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诠释中国道路及话语建构论文

跨文化诠释中国道路及话语建构论文

跨文化诠释中国道路及话语建构

□文│林国浒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成为西方大国进行后殖民扩张的潜在手段。不管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还是基辛格的《世界秩序》,无一不是从假定一致性的西方视角来解释东方的社会实践,表面上是传播宏观文化,实则是彰显世界秩序的话语主导权。因此打破西方文化霸权、掌握话语权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寒竹先生的《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中国道路》)一书立足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本土实践,考察社会主义的东方源泉,尝试建构独立的话语体系,为中国逐步参与全球治理奠定文化理论基础。

利用式(4)通过节点域的上下边界和期望值,得到每个指标变量的最优值如表4。综合权重为0.520,0.292,0.188。

探索社会主义中国文化语境。《中国道路》通过大量的例证,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基础,它不仅与政治经济相关,更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文明的综合命题。该书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东方也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传统和实践,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不光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更是中华文明内在逻辑演化的结果,是中国的传统文明与现代实践融合发展的结晶。该论述填补了社会主义理论东方语境研究不足的缺憾,解决中国发展道路的主体性争议,立足本土树立起中国文化自信。

尝试建构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作为国家重点图书《中国话语丛书》的作品之一,该书聚焦中国话语权不强的现状,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在世界舞台传播中国声音。《中国道路》规划出一套结构清晰、内容充实、影响深远的体系,包含了学术话语、历史话语、文化话语等内容,能够完整地诠释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制和形式的合理性。从空间的角度来看,该体系贯通中西,立足东西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充分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在时间维度上,该体系连接古今,在历史的文化传统和基因观念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衔接点,阐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特殊性。

绘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文化路径。文明冲突与文化差异依然是当今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中国道路》倡导增进文化自信,以中国话语传播中国故事,促进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治理的伟大进程。该书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国门的路径,研究通过跨文化对话与融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的可能性。实质上,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攸关世界秩序、道德体制和全球治理。中国发展模式将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考模式。

《中国道路》采用跨文化的理论分析中国道路的逻辑结构与文化基础,突出整体论、时空观和本土性,注重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国与西方,尝试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该书回望历史、考察现实,更强调面向未来,重点关注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共同前途和命运。由于篇幅所限,该书的部分论证还不够深入,结构方面略显松散,但能够跳出西方话语定势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寻找社会主义的逻辑和基因,不仅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拥有极大的理论勇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书无愧是一部开疆拓土之力作。

综上所述,ACEI联合SGLT-2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优于ACEI单独用药,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标签:;  ;  ;  ;  ;  ;  ;  ;  ;  

跨文化诠释中国道路及话语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