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改革论文_邹红

初探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改革论文_邹红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 341400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角色必须转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与要求。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过去传统教学方法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要改进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激发出对优秀历史人物的崇敬,从而受到历史人物优良品质的熏陶和感染,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健全人格。历史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记住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而且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因此,要把过去重视传授知识为主转为重视发展学生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方向。

二、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要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实行以“教”定“学”的模式,让学生配合或适应教师的教,使学生被动学习,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丧失了。因此,这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

例如,在分析历史事件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时,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让学生被动地听,这样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在课后还要对不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与学生进行交流,要把学生适应教师转变为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由重教学结果,转向重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它是让学生走向死记硬背的科学知识,把学生推向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亲身经历或体验历史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果强调重学习历史的结果,只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共同的标准答案的方向,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重视教学过程,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历史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就是历史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思维中得到训练,既能长知识,又能增进才干。

我们学习历史科学知识,是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则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感知——概括”,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才能得到历史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概括——应用”,就是把掌握的历史知识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要让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按照同一规格平均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按照统一规模进行教育,这样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符合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或互相交流、自学与辅导、搜集历史资料与独立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实行不拘一格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每堂历史课都应按照实际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要认真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各种各样的潜能,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要求教师随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重新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到“随机应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地创造佳绩、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邹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初探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改革论文_邹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