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几点思考_中国历史论文

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几点思考_中国历史论文

对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一些思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史研究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39(2001)01—0084—03

刚刚步入新世纪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在构建未来历史宏图和学科框架时,只要回顾一下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时,就能清楚地看到,过去的20世纪,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后半期,应当说是中国民族史研究从无到有、从开拓到成果累累的辉煌发展时期。倘佯在成绩斐然、空前活跃的中国民族史研究长河中,较为客观地回顾一下20世纪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历程,恐怕会使我们对这门包括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和中国少数民族史料的搜集、整理、译注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在一个世纪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有比较系统或稍微全面的认识。这对我们探索这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的成就,无疑是大有俾益的。

一、马列主义史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民族史研究

20世纪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随着当时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和探索,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也给中国民族史研究开创了新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文明古国,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都设立专门的治史机构和史官,形成了维护华夏嗣统和统治者利益的传统史学观。在维护古代华夏封建统治者利益的传统史学观影响下,中国历代的史学著述始终没有摆脱以炎黄为始祖、以华夏为中心的巢臼,表现为“内中华、外夷狄”的歧视少数民族的历史观,充斥着古代中国的历史典籍;无论是封建统治者组织编纂的大型史书,还是文人学者记撰叙述的各种史册,在各种体裁的中国历史著作里,华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被贬斥为蛮夷戎狄,中原封建王朝以外的少数民族历史均被作为“中国”以外的四裔历史,或附在正史之末、或以另册记述,而且颇多污蔑歪曲或错谬不实之词。

近代中国曾几度掀起学习西方科学和民主的思潮。20世纪初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受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民主思想的影响,在历史研究中主要形成了实证思潮和马列主义思潮。

当时,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顾颉刚、陈寅恪等学者为首的史学家,以国外实证主义和进化论观点来看待多民族的中国历史进程。他们注重证据和逻辑,主张用大量确凿的史料来研究中国历史,力图还历史本来面目。他们高举“史学革命”的旗帜,促进了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但是,无论是梁启超关于中国民族和民族历史方面的论著,还是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一些史学著述,如顾康伯的《中国文化史》,吕思勉的《中国民族演进史》,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史学体裁的束缚,构建了前所未有的新史书框架,但是他们的基本史学思想仍未能完全脱离“内中华、外夷狄”的传统史学观点。

与此同时,反而是以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着眼于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出历史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主义观点,主张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经济因素,并承认政治、文化、地理环境等也是影响和推动中国历史及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50年代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指导下,民族史学家们对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期,使中国民族史研究迎来了自己的辉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阐明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指引下,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族史学界掀起对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大量的中国民族史研究论著不断面世,为现今中国境内55个少数民族编撰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在各地陆续出版完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对蒙古族、藏族、满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傣族、彝族等民族的有关专史研究,编辑出版了《壮族通史》、《回族人物志》等有相当水平的学术专著。通过对某些少数民族历史上的社会性质、社会制度、民族关系和重要人物、事件的研究,不仅一反传统史学只叙述华夏制度和汉族历史人物的狭隘视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内容,而且破天荒地从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反映和阐明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进程的全貌。

2.明确了历史上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对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而言,古代华夏和蛮夷戎狄之间的交往,是构成历史上中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原华夏同少数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的长期交错相处,无论是在和平环境中的互相交融,还是特殊情况下的彼此融合,总是呈现出趋于统一的历史态势。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都通过自己的著作,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等,阐述了历史上中国古代民族之间,尽管发生过难以避免的矛盾与冲突,甚至有过令人不快的主要由各民族统治者挑起的民族间战争。但是,古代华夏和蛮夷戎狄之间互相融合、彼此吸取的和平友好关系,始终构成了历史上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正是这种和平友好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凝聚和发展,并且共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华文化,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进程。

3.廓清了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50、60年代相继发表了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等文章,对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接着,又展开了对“历史上中国”含义的讨论。使中国民族史学界明确了不能把历史上中国与历代封建王朝相等同,历史上中国不仅包括中原地区的历代封建王朝,而且也包括中原以外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历史上民族间战争的讨论,是中国民族史学界取得的又一个值得赞颂的成就,历史上中国出现的民族间冲突甚至战争,毕竟是中国古代兄弟阋墙于内的事。历史上中国民族间战争要以统一与分裂、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为标准,来区分民族战争的性质。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方面,进一步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在看到古代华夏起着缔造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承认少数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开发边远地区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功劳。

4.逐个开展对现今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族源和历史的研究。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对现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进行族源和历史发展作较系统的研究,逐个写出他们的民族简史,并对一些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重大事件、典章制度、民族关系和历史人物等长期未曾取得较好认识的民族史问题,在深入展开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专著。这是新中国民族史学界取得的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加上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全国专家、学者研究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在各地的相继出版,不仅标志着中国民族史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且有力地反映了历史上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进程,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凝聚力之所在。

二、新世纪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机遇

面对琳琅满目的中国民族史研究论著的出版和发表,眼看着一大批成绩斐然、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民族史学家登上学术论坛,中国民族史研究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令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界赞叹不已。冲破历史上封建观念和传统史学束缚,摒弃狭隘民族偏见桎梏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是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兴未艾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在举世惊叹的成就光环里,似乎也看到了新世纪新机遇的来临。中国民族史研究必须在继承和发扬学科传统的同时,要积极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学习中国史学和外国史学的优秀成果,接受国内外先进的学术潮流,及时拓展自己学科的研究以及与相邻学科的渗透。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和新史料的不断发现,将是推动促进中国民族史研究方法变化、观念更新的重要因素。

1.开展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中国民族史研究必将有一个更大、更快、更新的发展。无可置疑,今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发展,民族史学界应该立足于现有的研究状况,积极开拓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民族史研究新路子。有的学者已经提出,新世纪历史学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来,也就是把重点放在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新中国历史上来。事实上,大多数的中国少数民族在新中国建立后50年的发展,远远超过他们祖先在历史上所经历的漫长岁月。正因为这样,中国民族史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到建国后的少数民族发展上来,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巩固和保卫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创业历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生的日新月异变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揭示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

2.加强对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历史的研究。中国民族史研究要有一个更大、更快、更新的发展,必须要改变以往那种只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局限做法。科学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毕竟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才发展起来的,当时的实际情况需要历史学家改变和扭转不正确的传统史学观念束缚,并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指导下,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原则,开展对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研究。经过民族史学家的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民族史研究已经豪迈地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辉煌。同时,中国民族史研究也向世人揭示了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作为民族共同体,古代的华夏和近现代的汉族,始终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主体民族,他们在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新世纪全面、科学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既要改变和扭转封建统治者和封建文人沿袭下来的传统束缚,也要避免并克服只研究少数民族历史,不注重研究汉族历史的以偏概全。况且,对汉族历史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只能是以汉族为主的、包括古今中国少数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历史。封建统治阶级和狭隘民族观念束缚影响下的那种以古代华夏和汉族历史代替中国历史的传统史学观念,也只有通过加强对汉族历史的研究才能得到根本的克服。

3.注意拓展新世纪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领域。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新的民族史研究资料不断地涌现,与中国民族史相邻的学科也将得到发展。因此,新世纪中国民族史研究将碰到严峻的新挑战。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民族史研究除了一如既往地要与历史学科的各个断代史、专门史更加密切地纵横相联之外,还要随时注意与有关的边缘学科互相交流、彼此渗透,更要注重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例如,对中国古代民族区域文化的研究。通过开展中国古代民族区域文化的研究,对了解历史上中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怎样形成团结互助、辅依相存的民族关系,了解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怎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格局是大有裨益的。

标签:;  ;  ;  ;  ;  ;  ;  ;  ;  

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几点思考_中国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