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播种情况调研分析论文_张维修

兴平市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播种情况调研分析论文_张维修

1、基本情况

兴平市是陕西省 3 个县级市之一、陕西省扩权强县试点市(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北依莽山,南临渭水,东经咸阳距西安市 50 公里,西经法门寺至宝鸡市 162 公里,地处陕西“一线两带”、西安大都市圈、关中城市群、关天经济区中心位置,陇海铁路、西(安)平(凉)铁路、郑西客运专线、西(安)宝(鸡)高速公路、312 国道穿境而过,是一个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卫星城”。全市辖 8 镇 5 办 223 个行政村,总面积 510 平方公里,总人口 60 万人。全市“粮、菜、果、畜”四大主导产业齐全,现代农业“一区三带十园”发展势头强劲,常年小麦种植面积 35 万亩、玉米种植面积34万亩,年产粮食24万吨,素有“关中白菜心”、“平原米粮仓”和“辣蒜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大型商品粮基地市(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县)、陕西省畜牧十强市(县)。2017 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 35 亿元,环比增长 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437 元,较去年增长 16%。

兴平市自 2012 年起承担陕西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年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后,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广,小麦播种全部实现机械化。截至 2017年全市拥有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645台(套),新增140台(套),举办技术培训班 23 次,机具演示会 14 次,参加人数 8000 人次,印发宣传资料 5 万份,媒体宣传 16 次,培训技术人员 380 人,农民 900 人。

2、主要做法

2.1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大力推广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兴平市农机管理站专门成立了“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 :宣传发动小组、技术推广小组、技术培训小组、农机合作社与示范园建设小组。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切实加强对“小麦免耕播种”工作的组织领导。

2.2 政策引导,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以及农机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及免耕播种”的重要意义,让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免耕播种”农机化技术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重要作用。

2.3 利用好补贴政策。为了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保证机具数量的增加,兴平市农机管理站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广泛发动农民机手购置小麦免耕播种机,让经销商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做到资金、机械、服务“三落实”。

2.4 抓好技术示范推广。充分利用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优点,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 ,让农民了解并掌握和运用这项技术,有效推进了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大发展。

2.5 搞好示范基地建设。要求各乡镇建好一处标准化的农机示范园区,开展好小麦免耕播种演示,多形式进行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层层带动的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新模式。

2.6开展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抽调技术骨干深入到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调动了广大机手和种植户实施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7组织抗旱保秋种。由于兴平市无有效降雨,土地干旱严重,机管理站积极进行舆论宣传,调动农民群众抗旱造墒抢秋种的积极性,让灌溉机具经销商备足货源,同时开展上门服务和技术服务。在三秋期间,累计上阵灌溉机具 3000 多台套,有效保证了小麦免耕播种的进行。

3、存在的问题

3.1 地块面积的制约因素。由于现有的土地联产承包制,造了地块“小而散”的格局,从而制约了大型免耕播种机的“正常发挥”。

3.2 农民群众的认识问题。我市小麦的种植一直是“耕 - 耙 -种”的传统模式,“精耕细作”的观念已扎根于百姓心里,对于“不耕而种”还一时无法接受。

3.3 机手的利益驱动问题。经济收入是机械操作手们首先考的问题。一台大型拖拉机加上一台免耕机,购买成本减去政府购机补贴还需花 7-8 万元。同时秋种季节性强,时间短,地块小而散,造成了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高,从而影响了购买机具以及免耕播种作业的热情。

3.4 作业的质量问题。由于小麦免耕播种是一项新技术,机手对播种机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等较为陌生,同时由于部分机手急功近利,从而造成去年小麦免耕播种质量不高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朋友对这一技术的使用热情。

4、 应对措施及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广大农民朋友的认知度、接受度对于新种植模式的顺利推广至关重要,而广泛深入的宣传是提高农民认识、改变传统观念的一个关键举措。要通过广播、电视、现场演示、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优点、意义;并采取印发宣传材料及科技明白纸的方式,与农民朋友算本增产增收的对比帐,使其能够真正认识到它能带给大家的好处。

4.2 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技术培训是播种质量的关键和前提。因此作为农机管理的上级机构农林局要多方协调农技部门组织骨干技术人员,并聘请生产厂家的技术专家,对农机操作手进行专业培训和现场指导,使每一位机手都能够对小麦免耕播种机的结构、性能、使用调整及操作方法熟练掌握。

4.3 加大农机农艺结合力度。不同土质、不同墒情、不同地温的播种量、施肥量、播种深度及小麦品种的选择、农机具类型的选择等,都需要农业技术人员进行配合指导,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加大农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力度,农机农艺合并培训、推广、管理,将会事半功倍。

4.4 加大农机合作社建设力度。农机合作社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统一协调作业。有利于提高整体作业效率及作业质量,有利于农机部门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能力,并最终实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在我市的全面推广及应用。

4.5 加强科学测产管理工作。与农业局合作,对免耕播种小麦和传统种植小麦进行严谨科学的测产,并进行比对,形成科学报告及时公布与众,让农民看到免耕播种小麦确实能增加产量的事实,能有效起到说服的作用,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认识,有利于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

4.6 加强麦田后续管理工作。小麦免耕播种后,要派技术人员定期与不定期到麦田进行田间管理的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加强小麦苗期管理,重点做好防低温、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搞好防工作,增强小麦抗性;对整田质量差,指导农户施用土杂肥进行培土,以起到防冻保苗的作用;对播种偏晚,苗情偏差的麦田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弱转壮。

(张维修(1976-),男,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助理工程师职称,现在兴平市农机管理站一直从事农机管理工作。扎根基层一线,情系农机事业,有着丰富的经验。)

论文作者:张维修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  ;  ;  ;  ;  ;  ;  ;  

兴平市保护性耕作小麦免耕播种情况调研分析论文_张维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