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规则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综述_货币供给论文

利率规则理论发展综述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利率论文,规则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00(2004)04-0006-03

Kydland-Prescott(1997)、Barro-Gordon(1983),Svensson(1977)和Woodford(1999)等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具有较多不足之处,近年来人们不断探索其它的货币政策决策方式,日益重视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对利率规则的研究,本文将就利率规则理论发展作一综述并分析其在我国运用的现实意义及对策。

一、利率规则理论发展综述

若将利率规则理论按照其内在发展关系可划分为魏克赛尔利率政策理论、新魏克赛尔利率规则理论及泰勒规则三大部分,这些理论各自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下文将依次阐述这三大部分理论的主要思想精髓,以期能给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启发。

(一)魏克赛尔利率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的中心问题被认为是能否提供普遍原理进而选择理想的政策规则、确定利率操作目标。最早提出“利率规则”名词并主张中央银行采取利率规则形式货币政策的是奥地利学派的魏克赛尔(Kunt Wicksell,1898,1907),尽管当时所有领先的工业国家依然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同时大部分学者也都认为保持金本位制非常必要,但是魏克赛尔却认为一个纯粹法定货币时代即将到来,倡导发展“理性的货币体系。”他认为价格水平的变动并非主要由世界黄金供给量变动所引起,价格稳定程度取决于央行控制的利率与由世界因素决定的自然利率水平(Haavelmo,1978)、(Niehans,1991)。他用累积过程理论证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走向不均衡,只有依靠银行自觉实行的利率调整政策,才能实现经济均衡。在他的《利息与价格》一书中,他提出变更银行利率以调节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即银行自觉地不断使实际利率同自然利率保持一致,在价格上涨时提高利率,在价格下跌时降低利率。他不仅提倡确定价格水平目标,更提倡采用利率规则的特定形式来促进价格水平的管理。同时,魏克赛尔认为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定是错误的,在信用发达的现代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富有弹性的量。之后,Fuhrer和Moore(1995)对魏克赛尔的理论作了一个较复杂的解释,把利率变化看成是价格水平的函数,但最终结论与魏克赛尔的没有本质的差异。

另外,林达尔在魏克赛尔的利率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般动态经济理论模型,认为利率的变化会产生累进过程,货币管理机构对物价施加影响所使用的最重要手段是,对银行放款和存款确定利率,调整一般利率以及对各种存款放款确定有差别的利率。

虽然魏克赛尔等的利率理论对经济调节作用的分析有些简单,对利率的定义也不够清楚,但是他的破除自动均衡的思想和以调节利率为中介的宏观货币政策主张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他对货币数量论的批评实际上就提出了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主张,为后人对利率规则理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新魏克赛尔利率规则理论

以Giannoni与Woodford(2000)为主要代表,新魏克赛尔利率规则理论认为,若不考虑任何货币供给总量变动而只参考价格水平变动,则均衡价格水平的决定非常简单。假设为真实利率外生的随机过程。那么短期名义利率的log形式在任何时候将满足费雪关系式,即 ;再假设中央银行是按照魏克赛尔规则设定短期利率的,即(2.2),考虑到货币政策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动。再假定为另一个外生的随机过程,这样,将(2.2)代入(2.1),消除,得到到方程(2.3),从而决定均衡价格水平,保证均衡价格水平能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围绕长期平均价值波动。

因此,上面的模型就分析了利率政策规则在不涉及任何货币总量目标的控制的情况下如何控制长期价格。同时,它也说明均衡通货膨胀的决定无需考虑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决定,并且是否存在一个定义很好的基础货币需求函数并不影响分析。

新魏克赛尔理论还采用一个帖性价格模型较好地论述上面简单模型与魏克赛尔原始模型的区别,在这个模型中,价格是具有粘性的,借进与借出的真实回报率与自然利率有区别。由于利率与产出的变动程度取决于总体价格水平的不稳定程度,因此,可用一个更加一般的条件如(2.4)代替均衡条件(2.1),其中为自然利率水平,差异系数δ为现在与将来预期通货膨胀的函数,而且系统中所包含的(2.2)与(2.4)的条件能通过一个较独特的限定价格水平形成过程来解决,在更一般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变动往往是由自然利率的变动引起的,而自然利率变动又是由于中央银行反应函数的调节措施不能与真实扰动相匹配所造成。

伍德福德(Woodford,2000)认为魏克赛尔的理论只适用于一个纯粹的信用经济环境,中央银行制定名义利率目标只对洞察到的通货膨胀风险而不对货币供给总量作出反应。在他看来,即使货币需求得到很好的定义也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若最终货币需求的关系没有定义好或者处于不稳定状态下则更是如此。然而事实上,由于电子货币高度发展,货币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不再符合实际情况。他提出,即使电子货币将来发展到取代基础货币的程度,采用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模式仍然能有效地调控市场利率。在央行对所有金融机构的拆借资金与再贷款需求不存在额度限制,放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保证央行不向同业拆借市场注入基础货币等条件下,他运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说明隔夜拆借利率的决定情况如(2.5),在这个模型中,存款金融机构每日的清算资金需求由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相对于上下限利率高低程度决定,而不是由利率水平绝对高低决定。

其中,为总清算资金需求(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是用来测度给定的某时刻支付资金流的不确定性,F为(0,1)区间的单调累积分配函数。同业拆借利率水平满足:,若清算资金满足:,则均衡的同业拆借利率就必定位于央行存贷款利率的中点处,这意味着若央行能控制其存贷款利率水平就能确定同业拆借利率水平。

新魏克赛尔利率理论分析得出,通过控制利率可以摆脱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从而较好地控制通货膨胀率,但它过分强调调控利率对稳定经济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经济增长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而泰勒规则理论则综合考虑了价格水平与经济增长(收入水平)因素对利率调节的影响。

(三)泰勒规则及其扩展

John Taylor(1993)提出了著名的泰勒规则也称利率规则,描述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利率调整要以实际收入对其趋势的偏离、实际通货膨胀对其目标的偏离为依据;央行在制定政策时应将利率调整到能使之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的水平上,从而使得经济可以自身的潜能在目标通货膨胀率下持续稳定增长。金(King,2000)却认为,货币政策不能绝对遵从泰勒规则。典型的泰勒规则没有指出利率变化的路径,这与通货膨胀和产出本身对其早期的变化相关。从技术上说,通货膨胀和产出是内生变量,典型的泰勒方程并未描述出利率变化路径。贾德和雷德布希(Judd和Rudebusch,1998)首先对典型泰勒规则给予肯定,认为其可以解释联邦基金利率走向。但他们认为GDP缺口不仅可以作为商业周期条件的度量,而且可以作为菲利普斯模型中未来通货膨胀的度量。并且认为由于潜在的GDP水平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技术发展,对潜在产出的度量将显得更不合理。在此分析基础上,他们通过对泰勒规则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动态的泰勒规则。之后,克拉里达、加利和格特勒(Clarida,Gali,Gertler,1998)提出了简单的前瞻性利率规则,认为每一期利率目标是预期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以及相应通货膨胀水平的函数。这样实际操作目标又一次通过部分动态调整与理想基金利率联系起来,有利于确定基础利率与未来通货膨胀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利率这个指标越来越重要,调整利率可以改变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

综上所述,各大部分利率规则理论都主张央行应根据实际经济状况调控利率水平而不是变动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的潜在发展,主张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给量到利率的转变。然而一些货币数量论的支持者却持有相反观点。萨金特与华莱士(Sargent,Wallace,1975)认为,任何采取变动货币供给量形式的货币政策规则都能决定一个理性预期均衡而利率规则却不能。而且,采用利率规则理论实施货币政策也非常危险,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多元可能性理性预期均衡之上,将产生自我实现预期的不稳定,米尔顿·弗里德曼(Nilton Frledman,1968)认为,按照魏克赛尔“累积过程”的分析方法,试图去控制名义利率具有巨大风险。同时,试图把名义利率固定起来都免不了导致通货膨胀率不稳定;且魏克赛尔的模型没有考虑内生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得出能无限升高的是价格水平而不是通货膨胀率。另外,即便央行实施了较为系统的货币政策而能使均衡利率处于较理想的水平,其行为后果仍难于被理解与测度;弗里德曼、施瓦兹(Friedman,Schwartz,1963)认为理解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效果主要依赖于货币数量理论,价格水平由名义货币供给量与实际货币需求决定。对于任何一种货币政策来说货币供给的途径最重要,而货币供给是否由货币目标直接决定同样也很重要。

二、当前利率规则理论在我国运用的现实意义及对策建议

尽管存在上述对利率规则理论的诸多评论,然而这些评论都是建立在假设在相应的政策下利率目标固定不变的基础上,忽视了通货膨胀的传递路径;况且它们所暗含的理论基础都要求当通货膨胀被观察、预测到或者超过真实时期的利率目标时,利率能够迅速被提高;同时其前提条件也不正确,利率规则不需要解决所谓的暗含的货币供给途径,甚至不需要确定货币需求关系,也不需定义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根据暗含的货币供给途经预测的通货膨胀与产出路径没有多大意义。相反,采用利率规则界定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决定却非常可能。因此,上述评论不适于用来分析魏克赛尔,泰勒规则等利率规则理论;恰当的利率规则比货币敷量规则更有效率,至少采用利率规则不需承受理想状态下货币供给与交易数量变化的冲击。

当前,对利率规则理论的深入研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今,由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电子技术迅速发展,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越来越难以满足“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性标准要求,况且其理论依据——货币数量论的许多假定条件已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如货币流通速度并非保持不变而是在下降等,这些因素综合导致我国出现严重“超额货币”问题。而且,前述利率规则理论也同样主张选择利率而不是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现实中我国货币政策中利率的泰勒规则值与实际值符合较好,泰勒规则能够很好地衡量我国的货币政策(谢平等,2002),这进一步说明我国有条件考虑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货币供给量转变为利率,也应该逐步运用利率规则理论指导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但是泰勒规则的实施必须解决现存的利率管制问题,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导致基准利率无法得以形成,若不存在基准利率,泰勒规则的有效实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放开利率管制尤其是放开商业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在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率调控手段之前,必然会导致利率的无序剧烈波动,带来巨大风险(黄金老,2001)。然而正如新魏克赛尔利率规则理论特别是伍德福德所论述,即便考虑到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量造成的影响,在保留央行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较理性的条件下,若央行确定其存贷款利率将能锁定同业拆借利率水平。因此,若能创造条件实现伍德福德所论述的利率调控模式,无疑将加快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也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并达到良好效果。因此,当下应该加快微观经济主体改革,使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对市场化的利率形成理性反应机制,积极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促进货币市场的继续发展,不断增加市场参与者、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将之培育成中央银行能够有效调控的核心金融市场。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给量到利率的转变,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如通货膨胀率以及GDP的变动等因素调控利率,最终实现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利率规则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综述_货币供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