发沙漠,主要是因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埃及96%的国土是沙漠。长期以来,全国96%的人口生息在占国土面积4%的尼罗河河谷及三角洲地带。由于人口增长过快、 城市发展和基建占地,目前人均耕地仅0.76亩。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不仅使埃及从50年代的粮食净出口国变为70年代开始的粮食净进口国,还引发了诸如环保、就业和社会安定等一系列问题。预计,到2017年,人口将再增加3000万。为此需要再创造至少1100万个就业岗位,拓展新的生活空间。显然,如果不未雨绸缪,向沙漠进军,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人口高度集中、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在不远的将来,国家和民族将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从确保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考虑,埃及政府提出了“走出老河谷,开辟新土地”的发展思路,全面启动了兴修水利、开发沙漠这一需要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宏伟工程。

埃及政府奉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引进了大量外资,而且大大减少了军费开支,国防预算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50—60%降至10%左右,从而大幅度地增加了经济建设资金。国内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稳步增长。所有这些,为启动大型工程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治理开发沙漠的三大工程

古埃及是尼罗河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埃及人民一向有兴修水利、治理沙漠的经验与传统。此次大规模的开发沙漠,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取工程、生物、技术等措施,充分利用水资源(埃及全国每年可利用水资源为650亿立方米,其中尼罗河协议用水555亿立方米,其余为降雨和地下水),进行综合治理。其中最突出最主要的是托西卡、东奥维纳特和和平渠三项特大工程。

1、托西卡工程(又称新三角洲工程或新河谷工程)

该工程是最大的重点工程,也是埃及治沙史上工期最长、工程量最大、耗资最多的工程。工程区面积37.6万平方公里,占埃国土面积的37.5%,覆盖南部7个省。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1)在纳赛尔湖的托西卡湾上建造一座日抽水能力为2500万立方米的超大型扬水站。(2 )开凿一条长310公里的引水渠, 干渠从扬水站向西到达托西卡地区的中心,然后分解成4条支渠,分别延伸到哈尔加绿洲、达赫拉绿洲、 富腊夫腊绿洲和巴哈里亚绿洲,由此构成新河谷及新三角洲。(3 )利用引来之水,开发土地。

托西卡工程1997年1月动工,基建工作拟于2002年8月完成,总体工程计划20年完成。总投资3050亿埃镑(约891亿美元)。 全部工程完成后,开发面积将达26万平方公里,可新增耕地1890多万亩。目前主干渠和4条支渠的挖掘工作正按计划进行,扬水站已完成47%的工作量。

2、东奥维纳特工程

该工程位于西部沙漠的西南部,北靠达赫拉绿洲和哈尔加绿洲,西至奥维纳特山,南临苏丹边境,可开垦耕地面积315万亩。 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埋藏浅、储量大等特点,含水层平均厚度为350—500米,总储量为200万亿立方米。工程目标主要是利用地下水开垦土地, 种植各类农作物,发展现代化农场。东奥维纳特的地下水是1978年发现的,1988年埃农业部便在该地区建起了一个面积1260 亩的试验农场, 1992年又建起一个面积为18900亩的示范农场。1994年, 埃在该地区划出126万亩土地进行投资开发。至今年3月,共有257 万亩的土地分配给土地改良公司开发。 为解决该地区的交通运输问题, 政府投资建成了226公里的连接阿布·辛堡的公路,正在修建连接哈尔加绿洲的长150公里的公路,还建成了东奥维纳特机场。为解决用电问题,埃电力部已决定利用欧洲国家的赠款在该地区建设两座风力发电站。埃政府为该工程投资约7.5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场建设由私人、 企业或军队投资,农场建成后可自己经营,也可以出售。

3、和平渠工程(又称西奈半岛工程)

工程目标主要是:修建一条水渠——和平渠,自杜姆亚特附近引尼罗河水,经西北苏伊士地区至西奈半岛,同时利用地下水和修建水库积蓄雨水,治沙造田,发展农业、旅游业,开采矿藏,在原材料产地修建工厂,新建16座城市,吸引移民320万人。工程建好后, 在苏伊士西北地区和西奈半岛可开垦390万亩农田。和平渠开工于1979年,全长242公里,计划2002年竣工,全部配套工程要到2017年完成。一期工程的基础建设已完成,尼罗河水已通过苏伊士运河下的暗渠流向北西奈。和平渠建设计划投资16.6亿美元,整个项目总投资需750亿美元。

除上述三项特大工程外,埃及计划在老河谷及三角洲周边地区、亚历山大以西地中海沿岸以及一些拥有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兴建一些较小工程,再开发一些耕地。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自50年代开始,埃及就对开发沙漠地区进行了调研,1969年至1971年拟定了初步方案,1983年至1986年对方案进一步修改,1990年至1996年请联合国开发署和有关国家的一流专家作最后评估修改,前后共经过30年,其科学、认真的态度可见一斑。全部项目建成计划用20年,总投资需要数千亿美元。全部项目完成后,将使埃及的土地利用面积由目前的5%增加到25%,新增耕地约3000 万亩(有材料介绍远期目标可开垦1亿多亩),增加1150万个工作岗位,新增40 座城市,推动农业、工业、矿业和旅游业等全面发展,彻底改变埃人口过度集中,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埃及将从狭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向整个领土范围内拓展生存空间。

四、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为确保上述大型工程顺利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埃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1、加强领导,立法保障。 鉴于这些大型工程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埃政府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强化领导。例如,托西卡工程一宣布实施,埃政府就成立了以总统穆巴拉克为首的工程部长委员会,成员包括公共工程和水资源部长、农业部长、旅游部长、经济部长、国防部长、电力和能源部长、工业部长等。该委员会负责从宏观上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提出指导意见,并对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协调、决策。穆巴拉克总统多次亲自视察各大工程,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负责工程具体组织管理工作的是公共工程和水资源部,其主要职责是,在组织科研人员对开发地区进行全面勘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农业部也专门成立了与工程有关的农业发展与建设项目机构,负责新开发土地的出售和管理,并监督和指导这些土地的利用。其他两大工程的组织领导体制,也大体如此。为使这些工程项目能持续长久地执行下去,埃议会还以立法的形式作了规定。

2、千方百计,增加投资。 实施如此巨大的开发工程需要筹措巨额投资,这对一个财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绝非易事。埃及政府为筹集建设资金想尽了一切办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是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勒紧裤带增加建设资金。 埃及人均GDP按美元计算比我国高出70%以上,但其公务员工资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都与我们差不多。其次是以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国家财政出20%,其余80%靠民间和国外资金。对内外投资企业提供同样的优惠政策,包括:(1 )凡在该地区进行生产经营的公司、企业可享受20年的免税。(2 )对在该地区兴建项目所需的进口设备、原材料免除关税。(3 )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公司提供购买新开发土地的优先权,且可分期付款。(4)政府贴息, 向在该地区建设工、农业及其他项目的公司提供优惠贷款。第三,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力争取外国政府的援助。

3、政策鼓励,移民开发。 治沙的目的是为了把沙漠改造成人们生产生活的乐园,但如果不能吸引人们自愿前往,则沙漠永远变不成绿洲。鉴于此,埃及政府在启动几大治沙工程的同时,还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吸引人们到沙漠地区去投资、定居,搞移民开发。一是以优惠的价格出售土地。二是以良好的生活服务设施吸引人。不论是建设工业区还是农业区、旅游区,政府首先拨专款兴建供水、供电、交通、商业等服务设施,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三是对在沙漠地区投资者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利率比一般商业银行低36.4%。四是把治沙与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政府规定,凡是年龄不满30岁、没有犯罪记录的正规大学毕业生均可申请以1.1万埃镑的优惠价格购买30 多亩新开垦的土地和一套两居室住房及一个150平方米的庭院(市场价格为7万埃镑),且可分30年付款,前4年免收利息。到1999年底,共有4.5万大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共耕种土地约140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是政府出资帮助没有土地的农民、失业者迁入新开垦地区,建立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六是吸引上百家企业去投资,兴办大型农场。

4、依靠科技,注重效益。开发沙漠既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程, 也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工作,能否成功,最终要看效益高低。埃及政府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发挥科技在治理沙漠中的特殊作用。早在50年代,埃政府就成立了沙漠开发总局,对南部沙漠地区进行全面勘查分析。1995年初至1996年底,农业部又组织专家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水资源、电力、土壤和环境等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综合研究,完成各方面的研究报告100多份,并对工程费用、财政支出、经济效益等做了定量分析, 还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进行工程设计和规划,最终才确定了实施托西卡工程和东奥维纳特工程的投资省、效益大的最佳方案。工程宣布开工后,埃及政府又调集了全国有关科研力量对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为了提高开发效益,做到“边建设,边受益”,埃科研部门除了下大力钻研各种节省工程成本的技术外,还特别注意研究在新开发土地上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许多治沙研究站就设在沙漠地区。

5、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埃及政府在治理沙漠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综合性防沙治沙技术,这就是:以合理开发利用水、土、沙资源为基础,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有机结合,通过治沙造田,扩大人工绿洲,实现人进沙退。工程措施主要是兴建水库、扬水站、污水处理站、引水排水渠和打井等,同时发展喷灌、滴灌、渗灌、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形成完整的水利体系。生物措施主要是围绕城乡绿化,在渠、田、路边建设防护林网,防止沙漠侵害道路、农田、水渠和城镇。发展高效益的经济林,培育并大面积种植耐干旱、耐盐碱的树草和农作物等。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与风向垂直的沟垄种植、等高耕作、留茬免耕等办法,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埃政府在治理开发沙漠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摊子铺的太大,资金难以筹集,工期可能有拖延之虞。

五、一点思考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6%, 且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展。兴修水利、防治沙化、开发沙漠,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埃及治理开发沙漠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不乏可借鉴之处,但由于两国国情存在很大的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可盲目照搬。

埃及的特点是,沙漠地区地势平坦,海拔低,兴建水利工程比较容易;光热资源充裕,无严寒,作物可常年生长,一年可收获2—3季;水源稳定,便于利用,自然灾害较少;新开发地区多为无人区,移民矛盾少;全国气候和生活习惯差别不大,移民困难少。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情况都与埃及差异很大,因而我们只能借鉴其一靠决心、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四靠政策等与我有共性的做法。

标签:;  ;  ;  ;  

埃及沙漠开发调查报告_政府工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