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选用史料应慎重——由人教版教材一则史料说开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料论文,人教版论文,开去论文,慎重论文,历史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3第18页“历史纵横”栏中有这样一则史料:
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个故事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夫之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他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提出了与王阳明针锋相对的观点。
学生对王阳明的这段话很不解,甚至有的学生说:王阳明是不是精神有问题?在前一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王阳明的生平,知道他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这段话实在不像出自这么一位伟大人物之口。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原因是教材选用这则史料在翻译成白话文时出现了问题。原文出自《传习录》,如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原文的意思是:你没有看此花时,这朵花和你的心都处于寂静的状态。你来看此花时,你的心同此花一起明亮起来。这与教材的译文不是一个意思。花与心发生联系,花的颜色在人心中。这个故事说明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教材说,你不去看花,花就不存在,岂不是否定客观存在吗?
新课程重视史料的运用,但运用史料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注意史料的真实性。
梁启超曾说过:“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作为消逝了的过去,历史是无法直接感知的,只能通过史料中介去间接认识。因此,在史料的选择中,选择真实的史料是一基本原则。通过真实的史料,可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能更贴近历史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分析,才有意义。有些教师为了历史课的生动,不惜牺牲历史的真实性原则,找一些未经证实的不可靠的资料或道听途说的信息来吸引学生,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比如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为了突出卫鞅的法治和变法主张,设计了这样一段情节:孟子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卫鞅与之见解向左,于是展开一场论战。有的老师在讲述百家争鸣时,将这段材料运用于教学之中,引出孟子的思想主张。严格来讲,这不符合史实。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商鞅生于约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39年孟子首次到齐国讲学,而此时卫鞅在秦国的变法已经成功,位高权重。所以孟子和卫鞅论战的一幕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注意史料的客观性。
史学研究必须要遵循一条原则,这就是“第一手史料至上”。经过转载的二手材料,难免加进了引用者的许多主观臆想,有时我们看到的史料与原始史料相比已是面目全非,与原文的意思相去甚远。例如岳麓版教材必修3第20课《西学东渐》中有这样一段:“清朝长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和官僚们妄自尊大,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以外的其他各国俱为蛮夷。直到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皇帝和满朝文武还不知‘英国在中国之何方’,‘俄罗斯是否(与中国)接壤’。”初见这则史料,一些学生产生了疑问:康熙朝时,清帝国与俄罗斯有过激战,并且最后战胜,于1689年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仅仅一百多年过去,道光居然连俄罗斯是否与中国接壤都不知道了吗?
此话原文出自《鸦片战争》资料(五)第342、351页:鸦片战争打响之后,清朝代表伊里布派其特使张喜去见英军统帅懿律等人时,张喜向英人询问:“英国之王果系女人?”“英国在中国之何方?”“英国与中国陆路相通否?”“英国与中国相通始于何时?”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776~1777页记载:道光皇帝提出要向英俘讯问的几个问题:“究竟该国(即英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张喜的询问确实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清朝官员的认知水平,但是道光帝的问题的确与俄罗斯无关。他的本意是询问英国与俄罗斯是否接壤,而不是俄罗斯与中国是否接壤。教材的编译者为了证明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君昏臣佞,对上述材料进行了偷梁换柱的加工,确实有失偏颇。其实,即使是忠实于原文的“英国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也依然能够反映出清王朝的妄自尊大和愚昧无知。
第三,注意剪裁史料的灵活性。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原始史料对于学生来说难免有些枯燥和难以理解,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就选用相对通俗有趣的史料。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并不是总能遇到既有趣又有用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史料时注意灵活性,恰当的选用,用之有度。比如,在学习岳麓版必修3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课中,在总结孔子的思想体系时,有的教师引用了一首流行歌曲《子曰》,有句歌词是:“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这几句歌词的说唱形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掌握。但是,如果仅仅为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加以鉴别,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还是同样的这节课,如果老师不是截取这几句歌词,而是将整首歌都放给学生听,效果就不会很好。因为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不要让我自己去摸索,有了车子想要房子,有了妻子想要马子,有了银子想要位子,有了位子拿了架子,搞了圈子使了性子,铁了胆子忘了老子……”。试想,这几句歌词带来的绝不仅是学生兴趣盎然,而是满堂哄笑。因此,老师要从“课程资源”的高度出发,广泛地阅读,平时多注意收集有趣且有用的史料。
第四,注意史料的多面性。
当代著名学者杜维运在其《史学方法论》中指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因此教师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要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分析资料,并且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比如在学习选修教材《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时,关于希特勒的描述给我们的印象仍然是“对内恐怖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再加上我们传统观点习惯于认定希特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希特勒能够通过和平方式夺取政权?为什么希特勒在得到政权后能够巩固政权?为什么发动战争之后德国人民会随之战争,而不是发动起义反对希特勒的统治?这就需要老师提供多方面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常人所不了解的内幕。比如让学生知道希特勒掌权后的一系列成就: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社会福利方面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此外收复失地和和平扩张活动不仅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而且在1938年3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350万人口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德国版图;1936年德国成功举办柏林奥运会,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奖牌总数拿了世界第一。德国人当然有理由为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而自豪。另外希特勒个人生活方式简朴,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更不闹绯闻,这又大大加深了德国人对他的好感。通过这些史料,学生自然就不难理解上述问题了。
第五,注意史料的前沿性。
在一般人看来,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是不需要创新的。即使创新也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其实不然。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陆续有新的史料挖掘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产生了新的同以往观点相左的看法和认识。比如说传统的观点认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而事实上,情况如何呢?《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85页记载:2月13日,孙中山向参议院辞职,并咨文参议院:“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大局幸甚。”2月15日,南京参议院举行总统选举会,以十七票(全票)补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在通告袁世凯的电文中称他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符合法律程序,而且以全票当选,说明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也确系众望所归。他以后的作为和此时并无关系,我们不能因为他以后破坏民主共和就否定他此时成为临时大总统的合法性,这是不严谨的,也有违一个历史研究者的初衷。
总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只有慎重选用史料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兴趣,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之门。
标签: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王阳明论文; 希特勒论文; 袁世凯论文; 国学论文; 北洋军阀论文; 清朝历史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