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_刘书芬

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_刘书芬

河北省邢台市育红小学刘书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揭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其内在意义和价值在纯工具论的领地里是没有位置的。然而,语文不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存在,人的表达、人的交际、人的思维、人的社会历史文化,都是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因此,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发展过程,是激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工具理性,还要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概括的说,语文教育要指导学生的生命活动。

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标准

1 指导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中学习语文1.1 读中悟情,激活想象。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如教学《我和企鹅》,教师出示课件:画面一,南极企鹅;画面二,南极、企鹅、人,并配上悦耳的音乐以及简短的文字说明。等同学们看完后老师说:“这里我从网上下载来的资料,同学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说说看到了这两组图片,听了介绍后,自己的心情怎样?现在最想干什么?”让学生同桌或小组交流后,教师巧妙过渡。现在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了南极,飞到了企鹅身边……

看看南极企鹅是一件十分快活、有趣的事,更是令人向往的一件事。目标的制定体现了“以字定教”的教学思想。同时也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多元化教学。另外,课前收集有关南极企鹅的资料,为学生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向学生展示课件画面,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南极,这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教师在新课伊始,就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一下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1.2 复合刺激,引导感悟。音乐是空灵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因此,运用与课文语言相结合的音乐配合诵读,会使语言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发挥音乐在激情上的先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如教学《古井》这课时,教师选择一段轻盈的民间小调,并辅以人们的笑声和水桶相撞、扁担颤悠的音响,制成一段与课文语言恰合的音响。教学时,学生初读课文以后,运用这段音乐辅助学生诵读难于理解的那段话,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乡亲们与古井之间的感情维系,也感悟到了语言的美。在教学中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2 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中学会做人《落花生》一文用朴实无华的笔调,叙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章主题是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很自然地引入做人的人生哲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言简意深,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倍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

2.1 精读深思,明情悟理。人们常说:“朴素最美。”《落花生》就是在迷人的朴素中,展示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陈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只是三言两语,但都写的栩栩如声、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流露。这样的语言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正因为文章的朴实平淡,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容易粗粗读过,自以为读了,而且实际理解并不深刻;对于文中托物寄意的表现方法可能感悟不到。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议花生”部分作为重点。首先出示父亲的话,让学生分别找出哪些词语写出了苹果、石榴、桃子果实的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花生的果实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初步体会到花生的果实不象苹果那样引人注意。然后接着问:“父亲觉得花生这点‘最可贵’,你们体会到了吗?”接着出示课件,选关联词填空。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一点也不引人注意,( )成熟了,( )不能立刻分辨出有没有果实,( )挖起来( )知道。原来,它早已默默地结了那么多果实。填完后接着看多媒体动画现象。动画显示花生的花落下来,伸进泥土里,长出果实来,并配上画外音;多少籽粒饱满的花生啊。瞧,他们挨挨挤挤地躺在泥土的怀抱里,静静地长啊,长啊,期待着能用自己默默的奉献换来人们喜悦的笑容。这时老师接着问:“做完题目,看完动画,你们体会到什么?或者想对花生说些什么?”(先小组或同桌交流后在班上交流)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花生的可贵之处:结了果实也不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奉献自己。这时师再追问:“父亲仅仅是在赞美花生吗?他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父亲谈做人的道理的那段话。学生了解了花生的可贵之处,接下来理解做人的道理便水到渠成。

2.2 辩论拓展,深化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展示自己与表现自己已成为必需的能力,若大家一味地做花生那样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图虚名,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难道在当今社会就不需要默默奉献的人了吗?让学生充分议论、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旁征博引,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人或物谈。随着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迸发,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当今社会有些人拼命展示自己,可是没有真才实学,是假的;有些人有点才干,可又不愿埋头苦干,是空的,所以默默奉献的品格值得敬佩。也明白了展示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奉献自己,至此,主题得到了升华。

论文作者:刘书芬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  ;  ;  ;  ;  ;  ;  ;  

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_刘书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