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东亚应对全球失衡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区域经济论文,金融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52(2006)04-029-04
一、东亚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角色
全球经济失衡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美国国际收支表中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2005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达到8049亿美元,占美国GDP的6.5%,相当于全球主要顺差国顺差总额的四分之三,而且这一比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已经导致美国外债的持续增长。美国的净对外债务余额(即海外净资产为负数)从1996年的3600亿美元升至2005年的超过3万亿美元。从统计数据来看,东亚国家则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极。
1、东亚是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通过投资及贸易的扩展和深化,逐渐形成了区内的生产流通网络,巨大的生产能力带来了出口扩大,东亚国家很高比例的制成品被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导致了对地区外(尤其是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根据美国海关统计,2001年以来,主要东亚国家(包括日本、中国、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新加坡、中国香港)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一直在45%以上。除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以外,其他主要东亚国家都对美国保持了贸易顺差。
自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其中对美贸易顺差是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按照中方统计,2004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803亿美元,2005年对美贸易顺差1142亿美元。而根据美国官方统计,中国一直是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从表1数据可知,对华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19.25%提高到2005年的26.29%。姑且不论中美贸易统计的误差,中美贸易失衡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美国频频以解决贸易失衡为借口不断向中国人民币施压,充分说明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严重性。
表1 美国按国别贸易逆差单位:百万美元
2001 2002 200320042005
美国贸易逆差总额
-427165.2-482871.8-547551.5-651521.0
-766817.3
东亚国家-206307.3-136824.1-244256.9-298141.8 -347485
中国
-83096.1-103064.9-124068.2-161938.0
-201625.8
日本
-69021.6 -69979.4 -66032.4 -75562.1-82681.6
东亚国家占比重%
48.3047.5344.6145.76
45.32
中国占比重% 19.4521.3422.6624.86
26.29
日本占比重% 16.1614.4912.0611.60
10.78
资料来源:US.Bureau of the Census.
2、东亚是为美国巨额逆差提供融资的主要地区
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状况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东亚各国和地区与美国之间的资金流动:
一方面,东亚各国向美国大量出口商品,通过贸易顺差获得巨额外汇储备。2005年底,东亚经济体(中日2+NIES4+ASEAN4)的外汇储备达到26014亿美元,约集中了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2/3。而且这一规模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1月份,东亚地区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几大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均创出历史新高,六经济体外汇储备共计增长了246.9亿美元,而2005年全年这六经济体外汇储备增长量也不过358.4亿美元。
另一方面,由于东亚国家和地区内部金融体系不完善和融资工具缺陷,造成区域内融资困难,大量资金又回流美国。结果是弥补了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支持了美国继续大量进口商品的同时,使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对外净债务。东亚国家的外汇储备被动充当着资金提供者的角色。据美国财政部统计,东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外国买家。截至2005年底,仅日本、中国、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泰国所购买的美国国债就达到11621亿美元,占美国国债境外持有存量的比重高达53.5%。其中日本是美国政府债券的最大海外持有者,2005年底日本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达到6849亿美元,占美国政府债券境外持有存量的31.5%。从时间变化来看,2000年到2005年,除了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泰国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规模大致不变外,其他主要东亚国家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规模都翻了一番以上(见表2)。中国2005年底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据有关机构估计,其中70%投资于美元资产。中国所购买的美国国债增长尤为迅速,在过去五年中翻了两番,2005年底持有量达到2569亿美元。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2005年中国居民储蓄达到14万亿元之巨。若将贸易顺差也视作一种“储蓄”,中国正以高储蓄为代价向美国提供大量融资。
表2 东亚国家和地区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单位:10亿美元
2000
比重 2005 比重
05年/00年
美国境外持有总计
1015.2 100 2173.7 100
2.1
官方持有609.2 60.01248.8 57.5 2
东亚国家和地区 521.3 51.31162.1 53.5 2.2
日本 317.7 31.3 684.9 31.5 2.2
中国
60.3
5.9 256.9 11.8 4.3
韩国
29.6
2.9 65.4 3.01 2.2
中国台湾 33.4
3.3 71.1 3.27 2.1
中国香港 38.6
3.8 44.0 2.02 1.1
新加坡 27.9
2.7 27.2 1.25 1
泰国
13.8
1.4 12.6 0.58 0.9
资料来源:U.S.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二、东亚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面临新风险
1、全球经济失衡的不可持续性
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恶化(占GDP的比例最高超过了3%)而诱发了全球经济失衡,最终是以“广场协议”的签署、美元贬值得到解决。对于这一轮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恶化,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难以持续的。这是因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私人资本流动活跃的情况下,这种国际收支失衡格局极易被打破。一种可能是由于美国居民储蓄率过低,高消费增长率难以为继。而一旦美国对国内外产品需求突然下降,对其他国家(如欧盟和中国)的出口打击是很大的,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对对美贸易的依赖很高。同时,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经济疲软将导致全球需求萎缩,并最终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另一种可能来自金融市场。一旦美元资产回报率不足以吸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调整很可能以美元急剧贬值的形式进行,同时将伴随贸易保护主义肆虐横行,进而拖累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2、东亚国家处于全球失衡调整的焦点
全球经济失衡很大程度上是东亚国家和地区与美国之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5年9月发布的秋季《世界经济展望》中专门对美国纠正经常项目失衡的可能性进行了情景分析,其中主要两条就涉及到东亚国家:一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进一步提高汇率弹性,允许该地区货币中期整体升值,并采取措施扩大国内需求;二是日本加快结构调整,鼓励市场竞争,增加劳动市场弹性,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其他两条建议则是美国重新调整财政纪律,提高国民储蓄;产油国运用高油价所增收入扩大国内需求。从美国当前的动作来看,迫使东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政策调整是其策略重点。
事实上,东亚国家和地区存在调整失衡困境的迫切需求。持续的过量的外汇储备增长给亚洲国家带来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受到影响。为了维持宏观稳定,亚洲国家有很强的动机去降低储备资产的增长,从而减少对美国的资本输出。但近年来美国的资本流入以亚洲国家的官方储备为主,当前美国的种种行为表明,美国并不准备放弃眼前东亚国家的外汇储备为其巨额经常账户逆差融资的利益,而是不断强调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推卸本应由其承担的经济失衡调整责任。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牺牲品,80年代中期“广场协议”下的日本为失衡调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此次失衡调整的代价由谁承担显然取决于各方谈判协商的实力对比。
3、东亚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和风险最大的受害地区
首先,我们来看美国方面调整的影响。如果美国通过大幅度削减财政支出来减少国内需求,有可能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如果美国为实现外部均衡使美元大幅度贬值,将使美国陷入过热,导致美国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鉴于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美国对其内部失衡做出的任何调整都将影响到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贸易、金融甚至货币体系。东亚国家和地区与美国经济的依存度很高,一旦美国经济走势趋弱,东亚国家受波及程度必然较为严重。
其次,我们来看东亚主动调整的影响。从当前情况来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扩大内需,降低对美出口的依赖,同时增加对美国产品的需求;二是货币升值。对于第一条措施,东亚国家之间出口产品结构趋同,不管是加强区域内进出口贸易还是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第二条货币升值的措施,东亚国家面临尴尬境地。一方面,东亚国家的货币存在一定的低估现象,因此常常被“指控”为通过操纵汇率向外“倾销”商品,货币升值有助于减轻来自美国的压力;另一方面,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积累了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而且外汇储备大都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作为美元资产的主要持有者,美元贬值将导致这些国家外汇储备资产和美元资产的大幅贬值,汇兑损失难以避免。
三、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东亚应对全球失衡的必然选择
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一体化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目前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于东亚各国和地区而言,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发展方向,应对全球经济失衡使得这一需求更迫切地提到东亚决策当局的议程上。
1、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形成在全球经济协商中的一致声音
国际组织和各国当局对于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政策选择实际上都有共识。一般认为美国应该调整财政政策和促进私人储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应该使本国货币升值并刺激国内需求等等。但是迄今为止,这些政策建议都未见被各国和地区采纳。各国当局都一味强调其他国家和地区应采取行动,而不是从自身寻找答案。美国强调削减本国财政赤字对于调整全球经济失衡作用有限,主要措施应在于亚洲国家采取货币升值行动。亚洲国家则认为本国汇率调整对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作用是很微弱的。欧洲国家甚至认为欧洲与全球经济失衡并不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国家要应对美国施加的压力,最有效的途径是进一步加强合作,提高抗衡美国的实力。
不管美、欧、亚三极之间如何博弈,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有赖于三方的协调合作。三方之间的“不作为”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严重后果,而三方之间的“不协调行动”也有可能带来全球经济失衡的难以为继。例如,如果在其他国家没有采取刺激国内需求的措施的情况下,美国居民消费或财政支出锐减将引致全球需求的下降,对美国的主要进口国带来影响。同样地,外国中央银行对美元资产需求下降将导致美元贬值和美国利率上升,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全球经济主要国家的协调行动是失衡调整的必然要求。显然,东亚区域间的协调合作有助于提高这一调节机制的效率。
2、加强区域货币合作
东亚国家货币同样面临升值压力和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两难境地,加强区域货币合作有助于减轻这种情况。区域货币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要重新审视及改善地区内现行的汇率制度,加强政策对话与相互监督,促进地区内各经济体之间的汇率政策协调。
一是加强汇率调整上的合作和协调,建立东亚区域联动汇率机制。除日本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在货币升值问题上,先升值的国家将失去其在第三方市场的市场份额,没有跟进的国家将从其他国家的升值行动中获得好处,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会有动力先将本国货币升值,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式的结局。因此东亚国家和地区需要在对美元汇率调整的问题上进行政策协调和合作,采取联合对美元升值的行动来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同时,各国间应加强汇率协调,加强对话,减少汇率的波动,保持地区汇率的稳定。对于区域内的贸易投资活动,稳定的汇率和联动的汇率机制无疑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小投资风险,从而促进区域内贸易投资活动。
二是推动亚洲统一货币进程。从欧盟发展经验来看,区域统一货币对于提高区域整体经济金融抗衡外部冲击,特别是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十分重要。从目前亚洲各国现状来看,亚洲统一货币应逐步推进。第一步,尽快推出亚洲货币单位(ACU),将亚洲国家的货币浮动幅度控制在小范围内。亚洲货币单位可以作为测试成员国货币稳定程度的指标,便于更加准确地估算双边及多边贸易;同时为各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汇率政策调整与合作提供共同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有效降低信息成本。第二步,推进“亚元”进程,维护东亚国家和地区汇率稳定。统一货币有利于降低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同时可以为东亚地区创造出各国发展经济的可用资金。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东亚各国为了防止货币冲击而持续增加外汇储备,而使用共同货币可减少汇率波动产生的冲击,从而使各国可以减少持有外汇储备。
3、进一步加强贸易与投资合作,共同促进东亚经济金融发展
一是加强合作促进区域内贸易进一步扩大,降低东亚各国对美贸易的依赖。顺利推进以三个“10+1”为主体的贸易合作,将三个“10+1”统一为一个“10+3”的自由贸易区,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其他的东亚经济体吸收进来,建立统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将有助于东亚国家提高区域内贸易比重,降低对对美贸易的依赖。
二是加强合作促进相互投资进一步增长,扩大东亚国家资金投融资渠道。投资合作是经济合作的关键环节。为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应完善投资保障体制、推进东亚区内已有的商品投资保护协定多边化、强化投资合作政策与体制和制度的协调。协调东亚各国经济体与区域内投资相关的财税、金融、外贸、管理和政策制度,以及建立投资出境机构,构建合理的投资合作机构等。
4、加快亚洲债券市场发展
早在2003年6月22日,亚洲18国外长发表的关于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清迈宣言”就强调,一个高效、有深度和流动性良好的亚洲债券市场是亚洲健全稳定金融体系的基础之一,有助于增强亚洲地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显然,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吸收亚洲各经济体的大量外汇储备、防止大量资金在投向美国和欧洲市场后又回流的不利状况,使用本地资金用于经济发展,将地区的储蓄保持在该地区使用,可以防范金融危机。同时,通过发展亚洲债券市场鼓励区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使用区内货币,减少区内大量使用美元的情况,也有助于推进亚洲的经济合作,推动区内对话和合作机制。
标签:外汇储备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经济论文; 香港汇率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全球化论文; 外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