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养心浅谈中医心性养生论文_史利霞,姚菊峰

清静养心浅谈中医心性养生论文_史利霞,姚菊峰

史利霞 姚菊峰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科 710000

摘要:精神养生法又称心性养生或精神进补法,而心性养生的核心和关键是养心,养心之道贵在静,本文通过阐述道家与儒家代表人物对清静养心的思想,而提出如何做到清静养心的方法,以使人们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键词:清静;养心;中医;心性养生

中医养生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养生” 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知生者也,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早在奴隶社会时期,人们便对养生有了认识和重视,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因环境不好而使人生病,但通过运动和跳舞,可消除一些疾病。如《吕氏春秋? 古乐》中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养生理论更为盛行活跃,诸子百家各有养生之说。人们更懂得呵护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 圣治章》)。春秋末期河南人老子是道教文化的代表,其《道德经》的养生思想是:“致虚极,守静笃 ”、“清静为天下正 ”、“少思寡欲 ”、“上善若水 ”、“壮物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等等,以“ 清静无为 ”作为其核心。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养生应:“依天道而顺其自然”,“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由于社会形态的变革,在学术思想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养生学的进一步发展,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推崇以“清静养神”来达到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清静养神”又以精神养生法为主。精神养生法又称心性养生或精神进补法,是一种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心性养生”通俗地讲就是“养心”。中医里讲“心藏神”,心脏掌控人的情绪,所以,心绪必须先稳定、平和,这样人才能健康长寿。《黄帝内经》曾讲:“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如果心里不平静,人体所有的脏腑就会陷入危险之中。有人说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从现状来看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养心之道贵在“静”!那么什么才是清静,怎样才能做到清静。现代人们认为天气晴朗,心性纯正恬静,不烦扰、安静、不浮躁,就是一种清静。每当翻阅中华养生始祖,彭祖钱铿的养生秘籍---清静!清静是养生的核心,长寿的根本,由此可见,我国从古代就提出清静养生能高寿的养生法。翻开历史的长卷,祖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对清静养心的见解。

1.道家与养生

1.1 道家始祖老子《道德经》中提出:“清虚、自然、无欲。”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过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心身健康,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薄名利,处事豁达,性格开朗,才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平气静,与人为善。即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养心之道贵在静,清心静神有赖于德行的修养,就要思想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知足常乐就是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阳光和欢乐,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1.2 道家第二代表庄子谈养心:“顺应自然,忘却情感,安时处顺,不为外物所滞”。清静无为,“清静”指心神宁静,心性纯正恬静。“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要不轻举妄动,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三者结合起来,清静无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加强制。“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中戒除六欲,六欲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少思寡欢,戒除四心,即:贪心、妄心、痴心、怨心。人如能去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就会安静。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

2.儒家与养生

2.1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以心为本”。可见,养生重在养心。众所周知,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所谓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之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道德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健康长寿。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孔子曰:“知者乐,仁者寿。”养心又以修养高尚品德为上。“德润身,仁者寿”“有大德必寿”“仁者爱人”“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正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坦荡荡,无忧”所以一般长寿。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荀子道:“动静和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儒家大都持“主心说”。在养生上主张养心为主,而养心的关键是“静”。著名的《黄帝内经》中:“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恬愉为务。”静,是指人的精神、情志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守,心神平安的目的。人的心态是身心健康的决定因子,有了好心态,身体必然会健康。

3.养心方式

3.1精神养生,清心静神。“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静心养神可以使正气充聚而不散乱,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即使有很强的致病因素也不罹患疾病。静志安神,清心静养,古人把养生摄神总结为要坚持“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戒除“十二多”——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昏错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煎熬无欢”。真正的清静养心应该做到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妄动,气不外耗。安心出世,光明磊落,从容温和,排除杂念,驱除烦扰,专心致志,精神静谧,安静和调,神清气和。

3.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要想成为一个德高者长寿者就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良的个性人格,良好的处世能力。要有坚定的信念。养心首先要立志。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要有健康心理。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是生活基石和支柱。《灵枢 本脏篇》:“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说明人的精神意志不但能控制人的意识、情感、欲望、行为等,而且对人体适应外界的寒热等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说明人的精神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保持情绪乐观,是养心重要因素,《论语》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素问 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说明欢愉喜悦的情绪,能使气血营卫畅达无滞。

3.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清静养心还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内经》及后世医家主张人生要淡泊虚无,并不意味着要世人胸无大志、碌碌平生。恰恰相反,而是要人们排除私欲,不为名利所困扰,孜孜于自己的事业,以期有成,造福社会。正如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远”。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的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超凡脱俗。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真正的意义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清静在于淡泊明志,清静淡泊乃大智慧,清静淡泊人生必将通达、广博、宽厚。静心养神,静能使人心明神清,静能慧增开悟,神采万千,以应万变。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要想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必须由静做起。静心,静心是一种放松,一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心静如水,心无旁骛。清静在于知足知止。《清静经》中:“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清静在于贵生乐生,我们只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飞碟,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

养生在养心,养心在静心。静心的方式有动态静心和静态静心。动态静心,我们可以跳动,舞蹈,叫喊,读书写作,琴棋书画。要有目标的追求,经常保持微笑,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乐于助人。要有知心的朋友,和别人保持合作,享受天伦之乐,保持高度的信心,尊重弱者,偶尔放纵一下自己。要保持童心,学会和别人愉快的相处,保持幽默,处乱不惊,学会宽容。静态静心的方式,静坐,右腿弯曲,脚跟靠近会阴穴,左腿弯曲,脚跟靠近右脚腕,挺身收腹,然后使自己放松。或是默念的观想:我是自己思想的主人,我全身向外散发爱的能量;我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健康;我的心、身、灵,在快速提升。我愉快,我喜悦,我沉浸在快乐、幸福的美好中。在充满变化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放松自己,我们应该利用静默片刻这种每个人都有能力运用的方法来修身养性。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消耗。大脑安静,肌肉易放松,气血易畅通,从而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古代圣贤常把修身养性作为第一要务,认为人生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当然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工作或学习都是紧张而忙碌的,很难有古人那种闲情逸致去游览名山大川,也很少有那种临渊观鱼,披林听鸟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身养性,调整情绪,平和心态,还是应该努力做到的,这对保持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清静养生,是以使心理保持清静平稳来达到养生目的的,所以,只要消除了一切有害于养生的心理杂念、使心神洁净,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就能延年益寿。现代科学证明,清静养生,颐养心神属于自我调节,能保护大脑少受或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养生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春梅.中医论养生【J】.中国社区医师.2011(32)6

[2]谢玉清.古人养生七法【J】.武当.2011(11)

[3]陆鸿.清心养生法【J】.现代养生.2011(14)

[4]冯五金.孔子的养生之道(四)智慧与养生【J】.健康向导.2011(03)

[5]彦子.心态与养生【J】.文史春秋.2011(08)

[6]吕不韦.吕氏春秋[M].吴茹芝,编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7]荀况.荀子[M].谢丹,书田,译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8]周桂佃.儒家养生之道:养心重于养身[J].甘肃社会科学,2006(1).

[9]李兆健.儒家养心学说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4(3).

论文作者:史利霞,姚菊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  ;  ;  ;  ;  ;  ;  ;  

清静养心浅谈中医心性养生论文_史利霞,姚菊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